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世界文學之都賦能 這些經典民間故事在南京流傳

2020-12-22 南報網

2020-08-23 10:26圖文來源: 新華報業網

南京憑藉文學發展的整體狀況被評選為世界文學之都,除了文學出版物、文學作品對城市生活的浸潤等方面,南京豐富的民間文學也增加了作為世界文學之都的內涵。

為世界文學之都賦能

這些經典民間故事在南京流傳

南京憑藉文學發展的整體狀況被評選為世界文學之都,除了文學出版物、文學作品對城市生活的浸潤等方面,南京豐富的民間文學也增加了作為世界文學之都的內涵。

其中,民間故事是伴隨人類繁衍世代相傳的主要民間文學樣式。它生動反映了民間的生活風貌。南京的民間故事大抵分為歷史人物、地方掌故和純民間傳說三類,其中23則還被列為市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期起,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文化遺產管理處聯合南京晨報將推出「南京非遺保護傳承系列報導之民間文學」專題,分三期講述流傳在南京的經典民間故事對古今生活的影響。

先從歷史人物說起。

這些著名人物的故事

在南京民間口口相傳

每一個與人物相關的民間故事背後,都有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聽來讓人感慨不已。

南京高淳區南部的椏溪鎮,山巒疊翠,風景優美,這裡有兩座看起來並不起眼的小山,一為荊山,不遠處的一座據傳和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卞和獻玉有關。

春秋時期,卞和發現一座山上有鳳凰停留,又在山間鑿出美玉,他連續向兩代楚王獻玉,卻都被認定為欺君,以致雙足被砍。直至楚文王登基,終於認可稀世珍寶的價值,給卞和大夫之祿以養終身。這塊玉就是我們熟悉的「和氏璧」,鳳凰停留的那座山則被稱為「望玉山」。

而在高淳東部,有座歷史悠久的城鎮,叫固城鎮,鎮口靜靜矗立著伍子胥的高大塑像。「伍子胥」盔甲在身,持劍而立,威嚴具足,似乎仍在守衛胥河和當地百姓(他開鑿的胥河,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固城內有一黃金港,不少人曾在那裡撿到過「金豆子」,黃金港便與伍子胥的一則傳說有關。

曾長期整理民間文學的民俗專家汪士延向記者講述了這個讓人唏噓的故事。春秋時期,楚平王寵佞殺忠,伍子胥全家老小三百多口死於非命,死裡逃生的他喬裝投奔吳國,卻在固城湖畔迷路。一位素未謀面的浣紗女與他碰面,知曉他為忠良之後時不僅為他指明方向,還給予米漿充飢。當伍子胥擔心她稍後會出賣自己的行蹤時,女子竟立時投湖,捨身滅口,伍子胥大受觸動!後來,他率三軍在固城湖邊隆重紀念當年的恩人,並把從楚王城裡繳獲的金豆子,即楚國貨幣郢爰(金子制),遍撒固城湖畔小河港,這便是「黃金港」的由來。

古之戰場,「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時間的齒輪向前旋轉300多年,來到公元前232年,在南京的浦口區,英雄項羽正身處垓下之圍。彼時的項羽,夜聞四面楚歌,已是悲悵不已。與虞姬帳中對飲後,他親率八百騎突圍,引兵東面,過浦口至烏江(今江蘇浦口區與安徽交界的一個鎮),自刎於此,結束了傳奇一生。至今,在浦口這塊經濟活力越發充沛的土地上,與一代霸王相關的地名就達21處,這些地名和傳說,便是當年風雲變幻的點滴印證。

南京城自古不缺英烈。從浦口區沿G346、南京繞城高速來到綠樹成蔭的雨花臺區,時光倒回至近千年前的北宋。1129年,金兵取建康,一時間,南京城裡刀槍劍戟混戰,功名利祿誘惑四起,有人賣國求榮,有人退縮自保,一位不起眼的小官、時任溧陽知縣的楊邦乂卻在史書上寫下了一個大大的「忠」字:他寧死不降,以血書衣:「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惱羞成怒的金兀朮下令剖其腹取其心,一刀下去,竟為鐵心!據傳舉心遊街時不慎掉落,在落心處,人們築橋紀念,便是南京人熟知的「鐵心橋」。

在當地流傳度高

卻不講「戶口」

悠悠千載,民間故事和地名融合,成為傳說,在當地百姓口中代代流傳,家喻戶曉。上世紀八十年代,汪士延等文化界人士花四年多時間收集散落在高淳各地的民間文學,整理出民間諺語、民間歌謠和400多則各類民間故事,在收集的過程中,他們尤被一個個淳樸的民間故事打動。這些收集整理,成書《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高淳縣資料本》,後又濃縮為以「伍子胥與浣紗女」、「卞和獻玉」等為代表的172則民間故事,這些民間文學成果,也使高淳從民間文學的「處女地」變成江蘇民間文學的「富礦區」。

