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的文學夢:去中國化 輸出文化「韓流」

2020-12-25 騰訊網

[摘要]「韓流」儘管一度遭到過抵制,但至今仍在流行。比如,在中國廣為流行的韓劇、韓版服裝和韓式菜餚等。相比之下,作為韓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韓國文學在中國的命運卻沒那麼理想。

二○一二年九月一日,北京第十九屆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的韓國文學展臺。

作者:馮新華,北京師範大學東方文學博士,現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

韓國這些年來一直致力於「大韓民國」軟實力的塑造和建設。在文化上努力「去中國化」,樹立自己的傳統,一度也引發外人對韓國人這種文化敏感的嘲諷,但韓國人還是很認真地在做。今年是中韓建交20周年,在8月29日至9月2日,於北京舉辦的第19屆國際圖書博覽會也將韓國作為今年的主賓國,讓中韓文化有了一次直接對面交流、碰撞的機會。

作為主賓國,韓國的參展主題語是「打開心靈之書,打開未來之門」。在中韓建交20周年之際,韓方設計出了如此充滿希望的主題語,並派出了規模龐大的參展團隊——72家出版社和13位作家,其意在期望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讀者能更加充分地了解韓國文化,從而推動韓國文化走向世界。

此次,隨團到來的十幾位韓國作家代表了當今韓國文壇老中青三代人。年齡較大的是1948年出生的李文烈——20世紀80年代起來的韓國代表性作家;年齡最小的是1980年出生的金愛蘭——韓國當今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作家。而其中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居多。他們基本代表了韓國文學的整體創作面貌。他們此次在國際書展上的積極「打開」,也表明了韓國人朝向世界的「文學夢」。

文化「韓流」與韓國文學的「舶來」

1992年8月24日,中韓正式建交,由此在亞洲範圍內的「韓流」(韓國文化產業的輸出,特指韓國電視劇、電影、音樂等娛樂事物的地區性影響)開始進入中國。1993年韓國電視劇《嫉妒》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這是韓劇第一次登陸內地螢屏。隨後內地陸續播出過幾部韓國電視劇,韓國娛樂文化開始在內地萌芽。1997年電視劇《愛情是什麼》在央視的熱播帶動了韓國娛樂文化湧入中國並以此為契機逐漸形成「韓流」。

引入韓國電視劇、電影,舉辦中韓歌會等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促進了韓國文化的輸出。1999年,有中國媒體記者正式用「韓流」一詞形容這一現象,之後該詞被媒體廣泛使用,韓國媒體及學界也相繼借用「韓流」一詞相容本國文化輸出的盛況。後來該詞又延伸至西方,使得英語中增加了新詞彙「Hallyu」。

「韓流」儘管一度遭到過抵制,但至今仍在流行。比如,在中國廣為流行的韓劇、韓版服裝和韓式菜餚等。相比之下,作為韓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韓國文學在中國的命運卻沒那麼理想。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司馬仝曾對韓國文學在中國的出版情況作了統計。統計結果顯示,在中國出版較多的韓國文學作品是韓國的流行文學,比如金河仁的《菊花香》、《早安》等小說;再如可愛淘(李允世)的青春文學作品如《那小子真帥》、《狼的誘惑》、《局外人》等。

與韓劇一樣,這些作品的情節中充滿了浪漫情調,而浪漫過度的結果便是使作品缺乏深度。而實際上隨著「韓流」襲來的韓國流行文學並不能代表韓國文學的全部。韓國的純文學也在國內得到譯介,只是影響頗小。

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在中國譯介韓國文學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因為該時期兩國之間在政治上是尖銳對立的。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這種狀況才有所緩和。隨著中國對韓國文學介紹的增多,上海譯文出版社於1983年出版了枚之等翻譯的《南朝鮮小說集》。這是我國出版的第一本韓國小說集。集子中收譯了1920年代至1970年代各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流派的17篇韓國小說作品。

這些作品在韓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堪稱韓國文學的經典之作。如金東仁(1900年-1951年)的《船歌》、廉想涉(1897年-1963年)的《雙方的破產》、徐基源(1930年-)的《深夜的擁抱》、金承鈺(1941年-)的《漢城——1964年冬》等。書中所選的作家就是那些時代韓國文壇的代表作家。他們的這些作品一經譯出,在國內也贏得了一些讀者。其中,《深夜的擁抱》表達的是作者對戰爭造成的人性墮落的悔恨和哀嘆。正因為作品的深刻和耐讀,這部《南朝鮮小說集》在1989年又被出版社以《深夜的擁抱》為名重印出版。之後,中國又陸續出版過韓國的一些「參與小說」(這類小說的主人公均為深受韓國社會狀況影響的人物,他們多受到韓國的政治氣候、戰爭或者社會地位的影響。這類小說的作者希望在作品中批評時事、挖掘根源並引發讀者對社會狀況的思考)。如尹興吉的《留下九雙皮鞋的男人》、趙世熙的《網中九刺魚》等。

