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紅星農副產品大市場遷建項目即長沙紅星農副產品全球採購中心(以下簡稱「紅星全球農批中心」)一期正式開業了。
「紅星」一度是長沙的地標之一,「紅星」也是一代長沙人的記憶。
1月16日,隨著紅星全球農批中心一期開業,紅星農副產品大市場內的水果市場將正式關閉。新「紅星」誕生,老「紅星」將漸漸成為歷史。
老紅星水果市場的最後一夜,和往日的熱鬧說再見。
成長
1997年1月18日,位於長沙城南的紅星農副產品大市場開業,佔地540畝。
24載風雨的浸潤洗磨,讓「紅星」形成了水果、蔬菜、肉品、水產、花卉五大專業批發市場,糧油、副食、食雜、百貨四個批零兼營市場,經營戶達5000餘戶,交易輻射全國28個省市及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
紅星正成為湖南乃至中部地區首屈一指的農產品集散平臺,也成為湖南農業走出的一張重要名片。
建成之初,「紅星」還地處偏僻,在長沙主城區外。隨著長沙市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紅星」已經被高樓大廈包圍,要想拓展發展空間,市場外遷勢在必行。
而作為湖南農業的一張「王牌」,隨著近年來湖南農業發展的日新月異,原來的「舢板船」已經難以承載三湘農產品體量和質量的高水平需求。
據統計,2019年湖南省蔬菜產量3969.4萬噸,水果種植面積達800餘萬畝,水果種植平均每年以20萬畝的速度增加。
「紅星」發展的背後,其實一直伴隨著長沙市和湖南農業的拔節聲。
紅星方面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觀潮君:「紅星水果市場的搬遷拉開了紅星大市場整體搬遷的序幕,預計在今後一兩年內,隨著佔地500畝的紅星全球農批中心二期建成,紅星蔬菜、肉食、水產等市場也將搬遷新址。」
品位
2017年,長沙市正式進入「萬億俱樂部」,城市發展邁上了新臺階。對於城市規劃有了更新的要求,對城市品位也必須有更為精緻的考量。
交通便捷度、生活環境質量、產業結構和水平等,都是衡量一座城市品位的重要參數。
據統計,目前紅星大市場日均交易量為6000-8000噸,高峰期日交易量過萬噸,每天進出市場的機動車輛近4000臺次,給周邊交通帶來巨大壓力。此外,由於市場基礎設施落後,倉儲物流存儲量不足,配套服務功能不夠完善,車流人流混雜。
每天數千臺大貨車行駛在人流量高密度的生活區,既不方便也不安全。這些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制約長沙市城南區域發展的瓶頸,也成為影響長沙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的阻力。
農批市場是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分水嶺,一端連結生產源頭,一端連結終端消費。
隨著湖南農業精細化、數位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斷躍升,也亟需一個全新的、更高水平的農產品流通平臺來適應全新的農業發展格局,提升湖南農業的整體品位。
原址的操作空間已經觸及「天花板」,異地搬遷是唯一解決之道。
新「紅星」項目地處長沙市現代物流規劃「五園十中心」之南物流中心——雨花區電商物流園核心區,長株潭城市群主要配送中心和物資集散中心,距離長沙主城商圈僅6公裡,半小時城際輕軌無縫連接長株潭城市群;項目直通G4京港澳、長沙繞城高速入口,雨花大道直連高鐵南站僅6公裡,高速直達黃花機場約20分鐘,保證國際物流輻射全球。
此外,新「紅星」專屬定製了智慧化農批綜合信息化管理系統,瞄準「智慧市場新標杆」目標,構建了「一個平臺、三個資料庫、七個子系統」的農批信息化管理平臺,在整體提升市場管理效率的同時,賦能產地生產和商戶經營,總體實現農批產業的數據化。
而「紅星」圍繞的是市場搬遷,但立足的是農批轉型。新舊交替的過程中,協同和整合全國乃至全球優勢資源,將構建更加完善的農批生態。農產品物流、生鮮電商、品牌營銷等一大批行業龍頭齊聚全球農批中心
觀潮君認為,隨著新「紅星」的正式開業,勢必為長沙發展和湖南農業的躍升注入新的強勁動能。
格局
「紅星」方面在介紹新「紅星」的工作目標時提到,通過三年的努力,即到2023年,市場交易總量實現600萬噸,年交易總額過500億元。其中,水果項目到2023年實現年交易總量500萬噸,年交易總額實現450億元。力爭市場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前三,中部第一。
