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判斷的三種境界:從直覺、邏輯到數據分析

2021-02-15 蓋雅學院

文 | 周婧婧

這是蓋雅學院第147篇原創文章
與願意思考的HR一同成長

近期,某位市場總監的在社交網站上傳授了自己的面試經驗,引起熱議:

這種言之鑿鑿、自信滿滿的言語風格,被網友諷刺為「爹味十足」。雖然發帖的面試官是用人經理,但這把火卻很容易被引到HR身上來:

幸好,還是明白人的:

這篇文章不是來討論「HR背鍋」的,畢竟背鍋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在一家企業中,面試通常由HR來主導,無論面試官是HR還是用人經理,HR也需要對面試有效性負責。

怎樣在短短的一個小時面試時間裡,判斷候選人的能力和個性特質,預測他未來在崗位上的績效表現呢?不同企業HR的道行也不同,有的靠直覺,有的靠邏輯,有的靠數據分析。

選對人非常重要,但又非常難

選對人非常非常重要,借用谷歌前人力資源高級副總裁博克的話,「人才招聘是任何組織唯一重要的人力活動」,谷歌在招聘方面的投入非常巨大,甚至不惜為了提升面試有效性,「剝奪」用人經理的諸多權力。

黑石創始人蘇世民也說:「人才永遠都是最重要的」,他在那本自傳中提出著名的論調——「要用10分人才」:「10 分人才,無須得到指令,就能主動發現問題、設計解決方案,並將業務推向新的方向」、「如果一個企業中大部分都是七八分的人才,那麼下一步需要考核的就是其中是否有人渴望成為10分人才,是否有人想要變得出色和優秀」、「可以用9分的人才來打造成功的企業,但在開拓新業務上,必須要用10分人才,他們都是自我驅動」。 

選對人重要,也是因為選錯了人的代價非常大。這個人越關鍵,代價就越大:可能是企業走錯路,可能是業務時機被延誤,可能是團隊氛圍被破壞(破壞起來快,但要恢復就很慢了),可能是優秀人才的流失、可能是重新招聘和培養的成本浪費,最次才是公司為這個人付出的工資和福利成本。

但另一方面,看準人非常非常難,哪怕閱人無數的老馬也會失蹄。畢竟人是複雜、多維且動態的,通過一個小時的面試,來「有效預測這個人未來的績效表現」更是非常難。

HR們為此也使盡了招數,我把面試判斷的境界分為三類:靠直覺、靠邏輯、靠數據分析。

 

02/  

面試判斷的第一境界:靠直覺

前段時間流行「擺地攤」風口,很多人調侃HR可以擺地攤來「看人面相、幫人算命」。

這個調侃也折射了大多人對於HR面試就是「靠直覺」的認知。本文開頭案例的諸多評論,也能看出很多人對這種「道不清說不明、玄玄乎乎「的方式是存疑的。

長久以來,大多數的面試確實是在依賴直覺。直覺是什麼?是基於既往經驗、實踐、認知,接近本能的「感受」和判斷。比如文章開頭的這位市場總監,通過「候選人半小時沒把包放下來」,就鐵定候選人沒有安全感;比如一些老闆覺得和人吃頓飯,就能判斷出這個人行不行;比如有些人常掛嘴邊的「相由心生」。

直覺並非沒有用,但局限很大:第一,受限於面試官的經驗、能力、格局、心胸;第二,烏卡時代,經驗不常有用;第三,直覺帶來的偏見一旦產生,就容易根深蒂固、難以修正。

像本文開篇那位市場總監那樣,對自己判斷如此「篤信」的面試官,並不少見。

2000年,託萊多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學生特利西亞·普利克特和內哈·賈達姜,和他們的導師弗蘭克·伯尼瑞共同合作了次著名的實驗:他們錄下了多個真實的面試情境,然後截取每一位應聘者從敲門、打招呼、握手、坐下的10秒鐘,再請一些面試經驗非常淺薄的觀察者來考評打分、判斷面試結果。

