滬上「同性戀」維權律師:同性伴侶「鬧掰」需逾越兩座法律「大山」

2020-11-27 上海法治報

一面飄揚的彩虹旗,背後是多少LGBT群體對合法權益的期盼。


根據科學研究院的平均統計,在我國,同性戀者總人數超過7000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作為性少數群體,他們對婚姻、家庭、事業有著和普通大眾同樣的訴求。但是我國大陸法律對於同性戀的權利保障基本處於空白狀態。除了法律制度的缺失,他們還要面臨社會輿論的壓力。


作為維護性少數群體權益的專業律師,上海蘭迪律師事務所的任丹律師和常俊蘭律師認為,一個包容、多元的社會應當接納性少數群體的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一句空談,每個人都可以也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作為法律人,她們看到了這一群體的訴求,也決心以法律為武器為他們尋求公平……


立法空白

權益難保障

目前,除了我國臺灣地區出臺了同性戀婚姻合法的草案,大陸地區的制定法中均沒有涉及到同性戀的字眼,可以說,我國法律對同性戀的權利保障處於空白狀態。那麼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去維護這一群體的權益呢?


任丹律師和常俊蘭律師介紹,性少數群體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法律權利問題主要包括:如何締結婚姻、財產分割問題、職場平等權問題、孩子撫養權問題等。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面對兩座大山,一是無法(針對這一全體的立法)可依,二是舉證困難。


「同性戀如何締結婚姻,目前大陸地區沒有法律規定,我們暫且拋開不談。」


至於其他問題,比如財產分割,雙方同居多年,財產已經發生了混同。如果按照婚姻法,夫妻雙方離婚,適用共同財產制,只要劃清共同財產,就可以平均分割。


「但是同性伴侶更類似男女同居,可以參照異性同居財產分割,他們需要證明什麼時候開始同居、同居期間財產是否發生混同,如果這些都能夠證明清楚,那麼財產的共同部分也可以平均分割,但是這個過程中,存在舉證難的問題。」


常俊蘭律師補充道:「舉證難的問題也存在於職場平等權問題中,性少數群體因為性取向遭遇職業歧視的不在少數,但大都很隱蔽,如何搜集證據證明公司之所以開除你是因為你的性取向?」


舉證的重重難度,都對律師的功底以及對案件的把控程度有很高的要求。



意定監護

為同性伴侶監護權開窗


一對六七十歲的女同伴侶已經交往很久,其中一人住院面臨手術,另一人卻因在法律上不是合法配偶而不能籤手術同意書。這是蔡依林的《不一樣又怎樣》的MV中講述的故事,據說改編自一段真人真事。


「這確實是很多同性伴侶面臨的困境。」任丹律師表示,隨著「意定監護制度」的引入,這個問題發生了轉變。


事實上,我國在2012年修正《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之前,一直使用的是「法定監護」,即由法律直接規定監護人範圍和順序的監護。而成年無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監護人指的是:(1)配偶 (2)父母 (3)其他近親屬(4)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直到修正《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我國立法正式引入意定監護。根據《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自己關係密切、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組織中協商確定自己的監護人。老年人未事先確定監護人的,其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確定監護人。後該法在2015年、2018年兩次修正中均保留了第二十六條的規定。


而我國2017年《民法總則》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將於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繼續保留了這條規定。


《民法總則》增設了適用於全體成年人的意定監護規則,並賦予其較之法定監護的優先效力。這是對我國傳統成年監護規則的重大變革,對於推動我國成年人監護法律制度進一步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任丹律師告訴記者,意定監護雖然不是針對性少數群體設定的,但它被視作目前中國同性戀關係的「最優解」。


根據這項規定,監護人的範圍可以是任何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其中並未把同性伴侶、同性戀人排除在外。因此,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同性戀者,完全可以依據該規定,在其具有意識和民事行為能力時,將其同性戀人或同性伴侶選任為監護人,將自己的人身照顧和財產管理等事宜委託給該監護人,待自己喪失意識能力後,由監護人按照其的意願處理生活照管、醫療救治、財產管理、維權訴訟和死亡喪葬等監護事宜。


那麼同性伴侶之間如何辦理意定監護呢?