「農耕時代娛樂生活匱乏,勞動之餘用當地方言講個故事、唱首山歌是打發時間、愉悅身心的好方式。」汪士延說,因此,入選非遺的民間故事並無代表性傳承人,若非要有,那便是人民大眾。

由於無固定文本,一則故事從甲傳到乙再至丙、丁,流散開去,內容上多少有出入,有的故事還可能由人從別處帶來,這就造成了民間故事的「變異性」。比如卞和獻玉的故事,湖北襄樊也有,到底發生在哪處?孰真孰假?「民間故事是『不講戶口』的。」汪士延說,即「不追究真假」,「因為也不排除有人從湖北來到高淳,將當地故事帶到此處。」

不講戶口,每個故事卻又有系列佐證,這種「矛盾」很有意思。還拿卞和獻玉舉例,高淳縣椏溪鎮古時確屬楚國,明朝《高淳縣誌》記載和氏璧出自椏溪荊山,地名與《史記》記載相符;當地現有荊山、望玉山遙望,山腳下有卞家村,附近還有卞和墓,且墓碑地址十分明確。(墓毀於1966年)

在伍子胥與浣紗女故事中的「黃金港」,村民們曾經發現的「金豆子」佐證了傳說中「撒楚國貨幣」的內容。

歷史人物也多出現在史料記載當中,如《宋史·楊邦乂傳》、《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各區縣誌等文字材料,都可從中尋找到與這些民間故事的關聯度。

自古至今,民間故事彰顯了可貴价值

民間故事這一在口中傳述的內容,卻被大費周折地收集、整理,甚至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後支撐的是它們的可貴歷史文化價值。

在古時,民風塑造、道德教化就是民間故事除娛樂功能外最重要的價值。

人類的神奇之處在於能夠共同相信一種看起來虛無縹緲的東西,如信仰、如風俗。這種精神力量可轉變為強大的凝聚力,形成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團結大量同類。

卞和獻玉的故事告訴我們,「對真理的堅持是可以如此不計代價」;浣紗女的形象仿佛在說:「人類的善良、大義可以到如此讓人觸動的地步」;從楊邦乂的故事中,人們體會到了民族大義、忠烈之氣;項羽突圍後卻自刎,一代霸王用生命書寫英武與柔情。

口口相傳中,每一則故事不僅凝固為地名,更浸潤成了精神力量。「高淳區淳樸的民風離不開這些故事的代代滋養,它們甚至變成了一種精神符號。」汪士延便說,因此這些故事雖歷經千百年,有別於正史,卻也是當地群眾無論男女每每講起,都引以為傲的原因。

至今日大力發展經濟的形勢下,民間文學為所在地賦予文化內涵的同時,無形中也成為提升當地旅遊經濟的「新傳說」。旅遊並非是單純的遊山玩水,歷史文化元素的加入,更使風景和遺蹟在遊客心中活了起來。有了這些傳說,人們在欣賞美景之餘,可在望玉山下觸動於卞和對真理的執著,在黃金港邊唏噓浣紗女的大義,在鐵心橋上敬仰楊邦乂的忠節,在烏江鎮中尋訪一代梟雄楚漢相爭的遺蹟,回望波雲詭異的歷史,感恩今日生活之祥和。

前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需要今人的保護與傳承,了解了民間文學這塊遺產富礦後,希望我們每個人也都能成為經典的守護人。