觀潮君注意到一個關鍵詞,中部。
提到「紅星」和中部,就不得不說一說中國中部(湖南)農博會,因為它的前身「湖南農博會」正式濫觴於紅星農副產品大市場。
二十多年的發展,地方小展會蝶變成了國際大舞臺,更為關鍵的是,長沙成為了中國中部農業博覽會的常駐地。
2020年11月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中部農博會在短短5天時間裡,到會採購商和專業觀眾達5.8萬餘人次(其中全國重點採購商5800餘家),共實現合同成交額165.86億元,8個展館現場零售額超過7.21億元。
從以中部農業品牌推介會的形式代開幕式就不難看出,第二十二屆中國中部農博會最為突出的特點則是中部二字。
新「紅星」的項目分為三期,分別打造「中部果業航母」「智慧生鮮中央倉」和「會展商業集群」,真正實現「米袋子」「菜籃子」和「果盤子」的集群發展。
觀潮君認為,雖然湖南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但「紅星」如此大手筆,卻絕非僅僅瞄準湖南本身,而是立足於服務整個中部農業。
近年來,「中部崛起」戰略大力實施,而農業在中部六省中所佔比重分量十足,農業的崛起無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撐。
這是一個重大的挑戰,更是一個重大的機遇,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去年9月21日,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獲批,而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有著「一走廊」的定位,即聯通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貿易投資走廊。
連南接北,承東啟西的湖南,相對而言更有區位優勢,同時,藉助中部農博會的品牌號召力,更易凝聚中部農業的合力。
觀潮君認為,在政府的支持下,「紅星」將傳統農批升級為農商貿綜合體和具有強大號召力的農批生態 CBD,無疑是踩準了中部農業抱團崛起的鼓點。
擔當
當前,國內國際形勢複雜,步入後疫情時代,經濟發展面臨更多的挑戰。
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要激活「國內大循環」,生活必需消費品的貢獻首屈一指。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農產品則在生活必需消費品中獨佔鰲頭。
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新鮮程度的要求也水漲船高。
市民們正在挑選水果。
一個安全、穩定、高效的農產品流通平臺,無疑是支撐和激活這一巨大循環體系的重要能量。
另起爐灶,全方位提升農批發展功能,再造一個新「紅星」,這既是「紅星」自身的魄力,也是長沙乃至湖南的擔當。
據「紅星」方面介紹,市場未來發展的總體定位,就是要推進物業型市場向經營型市場的轉型,依託批發市場的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打造農產品供應鏈協同管理平臺,做農產品供應鏈的服務者和優化者。
要實現循環,就必須要渠道暢通。觀潮君了解到,新「紅星」的一大戰略定位就是協調。
在產地、供應商、客戶之間打造一條高效便捷的綠色走廊。協同物流行業、生鮮電商行業、品牌建設企業,構建市場發展的生態圈。
同時,圍繞「買全球、賣全球」的發展定位,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開放的舉措,打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市場平臺。
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2021年將全面開啟鄉村振興,而鄉村振興的主戰場則在農業農村,要打贏這場新的攻堅戰,最重要的武器彈藥,無疑是來自農業農村的優質農產品。
「紅星」一直都是湖南三農戰場的重要「兵工廠」,此時花費大代價升級改造,也可謂是湖南厲兵秣馬,向鄉村振興的戰場衝鋒的一個縮影。
在觀潮君看來,新「紅星」的開業雖然只是一家企業的市場行為,但充溢出的卻是不乏「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
來源:觀潮的螃蟹
編輯:廖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