一般來說,辦理意定監護的委託方和受託方需要籤署《委託監護合同》。在整個意定監護制度中,《委託監護合同》始終處於核心地位,合同內容貫穿了監護人選任、監護事項分配,監護關係設立、監護責任承擔、監護關係終止等各個環節,對於監護雙方權利義務關係的確定,起著至關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監護合同與《民法典》中規定的委託合同類似。因此,監護合同的成立、生效、解除或終止的基礎規則,均可以參考《民法典》適用民法典委託合同一章的相關規定。


由於監護合同訂立之時,被監護人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因此,監護合同在法律性質上應屬於附生效條件的合同,只有當監護原因發生時,監護合同才生效。

子女撫養

同性權利紛爭熱點

近十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同性戀者選擇與自己的同性伴侶組建家庭,加上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進步,同性戀者也能夠擁有自己的後代,但是雙方情感破裂後,子女的撫養權又該何去何從?


日前,廈門湖裡區人民法院審理了全國首起女同性戀人撫養權糾紛案件。「基因母親」與「分娩母親」誰才是孩子法律意義上的母親?最後,法院判決認定「基因母親」不是法律意義上的母親,分娩者為生母。那麼法院判決的依據是什麼呢?


在此案中,A、B是一對同性戀人,為了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雙方購買了精子,並通過生殖輔助技術將A的卵子與購買的精子培育成受精卵後,移入B的子宮,由B孕育分娩。A、B的行為其實可以參照代孕,雖然這一行為不為我國法律所容許,但在司法實踐中,已有指導性案例供參考。



記者查閱發現,在最高院公布的上海一中院關於代孕的指導性案例中,法院認為「母子關係的確立更多在於十月懷胎的孕育過程和分娩艱辛所帶來的情感聯繫,在於母親對孩子在精力、心血、感情上的巨大投入和無形付出,單純以生物學上的基因來認定母子關係,將缺乏社會學和心理學層面的支撐」。因此在判決中採納「分娩者為母」的原則來認定母子關係。


任丹律師和常俊蘭律師認為廈門一案的當事人雙方是基於同性伴侶關係而進行的代孕,目的是為了共同組建家庭,在這樣的前提下,僅依據「分娩者為母」原則否認卵子提供者生母身份,並沒有考慮到同性伴侶家庭的特殊性和客觀需求,雙方分手後,只有一方獲得子女的監護權,另一半對孩子甚至沒有探視權。


無論當前法律制度對同性婚姻、代孕的觀點為何,同性伴侶家庭的子女合法權益都應得到同等的法律保護,在司法裁判中,也應該參照異性婚姻關於子女撫養、探視、監護的規定,讓同性家庭的成員也享有愛與被愛的權利,這樣才能真正的保護同性伴侶家庭子女的最大利益。


就業歧視

性少數群體維權難題

職場上,更看重的是個人的工作能力,但是往往也會出現因性別、膚色、民族、性取向等多種原因遭到歧視的現象。據統計,進入職場工作的性少數群體中,有超過八成的工作者在工作中遭遇歧視或者感受到歧視。



在我國當下的社會大多數對性少數群體持不理解甚至不友好態度的環境下,他們大多數會選擇小心隱瞞個人性取向,融入大環境。如果不小心暴露了真實性取向,往往就是被公司以其他理由解除勞動關係,比如業績不佳,也可能因為公司效益不好需要裁員。那麼,這種間接又隱蔽的因性取向而造成的就業歧視,他們該如何舉證證明呢?又該如何維權呢?