可見,韓國文學不只於單純、浪漫、青春的氣息,它還有緊貼社會實際、傾心於參與現實、參與政治的一面。這些看似沉重的文學創作,與那些席捲而來的青春浪漫文學一道,共同構成了韓國的現當代文學。

韓國當代文學兩座高峰:黃東奎和黃皙暎

此次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主賓國文學之夜」主題是「想像與意象,生活與藝術——韓國文學之夜」。在這樣一個展示當下韓國文學風貌的重要夜晚,韓方派出的不是金河仁,也不是可愛淘,而是黃東奎和韓國著名小說家黃皙暎。會上誦讀的作品不是充斥在中國街頭巷尾小書店的韓國流行文學作品,而是嚴肅的純文學作品。除了黃東奎的三四首詩歌之外,還有黃晳暎的小說《客人》的片段。韓方之所以費盡心思地選擇了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就是因為他們在創作中展現出來的思想深度。

黃東奎(1938年-)是韓國當代著名詩人,他的地位類似於舒婷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所以,在這次圖書博覽會的文學之夜活動中,舒婷也被請到了現場,與黃東奎一起,相互朗讀對方的作品、傾談與人生和創作有關的話題。

黃東奎在他的創作歷程中,屢獲韓國文學諸種獎項。1968年,他獲得了現代文學新人獎。1980年獲得韓國文學獎,1991年獲金宗三文學獎。到了2006年,他一舉獲得了韓國文學的最高獎項——第十屆萬海大獎。

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純文學作家,黃東奎著有詩集《某個晴天》、《三南的雪》、《彌矢嶺的大風》、《風葬》、《曾經依賴偶然》及散文集《愛情的根》等。黃東奎的詩歌一直以自我和現實間的矛盾為主題,「將批判壓抑夢想和理想的現實當作創作的原動力。但詩人並未被否定所束縛,他與現實保持著適當的距離,將生活在痛苦時代的人們所遭遇的悲劇美視為詩歌的素材」。此外,黃東奎的《太平歌》、《三南的雪》和《熱河日記》等作品均是如此。

小說家黃皙暎的人生經歷簡直就是近代朝鮮民族歷史的一個典型縮影。在這次主賓國文學之夜中,雖然有劉震雲與黃皙暎對話,但他們的人生經歷卻少有相通的地方。1943年,黃皙暎在滿洲新京(今吉林長春市)出生。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先在平壤外婆家住了一段時間。1948年隨父母回到南朝鮮,在漢城的永登浦長大。小時候他目睹了韓戰,高中時趕上了「5?16」樸正熙軍事政變(1961年),在東國大學哲學系讀書時又經歷了反對韓日會談的「6?3」事件(1964年)。大學畢業後,因參與民眾運動他被送到越南戰場參戰,退役後度過了一段極端自我封閉的日子,其間執筆開始文學創作。

1989年,黃皙暎應「朝鮮文學藝術總同盟」的邀請訪問了朝鮮,此後因無法回南朝鮮而輾轉德國、美國等地,1993年回到韓國。因訪問朝鮮,他被以通敵罪被捕,被判7年徒刑,直到1998年金大中上臺後他才得以被特赦釋放。正因為集民族經歷與個人坎坷為一身,黃皙暎小說創作的主題顯得現實而深刻。

1970年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黃皙暎幾乎每出一部作品都能引起轟動。如描寫勞苦工人和苛刻殘暴資本家糾紛的小說《客地》、描寫上世紀70年代南朝鮮急速工業化的《森浦之路》、描寫朝鮮半島分裂後南朝鮮白色恐怖的《韓氏年代紀》等,都涉及勞動人民和都市貧民,影響深遠。

從1974年到1984年長達10年的時間裡,他在《韓國日報》上連載了他的另一部長篇巨著《張吉山》。這部長篇小說以充滿激情的筆觸,講述身份制度崩潰、封建體制開始解體的特定歷史時期,普通民眾奮起抗爭的民族解放史。小說蘊涵著大量的南朝鮮民族曲藝、民俗信仰和傳統文化,被譽為是韓國小說的不朽之作。

