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分享:環境變了,心境沒變!換了環境我也沒能走出抑鬱

2020-12-20 簡客心理GAKER

在我抗擊抑鬱的那段時間裡,很多人建議我換一個生活環境。

他們通常會說:「換一個環境,沒準抑鬱症就好了;換一個環境,沒準抑鬱症就可以不藥而愈。」

很多人認為,就是因為生活或者工作的環境太過於壓抑,所以人才會患上抑鬱症。

而想要解決抑鬱症,最好的辦法就是換一個環境,這樣就解決了抑鬱的根本問題。

抑鬱症和所處的生活環境有怎樣的關係?

如果換一個環境,抑鬱症是不是就可以不藥而愈呢?

在我抗擊抑鬱的日子裡,這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因為即便我換了一個環境,也沒能走出抑鬱!

01 換了環境,我依然抑鬱

2016年12月,我確定自己患上了抑鬱症。

由於僅僅把抑鬱症當成了一種心理疾病,同時也把抑鬱症當成了一種心理負擔,我錯過了控制並治療抑鬱症的最佳時機,發展到了重度抑鬱症。

經過一個多月的科學用藥之後,我從重度抑鬱回到了輕度抑鬱的狀態,開始積極自救。

我聽取了朋友的建議,暫時離開了生活已久的環境,搬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中居住,拋開了可能導致我抑鬱的環境因素,期待能夠發生變化。

起初那段時間,我的心情確實不再像以前那麼低落,對周圍的一切似乎產生了興趣。

那一刻我真相信,因為換了一個環境,我似乎已經開始要掙脫抑鬱的困境。

但是很多我就發現,那只是我對新環境的好奇以及對環境的適應。當我適應了新的環境之後,我又迅速陷入到了之前的那種抑鬱狀態。

當我再次陷入到抑鬱的狀態之後,即便是在新的環境中,我依然感覺所有的一切似乎並沒有發生改變,很多不好的事情依然會不受控制的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這時候我意識到,即便是換了一個環境,抑鬱狀態依然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我依然沒能走出抑鬱!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02 抑鬱症和環境關係的三個特性

問題就出在抑鬱症和生活環境之間複雜的關係。

我用了6個月走出了抑鬱,用了兩年半時間調整自己,糾正錯誤認知,建立了積極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重塑了自信,這才完全戰勝了抑鬱症!

在這兩年半的時間了,我見過很多的抑鬱症患者,也觀察了很多抑鬱的現象。

通過長時間的觀察記錄,我把抑鬱症和環境的關係簡單概括為這樣3個特性。

第一個特性叫做持久影響

抑鬱症是長時間被某些社會環境因素影響的結果,短暫的影響是不會誘發抑鬱症的。

能夠誘發抑鬱症的社會環境因素主要就是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社會情緒,人際關係,家庭生活等等。

我們的心理模式,我們的思維習慣,我們的情緒模式,我們的人際關係,這些都是在長時間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才能形成的。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抑鬱症患者互幫互助的活動,活動的主題就是分享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患上了抑鬱症。

其中很多的患者朋友分享說,是因為長時間處於某種生活環境中,在環境作用下慢慢養成了很多不好的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所以才會患上抑鬱症。

只有長時間持續的影響,才能讓我們形成一些難以改變的心理模式,增加我們患上抑鬱症的風險。

就算是換了一個環境,這些影響依然在持續,不會立刻消失!

第二個特性叫做相互作用

在環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的作用下,我們可能會患上抑鬱症。

同時在抑鬱的行為模式刺激下,我們所處的環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一個人患上抑鬱症之後,他的生活中變化最明顯的就是人際關係和家庭生活。

比如很多朋友因為他是抑鬱症患者就不再喜歡他了,不願意和他有更多的交集了。

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就是人們對抑鬱症患者的偏見,第二個原因就是人們不太喜歡抑鬱症患者的一些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

環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可以讓我們抑鬱,同樣,我們抑鬱之後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這就是相互作用。

第三個特性叫做變與不變

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是一直在變化的。

但是因為環境作用而形成的心理模式,思維習慣、情緒模式和生活習慣卻是相對固定的,很難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生相應變化。

除非有意識的改變這些內在的東西。

比如抑鬱症患者自我否定的信念,很難因為他從一個不快樂的環境到了一個快樂的環境就消除了。

這就是環境與抑鬱症的變與不變性!

