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地理雷 綜合整理,為方便廣大師生使用,雷老師上傳的微專題圖片均沒有水印,請各位轉載的老師們也不要用水印呀
每天都有不少老師問我這些微專題怎麼下載:
今天統一解答,方法有二:
1.發送連結到電腦,直接列印網頁,或者複製黏貼到Word裡稍加排版即可。
2.登錄下面網頁,去學科網下載:
http://www.zxxk.com/user/44737528/
內容概覽:
省級區域、跨省區域、我國五大經濟圈的發展條件、區域經濟發展條件的分析方法
我國不同尺度的區域差異
要點精講
1.省級區域:北京市、臺灣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省區特徵
北京市
臺灣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位置
西南面為黃土高原,西北面為內蒙古高原,南面為黃淮海平原,向東出山海關可進入東北地區
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北回歸線穿過其南部
亞洲中部,與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相鄰
地形
以平原為主,西面、北面為山地
山地為主,多火山、地震
高山與盆地相間分布
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溼潤
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氣候乾旱
農產品
小麥、玉米、蔬菜
稻米、甘蔗、茶葉、熱帶及亞熱帶水果、樟腦
小麥、玉米、高粱、棉花、甜菜、葡萄、西紅柿、石榴、枸杞等
工業
電子產業、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為主
「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
油氣開採、畜產品加工
人口或城市分布
外來人口是人口規模膨脹的主要原因
西部平原及沿海地區
塔裡木盆地周圍及天山山麓地帶
2.跨省區域——長江沿江地帶的發展
(1)概況
長江是長江沿江地帶的生命線,長江的航運、發電、水資源及流域內豐富的礦產資源,使長江上、中、下遊不同區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流域發展之路。
(2)紐帶作用:沿江地帶與沿海經濟帶及西部地區構成「H」型格局,長江沿江地帶溝通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地區,是承東啟西的紐帶。
(3)輻射作用: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又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帶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這些經濟技術優勢通過南北支流和交通幹道向南北輻射。
(4)工業方面優勢互補
3.我國五大經濟圈的發展條件
名稱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長三角經濟圈
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產業鏈發達,投資環境完善,進出口發達,統一的電網,發達的水陸空交通,雄厚的技術力量,勞動力豐富且素質高,農業基礎好,腹地廣,靠近市場,浦東開發和世博會拉動
能源、礦產資源缺乏,環境汙染,產業同構,缺乏核心技術
珠三角經濟圈
靠近港澳、東南亞,交通便利,多僑鄉,利於引進外資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農業基礎好,勞動力充足;開放的市場觀念,產業鏈、製造業和外貿發達;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的建立
能源、礦產資源不足,用地緊張,腹地小,環境汙染,缺乏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
環渤海經濟圈
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統一的電網,靠近山西能源基地並有輸油管道連接華北、東北地區,農業基礎好,信息發達,高素質人力資源豐富
水資源緊張,環境汙染嚴重,市場化程度低
西三角經濟圈
能源(水電)、礦產資源豐富,水運便利,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和三峽等工程建設的拉動
交通不便,觀念落後,外貿環境差
東北
經濟圈
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重工業基礎好,農業發達,振興東北政策
能源、水資源供應不足,設備落後,產業結構單一
【拓展提升】 區域經濟發展條件的分析方法
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條件,明確區域發展所存在的優勢和不足,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全面分析區域發展條件,既要分析自然條件,也要分析社會經濟條件。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分析還需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進行。
(1)自然條件方面:可以從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入手。
(2)社會經濟條件:範圍比較廣,包括經濟區位、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等。