2001年,他出版了朝鮮基督教民殺害普通民眾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客人》,作者在小說的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借用黃海道民間巫俗的演唱形式,分為12章,令人耳目一新。2003年黃皙暎又在小說的題材上拓展了一步,書寫了一部反映東亞近代化進程中女性生存狀態的長篇小說《沈清》。此外黃皙暎還翻譯出版了10卷《三國志》。由於黃皙暎的突出成就,許多韓國人甚至認為他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黃東奎和黃皙暎是韓國當代文學的代表性人物。他們筆下的韓國形象均脫胎於活生生的現實,均浸潤著韓國人的思想感情和價值評判。但韓國文學從世界和更小的範圍——東亞來說都不甚突顯,比起日本、印度等國家的文學,他們顯然還與之有很大差距。即便韓國人認為應該獲諾獎的黃皙暎的小說,也還僅僅是韓國人的「文學夢」。

中國文學傳統影響下的韓國文學

在中韓文學關係史上,有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文學對韓國文學始終產生著很大的影響。16世紀之前的韓國文學(朝鮮文學),主要是漢語文學,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類文學就是漢文學的一個分支。

在近世朝鮮文學之前,韓國的古代詩歌創作受到了中國《詩經》以及樂府詩的深刻影響。例如,古朝鮮時代的經典漢詩《箜篌引》與中國漢樂府如出一轍。在韓國的三國時期,中國的五言古詩對它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鑑。在新羅時期,有不少人創作時受到了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的影響。近世朝鮮時期,由於當政者對《桃花源記》的推崇,陶淵明在當時聲名遠播。

20世紀初以來,中國文學對韓國文學影響依然不小,一個典型的例證就是大文豪梁啓超對韓國文學界的影響。比如,梁啓超的「詩界革命論」傳入韓國後,被各大報刊紛紛介紹。韓國人申採浩還據此提出了有名的「東國詩界革命論」。與梁啓超一樣,申採浩也把小說當成了革命的工具。在梁啓超的著作《動物談》的影響下,韓國著名作家、啟蒙運動家安國善寫出了小說《禽獸會議錄》,與梁啓超的主張相似。這篇作品一經問世,便成為當時韓國文壇典型的政治小說。

魯迅對韓國文學的影響也甚為深遠。韓國最初接受魯迅是在受到日本殖民統治最黑暗的時期。1920年,小說家梁白華最早把魯迅介紹到了韓國。韓國獨立運動家兼詩人柳基石因為崇拜魯迅而把名字改成了柳樹人。1945年之後,韓國文藝界對魯迅的接受更加活躍,詩人金光均還寫出了名為《魯迅》的詩歌。至今仍健在的韓國社會運動元老李泳禧一直把魯迅稱為「我永遠的老師」,他本人也因在思想上與魯迅相似而被稱為「韓國的魯迅」。

另外,中國一些當代文學作家的作品在韓國也非常具有影響力。例如,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韓文版於2007年在韓國發售並熱賣。之後它曾被搬上過話劇舞臺。據說,韓國導演李在容正在籌劃將它搬上銀幕。

進入20世紀以後,韓中兩國都進入現代階段,也都開始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但韓國接受西方的路徑也是多以中國或日本為橋梁的。

當然,接受影響並不等於成為附庸。韓民族開始用自己的文字書寫作品的一剎那,標誌著韓國文學時代的到來。韓國文學史上特有的時調、歌辭、小說在韓國古代和近代文學中相繼出現。

進入近現代文學時代之後,隨著韓國思想文化潮流的發展,韓國文學創作出現了一系列主題,其中就有自由獨立與民主開化主題、為新文學理想而創作的主題、新傾向派文學和無產階級文學主題、現代主義文學主題、祖國光復與民族文學確立主題、戰爭、政變體驗與個人反思主題等。這些主題均帶有濃鬱的韓國式風情和意蘊,即使別國或別民族文學中存在類似主題,但其中的風情和意蘊卻是大不相同的。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韓國要通過國際圖書博覽會向全世界推介他們的純文學創作的最終目的。