相關焦點

  • 南京:「世界文學之都」打造時代戲劇名片
    2019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宣布南京入選「世界文學之都」。2020南京文化藝術節期間,13部新編創排本地劇目登上舞臺,涵蓋京劇、越劇、話劇、錫劇等多個劇種,讓觀眾在「世界文學之都」過足戲癮,盡顯南京城市文藝氣質。7月27日,由南京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遊局、市文聯主辦的南京文化藝術節「世界文學之都與戲劇創作」高層論壇活動舉行。
  • 聽,來自世界文學之都的朗讀聲——南京發起「共讀經典」國際文學...
    我相信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清晰的故事,故事中體現出了只有寫作才能給予的勇氣,也講述當代人們如何面對未來的生活。」「目前全球的疫情局勢不容樂觀,我也在思考,我可以怎樣盡我所能,幫助到他人。我是一個寫作的人,閱讀對我很重要,使我受益。感謝邀請我參與這次的活動。」 張彩瑛說。韓國還發來了另一段朗讀視頻,來自世界文學之都原州。
  • 南京打造「文學之都」的戲劇名片
    ……2020南京文化藝術節期間,一批根據經典名著改編的優秀劇目進行線上線下展演,展現城市文藝氣質,展示豐厚歷史文化底蘊。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是一個文學氣息濃鬱的都市,也是一個非常有戲的都市。作為2020南京文化藝術節的一個重要活動,「世界文學之都與戲劇創作」高層論壇近日舉辦,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文學之都」的戲劇創作出謀劃策。
  • 世界文學之都!南京,再一次驚豔世界!
    就在今天,南京又多了一個新頭銜——世界文學之都!    一大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發布了這個喜訊世界文學之都,南京申報成功!早在2016年南京就開始申報「世界文學之都」三年後的今天,終於如願以償此次申報成功,更是填補了中國的空白!南京,再一次驚豔了世界!
  • 中國的世界 「文學之都」,為何是南京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全球創意城市網絡」項目,在世界範圍內評選「文學之都」「電影之都」「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音樂之都」「設計之都」「傳媒藝術之都」「美食之都」,
  • 南京新名片:世界文學之都!
    波蘭有克拉科夫,英國有愛丁堡、澳大利亞有墨爾本、美國有愛荷華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後在全世界評定了28個「文學之都」。這些城市聞名遐邇,書香瀰漫。可惜的是,一直以來,文脈悠長的中國,始終未能有一個城市能獲此頭銜。直到10月31日,南京戴上了「王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微博發布消息:南京成功入選「世界文學之都」!
  • 「設計鬼才」朱贏椿為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打造創意閱讀空間
    我蘇特報專稿 記者/常瓅 視頻/張雲鶴你好,「世界文學之都」南京!南京獲得「世界文學之都」稱號,成為中國首個獲此稱號的城市。除了南京毋庸置疑的深厚文化底蘊,巧奪天工的設計創意也為南京的文學傳播之路畫上點睛之筆。
  • 打撈我們自己的民間故事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喜歡的20個經典動漫形象中,只有1個來自中國。孩子們對白雪公主、醜小鴨等西方童話中的角色往往耳熟能詳,但對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國民間故事人物卻知之甚少。隨著城鎮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普通話的推廣,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農耕社會產生的這些故事,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講述環境和講述條件。加上生活節奏的急促,很多人無暇聽故事,也不太願意講故事,也不會講故事了。  而與此同時,西方的這種白雪公主、醜小鴨之類的童話形象藉助於影視傳媒,不但在中國流傳,在全世界都有流傳。
  • 南京牽手34座文學之都,將「城市映象」獻給世界
    12 月 4 日晚," 文學中的城市映象 " 一城一景世界文學之都明信片展覽在南京金鷹美術館盛大開幕。這是一場特殊的展覽,展出了來自 34 座世界文學之都的 34 幅作品,連接著 34 座世界文學之都的城市文化風貌。在河西金鷹 52 樓,當明信片與城市夜景融為一體,也映照出南京這座 " 世界文學之都 " 的博愛與溫暖。
  • 這本流傳三百年的民間故事集,揭露最真實的人性,越早讀懂越受益
    這其中,以在民間瘋傳於街頭巷尾、具有神秘色彩的明代禁書最為突出。這些書之所以被禁,無非是觸犯了統治者的政治利益,或是碰到了封建倫理道德的高壓線。但放到今天來看,卻往往包含了最真實的人性。從另一個角度看,起到了補充傳統經典文學市井作品之遺憾的作用。
  • 《經典詠流傳》譚維維鄭棋元致敬東西方文學巨匠
    上周六晚,《經典詠流傳》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五期。譚維維與鄭棋元強強聯合共唱《湯顯祖遇見莎士比亞》,讓東西方兩位文學巨匠隔空對話,網友直呼:「這首歌簡直是『神仙』配置!」許淵衝經典英譯古詩被唱響網友:《經典詠流傳》真是個寶藏節目「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筆下的《題西林壁》,經由許淵衝老先生的翻譯,在英文語境中保持住了古詩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又不失意境。本期節目中,這首經典之作被劉憲華以中西合璧的形式唱響,令人耳目一新。
