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楊先生最近感覺自己腹脹、口苦,但又不願意做胃鏡,也不願意抽血檢查,聽說朋友也有類似情況做了碳13尿素呼氣試驗(俗稱「吹氣檢查」)後,發現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也稱「Hp」),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性用藥,症狀就消失了。於是他也在門診試了試,果然發現自己也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那麼,「吹氣檢查」真的能夠代替抽血或胃鏡檢查嗎?幽門螺桿菌又有哪些危害呢?對此,記者採訪了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李丙生。
南方日報記者 廖鈺嫻 通訊員 鄭海燕
南方日報:幽門螺桿菌對人體的主要危害是什麼?
李丙生: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致病因子,其次也是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致病原因。在常見的胃病中,慢性活動性胃炎約有50%-60%是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胃潰瘍的比例大概佔到60%,最多的是十二指腸潰瘍,可達90%。而胃癌大多均有幽門螺桿菌感染,不過,儘管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癌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但它並不是唯一的因素。
南方日報:除了胃部疾病,幽門螺桿菌還可能導致哪些人體疾病?
李丙生:幽門螺桿菌除了可以導致胃病外,目前還發現一些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紫癜、蕁麻疹、缺鐵性貧血等疾病,是與幽門螺桿菌存在密切關係的。另外,部分患者出現口苦、口乾、口臭的症狀,也可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考慮是消化不良。
南方日報:患者要確診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現在有哪些常用的檢查方法?
李丙生:現在主要有3種方式,第一種是碳13尿素呼氣試驗,第二種是胃鏡下的快速尿素酶實驗,最後一種是糞便Hp抗原檢測。通過這些感染檢測,就可以確認患者體內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其中,作為一種無創檢查,呼氣試驗是幽門螺桿菌檢測的「金標準」,但是要注意的是,檢查的數值並不見得與疾病嚴重程度成正相關。
南方日報:以前常用抽血的方法檢測抗體,這種方法是否可以應用到幽門螺桿菌的檢測當中?
李丙生:抗體檢測不能區別是現在感染,還是既往感染過,比如以前出現Hp感染,但是吃藥之後好了,依然會呈現陽性。所以,抗體檢測主要用於流行病學研究,一般較少用於臨床診斷。
南方日報:那麼,對於患者來說,如果出現胃部等上消化道症狀時,應該怎麼選擇?
李丙生:在中國,篩查的首選方法還是胃鏡。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只是一個病因而已,而且幽門螺桿菌引起的疾病有很多種,不做胃鏡的話,無法排除胃癌的可能。如果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上,那麼不論他有沒有症狀,我們都建議先做胃鏡,再決定是否殺不殺菌。
南方日報:哪些人應該做吹氣檢查?
李丙生:成年人都可以考慮進行這項檢查,如果發現自己胃不舒服或直系血親有胃癌的話,檢查就尤為必要了。
中國是胃癌的高發區,胃癌在所有癌症的發病率裡排在第二位,目前這項檢查已經納入體檢項目選項,因此,強烈呼籲大家重視胃癌早期篩查,尤其是40歲的成年人,若有條件定期體檢都可做一做。
南方日報:一旦發現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防止它的傳播?
李丙生:幽門螺桿菌不容易在體外存活,易殺,所以它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是糞—口傳播和口—口傳播。在中國,因為大家沒有分餐式的飲食習慣,最好杜絕傳染的方式就是使用公筷。另一方面,由於幽門螺桿菌感染存在家庭集聚現象,所以家庭成員集體治療也不失為一種減少重複感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