相關焦點

  • 韓流在中國本土化,這是韓流的進一步文化入侵,還是韓流的衰退
    韓流在中國本土化,這是韓流的進一步文化入侵,還是韓流的衰退?那麼,韓流在中國本土化,這到底是韓流的進一步文化入侵,還是韓流的衰退呢?我認為,如果中國觀眾意識不到「我在欣賞韓流」,這種「紮根韓流」就沒有影響力,更談不上為韓國帶來收益,中國娛樂圈「更像韓國」,好過前幾年直接「就是韓國的領地」。韓國娛樂圈不也是學習借鑑歐美日本的東西發展起來的嗎?
  • 中國網絡小說走紅國外 看各國如何輸出特色文化
    隨著外國讀者數量的不斷上升,網絡文學已在中國文化輸出中佔有一席之地。外國如何進行文化輸出文化軟實力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是世界各國制定文化戰略和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參照系。如何對外輸出本國的文化軟實力,世界各國政府皆有獨特的戰略布局。
  • 韓流在中國興起及衰退的原因分析
    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韓國流行音樂、電視劇、網路遊戲等時尚元素為代表的「韓流」在中國甚至整個亞洲地區迅速蔓延,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甚至引起部分青少年對韓國明星的盲目崇拜和對韓式著裝風格的瘋狂模仿,出現了「文化倒流」現象。然而,2005年開始,韓流出現蕭條,逐漸降溫,不僅很多方面沒有了之前的火爆,甚至還引起了一些文化輸出對象國人民的反感。
  • 韓流文化為何具有持久活力
    對不少人而言,答案可能是「韓流」。從廣泛意義上說,它可以是韓國飲食、服飾,而從狹義的文化內容產業角度來解讀,可以是韓劇如《來自星星的你》,鳥叔的流行音樂演唱會,抑或是綜藝節目《無限挑戰》的10周年博覽會……  韓流文化為何具有持久活力?本報記者通過採訪韓流文化產業一線製作人,試圖尋找答案。
  • 沒了中國「韓流」還能流到哪兒?
    國內消費市場太小  「文化立國」雄心太大儘管坊間所傳中國「限韓令」未獲證實,一段時間以來,韓國娛樂行業仍然大受震動,「韓流」也似乎在華的確遇到一些「寒流」。由於中國是「韓流」輸出的最大市場,有韓媒稱應藉此契機擺脫對華依賴。「韓流」能找到中國大市場的替代者嗎?其實,「韓流」風靡亞洲十幾年,也存在不少問題。
  • 韓國人對中國農曆春節下手了: 「中國春節」必須去中國化?
    這次韓國人又對中國傳統節日下手,聲稱:「中國春節」必須去中國化!眾所周知,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歷史源遠流長,周邊各國深受我國文化和歷史影響。由於我國率先在全球進入封建社會,這在當時的社會制度是非常先進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當時亞洲乃至全球第一強國。
  • 韓國人對中國農曆春節下手了: 「中國春節」必須去中國化?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歷史源遠流長,周邊各國深受我國文化和歷史影響。由於我國率先在全球進入封建社會,這在當時的社會制度是非常先進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當時亞洲乃至全球第一強國。不過,時過境遷,當初中國的附庸國韓國都來爭搶中國的文化遺產了,韓國人終於對中國農曆春節下手了:「中國春節」必須去中國化。
  • 李子柒發布的端午視頻遭韓國人舉報被下架,傳統文化輸出太弱?
    因為全球各國人民尤其他們應該也都知道端午節是起源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為了紀念愛國人士屈原而興起,我們有2000多年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不過特別遺憾的是我們中國對端午節申遺的意識和對傳統文化的珍愛程度卻比韓國晚了很多!時間相較於韓國晚了4年。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去沉痛思考的。
  • 災難、屈辱、痛苦,被恨文化根植的韓國人,到底在「恨」什麼?
    可以說,「恨」是韓國文化的根基,甚至在如今的韓流文化中,也擔當著核心角色。 那麼,韓國人的「恨」究竟是什麼?他們為何要選擇「恨」表達內心無比憤怒鬱悶的特殊情緒,恨文化背後有何深意呢?這就要從韓國的歷史說起了。
  • 調查稱9成外國人想和韓國人談戀愛 對文化感興趣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韓國《朝鮮日報》7月22日消息,在洶湧的韓流在全球流行的情況下,外國人對韓國人的真實想法是怎樣的呢?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9成外國人「想和韓國人談戀愛」。韓國最大的婚介公司DUO和韓國宣傳社交網站Korspot於3月3日-4月5日對居住在北美、東南亞和歐洲等地的1147名外國人進行了「你想和韓國人談戀愛嗎?」的別有特色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回答「想和韓國人談戀愛」。對於「想和韓國人談戀愛的理由」的提問,女性回答「對韓國文化和語言感興趣」的人最多,達27.4%。
  • 韓流文化在印尼大行其道,年輕一代哈韓蔚然成風
    今年韓國知名娛樂公SM也與印度尼西亞財團CT Corp旗下的綜合傳媒Trans Media合作,發展印度尼西亞版韓流,同時也承諾將印度尼西亞的藝人及多元的文化資產營銷國際。而印度尼西亞的國民歌手Rossa與Super Junior的合作,正式代表SM進軍印度尼西亞市場。韓流在印度尼西亞的存在,已由影視及音樂擴及文化層面。
  • 中國文化在半島:「被韓國化」?