任丹律師說:「儘管我們都知道『變相解僱』本身就是赤裸裸的歧視,但中國的《勞動法》中沒有就『就業歧視包括性傾向歧視』『不得歧視性少數群體』作出說明,再加上舉證難的困境,幾乎難以維權。此外,如果性少數群體執意以就業歧視為由向公司訴求就業權益,反而會讓自己深陷輿論、社會歧視的漩渦,這也導致性少數群體就業權益的探討處於失聲的狀態。」


性少數群體因就業歧視尋求法律幫助難如登天,但卻並不是一條絕路。


法律雖然沒有作出明確的說明,但是此前「當當網公司技術部產品總監高某某因做變性手術被公司按曠工解僱的勞動爭議案件」的判決結果,傳遞了倡導社會以更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性少數群體的價值導向。


記者在這起案件的判決書中看到,終審法院認為:現代社會呈現出愈加豐富多元的趨勢,我們總是發現身邊出現很多新鮮事,我們又會學著逐漸的去接納這些新鮮事,除非它威脅到了他人、集體、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也許正是我們對很多新鮮事的包容,才奠定了文明的長遠發展和社會的長足進步。我們習慣於按照我們對於生物性別的認識去理解社會,但仍然會有一些人要按照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表達他們的性別身份,對於這種持續存在的社會表達,往往需要我們重新去審視和認識,這種重新審視和認識或許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但確實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包容,我們也確有必要逐漸轉變我們的態度。因為只有我們容忍多元化的生存方式,才能擁有更加豐富的文化觀念,才能為法治社會奠定寬容的文化基礎,這或許就是有學者指出「社會寬容乃法治之福」的邏輯。我們尊重和保護變性人的人格、尊嚴及其正當權利,是基於我們對於公民的尊嚴和權利的珍視,而非我們對於變性進行倡導和推廣。


這一判例也讓任丹和常俊蘭律師,以及諸多為性少數群體權益奮鬥的法律人們,看到了法律逐步接納性少數群體的跡象,社會觀念日益開放的變化。


社會發展的趨向是多元、平等的,隨著社會的開放程度加深,越來越多的人敢於正視、承認自己的性取向,同性戀已經從一個私人問題發展成為公共問題,他們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這在我國目前幾乎空白的保障同性戀權益法律背景下,仍然道阻且長。


