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政機構擬斥資400億新臺幣發放振興券刺激內需

2020-12-20 中國山東網

臺灣行政機構擬斥資400億新臺幣發放振興券刺激內需

2020/5/26 15:42:33   來源:央視網    

  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對於臺灣經濟民生造成了衝擊,為刺激消費提振經濟,臺行政機構規劃斥資400億元新臺幣發放振興券,每位民眾花1000元可領取3000元的振興券。政策細節最快於6月初公布,7月暑假實施。

  臺行政機構初步規劃,每位民眾先自掏腰包消費1000元就能換到3000元振興券,該政策沒有排付及年齡限制,更沒有消費項目和地點的要求。對於拿不出1000元的中低收入戶,可能採取直接發放的方式。

  據介紹,振興券面額從百元到千元不等,實際消費則採取不找零原則。

  臺官方斥資400億元新臺幣發放振興券,最快6月初公布振興券的使用規定,7月暑假實施。

編輯:焦競賽    責任編輯:胡立榮

相關閱讀

免責聲明

1、凡本網專稿均屬於中國山東網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中國山東網的作者姓名。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民在進入中國山東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仔細閱讀過《網站聲明》並完全同意。

相關焦點

  • 三倍券花了臺灣納稅人多少錢? 答案是511億
    臺行政機構「主計長」朱澤民23日表示,紓困3.0部分,新增三倍券經費382億元(新臺幣,下同),包含第一波18億元,第二波追加特別預算111億元,振興三倍券的總經費是511億元。    臺行政機構會聽取「三倍券及其他振興券辦理情形」報告,臺經濟部門指出,三倍券從7月15日開始領取至今,已經有超過1750萬人參與,估計各行各業不斷推出三倍券加碼好康優惠,可創造千億商機。
  • 三倍券花了臺灣納稅人多少錢?答案是511億
    [新聞頁-臺海網] 臺行政機構「主計長」朱澤民23日表示,紓困3.0部分,新增三倍券經費382億元(新臺幣,下同),包含第一波18億元,第二波追加特別預算111億元,振興三倍券的總經費是511億元。
  • 民進黨當局「振興券」7月上路 遭批換了名字的「酷碰券」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5月27日訊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針對臺當局行政機構擬推出付1000元(新臺幣,下同)換3000元的「振興券」,國民黨指出「給太少、發太慢、太複雜、太沒力」等四大問題,7月上路更是緩不濟急,使用方式跟紓困方案一樣繁雜,導致效果打折仍需縣市政府自行加碼。
  • 民進黨當局推「振興券」,逾八成民眾不買單,「在野黨」也罵翻
    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今(2)日宣布「振興券」相關政策,臺灣民眾需以1000元(新臺幣,下同)現金換3000元振興券,可事先透過郵局等管道取得實體及電子券,自暑假(7月15日)開始消費到年底(12月底),實體券包括500元券4張、200元券5張,預算規模近500億元。
  • 臺灣行政機構推出23億振興抵用券 各界質疑聲浪不斷
    央視網消息:因為新冠肺炎對島內各個產業造成的衝擊,臺行政機構12日宣布將推出23億元新臺幣振興抵用券,不過,這種振興抵用券要和住宿綁定,此消息一出各界質疑聲音不斷。臺行政機構12日宣布將推出23億元新臺幣振興抵用券提振經濟。據了解,這種振興抵用券將會隨住宿發放,每房800元新臺幣,可以用在夜市、商圈、餐廳與文化活動等4個領域,不分區域、全臺通用,要等到疫情趨緩才發放。不過,根據網絡媒體的民調顯示,有六成五的民眾不會因為要使用抵用券到外縣市住宿。
  • 臺當局發振興券刺激消費 還要民眾「先掏錢」
    文/歐尼(鳳凰網《臺灣日月談》特約作者)首發於鳳凰新聞客戶端研擬了超過三個月的「振興券」方案終於出爐,從「酷碰券」到「振興三倍券」,名稱換了,卻沒換腦袋,蔡當局宣稱,振興券上路可以創造逾260億元人民幣的產值,卻招來臺灣民眾罵聲連連,還被民眾譏笑,糟得可以得諾貝爾獎。
  • 洛杉基說明振興券概念 網友怒:不領了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產業都受到衝擊,臺行政機構擬砸460億(新臺幣,下同)發「振興券」,依規劃每人花1千元可換3千元振興券,引發熱議。對此,島內自由作家洛杉基解釋振興券概念,網友看完後直呼「不領了」。    洛杉基在個人社交平臺表示,振興券的概念,就好比拿1千元買3千元代幣,「代幣不夠用,再拿現金補貼;如果用不完,不能換回現金!」
  • 忙著拼政治,臺灣經濟明天在哪裡?
