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統計:3327字 預計閱讀時間:約6分鐘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全球創意城市網絡」項目,在世界範圍內評選「文學之都」「電影之都」「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音樂之都」「設計之都」「傳媒藝術之都」「美食之都」,以此打造「全球創意城市網絡」。截至2019年,全球有50多個國家(包括地區)的180個成員城市加入「全球創意城市網絡」。
與此同時,經過15年的不斷努力,我國已有12個成員城市成功加入全球創意城市網絡,分別是具有「設計之都」稱號的上海、北京、深圳、武漢,具有「美食之都」稱號的成都、澳門、順德,具有「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稱號的杭州、蘇州、景德鎮,具有「電影之都」稱號的青島,以及具有「傳媒藝術之都」稱號的長沙。在此之前,中國的全球創意城市類型唯餘「文學之都」尚付之闕如,2019年10月31日,南京、揚州分別入選「文學之都」與「美食之都」,至此,我國集齊了七大類全球創意城市。
什麼是「文學之都」?創意城市視野下的「文學之都」是涵蓋高校、社會化寫作工坊、公共文化活動空間,乃至文化出版產業園區等文學場境鏈條的統稱,它通過培育文學寫作人才,整合文化創意資源,舉辦創造性文化活動,來激活城市文學氛圍,繼而使得創意城市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內在精神推動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將提高文化創造力確定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手段之一。
「文學之都」是以文學性場境組成城市的功能單元和空間載體,以印刷和新媒體傳播組成創意城市的技術支撐,以個體創作和產業化的內容生產組成創意城市的底層核心:
一、城市裡有大量的、高質量、多元化的編輯出版項目以及出版機構;
二、從初等教育到中等、高等院校,需要有大量的、高質量的國內或國外文學教育項目;
三、有允許文學、詩歌、戲劇等藝術發揮其整合作用的城市環境;
四、具有主辦各種文學活動和文學節的豐富經驗,促進國內外文學的發展與交流;
五、有圖書館、書店、公共的或個人的文化機構推動國內外文學的保護、發展與傳播;
六、在翻譯和出版多種語言或外國文學方面有一定的成果;
七、有效運用媒體、新媒體來推動文學發展,並擴大原有文學作品的市場。
文學之都的建設實踐表明,文學作為現代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創意母源,可以在城市這個高度活躍的空間中來審視自身的發展可能性,它從文學審美的個體空間,融入城市創意空間和公共文化空間,這對於一座城市的創意經濟和可持續發展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和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了《南京建設全國重要文化創意中心城市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南京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366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630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2%,比同期GDP增速高出3個百分點左右。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2012年的5%,提高到2016年的6%,國民經濟支柱地位更加鞏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口徑,南京近3年GDP總量均超過萬億大關,在中國大陸各城市GDP中排名第11,屬於新一線城市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較排名前十的城市,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佔比GDP排名全國第5,創意與設計類文化產業年均增長39%。國外來看,根據全球知名城市評級機構——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AWC)2018年發布的《世界城市評級報告》,南京在全球排名從2016年的139位升至94位,首次進入全球前100位,躋身國際二線城市。
南京能夠入選「文學之都」,在文化創意經濟的推動之外,更得益於自身的深厚底蘊。儘管南京的文化創意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文學之都」的申請評定,是要考察包括文脈,出版,城市的文學氛圍,外國文學的傳播與譯介,國際間文學藝術交流等整體狀況。此外必須承認,南京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其文學自成體系,本應很難受到西方主流社會的認可,但這次南京成功申請「文學之都」,則體現了其媲美已有「文學之都」的硬核特徵:
第一,南京保留著悠久的文學創作傳統。