見習記者 | 陳友敏

相關焦點

  • 同性戀丈夫結婚後,和同性伴侶一起生活,是否構成重婚罪?
    現代婚姻均實行一夫一妻制,法律也作出了同樣的選擇,因此,法律不允許一個人同時維持多份婚姻,也不允許第三人明知而故犯。回到正題,在我國,人們對同性戀的態度依然是比較保守的。更多的人是選擇低調地生活在「柜子」裡,公開出櫃的人是少數。
  • 同性伴侶爭奪撫養權,同性關係不受法律保護
    如果覺得還行請關注我yy和小美是同性伴侶,yy提供卵子由小美代孕生了一個小妹妹。小妹妹被登記為小美的女兒。現在yy和小美鬧崩了,兩人爭奪撫養權。同性爭奪撫養權還是我國首次出現。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遇到父母關係鬧掰以後爭奪撫養權,但是同性伴侶鬧掰後爭奪撫養權該如何判決呢?
  • 英媒:中國受理首例同性戀婚姻維權案
    參考消息網1月12日報導 英媒稱,中國受理了該國首例同性婚姻案件,這被認為是中國同性戀維權邁出的一步。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月7日報導,孫文林(音)起訴民政局,原因是民政局拒絕了他與長期伴侶的結婚申請。
  • 新加坡維持對同性戀定罪的法律,全球有70國將同性關係視為犯罪
    亞洲的發達國家——新加坡雖然經濟發達,但在LGBT權益方面卻非常保守,新加坡目前依然保留了殖民時代的舊法律,規定兩名男子發生性關係是「嚴重猥褻」,最高可以判處2年有期徒刑。日前,新加坡最高法院維持了對同性戀定罪的法律,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下大壠編譯了美國媒體《紐約時報》以及英國廣播公司(BBC)對此事的新聞報導,翻譯文章如下,有刪減。
  • 全國首例同性伴侶爭奪撫養權案
    >果不其然,隨著法槌的敲響,全國同性伴侶一方訴另一方子女撫養權糾紛案在近期於福建湖裡法院宣判。案情簡介:李某女與張某女系同性伴侶,因李某女身體原因無法直接孕育孩子,便與張某女協商溝通:由其提供卵子,另聯繫某生殖服務機構購買一精子,在體外合成胚胎後植入張某女的肚子,最終產下一個可愛的女兒。
  • 中國同性婚姻維權第一案:男同性戀登記結婚遭拒 起訴民政局敗訴
    而被告處的工作人員對法律的理解錯誤,並混淆了「一夫一妻」和「一男一女」兩個概念。眾所周知,「一夫一妻」是針對多妻制或者多夫制而言,「一男一女」是指性別,「一夫一妻」與「一男一女」是兩回事情。 他們認為,中國法律沒有禁止同性婚姻的明確規定,芙蓉區民政局的行政行為侵犯他們的合法權利,怠於履行行政機關應盡的職責,2015年12月16日,胡文鱗和代理律師石伏龍向長沙市芙蓉區人民法院提交了行政訴訟材料,請求判令芙蓉區民政局為其辦理婚姻登記手續。
  • 淡藍網CEO耿樂談臺灣同性伴侶結婚
    無非就是給這些人一個法律上的基本保障。   伴侶盟表示,自從丹麥1989年開全球風氣之先,立法通過同性伴侶法以來,迄今已有三四十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陸續立法承認異性戀婚姻以外的多元家庭形式,包括允許同性婚姻,或利用民事伴侶制度等形式,來保障同性或與異性非婚姻伴侶的法律地位。
  • 泰國再提同性戀」人生伴侶」草案,但還是備受爭議
    5 月 4 日泰國司法部準備提出一個與同性伴侶權益相關的法律草案,這草案將保障泰國的同性伴侶可以登記為合法的 」人生伴侶」 。這裡所謂的 」人生伴侶」 ,並不是泰國法律所保障異性戀夫妻的那種婚姻關係。這項草案可以視為泰國政府對當地性多元性別群體們,長久呼籲保障同性戀權益的法律的回應。2017 年5 月知名請願網站 Change.org 上,一個有關泰國同性戀婚姻的連署活動超過 6 萬人支持,當時 RLPD 的部長 Pierikan Sithidej 就公開回應表示將積極制定相關法律。
  • 美國駐滬總領事與中國籍同性戀人結婚:年輕時美國沒這麼開放
    美國駐滬總領事與中國籍同性戀人結婚:年輕時美國沒這麼開放 澎湃新聞記者 樊詩芸 孫夢文 2016-05-10 19:27
  • 中美同性婚姻法律背景對比研究
    在傳統意義上,婚姻是兩性之間締結關係,這種婚姻概念深根固蒂,人們或許能夠接受同性戀,但是接受同性婚卻並非易事。因而,某些國家經過對社會現實利益的權衡,採取了這種既區別於以往,又能在某些方面保護同性伴侶權利的立法模式。1.1.2 同性婚姻的特徵(1)婚姻主體性別的同性性。它表現為兩個在性別上相同的人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能夠擁有固定伴侶關係且登記婚姻的法律適格主體。
