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文學在中國為何缺少存在感

2020-12-11 澎湃新聞

前不久,韓國新任總統文在寅攜夫人金正淑訪華。啟程前,金正淑在青瓦臺用韓語為中國公眾朗誦錄製了一首韓國著名詩人鄭玄宗的詩歌《訪客》。這段音頻不僅展現出總統夫人良好的文化修養,也增進了中韓兩國人民的情誼。然而對於鄭玄宗這位「韓國著名詩人」,相信大部分中國公眾都是首次聽聞;仔細想想,印象裡能數得出的韓國作家也似乎寥寥無幾。相比中國公眾對日本作家作品的熟知程度,韓語作品實在顯得有些尷尬。為何韓國文學在中國的存在感這麼低?

「韓流」中的缺席

多年以前,被稱為「韓流」的韓國大眾文化曾對中國造成巨大衝擊。各種韓劇和綜藝節目紅遍中國,至今宋慧喬、宋仲基們在中國的人氣可能一點也不比迪麗熱巴、鹿晗們差。

儘管近年來韓劇在中國的播放量迅速下降,同時再也沒有出現過像《大長今》那樣的現象級作品,不可否認的是,一批韓國電影如《素媛》、《熔爐》、《釜山行》和《辯護人》在中國獲得了極佳的口碑和傳播。

由李英愛主演的韓劇《大長今》在中國創下收視奇蹟。

有心人會發現,在「韓流」對中國公眾的持續性影響中,文學是缺席的。這裡的文學是指能夠代表韓民族智力活動最高水平的經典性純文學作品,不包括通俗流行文學(例如金聖鐘的推理小說、趙昌仁的家庭親情小說和金河仁的戀情小說等)。

1949年後,出於政治意識形態等原因,中國大陸對韓國文學的譯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主要集中在反映弱小民族、抗日民族主義和無產階級文學方面。1992年中韓建交之後,兩國開始恢復大規模的民間文化交流。那時的中國剛經歷了鄧小平南巡講話,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的一些出版商也瞄準時機,在「韓流」的推動下,包裝推出了大批韓國通俗文學作品,並收穫了可觀的銷售業績和經濟效益。

例如,金聖鐘的《迷途彼岸》據有關資料統計銷售了將近10萬冊,而金河仁的《菊花香》銷售量超過了30萬冊,這些數字的確令那些韓國的純文學作品望塵莫及。除了韓國通俗暢銷書和一些根據熱門影視劇改編的小說之外,廣大青少年讀者迷戀的所謂「網絡青春小說」也成了中國公眾了解韓國文學的重要窗口。

可愛淘(李韻世)的網絡青春小說《那小子真帥》由中國大陸的世界知識出版社於2004 年出版後,曾創下近百萬冊的銷售紀錄。除此以外,大陸出版界還先後翻譯出版過銀戒指、金賢正、徐亨周、李林銀等人的網絡小說。但問題是,這些快餐式的消費文化和幼稚的低齡讀物很難被視為真正的文學作品,這就像在中國沒人會把《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看作代表本國文學水平的作品一樣。

《那小子真帥》曾經在中國校園內風靡一時。

有一個例外是女作家孔枝泳,這些年我們翻譯出版過她的不少作品。但以她的小說《熔爐》為例,書和同名電影的影響力相比實在是不值一提,而且小說的中文版還是在電影《熔爐》2011年上映的兩年後才被翻譯出版,料想很多人都不知道電影是根據小說改編而來。

近年國內譯介較多的韓國作家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高銀,他被稱為韓國「國民詩人」,其詩集已有三種漢語譯本,不過這還是託諾獎的福,要不是因為諾獎,相信他在中國也不會受此「禮遇」。

高銀是韓國有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

韓國文學的世界化努力

文學作品想要對非母語國家進行傳播自然離不開翻譯,而事實上,韓國也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對外翻譯機構。

上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韓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創造了舉世公認的「漢江奇蹟」。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逐漸也開始重視向世界宣傳本國文化。從1980年代初開始,韓國政府和一些大企業、大財團對向對世界各國翻譯出版本國文學作品提供經濟資助。最初這項事業是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直接管理。到了1990年代,由文藝振興院接管。1996年5月,「韓國文學翻譯金庫」成立,韓國文學的出版翻譯從政府的直接事業轉為間接事業。

2001年3月,文藝振興院把出版翻譯事業和「韓國文學翻譯金庫」一體化,成立了韓國文學翻譯院。2005年依據《文化藝術振興法》,正式明確了韓國文學翻譯院作為國家法定機關,隸屬於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是其下屬的特殊財團組織。翻譯院成立後,將目標定為致力於推廣韓國文學,克服世界出版領域中韓國文學「少數語言文學」的身份局限,試圖把自己打造成為國際化的嚴肅文學交流機構。

