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很可怕的細菌,是目前已知人體胃內生存在唯一細菌,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類致癌物!據數據統計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死亡率呈平行關係。
幽門螺旋桿菌是怎麼侵犯胃?
胃酸是胃內的分泌物,pH值在1.5〜3.5,主要是由鹽酸(HCL)和氯化鉀(KCl)、氯化鈉(NaCl)組成,幽門螺旋桿菌為了生存,使出了渾身解數,依靠著鞭毛的擺動,穿過了黏液層,定居於黏液層與胃竇黏膜上皮細胞;為了阻止胃酸的傷害,菌體會分泌尿素酶,進而分解產生氨,中和了胃酸。
●感染幽門螺旋感染的朋友會出現一股難聞的口臭,就是氨氣的因素。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易患胃病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了胃黏膜後,會產生氨及空泡毒素,會導致胃黏膜局部微環境改變,進而發生一系列的炎症介質浸潤及菌體細胞壁(LewisX,LewisY)所致的自身免疫反應抗原,多種因素促使了炎症反應遷延、加重。據數據統計,67%~80%胃潰瘍和95%十二指腸潰瘍是幽門螺桿菌引起的。
當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身體可發出症狀預警!
●當感染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潰瘍後普遍症狀為:上腹部飽脹或疼痛,亦可出現噯氣、噁心、厭食、腹脹、反酸等。有些患者甚至可出現規律性餐後腹痛或解黑便等。
據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專家共識指南指出,胃癌是中國第二大高發的惡性腫瘤,嚴重威脅生命健康,因此對於年齡≥40歲的人群,且符合以下條件者,建議做胃鏡、腫瘤標誌物、幽門螺旋桿菌(Hp)等檢查。
●生存地為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者。
●既往存在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癌前病變(胃)。
●存在胃癌的家族史,有一級親屬的人群。
●存在不良的生活習俗,如高鹽飲食、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
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
若幽門螺旋桿菌合併了慢性胃炎,需要使用2種抗生素(代表藥物克拉黴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PPI(代表藥物如奧美拉唑等)+鉍劑保護胃黏膜(代表藥物枸櫞酸鉍鉀、果膠鉍等),療程是10-14天,療程結束4周後複查幽門螺旋桿菌。
若幽門螺旋桿菌合併了消化性潰瘍,除了應用上述的四聯藥物外,還需要長時間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如PPI(代表藥物如奧美拉唑等)或H2受體拮抗劑(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若服用PPI,胃潰瘍療程是6-8周,而十二指腸潰瘍是4周。
注意(重點)
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是通過「人-人」「糞-口」傳播,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現象,也就說口腔也是存在幽門螺旋桿菌的,因此開個玩笑的說,接吻也是有風險的!因此這裡推崇大家使用公筷、實行分餐制,餐後對餐具進行消毒也是很有必要的。
總結: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類致癌物。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會出現口臭、反酸、噯氣、腹脹、腹痛等腹部不適。
●40歲以上的人群,符合上述的內容,需要每年查胃鏡。
●幽門螺旋桿菌的預防很重要,具有家族聚集現象,使用公筷及實行分餐制很有必要。
●對於醫務人員來說,會比較重視篩查及體檢,我們的醫院每年的員工體檢,針對40歲以上的員工,都可以針根據自身意願自掏腰包選擇加做胃、腸鏡檢查。本人是一名公立醫院的醫生,平時用自己業餘時間堅持寫作,已有5年多的時間,希望大家能關注下我。
參考資料:
1.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九版內科學。
2.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7,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