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用法律解決的,付出的代價是最小的,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

2021-01-10 子曰孟說

中國的法治建設,越來越健全,執行的力度也不斷的提升,依法治理社會,已經成為了一種長效的機制,所以,我們做事不能再不講法了,必須要依法辦事,特別是小民,用法律做事,我們付出的代價是最小的。

法律能夠保證大多數的利益,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用法律解決的,不要用其他的方式,因為這是法律的特性,公正公平地處理事情。

所以在今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我們要抓緊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在現在千萬不能做法盲,不然,吃虧上當是小事,賠錢、坐牢都有可能。

本人曾經親身經歷,一老闆買了一個公司,這個公司有一間門面房,在買之前已經讓當時的老闆租給了別人,在進行公司交接的時候,沒有把這個租賃關係交代清楚,這個老闆就大大咧咧的要漲房租,並且還把門給鎖了,最後租戶把他告上了法庭,這個老闆賠了人家300來萬。

我們在電視上應該經常看到過,一些婦女、老人不聽公交車司機的勸阻,一意孤行,最後還氣急敗壞的搶奪司機的方向盤,毆打司機,這些人後來,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拘留,這是嚴重的刑事案件。

還有的酒駕司機,明明自己違法在先,已經觸犯了法律,還暴力的對抗執法人員,這就是自己找死的節奏,在某些時候,有些人確實是該死,我們的執法力度還需要加強,不能讓違法的人,這麼牛逼,「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在舒服的環境下時間長了,造成自己心理沒有什麼束縛感,其實,法律是時時刻刻存在的,只是在一般條件下,很難觸發而已,但一旦觸發,畢竟會給當事人,造成很大的麻煩,當然,給遵紀守法的人帶來好處。

法律的學習,其實也不難,說來非常簡單,因為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所以,只要人正,就不用怕,不能說所有的事情都能做對,至少不會有太大的偏差,只要心存家國,法律帶給你的就是保護。