03 環境變了心境卻難改變

如果換一個環境,抑鬱症是不是就可以不藥而愈?

答案會讓很多人失望,換一個環境不能夠讓抑鬱症不藥而愈。

為什麼呢?

第一,因為我們的心理模式、思維習慣、情緒模式還有生活習慣是相對固定的,很難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除非我們有有意識地去改變。

即便我們換了一個環境,但是我們還是用抑鬱的狀態去生活,抑鬱症能好嗎?

我戰勝抑鬱症,重要的不是換了一個環境,而是有意識的改變了心理模式,改變了思維習慣,改變了情緒模式,建立了健康積極的生活習慣。

第二,假如不去改變這些內在的東西,僅僅是換一個環境,結果會是怎樣的呢?

新的環境在抑鬱的行為模式影響下,我們可能很快就回到了以前的那種抑鬱的生活狀態中。

因為生活中和我們密切相關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第三,環境作用的影響也是需要一些時間的,抑鬱症不會因為環境的改變就很快不藥而愈。

我們想要徹底戰勝抑鬱症,最重要的還是要放下自我否定的信念,改變抑鬱的心理模式,建立積極心態,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

我曾經是一名抑鬱症患者,現在是一名抗擊抑鬱症的戰士。

如果你也被抑鬱症困擾,你可以關注我。

讓我們一起加油,幫助更多的抑鬱症患者走出抑鬱,戰勝抑鬱。

相關焦點

  • 家人如何幫抑鬱症患者走出抑鬱
    每個人都需要在溫暖,有愛的環境中生活,特別是在生病的時候,這一內心的需求更能清晰地體驗出來。而有心理障礙的朋友,更容易感到孤單和寂寞,這個時候家人的陪伴是特別重要的。生活中無論人們得了什麼病,他都需要一個安靜,舒適,有愛,和諧的環境來修養。而抑鬱症患者在這一方面的需求更為突出,他們更需要關愛。可因為有很多人不理解抑鬱症的病理,無意間冷落了我們的患者朋友,這也會給他的心理又添加了一絲陰雲。
  • 抑鬱症復康者:親人做好一點,患者走出抑鬱事半功倍!
    親人是離患者心靈最近的人,但往往由於親人的無知、誤解、冷漠,不理解患者的"心靈凌遲"般的痛苦體驗,讓患者更加絕望,誘發輕生悲劇。親人改變認知會讓患者走出抑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例子以及我的經歷都證明抑鬱症是完全可以治癒的,治癒之後還更加優秀,徹底走出抑鬱後,增強了情緒自知力和管控力,提升了自信心、行動力、自控力、意志力、持久力和心理承受力;在生與死的較量中變豁達大度、心境更加平和、更加珍愛生命、增強了對事物的美好感知力;通過靈魂深處「雪崩式」自我革命,改變了不正確認知、格式化了錯誤觀念,重塑了嶄新的內心世界。
  • 抑鬱症靠吃藥還是可自愈?我採訪了7位患者,分享走出抑鬱的方法
    我的重度雙相情感障礙史長達三年,拋開消極心態帶來的痛苦,軀體症狀的嚴重程度也讓我難以承受。然而我現在走出來了,沒有經歷藥物治療,沒有經歷心理諮詢,單靠自己的求生欲和不斷地學習思考,我成功地走出了抑鬱症的泥潭,甚至變成了比發病前還要透徹的正常人。我自己是個特例嗎?
  •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創造積極快樂的環境氛圍,可以減輕抑鬱症狀
    對於很多抑鬱症患者來說,他們把更多的感受放在自己的世界中,沒有把自己脫離出來,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當一個人過多關注自己的情緒,而忽略了對方的情緒時,就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負性思維,從而受到環境的影響。一個人決定每天做什麼,應該做什麼,或者說達到某一個高度,那麼就去做就好,不用瞻前顧後。瞻前顧後是給自己的心情造成一定的折磨。
  • 我國抑鬱症患者已過億,和諧方舟助力走出抑鬱陰影
