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的名校海歸碩士大衛,讀書時是上海的學霸。同濟大學本科畢業,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工程碩士。
這樣一個學業有成的人,留學歸來沒有奮鬥在光宗耀祖的事業中,而是用長達七年的宅家啃老行為,讓82歲高齡、身患尿毒症、每月只有3500元退休金的母親與自己共同成了啃老事件中的名人。
大衛的媽媽丁阿婆悔恨的說,都是自己的溺愛,造成了大衛的依賴。
原本用以成就孩子一生的母愛,被丁阿婆不恰當的過度消費。最終造就了大衛從小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懂生活之艱辛,不懂為人之孝道。
北宋司馬光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天下父母對子女皆有愛,缺失的是常常不懂如何教。教育的重點是教孩子如何成為一個獨立有擔當的個體。
慈母多敗兒的故事中,主人從小倍受母親溺愛,與人打架母親不批評他,偷東西,母親也不及時糾正。最終長大後成為無惡不作的強盜。被官府捉住,判了死刑。行刑前,母親上前抱著兒子痛哭,他卻一口咬下母親耳朵,說:「都是你的錯,小時候我做錯了許多事,你不教育我,才會使我落得今天的下場。」
溺愛的惡果,小則使之心中只有自我,不懂考慮他人感受,缺少生活獨立的能力。大則無法無天,至喪盡天良,成為社會上的渣滓和罪人。
父母投入所有財力、人力培養出高端人才的同時,也為社會造就了一批巨嬰。最可怕的是,啃老巨嬰常常發出:我啃自己的父母,與你何幹?我家裡有錢,我啃得起。
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哲學習不好,但卻會討蘇母歡心。於是蘇母花錢為其找工作,賣房為其買婚房。蘇母去世後,父親蘇大強與好逸惡勞,從小家務不伸手的蘇明哲共同生活,每頓飯只能靠點外賣。後女兒蘇明玉為此與蘇明哲理論,不止蘇明哲不認為自身問題嚴重,還因此弄得家庭成員關係緊張。
社會變遷,高房價、高競爭的生活壓力之下,家庭成員之間一定限度內的互相幫襯無可厚非。畢竟,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是互相幫助。適度的伸出援助之手也是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發揚的和諧與友善。
本人結婚整整15年,15年裡,沒拿過公婆錢財。不止我沒拿過,公婆四個兒女、5個孫子外孫女,也都沒拿過。是公婆貧寒拿不出錢嗎?不是,公婆住在鄉下,有退休金,手頭寬鬆。
八十年代,公婆為了讓四個子女完成學業,省吃儉用,上班之餘,除了精心侍弄幾畝薄田,院子裡分別養過雞、鵝、豬用於平衡家裡的開支。沒上過學的婆婆雖然沒讀過「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的聖賢古詩。但她深深懂得精打細算才能細水長流。每年歲尾年初,家裡便早早計劃好每一筆錢出自哪裡,再花至何處,甚至於精算至每一年每個孩子可以拍幾次照。孩子們放學回家除了寫好作業,還有一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家務,從田間到院內,力所能及的都要參與。
這樣自強勤勞的公婆教育出的子女們自然而然也有了一份自強自立的傲骨。兄弟姐妹四人畢業後,從找工作至各自在城裡安家落戶,沒有一個人伸手向家裡要過錢。
因為自強,所以懂得生活的不易,因為懂得不易,所以彼此間有更多的理解與感恩。這份理解與感恩之情在一次次家庭成員面臨巨大變故中更是舉足輕重。過去五年之中,家中公公與姐夫分別患腸癌、淋巴癌。期間每個家庭從財力到人力都做到盡力支持與幫助。
培養個體自強,樹立家庭成員之間正確的友愛互助方式,小到關乎家庭命運,大到關係國家發展。
做為個體家庭,我們也許沒有憂國憂民的能力,但我們要做到自強自律,要讓自己有能力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友善。要懂得珍惜與感恩,在教育裡,愛與自強才是最該留給子孫後代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