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酷熱得叫人難以忍受,你口渴難忍,閃進路邊雜貨店買水,卻被貨架上品種繁多的瓶裝飲品弄花了眼。閱讀完標籤再決定?恐怕在想好買哪種之前,身體就已經脫水了。
不管商家的開價和承諾如何,瓶裝水的解渴作用幾乎是同等的,而且比自來水好不到那兒去。如果你只考慮補水,拿最便宜的就好。更適當的做法是,下次出門前,記得在家裡灌一瓶水帶著。當然,如果你想嘗試不同味道或可能有附加益處的水,不妨遵循下面的指南:
解渴功能無區別
瓶裝水,根據各國食品和藥監部門的定義,通常指安全地裝瓶、適合人類飲用的水,可能就是瓶裝的自來水。在這個基準之外,還有非官方定義的各種說法,如「純淨水」、「淡泉水」、「自流水」和「礦泉水」,從這些表述可以看出水是從哪裡來的,以及是被如何加工的。
「純淨水」意味著出自任何可飲用來源的水(包括自來水),又經過過濾或蒸餾,去除了氯和其他影響味道的雜質。淡泉水和自流水則與特定的水源掛鈎:前者來自地下,自然流到地面;後者抽取自承受壓力的地下含水層。雖然淡泉水和自流水往往更貴,而且包裝時髦,但它們並不提供解渴之外的更多益處,只是看上去味道更好,滋味更誘人。
至於礦泉水,則必須有一定比重的溶解性固體顆粒存在於其間(不得人為添加任何礦物質),而且必須是來自受保護的地下源頭。這類水大部分富含礦物質,適度飲用有助於促進人體對養分——尤其是對鈣和鎂這兩種很多人缺乏的元素的吸收。
另外,礦物質水往往是鹼性的,對骨骼有益。依據品牌不同,每天飲用1升礦泉水,大約可以滿足身體對鈣的需求的20%到58%,對鎂需求的16%到41%。另一方面,礦泉水也可能含有大量的鈉,所以,購買前要仔細看瓶子上的商標,再確定哪一種最適合自己。
加味飲品如雞肋
對於喜歡刺激味蕾的飲水者,市面上有很多加味飲料可供選擇。其中一些只是加了一點天然果汁或草本精華。另一些則溶解了甜味素、食用色素或人造香味劑在其中。
這些化學成分讓它們不像「水」,而是更接近軟飲料。注意:很多加味飲料含有來自精製糖的大量熱量,每杯可能增加30~50卡路裡,如果每天喝幾杯,熱量就會異常積聚。
很多加味的飲品還會使用帶前綴的名稱,如「復興」或「聚焦」,但這些只是不具意義的營銷手段。添加維生素和草本精華可能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也不會有太多益處。拿起一瓶加味的水時,建議選擇那些儘可能接近天然水的,不加甜味劑的,以及添加劑最少的。
椰子汁PK楓糖汁
椰子汁剛剛出現在市場上時,自稱比水更能解渴,但銷售者如今已經有意識地淡化這種沒有經過證明的說法。其實,種種「高論」背後唯一經得住科學檢驗的是:這種帶點堅果味的液體含有大量鉀元素,而且跟椰奶不一樣,不含任何脂肪。
如果你想換口味而選擇椰子汁,就會攝入平均每杯45卡路裡的熱量(如果你選擇不加糖的品種的話),這只是一種方便懶人的方式。椰子汁並沒有魔力,你也可以喝一杯水、吃一隻香蕉來解渴並完成對鉀元素的補充。後一種方法還會讓你得到別的營養,譬如纖維素。
另一個新品種的瓶裝水是楓糖汁。在非濃縮形態下,楓糖汁是清澈的,有點甜,含有礦物質,每杯約含20卡熱量。不過,被一些人津津樂道的楓糖汁的附加作用,包括它所謂的「淨化」功能,並沒有被科學證實。充其量,它只是通過比一般飲料更貴的價格,讓消費者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椰子汁一樣,我們改喝別的東西,也能得到同等的保健效果。
鹼性水對骨骼有益
最後一個似乎有潛力壓倒一切的趨勢,是「PH平衡者」即鹼性水的出現——此類飲品的PH值大於7。它源於一個流行卻難以找到事實根據的理論:「如果喝太多偏酸性的水(自來水往往是偏酸性的),我們的身體最終會酸化,從很多方面對健康產生損害。
而事實上,由於腎臟和其他代謝器官的努力,健康人體內的酸鹼度是保持不變的,並無足夠的科學證據顯示,喝更多的酸性水會對人體有害。然而,雖然沒有必要強調你每天攝入的水的PH值,喝偏鹼性水終歸有一點證據充分的益處:可能對你的骨骼有益。
研究顯示,偏鹼性水含有電解質和礦物質(無論是自然的還是添加的),有助於為腎臟減壓,讓它儘量少地調用體內儲存的鈣(鈣用來平衡體內的酸性物質);所以,喝鹼性水時,你不僅能攝入更多的礦物質和鉀,還可以更好地保持骨骼中的鈣質。
最後還有兩方面的建議:首先,不要選擇通過離子化加工而成的鹼性水;其次,PH更高不代表更好。貨架上的品種琳琅滿目,你應該能找到一瓶既有益健康又有較好口感的飲料——最適合人體的PH值在7.5和8.5之間,超過這個度數,水就會變得油膩,難以下咽。
美國《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