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演員唐嫣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引起了廣泛關注。
她說,之前她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給女兒玩,但她發現,女兒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小孩,有自己的喜好。
於是她開始讓孩子去體驗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不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女兒。
她本以為自己會是一個「虎媽」,沒想到卻成了「貓媽」。
在我看來,「貓媽」跟「虎媽」最大的區別,不僅是更加溫柔、有耐心,更重要的是:
「虎媽」會安排好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按照自己規劃好的路線成長;
而「貓媽」則會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引導孩子擁有更加豐富的生活體驗,讓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
那主張孩子獲得豐富體驗的「貓媽式教育」,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呢?
01
「貓式父母」,養出自主自信的娃
在早教中心工作時,我對不同養育方式對孩子的不同影響深有感觸。
班上有個叫木木的小孩,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次來上課,無論是玩玩具還是畫畫,其他孩子都非常積極、興奮地參與,唯獨他安安靜靜躲在角落裡。
我很納悶,為什麼他上課不積極?直到我仔細觀察他和父母在課堂上的互動,才找到原因。
比如在畫畫的時候。大多數小朋友在自由選擇顏料、開心作畫時,木木媽媽會提醒他:不要影響別人,就用你面前這兩種顏料就好。
而在玩玩具時。很多孩子跳來跳去,這裡玩一下,那裡試一下,木木的媽媽則是讓木木「不要亂跑,以免影響課堂紀律」。
想體驗的東西都體驗不了,所以木木有點沮喪。
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我和木木媽媽做了溝通,木木媽媽意識到:
自己原本好心想規範孩子上課,反而限制了孩子的體驗,也因此影響了孩子上課的主動性。
在溝通之後,她嘗試改變,對孩子從「限制」變成「引導」。
一開始,木木反而不太適應媽媽的轉變。
當媽媽告訴他可以多選幾個顏料或手工素材去做自己的作品時,他遲疑了一下。
但此時媽媽依舊堅持給他介紹各種各樣的顏料,告訴他每一種他都可以用,想怎麼用都沒問題。
他這才開始嘗試著用不同的顏色去搭配和混合,感受不同顏料在視覺畫面上的差異和變化。
當他混合幾種顏料做出了新顏色時,他會非常驚喜,開心地蹦起來。
這些豐富的視覺體驗,讓他對色彩有了豐富的認知,知道用什麼顏色更能表達自己,並且更喜歡上了畫畫。
除此之外,在玩玩具、唱歌跳舞和交朋友上,木木媽媽也鼓勵他去嘗試,並且從中獲得快樂。
這些豐富的體驗,讓木木更多地鍛鍊了自己不同的能力,學到了更多的東西。
慢慢地,他從原來的膽怯不自信,變得主動嘗試,越來越愛上課,還交到不少朋友,讓所有人感到驚喜。
從他的轉變,我欣喜地發現:
當我們給予孩子更多空間,引導孩子更豐富地去體驗時,會讓他學得更多,擁有更積極向上的動力。
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