相關焦點

  • 【讀書感悟】「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讀耶林《法律的目的》有感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讀耶林《法律的目的》有感耶林書中提到「法律與道德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只有符合道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而這樣的法律也才是真正的法律。」筆者認為,法與道德當相輔相成,並非對立排斥的關係,法律與道德的關係體現為有條件的聯繫和必然的區別之結合,二者缺一不可。
  • 最低限度的司法道德
    本報首席評論 徐迅雷    法律不是道德,但法律要有最低限度的道德。提出「法律要有最低限度的道德」這一命題的英國法學家哈特認為,某些行為規則是「最低限度的自然法」,這跟我們現在所說的「守住底線」異曲同工。
  • 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的融合及其限度
    但是,道德與法律畢竟是不同的,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也存在差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也應把握兩種教育融合的限度,既要避免將二者完全割裂,也要避免將二者完全等同。因為,如果我們不能從學理上澄清兩種教育的關係,論證它們融合的依據和限度,那麼在融合的實踐中就可能會違背教育學的規律,並削弱兩種教育的效果。  要從學理上論證兩種教育融合的依據和限度,首先需要釐清道德與法律的關係。不過,要釐清道德與法律的關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二者的關係是倫理學和法學的重要問題,至今仍存在不少爭議。
  • 守法,是我們最低限度的道德
    「(見彭宇案判決書)以法律之名將道德逼入絕境,甚至以法律的名義摧毀道德的基礎,這樣的判決正如培根所言,將是從源頭上汙染了河流!因此理論上如何區分道德和法律是一回事,而實踐中如何以德率法、弘德尊法更為重要!如此強調德,是否意味著法律的專才就不那麼重要了?所謂人才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 法律與道德: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
    自然主義法學派認為法律必須符合最低限度的道德才是法律,那些邪惡的、違背人類基本道德良知的法律根本就不配稱作法律。     針對告密者的問題,實證主義法學派的代表哈特與自然主義法學派的代表富勒分別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哈特將法律的概念分為廣義的法律概念和狹義的法律概念,廣義的法律概念既包括良法,也包括惡法,而狹義的法律概念只包括良法。
  • 盧建平:守法是我們最低限度的道德
    無德有才之人是最可怕的,他們一旦做起壞事來,是無所禁忌的!無數案例說明,違法基本都是從悖德開始的,小惡不止,大惡必至。而很多法律人作奸犯科、違法犯罪,也是從悖德違紀開始的,是從良心泯滅、道德淪喪開始的,而將法律玩弄於股掌之間,公器私用,以權謀私,是其共同之處!
  • 遵守法律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
    遵守法律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 發表時間:2014-10-23   來源:晉城文明網 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社會發展的根本之策,而遵守法律是對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確切地說來,法律就是業已成文的道德,講道德首先就要遵守法律。    法律是保證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穩定和發展進步的,也是保護公民生存、生活和個人權益的。法律產生於社會實踐,服務於國家和人民。法治社會,貴在培育法制信仰,在全社會形成憲法至上、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良好氛圍。
  • 法律和道德誰管得多,法律和道德哪個更重要
    法律:是享有立法權的權力機關依據一定程序和方法制定的一系列有強制措施的條文。道德: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約定俗成內化出來的行為規範或行為準則。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法律具有國家強制性,是國家強制實施的一種行為規範,而道德更多的是一種靠自覺自醒以及社會輿論來運行的行為規範。那法律和道德兩者哪個管得多呢?①法律更偏向於行為結果,不論行為人思想多麼邪惡,只要不實施出來,便不進行追究,即不懲罰思想。②道德更多關注於思想層面的,相對來說道德的要求更高,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 法律與道德的關係是什麼? | 黨團員微普法
    法律與道德的關係是什麼?問答本期朗讀者:何啟發南沙法院綜合辦公室第五黨支部 黨員法律與道德的關係是什麼?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
  • 淺析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圍繞著兩者之間的關係,西方法學誕生了許多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自然法和分析法為代表,而在中國的法律進化中,主要表現在法律儒家化的過程中,儒家的道德精神直接體現在法律中。中國是農業大國,能夠自給自足,然而西方民族眾多,彼此相鄰,各國聯繫主要靠商業,西方的商品經濟十分發達,因此調整商品經濟領域的私法便十分發達。人們更希望能夠在一個自由,平等,公平的環境下自由生活,因此,具有自由,平等,公平精神的道德便推動了法律向這一方向進化。
  • 法律知識:事業單位公共基礎備考知識點——法與道德
    2.道德: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自然演進生產的。【中公解讀】法律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而原始社會就存在相應的道德,因此道德先於法律產生。二、表現形式不同1.法:規範性文件。2.道德:存在於人們的內心和社會輿論之中,或以語言形式被記載下來。
  • 「常回家看看」靠道德還是靠法律?
    作者 田方  原標題 法律能強制「常回家看看」嗎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 影評:《判決》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準,判決也是一樣
    影評:《判決》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準,判決也是一樣文 / 夢翔說事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以《此情可問天》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艾瑪湯普森,同時也以《理性與感性》成為唯一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的影后;《判決》的演出足以看到她極具舞臺魅力、穩健颱風,和詮釋女強人外堅內柔的高超演技
  • 盜版盜印《新概念英語》,付出了法律代價!
    未經著作權人許可非法印製《新概念英語》《劍橋少兒英語》等盜版教輔書籍12萬餘冊……法網無情他們付出了法律的代價!2020年10月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侵犯著作權罪依法判處丁某紅有期徒刑四年並處罰金5萬元判處李某秒有期徒刑三年並處罰金2萬元判處李某軍有期徒刑二年三個月緩刑三年並處罰金1萬元我國法律明確要保護版權
  • 《法律的概念》與哈特的觀點,以及哈特眼中法律與道德的關聯
    像這樣的組成,可能僅在某些情境下是有益的,而且常常伴隨著代價。這種組成有特定的風險,可能造成不公正,也可能使它的服從者背離指導他們的生活的一些最重要的規範。因此,對待法律的合適態度,應該是審慎而非頌揚(celebration)。此外,法律有時候會假裝擁有它實際上並不擁有的客觀性。其實,不管法官們怎麼說,他們仍運用了創設法律的重要權力。所以,法律和司法裁判是政治性的。
  • 評論:法律並不是越多越好 應慎入道德
    當法律幹預了不該幹預的領域,立法反可能陷入用一個錯誤來彌補另一個錯誤的怪圈  作為調整人們行為的兩種規範,法律與道德有著密切聯繫,最集中表現為內容上的趨同。最早的法律由道德演化而來,即使在兩者相互獨立的當下,法律仍然以道德為基礎,通過把道德規範轉變為法律規範而使得原本體現在道德中的義務得以實現。
  • 法律和道德,誰才是最後的底線?
    這也是老子提到過的「無為而治」,順乎自然才是最真實最合乎常理的。人與人之間本沒有規則,可有欲望,當欲望與欲望之間發生衝突,勢必會帶來混亂,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衝突只會越來越嚴重、可怕,甚至帶來毀滅,所以,人要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就會需要規則來約束欲望,用規則將這種與生俱來人人皆有的欲望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很多年後這種規則被稱之為「道德」。
  • 法律是什麼?——讀法律的概念 我讀
    他的代表作有《法律的概念》、《法、自由和道德》、《刑法的道德 性》等。其中,《法律的概念》一書被譽為20世紀法律哲學領域最重要的一本書。而只有將第一性規則和第二性規則結合起來,我們才有了法律制度的中心,得到了用以分析曾迷惑過法學家和政治理論家的大量問題的最有力的工具。在反駁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的過程中,哈特回答了在文章一開始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即法律與以威脅為後盾的命令有何區別與聯繫的問題。接下來,在本書的第八章和第九章中,哈特回答了後兩個問題。首先是關於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有何區別與聯繫的問題。
  • 《我不是藥神》無劇透:法律永遠是道德的最低標準!
    近日徐崢導演新作——《我不是藥神》可謂口碑炸裂,豆瓣評分9分+,原定在7月6日公映的日程,由於觀眾呼聲過高而提前到了7月5日,今天小編就稍稍點評一下這部口碑良作。考慮到電影剛上映,還有很多朋友沒有觀看,我在這裡並不透露過多劇情。
  • 好書推薦 |《法律的概念》
    在論述完法律規則說之後,哈特闡明了他著名的「正義觀」,即「等著等之,不等著不等之」的觀點,當然「不等」時的差別待遇須有相關的正當理由。正義是道德的一個特殊切面,但也不等同於道德。在分析了正義與道德之間的關係後,緊接著,哈特對於法律和道德之間的關係也進行了比較深刻的闡明,在說明了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顯著差異後,哈特又別出心裁地提出了二者之間的聯結點,即「自然法的最低限度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