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3 10:26圖文來源: 新華報業網
南京憑藉文學發展的整體狀況被評選為世界文學之都,除了文學出版物、文學作品對城市生活的浸潤等方面,南京豐富的民間文學也增加了作為世界文學之都的內涵。
為世界文學之都賦能
這些經典民間故事在南京流傳
南京憑藉文學發展的整體狀況被評選為世界文學之都,除了文學出版物、文學作品對城市生活的浸潤等方面,南京豐富的民間文學也增加了作為世界文學之都的內涵。
其中,民間故事是伴隨人類繁衍世代相傳的主要民間文學樣式。它生動反映了民間的生活風貌。南京的民間故事大抵分為歷史人物、地方掌故和純民間傳說三類,其中23則還被列為市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期起,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文化遺產管理處聯合南京晨報將推出「南京非遺保護傳承系列報導之民間文學」專題,分三期講述流傳在南京的經典民間故事對古今生活的影響。
先從歷史人物說起。
這些著名人物的故事
在南京民間口口相傳
每一個與人物相關的民間故事背後,都有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聽來讓人感慨不已。
南京高淳區南部的椏溪鎮,山巒疊翠,風景優美,這裡有兩座看起來並不起眼的小山,一為荊山,不遠處的一座據傳和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卞和獻玉有關。
春秋時期,卞和發現一座山上有鳳凰停留,又在山間鑿出美玉,他連續向兩代楚王獻玉,卻都被認定為欺君,以致雙足被砍。直至楚文王登基,終於認可稀世珍寶的價值,給卞和大夫之祿以養終身。這塊玉就是我們熟悉的「和氏璧」,鳳凰停留的那座山則被稱為「望玉山」。
而在高淳東部,有座歷史悠久的城鎮,叫固城鎮,鎮口靜靜矗立著伍子胥的高大塑像。「伍子胥」盔甲在身,持劍而立,威嚴具足,似乎仍在守衛胥河和當地百姓(他開鑿的胥河,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固城內有一黃金港,不少人曾在那裡撿到過「金豆子」,黃金港便與伍子胥的一則傳說有關。
曾長期整理民間文學的民俗專家汪士延向記者講述了這個讓人唏噓的故事。春秋時期,楚平王寵佞殺忠,伍子胥全家老小三百多口死於非命,死裡逃生的他喬裝投奔吳國,卻在固城湖畔迷路。一位素未謀面的浣紗女與他碰面,知曉他為忠良之後時不僅為他指明方向,還給予米漿充飢。當伍子胥擔心她稍後會出賣自己的行蹤時,女子竟立時投湖,捨身滅口,伍子胥大受觸動!後來,他率三軍在固城湖邊隆重紀念當年的恩人,並把從楚王城裡繳獲的金豆子,即楚國貨幣郢爰(金子制),遍撒固城湖畔小河港,這便是「黃金港」的由來。
古之戰場,「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時間的齒輪向前旋轉300多年,來到公元前232年,在南京的浦口區,英雄項羽正身處垓下之圍。彼時的項羽,夜聞四面楚歌,已是悲悵不已。與虞姬帳中對飲後,他親率八百騎突圍,引兵東面,過浦口至烏江(今江蘇浦口區與安徽交界的一個鎮),自刎於此,結束了傳奇一生。至今,在浦口這塊經濟活力越發充沛的土地上,與一代霸王相關的地名就達21處,這些地名和傳說,便是當年風雲變幻的點滴印證。
南京城自古不缺英烈。從浦口區沿G346、南京繞城高速來到綠樹成蔭的雨花臺區,時光倒回至近千年前的北宋。1129年,金兵取建康,一時間,南京城裡刀槍劍戟混戰,功名利祿誘惑四起,有人賣國求榮,有人退縮自保,一位不起眼的小官、時任溧陽知縣的楊邦乂卻在史書上寫下了一個大大的「忠」字:他寧死不降,以血書衣:「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惱羞成怒的金兀朮下令剖其腹取其心,一刀下去,竟為鐵心!據傳舉心遊街時不慎掉落,在落心處,人們築橋紀念,便是南京人熟知的「鐵心橋」。
