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廉價勞動力不再是企業的成本優勢來源

2020-12-16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陳春花:廉價勞動力不再是企業的成本優勢來源

  中國「世界工廠」的模式長期以來將企業競爭力建基於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之上。但一方面,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生產資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均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可能出現的市場萎縮,對於製造業來說,無疑將是雪上加霜。

  面對變化和挑戰,中國製造業需要靜下心來從內在的能力提升入手,而內在能力最重要的顯現就是:具有競爭力的合理成本。

  讓你的產品與服務符合顧客的期望

  很多企業不清楚顧客的需求和期望,一味相信自己對於產品的理解。

  一家冰箱生產企業的設計人員很自豪地告訴我,在他們設計的冰箱裡,連螺絲釘都有12種,在他看來這是很有價值的事情,但從顧客的角度看,這些螺絲釘不會創造價值,產品和顧客期望沒有連接在一起。

  對於今天的製造企業而言,精益與精準是必須要學習和掌握的能力,環境已經不再提供粗放的資源給企業使用,企業不再可能僅僅依靠經驗和製造能力就能夠滿足顧客的需求,企業需要做得更多,更需要和顧客做互動,並了解顧客的期望。

  我用一個觀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擁有和顧客一樣的思維方式,無論是產品設計、技術創新、銷售推動還是服務,都要從顧客的需求出發,而不是從企業產品本身出發,要和豐田一樣選擇精益製造,為「節省顧客的每一分錢」做出努力。

  杜絕一切浪費

  中國企業在生產力發揮、產能轉換、管理成本、渠道效率、資金有效性等很多方面存在著浪費。人們一方面認為未來人力成本、原材料以及環境保護成本的壓力很大,另一方面又沿著原有的管理習慣工作

  如果願意在工作習慣上做出改變,這些成本都可以消化掉,只要企業持續地改善生產力,堅決杜絕一切浪費,這些價值就會被釋放出來。

  企業有太多可以改進的地方,能夠提升效率的空間很大。選兩個小的角度來做說明:

  一個是「流程成本」。兩個人交流之後半個小時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但一個流程走下來要經過至少三個人,同時還要三四天的時間。

  第二個是「沉沒成本」。這類似於女生的衣櫃,女生很喜歡買新衣服,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買來的衣服都掛在衣櫃裡,並且還是覺得沒有合適的衣服穿,之後再不斷買新的衣服。這些掛在衣櫃裡的衣服就是「沉沒成本」。

  三星集團樸根熙曾經分享了10年前三星度過亞洲金融危機的經驗。「首先要保證現金流,同時要確保競爭力。一定要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據其回憶,當時為了壓縮開支,三星節約到每一個細節。比如減少公司司機數量,鼓勵管理層自己開車;免掉大型會議的聚餐,專務人員搭飛機只坐經濟艙。「那時候三星的會議室裡面都沒有飲料,工廠裡也不再發免費的制服,這些要自己掏錢來買。」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讓三星在金融危機中脫穎而出,這足以給我們一個極佳的示範。

  簡化、簡化、再簡化

  中國企業並不是缺少管理反而是管理太多;不是體系建設不足,而是系統能力不足;不是員工執行力不行,而是管理指令太多無法執行。

  我自己一直希望企業能夠把管理儘可能地簡單化,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書《管理的常識》。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發揮管理效能,是因為管理者把管理做得太複雜,事實上並不需要這樣複雜,只要圍繞著顧客需要的價值進行運營和管理。

  在行業迅猛發展、贏利高漲之時,六和提出了「微利」經營的戰略原則,幫助養殖戶提升養殖效率的同時降低飼料價格。在「微利」經營戰略下六和找到了最適合的簡單的生產方式,並獲得了豐厚的市場回報。企業和養殖農民實際上是一本經營帳,消長與共。正如六和創始人之一張效成先生所言:「價廉物美,千古商規。同樣的商品賣便宜一些,同樣的價格把品質做好一點,經營再無難。」

  簡化還來自於促進企業的合作與信息交流。企業間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可以獲得最重要的能力:快速的市場反應。成功的快速反應是指企業通過與利益共同體的合作,準確把握來自顧客的所需價值,以低成本高速度滿足市場和顧客的需求。

  今天的蘋果公司可以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一方面源於自己對於產品和顧客的理解,另一方面得益於合作的夥伴,當數以萬計的開發企業協同在蘋果的平臺上,共同分享顧客的信息,共同滿足顧客的需求,共同提供全新的顧客體驗的時候,蘋果也就成為這個巨變時代的領導者。

  而最具示範作用的是沃爾瑪公司,它的競爭力來源於被其命名的「高效消費者回應」。沃爾瑪關注每一天顧客消費的需求,把這些信息分享到所有的供應商中是其取得成功的「快速反應」的首要因素。通過銷售信息與供應商的直接聯繫,沃爾瑪與供應商一起高效地為顧客服務,從而獲得持續的、強有力的競爭地位。