這些資歷淺薄的觀察者、僅依靠前10秒影像做出的判斷結果,和現實中資歷深厚、且參與全程面試的面試官,做出的判斷大致相同。

實驗認為:人們(即使是資深面試官)在面試中的判斷主要依據前10秒的直覺,而之後的一個小時、99.4%的時間,主要是在證明自己的直覺是對的。

心理學上將此現象稱為「證實偏見」,即人們傾向去證實自己的偏見;也有一種說法叫」薄片擷取」,即依賴細微瞬間做出重大決定的行為。

我們有時選對了一個人,嘗盡了甜頭;我們為自己看人準而沾沾自喜,四處總結和分享經驗。不過,這大概率只是因為運氣好。

03/  

面試評價的第二境界:靠邏輯

面試中的直覺常不有用。所以一些組織和HR,會用邏輯支撐的系統方法論,去修正直覺帶來的偏差。

邏輯是關係的呈現,邏輯關係有很多種,而面試判斷主要是找出因果和相關的邏輯關係。籠統的面試聊天,很難找到確切的判斷標準。但當我們把面試判斷標準細化,即結構化後,則更容易找到候選人與崗位匹配的因果和相關關係了。所以,結構化面試評價的有效性,通常是優於非結構化的。

這一點也是有實驗佐證的:弗蘭克·施密特和約翰·亨特曾發布了一份對過去85年面試數據的匯總分析,匯總結果是:在預測員工未來表現方面,結構化面試的R2為0.26,非結構化面試只由0.14。

結構化面試並不是推翻直覺,而是管理面試官的直覺,修正直覺可能帶來的偏見。它多維且相對客觀的設計,會束縛面試官縱容自己問一些能夠激起和驗證偏見的問題,而聚焦在證實候選人是否能夠完成工作的問題。

因為面試官必須要在結構化的評估表中,把每一個問題的評分、評分理由、反饋意見,具體而詳實得寫清楚,寫出來的內容肯定不會是「她和我聊了半小時,還沒有把包放下來,所以肯定缺乏安全感」這樣的反饋意見。

輔助結構化面試的,會有很多方法論和工具,比如STAR原則、工作樣本測試、一般認知能力測試等等。

STAR原則是管理面試官的問話範圍。面試官不能漫無目的地聊天,而是要從Situation(情景)、Task(任務)、Action(行動)和Result(結果)四個方向,通過可量化的細節挖掘,去確定候選人過去的工作成績。

工作樣本測試,是指讓候選人做一些類似崗位中的工作,來評估其是否能夠勝任,它在一些技能類崗位上會比較適用;一般認知能力測試,則是通過測評或問答,來了解候選人的綜合學習能力。

當然,結構化面試實施起來比憑直覺面試複雜多了。它通常還要根據崗位和時間去調整和設計。這對不少窮於應付事務性工作的HR部門,會是個負擔。所以,它被採用的並不太多。

但聲稱在招聘方面「永遠不在質量上將就」的谷歌,則非常堅持結構化面試,它們還開發了一種叫qDriod的工具去管理面試官進行結構化面試:面試官可以在qDriod上選擇自己正在篩選應聘者的工作崗位,查看應該測試哪些方面,同時還會收到一封面試指導的電子郵件,郵件中包含了一些用於預測應聘者在該項工作上未來表現的問題。

 

 04/  

面試評價的第三境界:數據分析

即便用邏輯支撐的方法論去修正直覺,選對人還是比較難。

所以有些公司想完全摒除「人性」因素的幹擾,比如現在被炒得火熱的AI面試。不過,目前AI面試還只是作為面試篩選階段的輔助方法,無法完全取代人的決策。

AI面試技術的背後支撐的是大數據分析,而完全摒棄「人」做出面試決策、尤其是對於知識工作者的面試決策,也還離現實較遠。但如果企業可以通過分析自己的人力資源小數據,更有針對性地找出在它的特定組織環境中,能表現更好的候選人選拔標準,那一定非常有價值。