韓國文學翻譯院設立翻譯獎項,鼓勵從事韓國文學翻譯事業。

然而在「韓國文學世界化」的過程中也走過一段「彎路」,韓國文學翻譯院尹志寬院長在2006年接受《當代韓國》採訪時坦陳,文學翻譯院過去一直把重點放在西歐國家的語種上,而對第三世界語種翻譯出版的支持並不顯著,這其中也包括中文。不過尹院長在採訪中也站在亞洲立場上對這種「世界化」做出了反省:

「由於不能否認英語在世界性傳播的效應以及美國的世界帝國的地位,為了應對這些現實從而實現世界化的真正意義,用英語介紹和傳播韓國文學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但用非英語來積極地介紹韓國文學也很重要,尤其通過翻譯可以同非西歐國家進行文學或文化方面的相互交流,擴散一種非西歐為中心的、與西歐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或體系相抗衡的世界文化價值,可以成為加強非西歐國家之間文化紐帶的機會。」

中國當下大多數出版社已經由計劃經濟時代的事業單位轉變為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在考慮選題的時候會更加重視經濟效益,但嚴肅的純文學著作相比通俗文學能夠帶來的紅利顯然微乎其微。這就有賴於韓國文學翻譯院保持長期的資助。另一方面,中國民營出版社也要逐步轉變觀念,不能純粹以市場價值作為選題導向。


翻譯人才的短缺

儘管意識到了翻譯策略的失誤,要在短時間內改變這種狀況絕非易事。翻譯畢竟是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擺渡,好的翻譯必然要求譯者長期浸潤兩種不同的文化語境之中。除了掌握語言之外,對於文學翻譯而言,尤其重要的是要培養非母語的語感。

當下無論中韓兩國,似乎都缺少可以被大眾銘記的韓語翻譯家。這點假如我們比較一下日本文學的中文翻譯情況,就會更為明顯。對於經典性的日本現當代作家,似乎每一位在中國都有對應的「專職」翻譯,譬如葉渭渠之於川端康成,竺家榮之於谷崎潤一郎和青山七惠,林少華之於村上春樹,唐月梅之於三島由紀夫,許金龍之於大江健三郎等等,這些翻譯家通過自己的翻譯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已經成為作者的另一種聲音,賦予了他們的作品以漢語的新生。

日本文學大師谷崎潤一郎和川端康成。

但反觀韓語文學作品的中文翻譯則欠缺太多,據我的目力所及,印象中只有一位名叫薛舟的譯者翻譯過大量的韓語文學作品並且持續關注韓語文壇的動態,其餘便不甚明了。

韓國文學翻譯院尹志寬院長之前在採訪中表示,翻譯院每年培養十名左右國外的專業翻譯人員。為了挖掘新的翻譯人才,他們正在推行翻譯新人獎制度。翻譯新人獎制度最初只適用於英語一個語種,後來擴大到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從2005年開始把中文也包括進來。值得欣慰的是,現在中國願意從事翻譯韓國文學的譯者比較多,翻譯院每年支持培養的十名外國專業譯者中,中文語種大概可以佔到七八名。

不應忘記的是,中國還有約兩百萬生活在東北三省的朝鮮族同胞,他們都是潛在的韓語翻譯人才。儘管中國的朝鮮族和生活在韓國、朝鮮的主體民族語言相同,但由於多年生活在不同的政治體制下和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圍裡,彼此的語言已經產生了較大差異,很多詞彙特別是在外來語的使用上,雙方甚至有時難以交流。但相較於重新學習一門陌生的外語來說,朝鮮族同胞的優勢是不言自明的。