  把最佳人才擺到最靠近行動的前線

  正如德魯克先生所指出的那樣,提升經濟績效的最大契機完全在於企業能否提升員工的工作效能。作為領導者,你必須認識到你的員工能夠做出的潛在的貢獻,並且讓他們得到發展。

  「優秀企業的成功,既不是什麼理論,也不是什麼計劃,更不是政府的政策,而是『人』。『人』是一切經營的最根本出發點。」盛田昭夫說。

  任正非曾寫過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稱「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決策」。通過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任正非和華為如何激發出企業的創造能力:貼近一線的員工可以做出決策,企業信賴一線員工所做出的決策。

  依賴於員工,依賴於優秀的人才,企業才可以從根本解決所面對的所有挑戰實踐。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把優秀的人放在一線,放到最靠近行動的地方去。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在很多企業的管理中,優秀的人往往被提拔起來,放在二線,放在離顧客最遠的地方,這不利於企業的增長和贏利。

  企業必須真正了解一線員工到底掌握了什麼技能,因為一線員工決定著公司的成本、品質和銷售量。所以我一方面堅持需要將優秀的人放在一線,一方面認為一線員工不能夠輕易被調整。

  管理者必須了解員工掌握的技能,這些技能是否被合理使用,同時還必須保證最有能力和水平的員工留在一線,讓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以獲得顧客稱讚的服務品質,從而獲得與顧客在一起的機會。(摘編自微信公眾號「春暖花開」)

(文章來源:中新經緯)

(責任編輯:DF537)