在當地流傳度高
卻不講「戶口」
悠悠千載,民間故事和地名融合,成為傳說,在當地百姓口中代代流傳,家喻戶曉。上世紀八十年代,汪士延等文化界人士花四年多時間收集散落在高淳各地的民間文學,整理出民間諺語、民間歌謠和400多則各類民間故事,在收集的過程中,他們尤被一個個淳樸的民間故事打動。這些收集整理,成書《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高淳縣資料本》,後又濃縮為以「伍子胥與浣紗女」、「卞和獻玉」等為代表的172則民間故事,這些民間文學成果,也使高淳從民間文學的「處女地」變成江蘇民間文學的「富礦區」。
「農耕時代娛樂生活匱乏,勞動之餘用當地方言講個故事、唱首山歌是打發時間、愉悅身心的好方式。」汪士延說,因此,入選非遺的民間故事並無代表性傳承人,若非要有,那便是人民大眾。
由於無固定文本,一則故事從甲傳到乙再至丙、丁,流散開去,內容上多少有出入,有的故事還可能由人從別處帶來,這就造成了民間故事的「變異性」。比如卞和獻玉的故事,湖北襄樊也有,到底發生在哪處?孰真孰假?「民間故事是『不講戶口』的。」汪士延說,即「不追究真假」,「因為也不排除有人從湖北來到高淳,將當地故事帶到此處。」
不講戶口,每個故事卻又有系列佐證,這種「矛盾」很有意思。還拿卞和獻玉舉例,高淳縣椏溪鎮古時確屬楚國,明朝《高淳縣誌》記載和氏璧出自椏溪荊山,地名與《史記》記載相符;當地現有荊山、望玉山遙望,山腳下有卞家村,附近還有卞和墓,且墓碑地址十分明確。(墓毀於1966年)
在伍子胥與浣紗女故事中的「黃金港」,村民們曾經發現的「金豆子」佐證了傳說中「撒楚國貨幣」的內容。
歷史人物也多出現在史料記載當中,如《宋史·楊邦乂傳》、《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各區縣誌等文字材料,都可從中尋找到與這些民間故事的關聯度。
自古至今,民間故事彰顯了可貴价值
民間故事這一在口中傳述的內容,卻被大費周折地收集、整理,甚至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後支撐的是它們的可貴歷史文化價值。
在古時,民風塑造、道德教化就是民間故事除娛樂功能外最重要的價值。
人類的神奇之處在於能夠共同相信一種看起來虛無縹緲的東西,如信仰、如風俗。這種精神力量可轉變為強大的凝聚力,形成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團結大量同類。
卞和獻玉的故事告訴我們,「對真理的堅持是可以如此不計代價」;浣紗女的形象仿佛在說:「人類的善良、大義可以到如此讓人觸動的地步」;從楊邦乂的故事中,人們體會到了民族大義、忠烈之氣;項羽突圍後卻自刎,一代霸王用生命書寫英武與柔情。
口口相傳中,每一則故事不僅凝固為地名,更浸潤成了精神力量。「高淳區淳樸的民風離不開這些故事的代代滋養,它們甚至變成了一種精神符號。」汪士延便說,因此這些故事雖歷經千百年,有別於正史,卻也是當地群眾無論男女每每講起,都引以為傲的原因。
至今日大力發展經濟的形勢下,民間文學為所在地賦予文化內涵的同時,無形中也成為提升當地旅遊經濟的「新傳說」。旅遊並非是單純的遊山玩水,歷史文化元素的加入,更使風景和遺蹟在遊客心中活了起來。有了這些傳說,人們在欣賞美景之餘,可在望玉山下觸動於卞和對真理的執著,在黃金港邊唏噓浣紗女的大義,在鐵心橋上敬仰楊邦乂的忠節,在烏江鎮中尋訪一代梟雄楚漢相爭的遺蹟,回望波雲詭異的歷史,感恩今日生活之祥和。
前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需要今人的保護與傳承,了解了民間文學這塊遺產富礦後,希望我們每個人也都能成為經典的守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