    中國文化「被韓國化」:為歷史,也為現實韓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下功夫,意在「建立獨立自主的文化圈」,有意識的「去中國化」,通過政治領域擴及文化領域,來達成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的完全獨立。吉林省社科院韓國朝鮮研究所所長韓忠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韓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下功夫,意在「建立獨立自主的文化圈」,有意識的『去中國化』,通過政治領域擴及到文化領域,來達成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的完全獨立。韓國在「去中國化」過程中有些做法較為激進,有些較為溫和。韓國去漢化的最明顯的舉動就是極力消除漢字,而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漢城」改名為「首爾」。
  • 從電視劇到音樂舞臺,韓國人是怎麼把中國古風抄成「東洋風」的
    最近韓國版的《太子妃升職記》要播出了,中國網友終於發現:韓國人還蠻關注中國網劇的嘛,這種小成本劇居然也能被翻拍。其實喜歡中國古裝劇和古代題材小說的韓國人真不少,由此才衍生出了「東洋風」這個奇葩的東西。可是眼睛不瞎都看得出來這就是中國流行的古風吧?好的我們來系統性地扒一扒韓國人怎麼借「東洋風」旗號系統性抄襲中國古風的。其實中國網友對韓國人抄襲這事兒比較後知後覺,畢竟之前都是中國綜藝抄韓國綜藝,中國藝人造型抄韓國藝人造型,各種韓國男團女團在中國一大堆粉絲。
  • 中國留學生在韓遭排擠?扒一扒韓國人對中國人的那些無知偏見
    同樣是留學生,一些學校以宿舍數量有限為由規定歐美學生申請之後中國學生才能申請,亦或是僅允許歐美學生申請。韓國人看不起中國人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今天我們不說什麼韓國盜竊中國文化這些老新聞,來扒一扒韓國人對中國人的那些無知偏見。偏見一:對中國近年來的發展一無所知,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80年代。
  • 「韓流」文化為什麼這麼火?
    從年初的清新韓劇《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到電影《雪國列車》、網絡熱播刑偵劇《危情三日》,隨著韓國影視劇、流行音樂、明星登陸中國,以影視劇為代表的「韓流」文化內容產業不僅受到中國年青一代的狂熱追捧,而且正在成為韓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 「韓流」在中國大勢已去,對韓國的影響有多大?你怎麼看?
    「韓流」前幾年在我國非常的盛行,當時很多韓劇在各大衛視熱播,很多人對韓星非常的追捧。因為韓劇在我國的流行,很多人年輕人都為之瘋狂,不僅模仿韓星的穿著和妝容,而且都爭相去韓國旅遊,都想體驗影視劇中的浪漫場景,帶動了韓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 從電影和網絡文學看中國文化「走出去」
    編者按: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化「走出去」引人關注。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實際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實踐和總結。本期關注組約三篇文章,分別從電影和網絡文學角度談談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僅就以上兩點而言,《長城》的經驗已經給中國電影「走出去」打開了全新的局面。    那麼,為什麼最終的果實有些苦澀呢?    文化自信是一種內生的精神力量,而不是外化的主義包裝。《長城》在中國文化的元素上太過陷於外化的主義表現和形式包裝。
  • 中國人是否該警惕「韓流」的侵襲?或許你該有自己的答案
    談起「韓流」對於中國的影響,似乎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了,差不多在20年前韓國流行文化就已經在中國掀起了波瀾。「韓流」對於那個時代的中國孩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當H.O.T組合中那五個穿著肥褲子說著「神秘語言」的男孩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那著實算是對中國流行文化的一種啟蒙,亦或者說是一次洗禮。
  • 韓流在中國的崛起與衰退—外國熱、中國冷
    雖然這不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國的韓劇,但韓劇在中國市場上的火爆就是從這部劇集開始的。而韓劇是韓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僅僅依靠央視的力量,韓劇也無法達到後來的火爆程度。之後韓劇在中國的興起,很大程度依賴的是中國資本對韓國娛樂產業的引入,韓劇、遊戲、女團等等。我們可以把這些資本成為「帶路黨」。
  • 韓國文學現狀:兩極分化的衝擊
    具體來看,兩國在電影、通俗電視劇、體育等大眾文化層面上,已經實現了多方面的交流。但是,以純文學出版為代表的文化領域還需作出更大的努力,更加活躍的交流是我們所期待的。這是因為文學才是孕育各種優秀文化的土壤和根基。金柱演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國際化的時代。事實上,任何一個想要發展自己文化的國家,都不能只局限在本國文化的樊籬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