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流」儘管一度遭到過抵制,但至今仍在流行。比如,在中國廣為流行的韓劇、韓版服裝和韓式菜餚等。相比之下,作為韓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韓國文學在中國的命運卻沒那麼理想。
二○一二年九月一日,北京第十九屆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的韓國文學展臺。
作者:馮新華,北京師範大學東方文學博士,現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
韓國這些年來一直致力於「大韓民國」軟實力的塑造和建設。在文化上努力「去中國化」,樹立自己的傳統,一度也引發外人對韓國人這種文化敏感的嘲諷,但韓國人還是很認真地在做。今年是中韓建交20周年,在8月29日至9月2日,於北京舉辦的第19屆國際圖書博覽會也將韓國作為今年的主賓國,讓中韓文化有了一次直接對面交流、碰撞的機會。
作為主賓國,韓國的參展主題語是「打開心靈之書,打開未來之門」。在中韓建交20周年之際,韓方設計出了如此充滿希望的主題語,並派出了規模龐大的參展團隊——72家出版社和13位作家,其意在期望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讀者能更加充分地了解韓國文化,從而推動韓國文化走向世界。
此次,隨團到來的十幾位韓國作家代表了當今韓國文壇老中青三代人。年齡較大的是1948年出生的李文烈——20世紀80年代起來的韓國代表性作家;年齡最小的是1980年出生的金愛蘭——韓國當今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作家。而其中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居多。他們基本代表了韓國文學的整體創作面貌。他們此次在國際書展上的積極「打開」,也表明了韓國人朝向世界的「文學夢」。
文化「韓流」與韓國文學的「舶來」
1992年8月24日,中韓正式建交,由此在亞洲範圍內的「韓流」(韓國文化產業的輸出,特指韓國電視劇、電影、音樂等娛樂事物的地區性影響)開始進入中國。1993年韓國電視劇《嫉妒》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這是韓劇第一次登陸內地螢屏。隨後內地陸續播出過幾部韓國電視劇,韓國娛樂文化開始在內地萌芽。1997年電視劇《愛情是什麼》在央視的熱播帶動了韓國娛樂文化湧入中國並以此為契機逐漸形成「韓流」。
引入韓國電視劇、電影,舉辦中韓歌會等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促進了韓國文化的輸出。1999年,有中國媒體記者正式用「韓流」一詞形容這一現象,之後該詞被媒體廣泛使用,韓國媒體及學界也相繼借用「韓流」一詞相容本國文化輸出的盛況。後來該詞又延伸至西方,使得英語中增加了新詞彙「Hallyu」。
「韓流」儘管一度遭到過抵制,但至今仍在流行。比如,在中國廣為流行的韓劇、韓版服裝和韓式菜餚等。相比之下,作為韓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韓國文學在中國的命運卻沒那麼理想。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司馬仝曾對韓國文學在中國的出版情況作了統計。統計結果顯示,在中國出版較多的韓國文學作品是韓國的流行文學,比如金河仁的《菊花香》、《早安》等小說;再如可愛淘(李允世)的青春文學作品如《那小子真帥》、《狼的誘惑》、《局外人》等。
與韓劇一樣,這些作品的情節中充滿了浪漫情調,而浪漫過度的結果便是使作品缺乏深度。而實際上隨著「韓流」襲來的韓國流行文學並不能代表韓國文學的全部。韓國的純文學也在國內得到譯介,只是影響頗小。
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在中國譯介韓國文學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因為該時期兩國之間在政治上是尖銳對立的。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這種狀況才有所緩和。隨著中國對韓國文學介紹的增多,上海譯文出版社於1983年出版了枚之等翻譯的《南朝鮮小說集》。這是我國出版的第一本韓國小說集。集子中收譯了1920年代至1970年代各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流派的17篇韓國小說作品。
