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平等,是溝通的基石

2020-08-22 八月雨霽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

因而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也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變化。

1

孩子小時候會依賴崇拜父母,所以孩子小時候,父母與孩子的重點在於要讓孩子能&34;父母的話就好了。

小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因而很多時候,在和小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需要不斷的重複,而且儘量能把複雜抽象的事情分解成一個一個小步驟小動作,孩子才更容易理解和做到。

除此之外,父母越是說&34;,孩子越是要做,也可能是孩子的好奇心起作用。如果不是危及生命的後果,我覺得用&34;和&34;的方法,讓孩子自己明白為什麼不能做,溝通能更加順利。

2

孩子漸漸長大。當孩子開始和父母「頂嘴」,提要求的時候,就是父母需要改變和孩子的溝通方式的信號了。

對於長大了的孩子,我認為把孩子當成和自己一樣平等的大人,平等尊重的對話,這才是和孩子溝通的根本所在。

不用父母的身份和地位打壓孩子,不做感情綁架,而是在重要的事情上讓孩子也有機會和父母一起講道理擺事實。

如果孩子對就在一定範圍內聽孩子的,如果父母對,幫助孩子分析情況和利弊,教會孩子認清事實作出決定。

引用日本天才主廚,米其林三星餐廳米田肇的傳記書中他的父親對他想做「料理人」的想法的描述:

「宏並非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對,一直是認真傾聽肇的話,然後有條理地告訴他自己反對的理由。他沒有把肇當做小孩子來看待,而是像大人間平等地進行對話。」

-《天才主廚的絕對溫度》


這種方式既利於父母和孩子間的溝通,也有利於孩子從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然了,父母對於成長中的孩子,始終要做燈塔和腳手架的作用。有點像是在放風箏,給予孩子成長和自主的空間,但是始終要引領著孩子走正道。