2000年,中國詩人舒婷發表過一篇文章講述她與韓國詩人的交往,其中就有本文開頭提到的鄭玄宗。他們相識在一次國際詩歌節上,限於語言障礙,只能在餐桌上通過寫字交流,畢竟韓文與中文還有可以溝通的地方。後來舒婷曾在國內遍尋鄭玄宗的詩歌漢譯,可惜始終沒有找到。但願這次借著總統夫人的光環,鄭玄宗更多的漢譯作品可以儘早與中國讀者見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韓國文學現狀:兩極分化的衝擊
    韓國啟明大學教授金源佑,是一位在韓國有影響的嚴肅文學作家,他的反映上世紀八十年代韓國政治的小說《禽獸的日子》,兩年前已經在中國出版。金源佑說,韓國的文學可以分成兩部分,共性的部分是指四書三經,也就是中國的「四書五經」,由於韓國歷史上屬於漢字文化圈,中國的《詩經》等經典古籍,也是韓國的經典古籍,現在的韓國人雖然能讀、會讀、讀懂的人少了,但作為經典,永遠不會消失,要不斷地從中尋找精神支柱。
  • 社會學缺少的,正是文學濫用的?一次關於中國非虛構寫作的探討
    記者 | 董子琪 編輯 | 黃月 1 近些年非虛構熱仍在持續:非虛構寫作平臺「中國三明治」、「真實故事計劃」等活躍在公眾視線中,以何偉《尋路中國》《江城》為代表的紀實文學作品的社會影響仍在綿延,作家王安憶在復旦大學的創意寫作項目也新設了非虛構寫作課程
  • 為什麼韓國影視劇火爆全球,而文學作品卻無人問津?
    本來韓國現代文學已經夠慘了,但是關於一些文化政策更加打擊其文學:去漢化和去日化,去漢化去了第一層根基,去日化則清掃了不少文人,這兩層下來,韓國文學基本不剩下什麼了。還有,就是韓國本土作家本身也不爭氣,本來還有一個叫高銀的詩人本來有希望角逐諾貝爾獎,結果因為me too性侵運動,被抓去吃了牢飯。縱觀韓國的文學史,其實可以發現,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最有力的證據。
  • 為何在韓的華人數量也不少,然而韓國的華人卻幾乎沒什麼存在感?
    世界各地,都有華人華僑的存在,咱們中國人吃苦耐勞聰明樸實這些優點,讓華人在很多國家,發展的都非常好。然而不知道大家注沒注意到,一個挺奇怪的現象,咱們鄰國韓國也有很多華人,據韓國國內統計,外國人在韓國中數量佔比最大的就是中國人。大概有上百萬中國人,現在在韓國求學生活工作定居,然而在韓華人,似乎勢力不是很強大,經濟能力也不強。
  • 晉國六卿魏氏的存在感很低,為何分晉後魏國能碾壓群雄稱霸中原?
    戰國時期chengchi晉悼公上臺執政之後,晉國內部六位卿大夫已經架空了晉公室,而在這六卿中魏氏的存在感很低,那麼為何分晉後魏國能碾壓群雄稱霸中原呢?韓趙魏三家,在上黨郡都有自己的管轄範圍,足見此地的重要性,後來秦趙之間的長平大決戰也就是因為韓國的上黨郡引起的紛爭,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議。
  • 為何韓國和越南嚷著恢復漢字教育?只因著兩點,他們實在沒辦法了
    越南語和韓文都是非常容易學習,但是為何近年來韓國和越南嚷著恢復漢字教育,呼籲國家從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學習漢字文化,只因這兩點,他們實在沒辦法了。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就跟小編一起往下看吧!為何韓國和越南嚷著恢復漢字教育?
  • 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沒了存在感,為何晉齊楚不敢取而代之?
    不過稍微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從武王死後,周天子沒傳幾代就淪為了打醬油的擺設,基本上沒啥存在感,尤其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一個比一個悲催。直到了戰國末期,秦才敢冒天下大不為而滅了周。這裡就有個問題了:既然周天子沒了存在感,那些大諸侯國為啥就不取而代之呢?
  • 三國東吳為何存在感很低?明明打仗很厲害,為何始終難有作為
    三國東吳為何存在感很低?明明打仗很厲害,為何始終難有作為 說起來東吳這個國家真的不弱,雖說他們的存在感要比魏國和蜀國低一些,但是當初在三國時期,他們還是打過不少漂亮的戰役的,就比如說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東吳打了兩場,兩場全勝,而且其他戰役也是勝多敗少。
  • 中國網絡文學能否撕掉「二等文學」標籤?
    來源:半月談歷經20多年飛速發展,網絡文學拓展了當代中國文學版圖,甚至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新銳代表。在走過繁華喧囂之後,網絡文學不得不重新自我審視:面向新時代,要以怎樣的面貌繼續前行?既往網絡文學以玄幻、仙俠、武俠等題材為主,當前正向現實題材創作發力。
  • 韓國作家金愛爛新書《外面是夏天》:「喪失」感是這本書的「味道」
    出版方供圖韓國作家金愛爛新書《外面是夏天》:「喪失」感是這本書的「味道」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韓國作家金愛爛近日推出新書《外面是夏天》,這是她第四部短篇小說集,《外面是夏天》寫於韓國「世越號」 沉沒後的五年間,瀰漫於當時韓國的「災難遺屬」的情緒和此次沉船事件從未在書中得到直接書寫,可書中瀰漫的「喪失」感是金愛爛想要賦予這本書的味道。筆下的城市生活很現實《外面是夏天》描寫的是關於「喪失」的故事。金愛爛說,每個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社會問題的角度、方式都不太相同。
  • 見證人·第六期|莫言:在世界文學中融入中國故事
    在比較中,我發現了東西方文學的共同性和特殊性,進而開始有意識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國的民間文化和傳統文化。 少年時代,當別人用眼睛閱讀時,我在鄉下用耳朵閱讀。我聆聽了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與逸聞趣事,這些故事都與高密的自然環境、家庭歷史緊密相連,使我產生強烈的現實感。
  • 韓國大學為何?嫌棄中國留學生