這些作品在韓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堪稱韓國文學的經典之作。如金東仁(1900年-1951年)的《船歌》、廉想涉(1897年-1963年)的《雙方的破產》、徐基源(1930年-)的《深夜的擁抱》、金承鈺(1941年-)的《漢城——1964年冬》等。書中所選的作家就是那些時代韓國文壇的代表作家。他們的這些作品一經譯出,在國內也贏得了一些讀者。其中,《深夜的擁抱》表達的是作者對戰爭造成的人性墮落的悔恨和哀嘆。正因為作品的深刻和耐讀,這部《南朝鮮小說集》在1989年又被出版社以《深夜的擁抱》為名重印出版。之後,中國又陸續出版過韓國的一些「參與小說」(這類小說的主人公均為深受韓國社會狀況影響的人物,他們多受到韓國的政治氣候、戰爭或者社會地位的影響。這類小說的作者希望在作品中批評時事、挖掘根源並引發讀者對社會狀況的思考)。如尹興吉的《留下九雙皮鞋的男人》、趙世熙的《網中九刺魚》等。
可見,韓國文學不只於單純、浪漫、青春的氣息,它還有緊貼社會實際、傾心於參與現實、參與政治的一面。這些看似沉重的文學創作,與那些席捲而來的青春浪漫文學一道,共同構成了韓國的現當代文學。
韓國當代文學兩座高峰:黃東奎和黃皙暎
此次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主賓國文學之夜」主題是「想像與意象,生活與藝術——韓國文學之夜」。在這樣一個展示當下韓國文學風貌的重要夜晚,韓方派出的不是金河仁,也不是可愛淘,而是黃東奎和韓國著名小說家黃皙暎。會上誦讀的作品不是充斥在中國街頭巷尾小書店的韓國流行文學作品,而是嚴肅的純文學作品。除了黃東奎的三四首詩歌之外,還有黃晳暎的小說《客人》的片段。韓方之所以費盡心思地選擇了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就是因為他們在創作中展現出來的思想深度。
黃東奎(1938年-)是韓國當代著名詩人,他的地位類似於舒婷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所以,在這次圖書博覽會的文學之夜活動中,舒婷也被請到了現場,與黃東奎一起,相互朗讀對方的作品、傾談與人生和創作有關的話題。
黃東奎在他的創作歷程中,屢獲韓國文學諸種獎項。1968年,他獲得了現代文學新人獎。1980年獲得韓國文學獎,1991年獲金宗三文學獎。到了2006年,他一舉獲得了韓國文學的最高獎項——第十屆萬海大獎。
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純文學作家,黃東奎著有詩集《某個晴天》、《三南的雪》、《彌矢嶺的大風》、《風葬》、《曾經依賴偶然》及散文集《愛情的根》等。黃東奎的詩歌一直以自我和現實間的矛盾為主題,「將批判壓抑夢想和理想的現實當作創作的原動力。但詩人並未被否定所束縛,他與現實保持著適當的距離,將生活在痛苦時代的人們所遭遇的悲劇美視為詩歌的素材」。此外,黃東奎的《太平歌》、《三南的雪》和《熱河日記》等作品均是如此。
小說家黃皙暎的人生經歷簡直就是近代朝鮮民族歷史的一個典型縮影。在這次主賓國文學之夜中,雖然有劉震雲與黃皙暎對話,但他們的人生經歷卻少有相通的地方。1943年,黃皙暎在滿洲新京(今吉林長春市)出生。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先在平壤外婆家住了一段時間。1948年隨父母回到南朝鮮,在漢城的永登浦長大。小時候他目睹了韓戰,高中時趕上了「5?16」樸正熙軍事政變(1961年),在東國大學哲學系讀書時又經歷了反對韓日會談的「6?3」事件(1964年)。大學畢業後,因參與民眾運動他被送到越南戰場參戰,退役後度過了一段極端自我封閉的日子,其間執筆開始文學創作。
1989年,黃皙暎應「朝鮮文學藝術總同盟」的邀請訪問了朝鮮,此後因無法回南朝鮮而輾轉德國、美國等地,1993年回到韓國。因訪問朝鮮,他被以通敵罪被捕,被判7年徒刑,直到1998年金大中上臺後他才得以被特赦釋放。正因為集民族經歷與個人坎坷為一身,黃皙暎小說創作的主題顯得現實而深刻。
1970年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黃皙暎幾乎每出一部作品都能引起轟動。如描寫勞苦工人和苛刻殘暴資本家糾紛的小說《客地》、描寫上世紀70年代南朝鮮急速工業化的《森浦之路》、描寫朝鮮半島分裂後南朝鮮白色恐怖的《韓氏年代紀》等,都涉及勞動人民和都市貧民,影響深遠。
