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母嬰育兒寶原創,擁有全部版權,歡迎轉載
老話講「春捂秋凍,雜病不生」,意思是說:春天不要剛感覺有些溫暖,就急著減衣服;秋天也不要剛覺得有些冷,就急著加衣服。
這算是一條傳統養生保健諺語,言下之意要給身體一個適應季節轉變的緩衝。
每年的3月與11月都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論其病因,其一是氣溫轉變大,其二也是因為增減衣服不當造成的。
關於換季增減衣服,網上一直流傳著一句話:有一種愛,是你媽叫你穿秋褲。現在,這句話完全可以被另一句話代替了,那就是:有一種冷,叫你奶奶覺得你冷。
前兩天,在陝西的一家幼兒園,中午活動的時候,一名4歲的小萌娃直嚷嚷熱,老師聽見了,就準備給孩子去掉一兩件衣服。
可孩子外套的拉鏈一拉開,直接把老師看懵了。只見這孩子穿得跟個「小皮球」似的,比平時看起來,體積大了可不止一號啊。
老師一層一層掀開數下去,數了兩遍才數清,好傢夥!從內到外,從薄到厚,層層遞進,足足穿了7件。
有秋衣、有襯衫、有毛線衣,一直到最外面的夾襖,反正是能穿的都給穿上了,奶奶對這小孫子果然是一片「厚愛」啊!
幼兒園老師表示,孩子所在的幼兒園是農村的幼兒園,大多數是奶奶帶孩子,因為早晚都很冷,老人覺得穿的多了就保暖,因此才給孩子穿成了「小套娃」。
很多老人心疼孩子,覺得孩子身體還沒長成,身子骨太弱,生怕給凍著,尤其是這種即將到來的秋冬換季,因此擔心之下,就給多穿了些。
這種觀念其實不僅老人有,許多家長都有,其觀點依據就是孩子抵抗力弱。
孩子抵抗力弱是不假。但是大部分孩子,天生就元氣足,「火力旺」,而且小孩子愛跑愛跳,活動量大。
尤其是中午的時候,溫度最高,孩子這時候玩的歡,再加上衣服厚,很容易大汗淋漓。
到了下午傍晚,氣溫漸漸下降,被汗水浸透了的衣服緊緊的貼在身上,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感冒發燒。
1. 正確判斷寶寶的穿衣情況
許多家長在判斷如何給孩子增減衣物時,最經典的做法,就是一把抓住寶寶的小手,如果是涼的,就認為寶寶冷,要加衣服。
但是寶寶因為年幼的緣故,四肢末端的血液循環尚未發育完全,這種情況下,手腳冰涼也是正常的,如果依此判斷寶寶涼熱,肯定是有失偏頗。
美國的兒童睡眠專家朱迪思歐文認為,假使寶寶的胳膊、腿、臉頰摸起來都是涼的,臉色也呈現發白,那麼就說明,應當給寶寶加衣服了。
或者可以摸寶寶的脊背。在寶寶的後頸與背部交匯處是溫煦乾燥的,就代表不用加衣服;假如後背潮溼,那就要給寶寶減衣服了。
2. 保證寶寶四個區域的溫度
這四個區域,分別為寶寶的腳部、腹部、背部、頸部。在中國的傳統養生觀念中,「人老腿先衰」、「腳暖全身暖」。
其實這種觀念,在今天看來還是很科學的。因為腳是離全身供血中心最遠的人體器官,血液補充比較緩慢,而且常常接觸地面,極易受寒。
因此,在這種秋冬季節,家長要注意給孩子穿保暖效果比較好的鞋襪。
腹部區域包含著人體最重要的消化系統,一旦保暖工作沒做好,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腹痛和腹瀉,尤其是小孩子,本來臟器就沒有發育好,受涼的話,後果更嚴重。
很多家長對腳部和腹部的保暖很重視,但是往往會下意識的忽略背部。不過,也有些家長是全方位360度的前後保暖,把寶寶小腹和脊背都裹得很厚。
然而這樣也極容易出汗,在中醫經絡學中,後背有一個極其重要的穴位,位於腰背交界處,腎臟正後方,叫做「命門穴」。
一旦出汗,風吹冷以後,冷冰冰的汗水浸在衣服裡,貼在「命門穴」上,對人體的傷害也是極大的。
頸部的保暖,更多的是為了保護寶寶的呼吸道,同時也是為了防止冷風從頸部衣服的縫隙中,灌進孩子的衣服裡。
可以給孩子穿領子厚一些、高一些的衣服,或者直接圍一條圍巾。
3. 寶寶頭部與胸部不可溫度過高
所謂「腳要熱,頭要涼」,頭與腳,位置一上一下,對於溫度的要求,同樣也是截然相反,頭部在中醫學裡,又號稱「六陽魁首」,意思是人體陽氣極重的地方。
在今天的醫學看來,頭部是人體熱量正常發散的主要途徑,大概要負責人體三成的熱量發散,因此頭部無需過於保暖,以致弄巧成拙。
另一處需要「降溫」的地方,就是胸部。胸部是心臟所在,而心臟又是全身血液循環的關鍵臟器,因此,該處區域堪稱是人體血液的匯集地。
因為胸部本身的溫度就比較高,如果過於保暖,反而會讓孩子上火。
4. 學會科學靈活的給孩子穿衣服
家長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不能因為身處秋末,或者身處冬季,就一股腦的給孩子加衣服。一定要注意看天氣預報,靈活、能動的給孩子增減衣服。
此外還要考慮到孩子的身體健康情況,一些孩子身體比較瘦弱,那就多穿些;一些孩子身體比較健壯,甚至是偏胖,那就可以適當的減去兩件比較薄一點的衣服。
無論是增減衣物,家長一定要記住,最根本的目的,還是要孩子體感舒適。
年年秋冬換季,關於增減衣物,母子間總是要鬧上一場「雞飛狗跳」,有時候家長雖然是一片愛子之心,但還是要問過孩子對自身冷暖情況的了解感受才好。
親愛的寶爸寶媽,秋風蕭瑟,凜冬將至,你給自家寶寶加衣服了嗎?快來下方評論區,聊聊你給孩子怎麼加衣服的吧!
我是小萱爸爸,積極學習帶娃的「女兒奴」一枚,每天分享育兒過程中的所思所感,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轉發、評論,你的喜歡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