作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南京自六朝文化到民國文化再到新中國文化蜿蜒以降,已有1800年的文學傳統。回溯青史,南京曾湧現出大量的文學名家,在詩詞、戲曲、小說多個領域創造出無數的經典作品,《詩品》《文心雕龍》《昭明文選》《紅樓夢》《桃花扇》等均出自南京。正因如此,我們能夠理解那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與大江東去浪淘盡,虎踞龍盤興亡處與年來腸斷秣陵舟,雨花臺、棲霞寺、玄武湖,還有王謝燕子的烏衣巷和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在歷史鉤沉的生花妙筆下,南京散發出獨特的東方美學意味。
近現代以來,魯迅、巴金、朱自清、俞平伯、張恨水、張愛玲等文壇巨匠也都與南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美國作家賽珍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大地》就是在南京創作完成的。當代南京同樣名家輩出,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一代南京作家們集體發聲,對當代文壇產生了重大影響,也成為當代文學史中舉足輕重的南京作家群。這些作家包括韓東、蘇童、魯羊,還有葉兆言、畢飛宇和周梅森等。
南京作家群的出現,一定得到了《鐘山》《山花》《雨花》等文學刊物的鼎力協助,也不能缺失眾多文學社團交往所形成的文學集聚效應。這些刊物和社群所構築的文學場境,加強了南京作家之間的聯繫,也實現了與其他城市作家的互動,從而使得南京對當代文壇產生重大影響,也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上引人矚目的作家群體。
第二,南京培育了濃厚的傳播與閱讀氛圍。
據考察,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南京不僅將超過260種的世界名著翻譯成中文(影響深遠的《追憶似水流年》首個中譯本便源自南京),也將諸多中國文學名著傳播到全世界(一直以來,南京出品的全本翻譯《紅樓夢》《儒林外史》被認為是該書最好的英譯本)。
在南京,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公共圖書館(江南圖書館)即設立於此。現在,南京除卻南京圖書館(省級圖書館,中國第三大圖書館)和金陵圖書館(副省級圖書館,曾獲文化部「一級圖書館」稱號),活躍著近500家讀書會,還有上千家文學社群和協會團體。
其中,先鋒書店被人們熱切地稱為「南京文學客廳」,它如同古根海姆博物館般拉動了南京城市形象與旅遊經濟(古根海姆博物館是一次著名的城市品牌決策案例,即一個博物館拯救了一座城市),並數次被CNN、BBC等評為世界「最美書店」。
第三,南京以眾多高校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文學教育矩陣。
根據教育部第四次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顯示,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排名第五(戲劇與影視文學排名第四),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排名第十二,南京藝術學院戲劇影視學學科排名第八,並且,還有東南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曉莊學院、南廣學院等數十所高校的中國語言文學、戲劇影視文學、哲學、新聞傳播學等學科專業共同組成的教育隊伍。此外,南京高校具有多處辦學空間。
近些年,南京諸高校紛紛入駐江寧大學城(15所高校)和仙林大學城(10所高校),再算上老城的校區,每所大學的辦學空間和辦學資源都獲得了巨大提升。
第四,南京以大量的歷史建築賦予城市瑰麗的文學想像。
無論是明孝陵、朝天宮、中華門、閱江樓等古代文化建築,亦或是美齡宮、大華大戲院、匯文書院鐘樓、江南水師學堂等民國建築。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將其豐富多樣的歷史建築點綴在無數文學作品中。就民國建築而言,它們不僅數量繁多,並且規格極高、種類完全,是20世紀前半葉城市規劃與建築的藝術結晶,成為今天南京申請「文學之都」的重要文化資源。
以浦口火車站為例,它作為中國唯一完整保存舊時風貌的火車站,成為中國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如今已被建成一座「民國風情特色小鎮」。提起浦口火車站,它就是朱自清《背影》中的那個火車站。每當人們遊到此地,書本中描寫的場景也許便躍上眼帘:父親邁著蹣跚的步子,爬上月臺去給兒子買橘子。想到這裡,遊客是否會像朱自清一般潸然淚下。無論如何,這座百年老站,像是今天的南京城一樣,帶著文學的歷史風塵,向著世界整裝待發。
總之,南京不僅是一座具有豐厚文學遺產的城市,他在城市文化創意發展水平,文學傳播與氛圍建設、文學教育普及程度,城市建築風貌等諸多方面足以媲美任何一座已有的「文學之都」,並無愧於「天下文樞」之譽。朱偰先生曾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相信這是對南京能夠成功申請「文學之都」的最好評價。
部分資料來源:劉賽,「創意」能力提升與城市文化品格塑造——南京「文學之都」建設問題研究,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