從1974年到1984年長達10年的時間裡,他在《韓國日報》上連載了他的另一部長篇巨著《張吉山》。這部長篇小說以充滿激情的筆觸,講述身份制度崩潰、封建體制開始解體的特定歷史時期,普通民眾奮起抗爭的民族解放史。小說蘊涵著大量的南朝鮮民族曲藝、民俗信仰和傳統文化,被譽為是韓國小說的不朽之作。
2001年,他出版了朝鮮基督教民殺害普通民眾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客人》,作者在小說的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借用黃海道民間巫俗的演唱形式,分為12章,令人耳目一新。2003年黃皙暎又在小說的題材上拓展了一步,書寫了一部反映東亞近代化進程中女性生存狀態的長篇小說《沈清》。此外黃皙暎還翻譯出版了10卷《三國志》。由於黃皙暎的突出成就,許多韓國人甚至認為他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黃東奎和黃皙暎是韓國當代文學的代表性人物。他們筆下的韓國形象均脫胎於活生生的現實,均浸潤著韓國人的思想感情和價值評判。但韓國文學從世界和更小的範圍——東亞來說都不甚突顯,比起日本、印度等國家的文學,他們顯然還與之有很大差距。即便韓國人認為應該獲諾獎的黃皙暎的小說,也還僅僅是韓國人的「文學夢」。
中國文學傳統影響下的韓國文學
在中韓文學關係史上,有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文學對韓國文學始終產生著很大的影響。16世紀之前的韓國文學(朝鮮文學),主要是漢語文學,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類文學就是漢文學的一個分支。
在近世朝鮮文學之前,韓國的古代詩歌創作受到了中國《詩經》以及樂府詩的深刻影響。例如,古朝鮮時代的經典漢詩《箜篌引》與中國漢樂府如出一轍。在韓國的三國時期,中國的五言古詩對它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鑑。在新羅時期,有不少人創作時受到了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的影響。近世朝鮮時期,由於當政者對《桃花源記》的推崇,陶淵明在當時聲名遠播。
20世紀初以來,中國文學對韓國文學影響依然不小,一個典型的例證就是大文豪梁啓超對韓國文學界的影響。比如,梁啓超的「詩界革命論」傳入韓國後,被各大報刊紛紛介紹。韓國人申採浩還據此提出了有名的「東國詩界革命論」。與梁啓超一樣,申採浩也把小說當成了革命的工具。在梁啓超的著作《動物談》的影響下,韓國著名作家、啟蒙運動家安國善寫出了小說《禽獸會議錄》,與梁啓超的主張相似。這篇作品一經問世,便成為當時韓國文壇典型的政治小說。
魯迅對韓國文學的影響也甚為深遠。韓國最初接受魯迅是在受到日本殖民統治最黑暗的時期。1920年,小說家梁白華最早把魯迅介紹到了韓國。韓國獨立運動家兼詩人柳基石因為崇拜魯迅而把名字改成了柳樹人。1945年之後,韓國文藝界對魯迅的接受更加活躍,詩人金光均還寫出了名為《魯迅》的詩歌。至今仍健在的韓國社會運動元老李泳禧一直把魯迅稱為「我永遠的老師」,他本人也因在思想上與魯迅相似而被稱為「韓國的魯迅」。
另外,中國一些當代文學作家的作品在韓國也非常具有影響力。例如,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韓文版於2007年在韓國發售並熱賣。之後它曾被搬上過話劇舞臺。據說,韓國導演李在容正在籌劃將它搬上銀幕。
進入20世紀以後,韓中兩國都進入現代階段,也都開始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但韓國接受西方的路徑也是多以中國或日本為橋梁的。
當然,接受影響並不等於成為附庸。韓民族開始用自己的文字書寫作品的一剎那,標誌著韓國文學時代的到來。韓國文學史上特有的時調、歌辭、小說在韓國古代和近代文學中相繼出現。
進入近現代文學時代之後,隨著韓國思想文化潮流的發展,韓國文學創作出現了一系列主題,其中就有自由獨立與民主開化主題、為新文學理想而創作的主題、新傾向派文學和無產階級文學主題、現代主義文學主題、祖國光復與民族文學確立主題、戰爭、政變體驗與個人反思主題等。這些主題均帶有濃鬱的韓國式風情和意蘊,即使別國或別民族文學中存在類似主題,但其中的風情和意蘊卻是大不相同的。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韓國要通過國際圖書博覽會向全世界推介他們的純文學創作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