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
因而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也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變化。
1
孩子小時候會依賴崇拜父母,所以孩子小時候,父母與孩子的重點在於要讓孩子能&34;父母的話就好了。
小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因而很多時候,在和小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需要不斷的重複,而且儘量能把複雜抽象的事情分解成一個一個小步驟小動作,孩子才更容易理解和做到。
除此之外,父母越是說&34;,孩子越是要做,也可能是孩子的好奇心起作用。如果不是危及生命的後果,我覺得用&34;和&34;的方法,讓孩子自己明白為什麼不能做,溝通能更加順利。
2
孩子漸漸長大。當孩子開始和父母「頂嘴」,提要求的時候,就是父母需要改變和孩子的溝通方式的信號了。
對於長大了的孩子,我認為把孩子當成和自己一樣平等的大人,平等尊重的對話,這才是和孩子溝通的根本所在。
不用父母的身份和地位打壓孩子,不做感情綁架,而是在重要的事情上讓孩子也有機會和父母一起講道理擺事實。
如果孩子對就在一定範圍內聽孩子的,如果父母對,幫助孩子分析情況和利弊,教會孩子認清事實作出決定。
引用日本天才主廚,米其林三星餐廳米田肇的傳記書中他的父親對他想做「料理人」的想法的描述:
「宏並非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對,一直是認真傾聽肇的話,然後有條理地告訴他自己反對的理由。他沒有把肇當做小孩子來看待,而是像大人間平等地進行對話。」
-《天才主廚的絕對溫度》
這種方式既利於父母和孩子間的溝通,也有利於孩子從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然了,父母對於成長中的孩子,始終要做燈塔和腳手架的作用。有點像是在放風箏,給予孩子成長和自主的空間,但是始終要引領著孩子走正道。
溝通只是方式,溝通的背後永遠是愛。讓孩子感受到愛,溝通也不再是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