    以振興券來說,國民黨主政時期面臨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由蕭萬長主持的經濟諮詢小組建議發放消費券,馬英九採納後交由行政單位執行,達到一定的振興效果,但民進黨當局不願沿用國民黨的政策,改為發行振興券。  民進黨當局研議的振興券,一下子規劃如酷碰券,也就是購物折扣券,一下子又改為花1,000元(新臺幣,下同)領3,000元價值振興券,使用方法從要綁電子支付到鬆綁,範圍則從限制餐飲、旅宿、百貨急電影院,考慮放寬為電商、超市,變動不居。  振興券何時發放?
  • 振興券救消費?島內加盟業者:恐緩不濟急
    華夏經緯網3月5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民進黨當局提出發放「振興抵用券」措施,將針對全臺餐飲、商圈、夜市及藝文等4類範疇,補助共約35萬家業者,金額大概在600到800元(新臺幣,下同)之間,希望在疫情衝擊期間,達到全臺適用、立竿見影的紓困效果。
  • 蘇貞昌的三倍券成本,從9億新臺幣變成22.5億新臺幣
    臺灣地區的經濟在疫情期間也遭受重創,現如今民進黨正採取措施來振興受損嚴重的經濟。三倍券成本高達22.5億新臺幣據媒體報導,民進黨決定推出「三倍券」來恢復受損的經濟,「三倍券」實際上就是民眾可以用1000新臺幣購買價值3000的券,然後用來購物消費。
  • 臺灣畫廊情願做小 靠振興券不如靠自己
    華夏經緯網6月4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灣疫情趨緩,民眾關注的焦點也從防疫、紓困,到近日宣布的振興券,雖然各界期待把新臺幣1000元變成3000元,但島內畫廊業者則認為,對視覺藝術產業的幫助普遍不大。
  • 臺灣「行政院」將解釋「振興券」 爭議不斷網友怒了
    華夏經緯網6月2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行政院」今日將由院長蘇貞昌親自說明「振興券」的發行與使用辦法,但振興券的爭議仍不斷,諸多使用限制與矛盾都讓民眾無法理解,其中「發現金」、「1000換3000」、「暑假髮放」等問題讓人最為困擾,不懂當局到底在想甚麼。
  • 金門振興券方案外洩,縣府:「收回」方案純屬謠言
    華夏經緯網6月22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金門1+1振興券」發放尚未定案,但研議資料卻已外流,連日來引起鄉親熱烈討論,網絡還傳出縣府將「收回」原定方案。縣府今(22)日澄清純屬謠言,強調大方向已敲定,只有執行細節尚需協調,一定會依照原方案執行。
  • 振興券怎麼發?臺網友投票一面倒 打臉民進黨當局
    「臺發會主委」龔明鑫25日證實,「振興券」規劃方向是以1000元(新臺幣,下同)換3000元振興券,不排富也沒有年齡限制,唯一限制是不能在電商平臺使用,但可在雙鐵、計程車、夜市使用;若有人拿不出1000元,例如中低收入戶,會另討論優惠方案。據悉,振興券最小面額約100元,最大約1千元。
  • 各式振興券錯綜複雜 「藍委」嘆:像極了愛情
    國民黨「立委」鄭正鈐在臉書上表示,「各式振興券像極了愛情」。(翻攝自鄭正鈐臉書)    從振興三倍券7月15日上路開始,民進黨當局為刺激消費,還發放藝FUN券、動滋券等加碼補助。不過,有不少人因為領不到而抱怨連連,而日前國民黨「立委」鄭正鈐則跟上最近正夯的「像極了愛情」新梗,指領取各式振興券的過程,像極了愛情。
  • HTC反彈開始,四季度預計營收超400億新臺幣
    目前HTC預計將第四季度的運營成本降到100億新臺幣(約合3.4億美元)以下,而第三季度的運營成本為131億新臺幣(約合4.45億美元)。  2013年是HTC的重要一年,在營銷上的大刀闊斧改變了很多人對HTC的傳統印象。贊助歐冠,先後籤約王力宏、五月天和好萊塢頂級影星小羅伯特唐尼,都極大提高了HTC的品牌知名度和用戶好感度。
  • 臺當局旅遊卡新政策出臺後 臺灣旅遊業內需也沒了
    【文/觀察者網王世純】「外需」不振的臺灣旅遊業又被新政策衝擊了「內需」,因為現在臺灣公務員可以拿旅遊補助去繳水電費了。據臺灣聯合新聞網6月22日報導,臺灣「行政院」在今年5月修正《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公務人員休假改進措施》,大幅放寬所謂「國民旅遊卡」使用範圍,除了註冊為「觀光旅遊業」的特約商店之外,再增列「其他業別」,這意味著除了珠寶等行業外,旅遊卡幾乎可以涵蓋目前所有的商店。有臺灣旅遊業者痛斥新政策「是斷我們活路」,並表示,乾脆把旅遊卡改名為消費卡好了。
  • 蔡英文當局狂撒5億新臺幣,能搶走韓國瑜的「攤販票」?
    「打著促進觀光消費」的旗號,今年9月中旬,臺行政機構發放了580萬張面額50元(新臺幣,下同)的夜市抵用券,如今決定再加碼,第二波將發放400多萬張,總計約1000萬張,動用的第二預備金將高達5億。臺「政務委員」龔明鑫28日稱,從結果來看,發放抵用券與當初設計「反制」大陸遊客個人遊的目的相符,且「成效佳」。因為大陸觀光客團客限縮對臺灣東部跟南部夜市衝擊最大,抵用券推出後「的確也發生效果」,從評估來看,產生效益最大的是臺灣東部,再者是南部。但事實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