能多潔集團(Rentokil Initial)發起的針對銷售團隊的數據分析項目,就非常有借鑑性。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服務公司,業務涉及歐洲、北美洲、亞太地區和非洲。在54國家擁有服務網絡,僱傭79000名員工。20世紀末,他們想要通過人力資源數據分析,找出「不同區域銷售人員的銷售業績和流失率差異較大」的原因和解決方案。

通過訪談,項目組將注意力鎖定在「銷售隊伍」上,並提出這樣的假設:全球統一的、有效招聘流程以及清晰的選拔標準,將有助於提升銷售績效。

通過分析,項目組發現目前所用的兩個測評與銷售績效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小。他們面向銷售隊伍做了次調研,期望辨別出與銷售績效高度相關的個人特質,包括責任心、興趣、人際技巧和能力五大維度。

接下來,項目組想要找到能準確測量以上特質的測評工具:他們通過文獻分析及市場盤點,選擇了六種外部測評工具,並要求每一位銷售人員都要完成這六種測評工具。

獲得數據後,項目組再通過邏輯回歸等統計分析方法,找出了能幫公司找到「高於平均績效水平的銷售候選人」的測評方法,也在此基礎上,重新設計招聘流程、招聘面試技巧培訓、入職流程,並將這些形成了全球標準。

這一數據分析項目,有效提升了能多潔集團全球的銷售額,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數據分析,幫助人們獲得合適的工作,並獲得成功」。

寫了這麼多,需要在最後強調:

面試評價靠直覺、靠邏輯、靠數據分析,並不是三者選唯一的,很多時候,我們是可以三種方式並行。

面試評價靠直覺、靠邏輯、靠數據分析,也不是層層遞進的,它們是一個環。我們不是推翻直覺,而是要修正直覺之後,再回歸直覺的判斷。

即使是藉助結構化、藉助數據分析,一名閱歷深厚、心胸開闊的面試官依然不可替代。所以,在工具、方法論、技能助力的同時,我們永遠不能停止自我修煉。唯有經歷「手中無劍,心中無劍」,到「手中有劍,心中無劍」,再到「手中有劍,心中有劍」,才能達到「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境界。

