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瀋陽市和平區望湖路小學融合課程的課堂上十分熱鬧。
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當天融合課程的主題是:明月寄相思。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創作著只屬於他們自己的中秋詩句,同時用無紡布、剪刀、膠水、紐扣等,製作出一幅幅美麗的中秋畫卷……
連日來,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秋節來臨為契機,瀋陽市的中小學校紛紛以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讓學生們走進中秋、感受中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
為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了解中秋文化,望湖路小學還舉行了「吟誦經典,情暖中秋」主題升旗儀式。《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鄉愁》……一篇篇經典作品,在孩子們的吟誦中,濃濃的家國情懷逐漸融入血脈。
在瀋陽市瀋河區文化路第二小學,老師每年中秋都會發給每個學生一塊月餅,讓孩子們把月餅帶回家中,並親手切開,分享給自己的親人。「通過這種形式,讓孩子們體驗傳統習俗,也在節日的儀式感中培養孩子們的孝心。」副校長張輝介紹,學校每年都會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舉辦分享會、千人誦讀等活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孩子們的心靈。此外,學校還以「新孝道、心幸福」的理念,打造德孝文化,通過經典誦讀、去敬老院參與愛心活動、親子手工坊等形式傳承傳統文化。
走進瀋陽市第43中學,只見一樓正廳的顯示屏正循環播放著與中秋有關的詩詞、傳統習俗、節日由來等內容。這幾天,第43中學的詩歌愛好者們正在籌備「月朗中秋」原創詩歌徵集活動,大家以班級為單位推薦與中秋有關的優秀原創詩歌作品,由語文教師進行篩選。選出的優秀詩歌作品將做成展板,與全校同學分享。同時,學生們在中秋節拍攝的家庭團圓場景或圓月照片,也將做成展板展出。
新時代,傳統節日也有了新內涵,傳統文化的傳播也有了新形式。在瀋陽鐵路實驗小學,學校以「錦繡中華」為主題,開展了系列創客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在以京劇為主題的創作中,學生們利用3D列印、3D繪畫製作列印傳統京劇立體臉譜、頭飾;利用機械切割、打磨,將設計好的圖案通過拼插變成京劇樂器……(記者 關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