溝通只是方式,溝通的背後永遠是愛。讓孩子感受到愛,溝通也不再是難事了

相關焦點

  • 人格平等是醫患關係正常化的基石
    人格平等是醫患關係正常化的基石   然而,人格權和隱私權是與生俱來的。無論是病人還是健康人,都會怕羞,都有精神上的尊嚴。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醫療資源變得相對充裕,醫患之間的人格依附關係逐漸消除,這時,越來越多的病人對醫生的要求不再僅僅是治病,他們還要求得到符合人道主義的醫療服務,甚至,他們還想了解治療的過程是不是科學、適當和必要。患者的這種捍衛精神尊嚴、維護知情權的衝動,是文明社會的標誌,是無可厚非的。
  • 愛,是平等,是陪伴與溝通
    溫柔的時候也能聽到她和兒子的親暱對話。偶爾從她家路過,能看到他們家整潔有序。陽臺的三角梅也在她的精心伺候下嬌媚怒放。可見這位媽媽能幹。很愛這個家。和她的大(她老公)小兒子。這個愛與她的河東獅吼並行。我見過他家小孩。有次正好在電梯碰上。孩子剛放學回家。
  • 建立真誠平等的溝通模式,有利於孩子和父母雙向交流
    溝通不是單向地強加意見或誘導屈從,而是雙向的交流。如果父母一開始就能用開放、包容並且平等的心態去看待溝通,有擁抱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真正地被理解,那麼,孩子跟父母就可以建立起更深的信任和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樣在溝通中,孩子才能真正考慮並接納父母的意見。
  • 山東華夏基石第五場「學在泰山」在線直播課程《高績效溝通》圓滿結束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針對本堂課程進行一下重要知識點的回顧:1、制約溝通中因素有情商,智商等等,情商很重要,與做事的能力和關係的能力相互制約。2、職場做事要雙輪驅動:做事能力(硬實力)與關係能力(軟實力)。3、通過對溝通定義的了解,我們要思考:這次溝通後,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這次溝通後,我希望為對方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這次溝通後,為我們雙方的關係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 三寬家長學校第八課:怎樣和青春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第八課怎樣和青春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被否定被懷疑挫傷自信心,降低自我價值感自信心是成功成才的基石,也是人的精神脊梁。人的自我價值感有三點:被尊重:被傾聽、被理解、被肯定被需要:被請教、被求助、被信任被愛:被無條件的愛如果自我價值中被尊重、被需要、被愛,每項為33分,當總分沒有達到70,就稱為防禦狀態;30-70分為放棄狀態;不滿30分為零狀態。
  • 「初二現象」令家長苦惱 專家:要用平等思維溝通
    「初二現象」令家長苦惱 專家:要用平等思維溝通 原標題:   「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這句話在中學階段流傳甚廣。不少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初二之後真的好像變了一個人。
  • 缺少了這塊重要的基石,任何溝通都將無法順利進行
    寫在前面:在研究溝通藝術的過程中,我發現良好溝通的一塊重要基石就是對他人表現出真正的興趣。缺少了這一重要基石,溝通就無法順利進行,也就無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達成銷售目的了。而與服客溝通時,都應該停下手中的活兒,給對方應有的注意。即使是短暫的注意都會讓顧客覺得你在認真傾聽,你對他很重視。有人曾經說過:「傾聽他人講話就像收聽電臺廣播。要想取得好的收聽效果,一次只能聽一個臺。」我想這句話是非常形象的。試想你同時收聽兩個電臺,結果是除了嘈雜聲,什麼也聽不清。一邊聽人講話,一邊閱讀書籍或共他資料就如同同時收聽兩個電臺,最後你會感到沮喪。
  • 蓮花家教|家庭教育的基石——良好的夫妻關係
    蓮花家教|家庭教育的基石——良好的夫妻關係 2020-08-07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不聽話,請不要跟他們硬碰硬,好父母會懂得和孩子平等溝通
    各位家長請明白,採取平等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才會讓他們接納你的好。那麼該如何正確的與孩子溝通呢,下面守遲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當孩子在這種不平等溝通下忍無可忍時,將會有更大的叛逆反應。即使每次都可以用家長的身份鎮壓下,但也給孩子心靈深處埋下陰影。孩子本身三觀就沒有發展完全,正確的溝通方式應該是以商量的語氣、平和的態度去與孩子積極溝通,正面引導他並告知他你是如何看待他的「反調」的。彼此協商一起進步。
  • 班主任和家長怎樣做到有效溝通
    在日常班級管理中,當某個學生出現成績下滑、行為表現不良、突發意外事件等情況,就需要班主任和家長進行溝通。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同樣,班主任和家長有效溝通的前提也是愛——班主任對學生的關愛。班主任和家長溝通交流的目的是關心學生成長,使學生矯正缺點,促進進步。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行為表現不好,就去指責學生、埋怨家長,推脫責任,很可能會激發矛盾,使問題擴大、偏離正常的管理軌道。2、先揚後抑。在和家長反映學生問題時,要先表揚後批評。先說學生的優點、進步的方面,使家長心情愉悅,對孩子充滿信心和希望。
  • 學習非暴力溝通,讓孩子感受愛的能量
    非暴力溝通如此之重要!我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學習非暴力溝通,讓我們身邊的人不再受我們「暴力」的侵害!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就有能力傳遞心中的愛!是什麼讓我們蒙蔽愛?有些溝通方式使我們體會不到愛,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表達更多傾向於滿足我們自己的個人需要,而忽略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造成彼此間傷害、疏離、冷漠。這樣的溝通作者稱為「異化溝通方式」。
  • 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最好的陪伴裡一定有信任和平等
    「情緒的問題」焦慮、不安、恐懼、匱乏…「信念的問題」世界是不安全的,我喜歡的東西都沒那麼容易得到,生活都是不容易的/艱辛的「有自我認同的問題」我是個沒用的人,我是不值得被愛的人,我很笨、我是多餘的人、我做什麼都會失敗…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最好的陪伴裡一定有信任和平等。
  • 老師和學生良好溝通的心得
    我國教育名著《學記》中指出「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傳道受業解惑,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和學生的關係,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與學生形成良好的關係。理想的師生關係需要老師和學生的良好溝通。那麼,作為教師,我們該如何與學生溝通呢?
  • 我的教育觀:尊重,平等,溝通,忍耐
    我那時候是我們班的班長和我們學校的學生會主席,在當班長和學生會主席之前,我自己還組建了一個文學社。這種招搖的身份,給我帶來了不少的麻煩(這也是我現在喜歡低調生活的重要原因),有一些同學總想找我麻煩,他挺身而出保護我。我對他很感激,所以聽說他精神失常了,心中頗有點兒難過,很想下次回老家時去幫幫他。 但是撇開個人情感來說,我又對他的治理和教育理念造成的後果深感惋惜。
  • 賈乃亮:即使很愛,相愛的姿態也一定要平等
    懇求給他的愛情、婚姻和家庭留一點餘地。由此看出他對李小璐的愛。很深很深,也很低很低。愛情裡,先愛的那個人註定是輸家。賈乃亮愛李小璐,眾所周知。清晰記得在一次頒獎典禮上,他用詼諧幽默的語言給臺下嘉賓說,來年拍戲記得找小璐和甜馨。
  • 不要妄圖「訓導」孩子,放下架子平等溝通,更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由於這種認知,家長把孩子統統歸入幼稚、單純、懵懂的行列,根本不把他當成一個有思維和自尊的群體看待。這種思想在一些家長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但也是大錯特錯的。家長應該知道,孩子雖然小,比較單純,但也跟大人一樣,有喜怒哀樂,有尊嚴,需要他人的尊重。
  • 信任是建立溝通、理解和關懷的基石
    既然這樣,就該相信人與人或人與事物之間都有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可能性,你信任他,才能夠互相溝通,進而互相理解、互相關懷。不理解,沒關懷之心,怎能去改變一個人?老人孩子都一樣。我發現許多家長解決不了的煩惱事,其實並非事情多嚴重,多難以解決,關鍵只是「互不信任」。信任是相互的,你信任對方,才能期望對方相信你。
  • 父母和孩子不能溝通?可能只是沒找對辦法罷了
    很多父母常常感覺自己和孩子沒辦法溝通,其實很多時候父母愛孩子,孩子也愛父母,只不過沒有找對好的溝通方法,結果導致雙方都很無奈。這並不是大家想看到的。所以其實很多父母都希望可以好好跟自家孩子溝通,但是苦於沒有好的辦法和手段,其實很多時候一些事情看似複雜,只要找對方法,就很簡單了。我們來分析一下。
  • 《非暴力溝通》:用愛的語言,治癒親密關係中的矛盾與自責
    馬歇爾博士將50多年的研究理論做了一次總結,把他對非暴力溝通的理論和實踐方法的理解完整的記錄了下來,著作了《非暴力溝通》一書,自出版以來暢銷至今,為許多人解決人際關係的衝突和迷茫,提供了指南針。書中認為,溝通是出於愛和相互理解,而不是為了讓對方順從自己,只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
  • 《非暴力溝通》:用愛和孩子對話
    課堂上如果孩子掌握的不順我們的心意,或許再耐心的我們仍忍不住想要發火以前,在和教師朋友們聊天的過程中,更多的是抱怨孩子的不聽話,不努力。雖然在《Marva Collin『s way》中也感受了這位偉大的黑人女教師是如何用愛去感化那些「不可教」的學生的,但遇到不聽話的孩子依然很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