相關焦點

  • 如何用邏輯回歸做數據分析?
    ,傳送門:如何用線性回歸做數據分析? 邏輯回歸應用於數據分析的場景主要有三種:下圖是之前講到的線性回歸模型的數據分布,線性回歸是用一條線來擬合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到其輸出結果y是連續的。例如我們想預測不同用戶特徵對所使用產品的滿意分,可以採用線性回歸模型。
  • 零基礎入門Excel數據分析「函數篇」:邏輯判斷類
    數據分析中經常要使用到條件判斷,條件判斷在Excel中通過if語句來實現,而條件之間的邏輯關係通過邏輯運算符來體現,常見的邏輯關係有與(and)、或(or)、非(not)。1、if功能:if函數主要用於判斷數字或者變量之間的邏輯關係。
  • 從方法論到案例實操,帶你剖析數據分析底層邏輯
    數據分析的價值在於智能決策,為商業賦能,必須解決「高門檻長周期,有數據無見解,只能看不能幹」的問題。 ——觀遠數據資深數據分析專家 孫沁 知名數據公司IDC曾表示:到2020年,企業基於大數據分析的支出將突破5000億美元。
  • 怎樣讓你的直覺判斷更靠譜
    接下來,我開始思考產生直覺決策的根源。在多年諮詢行業的從業經歷中,鮮有顧問和我探討直覺判斷,理性分析才是我們的手藝,但理性分析的前提我們擁有供分析的信息,所以獲取信息的工作時間投入也會在項目中佔據較大比例。科學決策需要信息層面的支持,對於一名從大學畢業不久,缺乏足夠行業經驗的Karen,信息層面的支持變得更加重要。
  • 找出Excel符合條件的數據太麻煩?用好這三個邏輯函數,超簡單!
    在工作中,常常需要我們對Excel的數據進行運算和提取,而邏輯函數是我們最常使用到的函數之一,除了我們最常見到的IF函數,AND函數及OR函數也是我們最常使用的條件判斷函數。尤其隨著現在各種Excel的開發運用的技術提升,我們對於Excel表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尤其是人事對於數據分析是,更是需要藉助邏輯函數來判斷面試人員成績是否達標,合同是否到期,培訓成績,招聘人數是否達標等。那麼,這三種函數我們應該如何在實際工作中使用呢?
  • 是因果,還是直覺?
    在他的論文裡,奎林恩建立了一個因果判斷的數學模型,這一模型比以往任何模型都更好地再現了人類直覺。除了提供理論角度的見解,理解如何推理因果關係也對我們解決諸多問題有極為重大的意義。—pixabay受到這些觀點的啟發,奎林恩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數學模型,來解釋人們是如何做出因果判斷的。為了驗證他的模型,奎林恩分析了來自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亞當·莫裡斯(Adam Morris)及其同事的一項實驗數據。他們的實驗藉助彩票遊戲來探究概率和邏輯結構對人們因果直覺的影響。
  • 數據分析方法——邏輯樹分析法
    ,又稱為麥肯錫邏輯樹,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將繁雜的數據工作細分為多個關係密切的部分,不斷地分解問題,幫助人們在紛繁複雜的現象中找出關鍵點,推動問題的解決。超過3層的,一般來說需要從中間斷開,單獨分析。分析1 :分析公司利潤同比大幅下降的原因(拆解到2層分支)
  • 機器直覺
    但在複雜時變的真實應用環境中, 採集到的數據往往包含大量 噪聲與不確定性, 且僅包含環境的局部信息, 導致了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應用的局限性. 而在同 樣環境下, 人類卻往往可以依靠直覺做出較為迅速且適宜的判斷, 這為我們發展新的人工智慧理論解 決上述問題提供了靈感. 本文系統地對人類直覺的概念、機理、類別等內容進行論述, 分析了不同學 科已有相關研究進展及存在的不足.
  • 研究證明:女性憑直覺就可以判斷對方出軌
    Genebox基因寶提示:不要小看女人的直覺……你發現沒有,女人的很多判斷,其實並無標準而來源於當時的直覺。日常生活中,女人依靠直覺做判斷已經成為家常便飯。這時候女性便會意識到:他可能出軌了。這種意識被心理學家定義為成為「前意識」。即:我們腦中許多不在意識之中的記憶和思維,在必要的時候會進入到我們意識中。
  • 從0到1建立數據分析指標體系的底層邏輯
    編輯導讀:隨著公司業務規模擴大,各類相關的數據量增加,數據指標也越來越多。如果缺乏數據指標體系和分析方案,就會難以判斷整體業務發展狀況、難以衡量產品/活動效果等等。本文作者就如何從0到1建立數據分析指標體系的底層邏輯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 艾科瑞特(iCREDIT)-MBTI職業性格-內向直覺思維判斷(INTJ)
    內向直覺思維判斷(INTJ)職業性格特徵的人忽視當下的意義,無法意識到自己思想中的缺點,導致其想法實施更加困難。收集更多相關訊息有助於確認其想法的可行性。內向直覺思維判斷(INTJ)職業性格特徵的人需減化理論與複雜性的思想,這樣有助於想法更好的傳達。