    韓國大學為何?嫌棄中國留學生中國和韓國是近鄰,兩國人的長相,生活習慣,文化等等都很接近。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韓國明星,韓國電影和韓國美食,也有很多人喜歡去韓國旅遊。近日,中國留學生在韓國遭嫌棄的新聞,刺激著每個中國人的神經。我們那麼喜歡韓國,韓國大學為什麼?那麼嫌棄中國留學生?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值得思考的問題。
  • 如果沒有美感,文學翻譯還能算文學麼
    日前,由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舉辦的「新時代文學翻譯的使命——文學翻譯名家高峰論壇」上,多位專家指出,美感的缺失,是當下文學翻譯存在的最大癥結之一。在今天重提翻譯之美,呼喚「文學性」的復歸,對於文學翻譯來說不僅是回歸,也是迫切的使命。
  • 為何三國中吳國粉絲最少?存在感最低?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元明清期間,三國事跡更加深入人心,成為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常見話題。明代羅貫中以這段歷史為藍本,編撰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豐富多彩的歷史內涵也流傳到亞洲及世界各地,影響了這些地區。晉代陳壽所作《三國志》,後經裴松之注引,頗有參考價值。
  • 劉秀文功武治完全不輸劉邦和漢武帝,為何存在感卻不高?
    那麼,劉秀明明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為什麼卻好像存在感不高呢?筆者認為,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正是因為劉秀的形象太過完美,所以反而缺乏話題性。相比之下,劉秀正是缺少這樣的話題性。原因之二,便是劉秀所處的西漢末年存在感本就不高。秦始皇身處戰國末年,當時七雄爭霸。
  • 文學作品是精神存在形式,文學作品結構是?中國與西方有不同闡釋
    文學作品是作家審美體驗的對象化、物態化,是鮮活感性的符號化形式,是人類精神超越性的存在。在中外文論史上,文論家們從諸多角度來理解和闡釋文學作品的構成問題。在中國傳統文論中,文學被看作是作家內心思想、情感、人格、志趣、精神等的外化,對文學作品的構成問題常常是從作家創作的動態性這一角度來進行探討的,諸如構成各要素之間的運動與變化關係,創作主體意志由內向外的投射等,由此形成了文與質、言與意、形與神等辯證關係。
  • 從先秦到唐代,如何理解中國文學中的孤獨感?
    《中國文學中的孤獨感》內容簡介本書為日本漢學泰鬥斯波六郎的代表作,選取「孤獨感」這一關鍵詞,遵循時代順序,對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進行細密的解說。尤為重要的是,斯波六郎通過文本解讀,以藝術感受力對不同作家風格殊異的「孤獨感」進行了對比,並且闡發了中國文學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不斷演變的過程。附錄《中國文學中的融合性》通過中日文學對比,對中國傳統文學的特質進行了闡發。作者簡介斯波六郎(1894—1959),日本漢學泰鬥,廣島大學教授。
  • 韓國人的文學夢:去中國化 輸出文化「韓流」
    比如,在中國廣為流行的韓劇、韓版服裝和韓式菜餚等。相比之下,作為韓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韓國文學在中國的命運卻沒那麼理想。 比如,在中國廣為流行的韓劇、韓版服裝和韓式菜餚等。相比之下,作為韓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韓國文學在中國的命運卻沒那麼理想。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司馬仝曾對韓國文學在中國的出版情況作了統計。統計結果顯示,在中國出版較多的韓國文學作品是韓國的流行文學,比如金河仁的《菊花香》、《早安》等小說;再如可愛淘(李允世)的青春文學作品如《那小子真帥》、《狼的誘惑》、《局外人》等。
  • 「如何翻譯當代中國文學」文學對談活動在京舉行
    捷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李素 高凱 攝中新網北京10月22日電 由北京出版集團旗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十月文學院聯合主辦的「如何翻譯當代中國文學」文學對談活動日前在十月文學院佑聖寺舉行。捷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李素、愛理,著名作家、批評家寧肯、梁鴻,作為對談嘉賓,共同探討當代中國文學活動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中國文學在捷克和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李素與愛理是來自捷克的著名漢學家、中國文學翻譯家。李素翻譯過張愛玲、蘇童、劉震雲、王小波、梁鴻等作家的二十多篇中短篇和七部長篇小說,2016年榮獲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青年成就獎。愛理曾長期生活在法國和中國。
  • 「四個全面」要讓人民有存在感參與感獲得感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眾消費」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動力;「政府不唱『獨角戲』,要更大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更多領域」;「大力發展眾創空間,要使『草根』創新蔚然成風、遍地開花」;「擴大消費要匯小溪成大河,讓億萬群眾的消費潛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說到底,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需要人民大眾充分發揮才幹力量,才能創造新的中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