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養孩子的這條漫漫長途裡,很多父母都不理解何為&34;,有父母抱著養兒防老、也有人抱著延續血脈的思想去生子,生孩子看似簡單、養孩子卻是一門藝術。每一個新生命呱呱落地時都是父母們掌心裡的寶貝,捧在手心裡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隨著時間的嬌慣孩子變得越來越莫名其妙,比如動不動就發脾氣、放賴、愛哭等情景,是不是讓很多父母們都無可奈何了?
生活壓力很大,教育孩子便很容易成為父母身心疲憊上的一重情緒宣洩,當孩子不耐煩、發脾氣、愛哭的時候&34;便忍不住要爆發,那一刻相信很多家長都明白了&34;,還有很多教育話題需要不斷去歷練。
袁大媽有個40歲的兒子,但是她連孫子孫女一次面都沒有見過,每每看到袁大媽孤零零的背影總是說不出地心酸,大家都說袁大媽的兒子是娶了媳婦忘了娘,現實裡的白眼狼形象,但是凡事有因必有果、那些可憐人的背後也必有可恨之處。
原來,袁大媽的兒子對兒時的教育一直耿耿於懷,心生芥蒂的糟糕親子關係從6歲開始就種下了因果。那一年,袁大媽的兒子放學回家撿到一隻流浪貓非常珍惜,結果被母親看到後被狠狠批評、甚至放下狠話&34;,那一刻兒子的善良心被徹底打亂……
上學後,袁大媽的兒子成績平平但非常喜歡搞些小設計,比如用竹條編制小飾品、動物造型等等,但是在袁大媽的眼裡這些小玩意不能當飯吃,也是這些東西讓兒子心亂不能好好學習,所以焦慮的老母親把兒子的所有創作偷偷丟掉,並且還放話不讓兒子再碰學習以外其他的東西。
後來,雖然袁大媽的兒子上了一所不太好、也不是太差的大學,但是一出遠門的兒子翅膀就硬了,大學四年自己兼職打工掙學費,就連暑假寒假都未曾回家和父母團聚,大學畢業後成了家更是連春節回家都來去匆匆,很多人都說袁大媽的兒子不知感恩、是大不孝的偽君子,但又有多少人同情過袁大媽兒子童年的回憶呢?
1、 對孩子的陪伴做到有質有量
生養孩子衣食溫飽只是基本的給予,而對孩子陪伴才是成長裡最重要的一重關愛教育,很多人都覺得陪伴很簡單只是在孩子的身邊照顧他們的起居生活,或者是監督他們的學業情況。實際上,陪伴並非片面上的那樣簡單,有質有量的陪伴才能夠讓孩子的一生受益多多。如何做到有質有量的陪伴?那麼就要從家長眼裡是否有孩子開始,在智能化的今天有多少家長在陪孩子的時候可以一心一意?大多數都是一心二用地一邊照看孩子一邊掌上手機。
不管是從教育方面還是孩子的照看方面來說,一心二用的結果是什麼都做不好,玩手機因為擔心孩子出意外時刻都小心翼翼地心慌,照看孩子的一心二用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當孩子頻繁地問&34;的時候,家長就要注意孩子的心理關愛了,這不只是簡單的求抱抱、渴望關注和爭寵,而是說明孩子內心缺愛了若不及時治癒,便很容易形成較大的親子芥蒂。
2、 欣賞孩子稀奇古怪的興趣
教育好孩子,不僅僅要做到有質有量的陪伴,還要去欣賞孩子稀奇古怪的各種興趣,在孩子的成長當中有很多孩子正是因為自己的興趣得不到欣賞,從而產生自卑甚至是&34;的自我否決,這樣的極端影響會讓孩子不敢前進,就連安於現狀的心理活動都沒有安全感。
興趣是學習的好朋友,只有興趣依舊孩子的學習拼勁才不會隨意消散,就拿上文袁大媽的兒子來說,如果袁大媽當時支持且欣賞兒子的設計天賦,說不準袁大媽的兒子會是一位優秀的設計師,但對於傳統的很多父母來說,興趣不能當飯吃、只有成績好才是硬道理,這樣的偏執想法實在是不利於孩子成長,包括親子關係也會受到比較大的牽連。
所以,支持孩子請從孩子的興趣開始欣賞,孩子執著於某一樣興趣並不代表他們不愛學習,反而那些各種不認可的家長很容易讓孩子的興趣全失,甚至是陷入厭學的極端情緒裡。
3、 鼓勵孩子創新而不是服從
最後一點,家長還需要多鼓勵孩子去創新而不是服從,有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幹涉孩子給他們做各種安排,雖然其目的本是好意希望孩子少走一些彎路,能夠一生平平坦坦、順順利利地快樂成長,但是太過於服從的孩子他們缺少了創新和自主,一旦離開父母的指揮他們什麼也不會、什麼也做不好。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一上高中成績就直線下降的原因,因為在初中以前他們都是在父母的監督下學習成長,一旦離開父母后他們便釋放已久的壓抑放飛自我,隨心地對自己的自由&34;,但是一放飛自我成績就很難再追上同僚了。
輔導孩子學好習不是要監督孩子自律,也不是要多少補習班才能補得回來,而是需要父母給孩子自己創新的空間,照本宣科的學習會降低孩子學習興趣,若孩子能夠悟出自己的學習捷徑難道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