分析區域發展條件,不論是自然條件,還是社會經濟條件,最關鍵的是抓住主導因素,不能泛泛而談。針對主導因素,揚長避短,找到相對應的措施,促進區域發展。例如,在半乾旱和乾旱地區,水源是發展農業的主導因素,一旦灌溉用水利用不當,土壤鹽漬化問題常常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對點精煉
1.(2014·高考四川卷)下圖所示區域受西風影響,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讀圖,回答(1)~(2)題。
(1)圖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據自然環境條件推斷,圖示地區下列土地利用類型的比例( )
A.草地>荒地>林地
B.耕地>林地>荒地
C.荒地>草地>耕地
D.林地>耕地>草地
2.2014年10月30日國務院首次明確了「中三角」概念,「中三角」最有希望角逐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中三角」以武漢、長沙、南昌三個省會城市為核心,組合沿長江、環洞庭湖、環鄱陽湖的27個地級城市,「一江兩湖」整體協作,形成跨省域的經濟一體化城市集群。讀圖回答(1)~(3)題。
(1)與「長三角」地區相比,「中三角」地區具有的明顯優勢是( )
A.工業基礎雄厚
B.水陸交通便捷
C.自然資源豐富
D.勞動力素質高
(2)下列關於「中三角」地區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商品農業發達,機械化水平高
B.經濟聯繫密切,發展潛力巨大
C.城市帶動農村,城市化水平高
D.生態環境良好,環境質量優良
(3)三城市所在平原曾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歷史上就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但現在其地位逐漸下降,除人口增長迅速外,主要原因是( )
A.城鎮化迅速發展,糧食種植面積減小
B.大量的退耕還湖,導致耕地面積銳減
C.棉花價格的上漲,棉花種植面積增大
D.休耕制度的實施,導致耕地大量閒置
1.(1)C (2)C
解析:根據經緯度判斷圖示區域位於亞歐大陸內部。第(1)題,題乾材料說「受西風影響」,該區域降水的水汽來源主要是大西洋和北冰洋,所以山地迎風坡多地形雨,從①②③④四地在等高線圖中的位置看,只有③地處在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故選C。第(2)題,圖示地區位於亞歐大陸內部,地勢較高,年降水量較少(50~300毫米),林地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多的山腰地帶,耕地主要分布於山麓綠洲,而大面積分布的是乾旱、半乾旱條件下的草原和荒漠,以荒漠面積最大。由此可以排除A、B、D,故選C。
2.(1)C (2)B (3)A
解析:第(1)題,與「長三角」相比,「中三角」地區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鐵礦資源、水能資源相對豐富。第(2)題,「中三角」地區城市間的經濟聯繫日益密切,發展潛力巨大;該地區人口密集,農產品的商品率低,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城市化速度較快,但整體水平還比較低;環境汙染較嚴重、溼地退化較快,環境治理和保護的任務艱巨。第(3)題,該地區人口增長快,城鎮化速度快,農副產品種植面積增大,加之城市建設用地的增加,糧食種植面積逐漸減小,糧食總產量下降。
聲明:本文由地理雷(dililei)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2.【高考地理】目前最新的又全又權威的地理思維導圖(39張+16張+12張)
3.【熱門考點】果園裡的地理知識,果實套袋,塑料薄膜,鋪鵝卵石,果園灌溉方式、流域水庫海拔低、陝西延川蛇曲群……
4.【微專題】高考地理 農業覆蓋技術
5.四篇關於地理與疫情的文章集合
6.【微專題】高考地理年年考農業,如何考新型農業呢?
7.【應試技巧】高考地理閱卷老師整理分享的高考地理常用答題思路
8.【微專題】高考常考的風沙問題
9.【微專題】高中地理 區域定位能力
10.【微專題】高考如何考 城市發展?
11.【微專題】我國重要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
12.【微專題】地理關聯圖的判讀
13.【微專題】高考地理統計圖的判讀大全
14.選修6(環境保護)、選修3(旅遊地理)答題套路歸納
15.【微專題】高考如何考我國的大數據中心建設?
16.【微專題】高考微專題:山地垂直帶譜圖的判讀
17.【微專題】高考地理為什麼年年考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一文總結到位!
18.【微專題】高考地理 流域綜合治理措施類題目 審題答題技巧
19.【微專題】高考地理圖表判讀—— 「3S」圖像的判讀
20.【圖表微專題】等高線地形圖的實際應用分析
21.【微專題】高考地理如何考 以「鄉村振興」為目標的現代農業?
22.【微專題】地質災害與防治
23.【微專題】高考地理如何考察溼地的開發與保護?
24.【微專題】高考地理如何考 新能源的開發及利用?
25.【微專題】自然災害分布、成因與防禦
26.【微專題】高考地理年年考的工業區位條件評價類題目審題答題方法指導
27.【微專題】中國極地科考站有哪些考點?
28.【微專題】高考地理如何考 溼地開發與保護?
29.【微專題】中國地理年年考,區域差異對比更是常考,如何分析我給不同尺度的區域差異?
30.【微專題】綜合題規範答題指導——成因分析類
31.【微專題】綜合題規範答題指導——對策措施類
32.【微專題】綜合題規範答題指導——辨析評價類
33.【微專題】綜合題規範答題指導——特徵描述類
34.【微專題】綜合題規範答題指導——意義作用類
35.【微專題】綜合題規範答題指導——區域比較類
親愛的你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