    抑鬱症離我們有多遠?曾經我們以為抑鬱症是個"遙遠"的話題,以為抑鬱症只不過是在影視劇中才會存在的題材,然而一組數據將我們拉回現實: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僅在我國,抑鬱症患者就已經超過一億人,其中有10%~15%的患者後期可能選擇自殺。
  • 我如何戰勝了抑鬱病魔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的治癒故事
    上篇 :抑鬱症的發病原理以及社會影響本人20年前便是一位心理疾病患者,經過長年抑鬱症纏身,痛苦不堪,後來經過長年累月的跟抑鬱鬥爭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學習解決方法,積極主動的解決了自身問題。我把自己這幾年治療抑鬱症的經驗和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通過我的經歷讓大家少走一些彎路,讓那些痛苦中徘徊和迷茫的人看到曙光。
  • 真能閒出抑鬱症?別鬧了!抑鬱患者3個原因不想動,2類事不要碰
    當我聽到這話的時候我就特別生氣,我就回懟說這些話的人,我說:「我患上抑鬱症之前,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難道我沒幹事兒嗎?難道我比你還閒嗎?」關於「抑鬱症是閒出來的」這一觀點,其實是一個對抑鬱症非常片面化的認識。因為站在旁觀者的視角來觀察的時候,一個抑鬱患者的生活狀態,就是整天呆在家裡,什麼都不做。
  • 什麼是抑鬱症,如何走出抑鬱症?
    大家好,我是熊貓君劉女士。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希望我的文章能給抑鬱症的朋友,或者是家中有抑鬱症的家庭帶來一些幫助。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人有抑鬱症的時候臨床可見的反應有:1、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
  • 總是感到悲傷、壓抑,難道是得了「抑鬱症」?| 被誤會的抑鬱
    我曾經也有過深刻的「抑鬱」體驗,當時也有懷疑過自己是否得了抑鬱症,那段時間著實讓人感到壓抑。我能體會到的是深刻而又具體的痛苦,卻感受不到快樂。在走出那段時光的過程後,我開始對自己的抑鬱狀況進行審視,並試圖尋找內心創傷的根源。
  • 別想當然了,抑鬱症患者們,旅遊未必適合你
    我對周邊的一切都提不起興趣,所有熟悉的東西帶給我的是壓迫和焦慮。就算是我最喜歡的那支鋼筆,也能引起我對自己的懷疑。看起來,我確實應該出去玩一圈,換一個環境,換一換心情!出去玩兒一圈,換一換心情,抑鬱症就真的能好嗎?
  • 對於抑鬱症患者,我們應該多加關愛
    因為你的關愛對於一個抑鬱症患者來說,你的關愛是可以把抑鬱症患者來說是一束溫柔的太陽。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
  • 中國抑鬱症患者近億,以後體檢也要篩查抑鬱症了?
    ,我也越來越多被人問到: 「我最近總是失眠,也沒怎麼好好吃飯,是不是得抑鬱症了?」 而一項對雙胞胎研究發現,如果其中一位為抑鬱症患者,另一位患抑鬱症的機率為80%。 另一方面,抑鬱症也與成長經歷和外界環境有關。
  • 心理學:給輕度抑鬱患者的10條恢復建議,逐漸走出
    不知從時候開始抑鬱症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病,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透露,目前中國超2600萬患有抑鬱症,我國自殺和自殺未遂的抑鬱症患者佔五成到七成,全球超五億人受抑鬱症的困擾。抑鬱症是種精神上的障礙,早期得重視抑鬱的傾向並積極的進行治療,輕度與重度的抑鬱症需通過藥物治療再加心理治療,輕度抑鬱不建議過度治療,可以自我調整,通過以下有效的方法做起,逐漸走出抑鬱,重見陽光。
  • 重度抑鬱症患者自述:走出抑鬱的經歷