相關焦點

  • 英調查:中國已不再被視為廉價勞動力來源
    中國日報網1月31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1月31日報導,英國IHS馬基特公司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已經不再被視作廉價勞動力的來源。IHS馬基特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保羅·羅賓遜表示,在調查中,認為中國是廉價勞動力來源的比例首次下降到50%以下,2012年的時候這一比例還是70%。
  • 全球底層鞋服製造業的兩極化 中國勞動力不再廉價
    全球底層鞋服製造業的兩極化 中國勞動力不再廉價 2014-09-15 09:41:26 來源:中國服飾新聞網 8月初,孟加拉服裝廠1600名工人絕食討薪,
  • 中國廉價勞動力還能支撐傳統製造業多久
    面對越來越高的人力成本,製造商們開始了又一輪的遷徙。過去,勞動力無限供給是我國傳統製造業最主要的比較優勢,但隨著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出現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種優勢正在逐漸失去。福建、廣東的一些企業,工人的人均月薪已經達到1500元,再過一兩年,將可能達到2000元。沿海的一些傳統製造企業表示,由於過度競爭,給工人人均增加10元/月的工資都承受不了。
  • 觀中國丨蔡昉:中國正失去廉價勞動力優勢,但新優勢正在形成
    首先,隨著製造業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製造業增加值佔中國GDP的比重從2006年的32.5%下降到2019年的27.2%。其次,隨著中國與發達國家比較優勢的互補性減弱,中國對高收入經濟體商品出口佔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006年的81.4%下降到2018年的69.6%。第三,中國商品貿易佔GDP的比重從2006年的64%下降到2019年的31.9%。
  • 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勞動力成本不到美國的4%
    成思危特別強調了中國具有質優價廉的勞動力的優勢,「在美國每小時工資約是16美元,在墨西哥約是4美元,在中國約是0.5美元」。記者經過簡單計算,中國每小時的勞動力成本不到美國的百分之四。這對於吸引外國投資者投資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 廉價勞動力時代
    ——美國和西方衰退與經濟復甦緩慢的原因目前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是廉價勞動力,廉價勞動力將吸引全球資本和技術的輸入,拉動製造和加工,由此拉動就業,出口,貿易順差,政府稅收和財政收入,以及外匯儲備。美國和西方資本和技術的輸入,使金磚國家成為全球投資中心,加工製造中心,貿易出口和財富積累中心,潛在消費市場中心,成為全球經濟引擎和最有活力的區域,其中特別是中國,1978年以來中國獲得了500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世界投資中心,美國500強企業前10名都有在中國投資,並且它們在中國的生意份額越來越大,超過其本土成為盈利的主要來源。
  • 失去廉價勞動力,但新的優勢正在形成
    而廉價的勞動力也為我們吸引很多的外企來我國建廠投資,同時我們國家也出臺很多利好的相關政策,留住了更多的企業,漸漸的我國的工業發展遠超很多國家,成為了「世界工廠」。 廉價的勞動力是我們取得這次成功的優勢之一,它能讓企業用更低的成本,來獲取更大的利益。但是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人力成本也在不斷的提高,這一優勢也逐漸減弱。
  • 龍永圖:中國勞動力廉價優勢至少將保持20至30年
    中新網12月20日電 中國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說,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中國將憑藉其質優價廉的勞動力資源優勢成為世界最理想的投資地。  龍永圖是20日在北京出席「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時說這番話的。他援引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最近做出的一個研究報告說,中國吸引外資的一大優勢是擁有相對廉價而素質較高的勞動力,這是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無法比擬的。
  • 挪威專家:中國的優勢不再是廉價勞動力而是人力資本優勢
    與此同時,他還提到中國的優勢不再是廉價的勞動力。目前,中國每年都有數百萬的大學畢業生,目前中國主要的比較優勢在於,教育領域取得巨大成就,即人力資本優勢。據悉,來自國家相關部委、國內外研究機構、29個地方省、市、自治區改革政策研究機構、企業家代表、12個國家和2個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共500餘人參加本次論壇。
  • 美媒:2020年中國廉價勞動力終結 將不再是「世界工廠」?
    美國《福布斯》1月17日文章,原題: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終結,就業機會都去了哪裡?全球化令蘋果、通用等大型企業選擇在勞動力成本最低廉的國家建廠。過去,中國一直是它們的首選。但如今,中央王國正丟掉優勢地位,原因是勞動力成本不再像以前那樣低廉。
  • 越南勞動力優勢不再,工人懶惰成性
    中國經濟發展原本是依靠全國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以及國家各種優惠稅收政策吸引外資企業投資的。其中製造業之所以迅速發展,也依靠外企對我國的投資合作。但如今因為中國發展勢頭好,仿佛一夜之間,製造業走向頂端,大量中國製造開始進入世界眼帘。
  • 廉價勞動力也算是優勢,是我們文化淺,還是學者變學究
    廉價勞動力是個優勢我不認為這個專家學者的說法是正確的。如果廉價勞動力是優勢,那我們豈不是早就世界第一了。我們有著全世界最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但是最近的情況發現,我們還很脆弱。根本在世界上沒有話語權,如果廉價勞動力算是優勢,那我們完全可以向美國那樣,完全就可以制裁任何得罪我們的人,然而完全不是這樣,因為論廉價勞動力,其實東南亞更低廉。這是時代的進步從目前國家的發展態勢來看,廉價勞動力將成為過去,因為我們放眼望去,發達國家從來沒有把廉價勞動力當做自己的優勢,可以看看發達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是多少。
  • 機器人革命將侵蝕勞動力成本優勢
    對國際分工格局的影響得益於(廣義的)交易成本的下降,戰後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趨勢是國際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細化,從行業間分工、行業內分工直到出現產品內分工(即價值鏈分工)。影響全球製造業布局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條主線是各國憑藉著由其要素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
  • 機器人與勞動力的成本賽跑
    由於勞動力成本高昂,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環節,持續向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造成發達國家製造業「空心化」。國際金融危機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紛紛提出重振製造業戰略,機器人成為助力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武器」。
  • 廉價勞動力+低成本 中國經濟發展的雙刃劍
    華夏經緯網1月19日訊: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長,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廉價勞動力無疑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對此,北京科學技術大學的聞文在1月8日《社會科學報》上發表文章,提出要警惕廉價勞動力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弊端。他說:必須注意,中國經濟賴以成功的廉價勞動力絕大部分為低級勞動力。
  • 廉價勞動力反而成劣勢 中國人只有低工資的命?
    資本長著一雙會飛的翅膀,睜著一雙唯利是圖的眼睛,哪裡的企業成本低,資本自然就往哪裡鑽。如果我們心甘情願接受低端製造業這一產業安排,廉價勞動力當然會構築最好的投資環境。正是按此理論,工人的工資十幾年不見漲,國民工資總額佔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低工資———高競爭力,三者之間儼然構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鏈條。
  • 產業競爭力世界第一 優勢仍依靠廉價勞動力
    我國在全球佔據優勢份額的大多是襪子、襯衣和玩具等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產品。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依託較低的資源成本發展成為製造大國,在國際市場中佔領了一席之地,對於降低全球生產成本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低技術含量產品供應方面十分突出,中國產品甚至成為「廉價」的代名詞。
  • 陳春花:疫情危機下,企業如何在逆境中生存?
    來源:東方管理評論導讀: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企業戰疫,如何突圍?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院長陳春花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支招佛山製造如何應對疫情影響。這些建議具有普適性,同樣適用於各行各業。
  • 實習生不是廉價勞動力!
    一天,一個實習生跟他們部門經理說不想幹了,原因呢是堂堂正牌大學畢業生天天跟著銷售顧問大姐去發單頁,晚上顧問大姐下班回家了,他們還要有培訓總結課程,天天忙到晚上十來點鐘,工資呢,一個月2500元,更是沒有加班費,說企業是不是把我們大學生當廉價勞動力?
  • 別了,廉價勞動力時代
    別了,廉價勞動力時代                                          人保部調查顯示招工難或進一步升級春節過後,大面積「用工荒」現象在長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