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亮
張賢亮曾寄語人民網網友:一個熱愛祖國的人首先是熱愛自己家鄉的人。
人民網銀川9月27日電2014年9月27日中午,著名作家張賢亮因癌症晚期,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8歲。
張賢亮,1936年12月生於南京,祖籍江蘇盱眙。早在50年代初讀中學時即開始文學創作,1955年從北京移民來寧夏,先當農民後任教員。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表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 長達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恢復名譽,重新執筆後創作小說、散文、評論、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當代重要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靈與肉》、《邢老漢和狗的故事》、《肖爾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說《河的子孫》、《龍種》、《土牢情話》、《無法甦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綠化樹》、《青春期》、《一億六》等;長篇小說《男人的風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我的菩提樹》以及長篇文學性政論隨筆《小說中國》;散文集有《飛越歐羅巴》、《邊緣小品》、《小說編餘》、《追求智慧》、《中國文人的另一種思路》等。曾三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說獎(1980年的《靈與肉》、1983的《肖爾布拉克》、1984的《綠化樹》),多次獲得全國性文學刊物獎,有9部小說改編成電影電視搬上銀幕(《牧馬人》、《黑砲事件》、《肖爾布拉克》、《龍種》、《異想天開》、《我們是世界》、《男人的風格》、《老人與狗》、《河的子孫》);作品譯成33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成為中國新時期以來的作家之一,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美國《紐約時報·書評》、《時代周刊》、《遠東經濟評論》、英國《衛報》、新加坡《海峽時報》、日本《產經新聞》、德國電視臺、瑞典電視臺等世界著名新聞媒體都對他十分關注,國內中央電視臺及各省市電視臺都對他做了大量報導。1992年12月在鄧小平「南方講話」後創辦寧夏華夏西部影視城公司,擔任董事長。如今公司所屬的鎮北堡西部影城已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西部最著名的影視城,是寧夏集觀光、娛樂、休閒、餐飲、購物、體驗於一體的重要旅遊景區和中國西部題材、古代題材的電影電視最佳外景拍攝基地,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被國務院和文化部評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保護性開發綜合實驗基地」;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A級旅遊景區,同時獲得三項殊榮的旅遊景區全國獨此一家,被寧夏回漢鄉親譽為「寧夏之寶,中國一絕」。連續多年獲得寧夏旅遊局及銀川市旅遊局授予的「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鎮北堡西部影城2004年9月18日成功接待了中國電影金雞百花獎頒獎儀式,2005年8月又成功接待了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第八次主席團會議,中國作協全體主席團成員對鎮北堡西部影城的景觀建設一致給予好評。
作為一個作家,通過創辦經營鎮北堡西部影城,張賢亮積累了市場經濟的經驗,總結出「文化是第二生產力」的論斷,以鎮北堡西部影城的成功,證明了文化在科學技術之後也是產生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為我國加強文化產業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提供了另一類範例。在北大國際MBA論壇上,張賢亮應邀發表《西部企業管理秘笈》的講演,介紹了在經濟相對落後的中國西部地區,勞動者素質偏低的投資環境中如何管理企業的經驗。1997年張賢亮發表了20萬字的長篇文學性政論散文《小說中國》,闡述了公有制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路:「勞者有其資」,「為資本主義平反」和私有財產社會化的論點,首次大膽地提出「私有制萬歲」,在讀者中產生廣泛影響,為我國承認私有財產的合法性,在憲法中明確規定私有財產受到法律保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張賢亮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寧夏文聯名譽主席兼寧夏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委員;曾連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寧夏回族自治區有「特殊貢獻的知識分子」稱號、個人曾獲得銀川市「創建優秀旅遊城市有突出貢獻的個人」榮譽獎、被中國文化部評為「中國文化產業十大傑出人物」之一及獲得「希望工程特殊貢獻獎」、2008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慈善人物」和「中國十大收藏家」「中國十大才智人物」「影響寧夏50年人物」,2010年被評為「寧夏慈善大使」。
自2010年初開始,張賢亮先生以個人名義每年捐贈150至180萬元對寧夏貧困的患者實施「救生行動」。近年來,救助患者達到百餘人次,他關愛弱勢群體的行動在社會中起到了巨大的反響。對於自己的員工,張賢亮先生永遠使用人性化的管理並嚴格要求,教育他們對於需要幫助的人永遠要伸出援助的手,每一個人做人都要學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