    經歷了三年的時間,終於崩潰,抑鬱症就這 樣找到了我的身上,伴隨的是頭疼,頭暈,緊張,失眠,嚴重的時候根本沒有辦 法工作,去醫院檢查是重度抑鬱症,之後就只能呆在家裡吃藥,睡覺,對我來說沒有白天和黑夜。就像是一個等死的人沒有任何一點點的朝氣,孤獨也有,悲傷也有,但是沒辦法 傾訴,也沒有人可以聽我訴苦。嘗試過自殺,但是都被就回了。
  • 失眠就是抑鬱症嗎?治好了,90%的抑鬱患者都是人才
    失眠者佔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大部分,但不是所有的都是抑鬱症患者。有些人失眠只是身體內分泌失調的一種表現。並非所有的失眠都會得抑鬱症,也不是所有的抑鬱症都會有失眠的表現。失眠是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軀體表現特徵之一,那麼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抑鬱症狀呢?
  • 抑鬱症患者家屬,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決定患者得到幫助還是毀滅
    一個抑鬱症患者能不能走出抑鬱,戰勝抑鬱,和他的家人在抗擊抑鬱症的鬥爭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家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所以患者從家人那裡得到的是更多的幫助還是更多的傷害!爭吵慢慢減少了,和諧的溝通也越來也多了,患者的心境也隨之改變了不少,能短時間幫助家人做一些手工活了。也正是在幫助家人做手工活的過程中,患者和自己的父母之間的話題越來越多,家屬也從自己孩子的講述中知道了抑鬱症患者承受了怎樣的痛苦,抑鬱期間在家裡的處境何其艱難!
  • 正確知道抑鬱症和焦慮症,每個人都可以克服抑鬱和焦慮心境
    每自個都可以克服抑鬱和焦慮心境,正招知道抑鬱症和焦慮症心境是人類關於各種認知目標的一種心裡感觸或情緒,是我們對作業、學習、日子環境以及別人行為的一種情感領會。心境分為活潑心境和低沉心境。活潑心境又稱正面心境,首要體現為愛、愉悅、滿足、驕傲等,使人感到有決心、有期望、充溢活力;低沉心境又稱負面心境,首要體現為憂慮、哀痛、苦楚、驚駭、嚴峻、焦慮等,過度的低沉心境會對人的身心構成不良影響,嚴峻時可以打開為抑鬱症和焦慮症等。
  • 心理諮詢幫抑鬱症患者擺脫病魔
    近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將抑鬱症納入高中及高校學生健康體檢內容。方案的出臺,提醒我們關注抑鬱症患者,特別是壓力山大的青少年人群。認識抑鬱症據孫萍介紹,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
  • 抑鬱症患者的康復之路怎麼走
    所以抑鬱或焦慮的念頭可能會越想越多,抑鬱的症狀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說抑鬱症會不會康復,要取決於患者本人的決定,要不要走出來,有沒有走出來的決心這一點很重要。在這裡我要告訴大家,抑鬱症是完全可以康復的,請大家不要擔心,不要害怕,不要有過重的心理負擔。我們要正確地面對抑鬱,面對我們的焦慮情緒。
  • 抑鬱症患者:吃藥+自救,一年時間走出抑鬱,把經歷分享給大家
    某天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晚上,我坐在床上看書,突然襲來一種巨大的恐懼感,就是那種心裡被掏空的恐懼。其實我一直都想不明白,為什麼會在那個時間地點場景下讓我有了那樣的一種巨大強烈的變化。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半年多,苦苦撐著,我是真的堅持不下去了,但的求生欲望還是很強的,家人的溫暖讓我意識到自己不能這樣輕易離開。我嘗試了很多的方法都無濟於事,我感覺自己真的是生病了,沒有辦法只能去看醫生了,然後我就去心理科室,檢查結果是中度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