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聖人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管一個人多麼有才華,也不可能精通所有學問,甚至在某方面還不如普通人。明朝嘉靖年間,有一位叫羅洪先的狀元,一次坐船回老家的時候,在船上與船夫聊天,船夫隨便出了一個上聯,立馬把羅洪先難住了,他至死都沒有想出下聯。
羅洪先,明代江西吉安府吉水人,出身於官宦之間,家庭條件相當優越,但他與其他公子哥不同,讀書相當努力。在羅洪先看來,讀書不僅是為了考取功名利祿,更能夠增加自己的修養,他立志要成為大學者。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元1526年的時候,羅洪先到省城參加鄉試,考中了舉人。
三年後,羅洪先又在會試中脫穎而出,其才華徵服了閱卷的大臣,獲得了參加殿試的資格。嘉靖帝認為羅洪先是位難得的人才,大筆一揮,就欽點他為當科狀元,並授翰林院修撰,此時羅洪先剛滿二十五歲,其他考生紛紛前來慶賀,並說他前途無量。
然而,僅幾年後羅洪先就辭官回家,不論同僚和皇帝如何挽留都沒用,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來,嘉靖帝為了追求長生不老,對術士寵信無比,迷戀上了修道煉丹,荒廢了國事,導致朝廷腐敗不堪。羅洪先曾多次上書勸阻,卻沒有被採納,一氣之下就辭歸故裡。
快到家鄉的時候,有一段水路,必須坐船才能通過。船夫是一位年僅五旬的老人,當時船上還有幾個人,為了打發時間,羅洪先就與同行者吟詩作對。畢竟是狀元出身,不管別人出什麼對聯,他都能對出絕佳的下聯,其他幾人對其才華佩服的五體投地,並稱讚道:「狀元郎就是不一般,吾等心服口服。」
船夫也曾讀過幾年書,而且考中了秀才,因家境困難,加上上有老下有小,就放棄了科舉仕途這條道路。沒事的時候,船夫也喜歡研究對聯,一邊撐船,一邊微笑著對羅洪先說道:「我這裡有一個上聯,一直沒有人能對出,不知狀元郎口否願意賜教?」
羅洪先為人比較低調,並沒有瞧不起船夫,謙虛地回道:「願意一試。」於是,船夫就給出了上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帆,下九江,還有十裡。」此聯非常巧妙,不僅船上的其他人一臉懵逼,就連滿腹經綸的羅洪先都不知如何對出下聯。
等到船靠岸時,羅洪先依然沒有想出答案,並對船夫說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今天我真是大開眼界,對您的才華相當欽佩。」之後就匆匆回家了。從此之後,羅洪先專心致志地考究王陽明心學,對地圖學也深有研究,並精心繪製的兩卷《廣輿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圖集。
另外,羅洪先沒有忘記當年船夫的那個上聯,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能對出絕佳的下聯,但直到他六十歲病逝,仍然沒有想出答案,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針對船夫的上聯,你能不能對出下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