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龐特翁德·阿特爾
這是一幅莫奈早期在學校中繪製的其中一幅諷刺類漫畫——當然在當時的意味只有諷刺,因為這是他自己說的對其老師的嘲諷畫像(其他畫像可以在最近的莫奈展覽中看到)。但是,這樣的構圖風格和畫面效果在今時也許已經消失了任何意味,畢竟還是沒有辦法再次理解莫奈在上學的時候對老師的心理狀態到底是什麼。不過,若把它做成現在類似的漫畫就會有一些感覺,如下圖:
剪切過後的原圖
剪切過後的原圖,畫面比例(身材原比)不再完全扭曲,僅僅只是把頭部的五官按照自己的想法凸的凸,凹的凹,小的小,大的大,長的長,短的短了——但眼睛還是眼睛的位置,鼻子還是鼻子的位置,若把他們打碎重新構鑄在臉上,那就是抽象派的範疇了。而這剪切過後的原圖,又會與現今一些幽默、搞笑的圖片有相類似的地方,如下圖:
如今的漫畫
圖中不難看出,兩位喜劇演員的頭部異常的大,而身材卻完全不在頭部的比例之下,但我們依舊能夠從中知道這兩位的名字以及他們所表現的風格特徵,也就是一句話,人物的辨識度與性格完完全全用一張臉上的五官的分布來體現。簡言之,即是,見臉如見人(左邊的G姓演員正在幽默的給大家拜年)。
那麼,既然是見臉如見人……套用回莫奈的原作,這一幅《小龐特翁德·阿特爾》中的主人翁在莫奈的眼裡就是如此,如此的可笑、如此的扭曲、如此的百無聊賴——他是一位正在授課的老師,但是他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言語形式,在小莫奈的眼裡如同一場可笑的諷刺。
所以,其實很多畫作到底是否有其背後的深層次歷史性原因還得與之時代背景相符,或是與其年齡相符,也許很多對於名家的畫作來說,僅僅只是天賦的顯現以及自己內心活動的描繪,不用覺得自己根本看不懂,或是不敢看,畢竟是印象派大師的作品。
真正有關時代背景的畫作,要在考察過相關歷史資料才能真正站出來說幾句,若是在不同的屬於畫家過渡階段的畫作,你只要問你自己三個問題就可以稍微看懂一下了:
1、圖上有什麼?也即:what
2、你看到了什麼?也即:how much can you see
3、你想到了什麼?也即:think
4、你能說什麼?也即:tell to/talk with
5、你知道了什麼?也即:learn
例子:《小龐特翁德·阿特爾》
1、扭曲了的各類人物形象。
2、有男的女的,有的穿著西裝等等。
3、我猜他們是老師。
4、感覺非常的搞笑。
5、不知道這幅畫是莫奈畫的:畫這幅畫的人是有多無聊啊/知道這幅畫是莫奈畫的:如果是老師,怎麼會讓莫奈那麼無聊,真夠諷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