  • 新詩的境界問題
    一、詩歌的境界的產生。每個人見到的都是一種境界,但不都是詩歌的境界。一種境界能否成為詩歌的境界,全靠見的作用如何。  第一,詩的「見」必為直覺。有見即有覺,覺有直覺和知覺兩種。直覺是對事物個別的知,知覺是對很多事物中相互關係的知。例如見到曠野中的一朵小花。你對它凝神關注,你的精力全部集中到這一朵小花上面,完全忘記了外部的世界。這就是直覺。
  • 邏輯和直覺
    人的思考分為兩類:一是邏輯,二是直覺。從我小時候的學霸經歷來看,我是直覺大過邏輯的類型。但理工科的學習和練習,讓我在反思中對邏輯越來越有感覺。現在不論是直覺還是邏輯,我都進入了一個更好的狀態。每個當下的努力與精進,不管是精神上的學習還是生活中的實踐,都在讓我們由此及彼成為更好的自己。是心讓我們整個人狀態更好。
  • 如何理解數學思維的三種形式: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
    一隻螞蟻從A處爬到B處,如果他的速度每分鐘增加1米,可提前15分鐘到達,如果他的速度每分鐘再增加2米,則又可提前15分鐘到達,那麼A處到B處之間的距離是多少米呢?解法一、我們首先分析這是道行程問題的應用題,螞蟻通過三種方式完成從A地到達B得,其中不變的是AB間距離s,變化的是速度v和時間t,三者的關係是:s=vt,結合題目已知條件:第一次速度時間不變s=vt,第二次s=(v+1)(t-15),第三次s=(v+3)(t-30),因為s不變所以列方程即可求解。
  • 三態邏輯與非門電路圖三種狀態分析
    打開APP 三態邏輯與非門電路圖三種狀態分析 zhezhelin 發表於 2020-08-31 15:50:24 三態門是一種擴展邏輯功能的輸出級,也是一種控制開關,主要是用於總線的連接,因為總線只允許同時只有一個使用者。通常在數據總線上接有多個器件,每個器件通過CS之類的信號選通,如器件沒有選通的話它就處於高阻態,相當於沒有接在總線上,不影響其它器件的工作。只有被選通的設備獲得總線使用權的設備才能驅動信號,而沒有獲得總線使用權的設備則不能夠驅動信號。
  • 艾科瑞特(iCREDIT)-MBTI職業性格-外向直覺情感判斷(ENFJ)
    外向直覺情感判斷(ENFJ)職業性格特徵的人有時會草率或臆斷做決定,需要放慢速度,更仔細地注意計劃細節,避免犯錯誤。他們對情感關注程度超越任何其他事物,將注意力轉移到事實,這會很有幫助的。他們對讚揚有很好的反應,但卻易被批評所傷害,批評容易激怒他們。他們應該停下來.退後一步,在做出反應前努力客觀地了解情況。他們是理想化,易忽視與他們認為相矛盾的事實。
  • B端產品面試技巧:業務調度設計的邏輯測驗及分析
    本文作者將以一道產品的筆試題為例,談談業務調度設計的邏輯測驗及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個人一直覺得產品面試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今天選擇從一個角度分享B端產品的面試技巧。這是一道筆試的面試題,這道源自於老狗某日在等電梯時的突發奇想。
  • B端產品面試技巧:業務調度設計的邏輯測驗及分析
    本文作者將以一道產品的筆試題為例,談談業務調度設計的邏輯測驗及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個人一直覺得產品面試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今天選擇從一個角度分享B端產品的面試技巧。老狗當初冒出這個想法的時候,自己考自己,花了幾天時間才把邏輯給抽象出來,從我實際面試經驗來看,如果這個問題在當面溝通時拋給候選人的話,實時能夠描繪出邏輯的人,基本為零。但這絕對是一個值得去琢磨的問題,對於提升自己的邏輯性有非常大的幫助。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本質上,我把它定義為「業務調度設計能力」。
  • 心學邏輯:致良知過程就是邏輯判斷的思維過程
    之前寫了良知的構成,就是用分析的方法,按個體的來源分一是與生俱來的部分,一是後天學習到的,與生俱來的是本能,是人具有理性的思維以及控制思維的能力,而後天學習的就是掌握這些能力的程度,學習得多,實踐得多,那麼掌握能力的程度就大,但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意識思維也同時在成長著,伴隨著理性的能力成長
  • 何為 「數據分析思維」?
    而何為「數據分析思維」呢?簡單來說,終極目標是讓數據呈現出畫面感,而不是一堆堆冰冷的數據指標。就像曾經面試時,應聘者給我說,營銷轉化率提升5%,審批通過率提升5%,業績提升8%一樣。如果你缺乏數據分析思維的話,你的直觀印象就只有兩種,一種是真厲害,這人靠譜。另一種是無所謂,隨便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