  • 世界文學之都共同為武漢加油
    南京設計的海報南京設計的海報英國諾維奇發來的海報韓國富川發來的海報。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邢虹) 在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中,南京是文學之都,武漢是設計之都。北京時間2月18日晚,南京文學之都促進中心在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中的世界文學之都領域發出倡議,倡議所有文學之都城市聯合起來,圍繞此次疫情,設計守衛城市的公益勵志海報主題創作,為身處疫情中心的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武漢送上文學祝福。這是南京作為新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的成員城市,首次在世界文學之都領域發聲。
  • 值得收藏的經典文學奇葩㈠
    什麼是賦?兩漢時期的文學十分繁榮,主要文體有賦、樂府詩和散文。賦是一種散文韻文並用、詠物言志的文體,流傳至今的漢賦有1000多篇。西漢前期的賦借物抒懷,文詞樸實,代表作是賈誼的《吊屈原賦》。西漢中期的賦作家很多,有代表性的是司馬相如,他的《子虛賦》《上林賦》氣魄宏偉,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西漢後期賦家的代表作是楊雄的《甘泉賦》;東漢時期以班固、張衡的賦最為有名,漢賦對結構、用詞、音韻都非常講究,用詞力求新穎、華麗,對後代文學產生了一定影響。什麼叫格律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閔子騫孝行的文學流傳
    歷代迴避質疑,原因有三:先秦無此記載、情事語句鄙俚、漢文獻眾說紛紜,如閔子兄弟數量、閔子衣服質地、閔子所駕馬車(武梁祠石像)或牛車(樂山漢墓石刻)、閔子因寒失手的棰與靷、閔父覺察過程、後母有無悔改下文等均有齟齬,但也正說明「蘆衣」本屬《漢志》所云「道聽途說之所造」的虛構性傳聞。這恰是現代文學中小說的概念。因此《韓詩外傳》「蘆衣」故事實為閔子之孝文學流傳的發端。
  • 唐楚涵 | 東北民間狐仙故事結構分析及民間信仰特點——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所載東北狐仙故事為例
    所載東北狐仙故事為例唐楚涵摘要:東北民間自古以來流傳著大量的狐仙故事,與狐崇拜有關的儀禮活動、民俗生活、民間信仰頗為豐富。[1]55之所以基本流傳於北方,應當與狐狸的地理分布有關。而這種信仰的由來當從兩個方面理解:其一為中國古代的精怪概念,其二為農村經濟中對靈性動物的崇拜。中國人的精怪觀念由來已久,不但廣泛流傳於民間故事中,還走入作家文學,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中志怪、奇幻等傳統的重要基石。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指出「『物』蓋指妖魅精怪,雖能通神,而與鬼神異類。」
  • 《經典詠流傳》譚維維鄭棋元致敬東西方文學巨匠
    上周六晚,《經典詠流傳》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五期。譚維維與鄭棋元強強聯合共唱《湯顯祖遇見莎士比亞》,讓東西方兩位文學巨匠隔空對話,網友直呼:「這首歌簡直是『神仙』配置!」鬱可唯柔情演繹《一江水》,喚醒人們心中的盎然春意;許淵衝老先生英譯的古詩《題西林壁》被劉憲華唱響,讓人感受到先賢的智慧與哲思。
  • 民間流傳和真實故事有本質區別
    民間流傳和真實故事有本質區別」歐陽修是舉世公認的北宋文學大家,在詩、詞、文、賦等各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領袖北宋文壇達三十年。他的《醉翁亭記》對當時宋朝和後世都有深遠影響。而《醉翁亭記》的寫成並非我們閱讀這篇文章裡面所寫的那樣輕鬆愉悅。歐陽修是怎樣寫出這樣千古名篇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 超越詩樂,《經典詠流傳》美育背後的文化創新與傳承
    經過一堂生動的詩歌音樂美育課,觀眾們突然發現中國文學的美已經把我們培養成了感性的、胸襟開闊的頂天立地人,「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聽見太白唱醉的明月,這是杜甫贊過的春雨,王維的空山就在心裡。」詩歌故事、歷史故事和中國人故事早已相互融合。
  • 這200個經典中國民間故事,你都聽過嗎?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中華文明五千年,你可曾想過,什麼樣的故事才能穿越這漫長歲月,經歷世世代代而流傳至今?由青豆書坊和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全套共六冊,以年代順序呈現了從上古時期到清代的200個中國民間故事,體量巨大,題材豐富。
  • 在世界文學之都的天空下,南京如何更好地建設創新名城?
    在2017年舉行的「文學多樣性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高峰論壇上,南京正式提出將申辦世界「文學之都」。在當時的會議上,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副主任杜越對南京評價道:南京申報'文學之都'基礎,無論是從文脈的延續還是城市的發展水平、教育普及程度、大學數量、對文學的愛好以及出版業等等綜合類條件,完全可以與已有的'文學之都'城市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