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師重教同樣是華夏兒女銘記於心的操守。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古人就已提出「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的理念,所以大家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足見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崇高地位。
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會議決定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所以,1985年9月10日,就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教師節。教師節的存在,旨在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
今天是中國第36個教師節,同學們一大早就手捧鮮花在校園裡等候,清晨第一縷陽光照耀在臉龐時,老師們會受到來自學生們最真誠的祝福,還有那來自心底的敬意。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大家已習慣用花朵來比喻他們的朝氣蓬勃。花朵也代表著愛意和敬意,祖國的花朵帶著香氣四溢的鮮花送給敬愛的老師時,那場面實在太溫馨。中學和大學自然不必說,他們都是大孩子了,表達對老師的敬意方式多種多樣。小學生們的表現,從某個方面來講,更能觸動人的心弦。
如火如荼的小學招生結束後,轉眼就到了開學季。孩子們脫離了幼兒園的「照顧」,踏入小學一年級那一刻起,就必然要快快長大。第二周的周四,也就是今天,就迎來了他們小學生涯中的第一個教師節,如何去表達,如何去面對,這將是他們人生中的重要一課。
家委會的成員們為了讓孩子們盡情發揮才能,想到了以對聯的方式來給老師們一個驚喜。思來想去之後出了一個上聯:「育人才,苦口婆心似慈母」。這個上聯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孩子們一看就能明白。
把6歲的孩子教育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肩上的擔子很重。這個年紀的孩子心智還不太成熟,所以苦口婆心自然是少不了的,有些時候不得不佩服這些年紀輕輕的老師們的耐心和細心。這樣的愛和教誨,難道不正如每一個孩子的媽媽嗎?「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這首歌大家都會唱,不同年齡段來唱,內心的感觸完全不一樣。
現在的教育方式是家長與學校高度融合的模式,在學校裡孩子們聽老師教誨,回到家與父母一起完成家庭作業,同時增進彼此之間的心靈交流,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可謂良苦用心。這樣一個上聯,既凸顯出了老師的光輝,也間接說出了父母的不易。
雖然只有小學一年級的年紀,但如今的孩子們早就涉獵廣泛,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之後,給出了一個讓家長和老師都很欣慰的下聯:「授知識,千絲萬縷如春蠶」。不得不說,祖國的未來一片大好,不僅對仗工整,還用了「千絲萬縷」和「春蠶」兩個詞來做對,可見孩子們也是深謀遠慮,用情至深。
眾所周知,春蠶冰清玉潔,氣質高貴。食幾莖綠葉,吐一片錦繡;同時春蠶生命不息,吐絲不止,春蠶這些優秀的品質,只有光榮的人民教師才無愧於這樣的稱謂。著名教育家朱光潛說:「只要我還在世一日,就要吐絲一日,但願我吐的絲,能替人間增一絲絲溫暖,使春意更濃。」
在歷史上,很多文學大家也都用春蠶來讚美老師。《詩經》中最早出現了「春蠶」,而把「春蠶」進行擬人化的比喻最聞名的則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他把春蠶的執著、堅貞、奉獻精神表現到了極致,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
除此之外,著名畫家潘絜茲的《春蠶頌》寫道:「春蠶化生,蕞而微蟲,春蠶何取,一桑始終,春蠶春蠶,萬世可風」,他對春蠶的品質進行了高度讚美。人們生動地把教師比作「春蠶」,是對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給予的高度評價。
孩子們用「春蠶」來形容老師,足見小小年紀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之深,而且還用了「千絲萬縷」來形容與老師之間的情感,可謂十分到位。當然,這也是對父母的一種暗指,父母和老師一起教育自己,為的就是能夠成才,這樣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孩子們的理解,很是欣慰。
一方講臺,三寸粉筆;寒來暑往,勤耕不輟!老師是播種未來的辛勤園丁,是青春夢想的指路明燈。教師節裡你最想對老師說些什麼?
參考資料:《詩經》《春蠶頌》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