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湘西北的常德,飲食傳承了湘菜製作精細,「辣」是常德菜的主要特點,「姜辣口,蒜辣心,辣椒辣到做不得聲」。在常德菜中蔥、姜、蒜缺一不可,而多選當地土特產為原材料也是常德菜的一大特點。
像下面這些常德本地的特色美食,是招待好友的必備美味佳餚。
常德米粉:「吃圓滴還是吃扁滴?」很多人外地人都認為這是在常德吃米粉的一句「標配」。但是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地道常德米粉可沒有這種說法。
常德米粉主要原料:大米,用特殊工藝加工成粉條。各色配料油碼:三鮮、牛肉、排骨、肉絲、豬腳、雞丁等,應有盡有,數不勝數。
歷史來源:相傳在清朝雍正時期,有一支回族人們遷居到了常德津市。
由於回民喜愛吃牛肉麵,但是在常德,米粉是主食,很難找到麵食。所以回族人民就發明了以米粉為原料的牛肉粉。後來逐漸發揚並發展出更多的種類。
安鄉多味魚丸:「像雞蛋沒有黃,像元宵沒有糖」,這是人們對常德安鄉有名的風味特產——多味魚丸的讚譽之詞。
安鄉濱臨洞庭,是有名的魚米之鄉,魚的產量多、品種多,人們吃魚的花樣也多,魚肉丸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種。
安鄉製作魚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明清之際,在宴席上就有了魚丸做的菜餚。在安鄉流傳著「請客不做魚肉丸,十二大碗也不愛」的說法,那時安鄉有名的雨花天、樂春園等酒家,做的魚丸聞名遐邇,賓客紛至沓來。
常德醬板鴨:「辣、爽、夠勁」這些都是常德醬板鴨的形容詞。它有一個特點,脂肪含量少,蛋白質含量高,這絕對就是減肥人士的福音了。
常德醬板鴨從原料到製作工藝都是非常講究的,各種原料都是要經過重重把關,並且原國家質檢總局在2013年的時候就已經批准對「常德醬板鴨」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歷史淵源:在歷史資料記載之中,楚昭王御廚石糾是來自武陵,當時,為了報答自己的恩人而發明的食物。由於恩人是養鴨人,所以他將這些鴨子作為原料製作成醬板鴨進貢皇宮。後來楚王賜名"貢品醬板鴨"。
榨辣椒:這個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在常德,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這道菜品的,做法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但是味道,肯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石門肥腸:這是一種新型的美食小吃,它主要是根據我國北方的溜肥腸改良而來的,來了常德必須得試一試,相信口感不會讓你失望的。
桃源銅錘雞腿:這個是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的特色小吃,成菜色澤金黃,造型美觀,食之鬆脆香酥,味道鹹香。
蒿子粑粑:這是常德市許多地方人民喜食的一種具有獨特風味的食品。每年農曆三月,群眾採來新鮮蒿葉,洗淨,然後拌以粘米和糯米粉,放入鍋內,用旺火蒸熟,再用石碓槌爛,並摻入適量的芝麻和辣子醬。
然後再切成小塊,放在雕有各種表示吉祥圖案的木模內,做成扁平溜圓的粑粑,蒿子粑粑黏性很強,吃起來香甜可口。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各家各戶都做蒿子粑粑,邊做邊唱:「三月三,蛇出山,做粑粑,塞蛇眼。
免責聲明:「覓食健康坊」所推送的文章,其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所發布的爆料不代表本號同意其觀點和其真實負責。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敬請諒解。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告知我們。
一線潮流情報,一線時尚資訊!編輯:覓食健康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你的印象,我封存之;你的時光,我另存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