  • 古代的同性戀是如何找伴侶的?
    沒有手機,沒有朋友圈,沒有陌陌,沒有傑克帝,古代的同性戀是如何找伴侶的?他們會因為通訊手段匱乏而找不到伴侶嗎?他們是不是也像今日的同性戀一樣,大腦中天生一部高靈敏度GAY雷達,擁有在十米開外嗅探出前面的人是否是同性戀的技能?在近代以前,我國的傳統社會對同性戀情保持一種相對寬容的態度。
  • 國內首例,同性伴侶爭奪撫養權,母親是誰成了難題
    事關同性伴侶、代孕等多個灰色議題的法律關係,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但法官認為,雙方作為同性伴侶,尚不被我國婚姻法乃至其他民事法律所規範。換言之,法院雖然承認同性伴侶關係的存在,但不承認同性伴侶在國內享有與異性伴伴侶同樣的權利。
  • 為了這1%的同性戀,英國決定從法律上「腐」個徹底
    王爾德此舉意味著那些兩廂情願的同性關係將從法律上被認可。無論你現在是同性戀、雙性戀,還是曾經的你因為性取向被法律定罪,只要是在英國,所有的關係都將合法化。證實這一歷史性時刻的,是政府頒發的《圖靈法》於2月1日下午正式生效。司法部長Sam Gyimah說:「這是個真正重要的日子。
  • 反家暴法何時保護他們:同性婚姻20年兩會之路
    2016年全國人大新聞發布會上,3月1日開始實施的《反家暴法》受到熱議。這令中國同性戀伴侶再次發出呼聲:我們的伴侶關係何時受到法律承認?讓《反家暴法》同樣能夠保護我們的權益?  2015年底,即將出臺的《反家暴法》中納入了「同居關係」,這令同性伴侶一度看到希望。不久後,全國人大社會法室負責人郭林茂表示:我國還不曾發現同性戀之間的暴力事件,所以同性戀不包括在內。
  • 蘋果推同性戀表情,矽谷同性文化土壤為何如此肥沃?
    科技圈支持同性文化不僅是為了標新立異,更是對世俗陳規的挑戰。蘋果公司在最近一次的iOS系統升級中,引入了關於同性戀情侶的表情符號,被東正教活動家、律師雅羅斯拉夫·米哈伊洛夫以違反俄羅斯2013年相關法律的罪名起訴。
  • "同志"大學生寄信百位人大代表 籲同性婚姻立法
    記者 湯銘明 攝   2月27日,廣州一名在校大學生通過給百位全國人大代表寄信的方式,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並呼籲人大代表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提交或附議同性婚姻議案。
  • 臺灣首對同性伴侶臺南登記 期待未來能夠結婚
    原標題:臺灣首對同性伴侶臺南登記 期待未來能夠結婚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南市是全臺唯一推行同性伴侶申請「個人記事註記」的城市。昨天首日受理,共有3對同性伴侶申請註記,其中一對女性伴侶即採用個人記事註記,成為全臺首對伴侶身份明載於戶口簿上的伴侶。
  • 美國加州允許同性戀結婚
    歡迎勝利  加州的同性婚姻之爭於2004年達到高潮。當時舊金山市長挑戰加州法律,允許同性戀者登記結婚。一個月內,約4000對同性戀登記結婚,加州最高法院隨後中止了這種做法。此後,部分同性戀者開始與舊金山市政府、同性戀維權機構一起提起訴訟。  位於舊金山的加州最高法院15日以4比3的票數做出判決,取消了禁止同性婚姻的相關法律。
  • 臺灣在爭議中通過同性伴侶婚姻法,民進黨趁機炒作「臺獨」
    來源:環球時報就在幾小時前,臺灣「立法院」以66票贊成,27票反對通過了臺灣地區的同性戀婚姻專門法律。然而,此事卻很快引起了強烈的爭議。根據臺灣媒體報導,雖然臺灣的同性戀人士對於該法的通過都很高興,尤其是這項法律雖然是獨立於臺灣的民法單獨立的「專法」,卻將法條中原本的「同性婚姻」字眼都改為了「婚姻登記」,更令他們認為得到了平等的權利。
  • 泰國同性婚姻合法化草案通過,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怎麼辦?
    文/小希媽媽在泰國這個相對落後,變性人和同性戀者較多的國家,昨天在人權和文明的發展上取得了歷史性的一步。7月8日泰國通過《民事伴侶法》草案,允許同性伴侶進行婚姻登記,並同意修訂相關法律,確保他們與異性夫妻享有大部分相同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