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素娟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教師的培訓提高,放假了,各種培訓滿滿。線上線下、家裡家外,尤其專業課,有雙師型、有骨幹型、有名師等,最短一周,最長可達兩個多月,直到開學。吃住行全包,而且還可到北京上海杭州哈爾濱等大城市,深入工廠、深入各種名校、強校的實訓基地去學習實習,每個人的費用從幾千到上萬,國家肯這麼投入,真叫人拍手稱讚。可贊之餘,我有些許憂慮。
先說成效。
培訓的成效,關鍵是培訓的內容和方式。培訓一般大多是「走出去」的校外學習考察,也有「請進來」的校內講座。培訓後,老師們都覺得收穫滿滿,學到了許多新東西,看到了未來新前景。
首先是超前的教育理念。北上南杭等大城市,人才濟濟,研究型、「海歸型」大師、專家較多,他們對教育的研究、對古今中外教育的比較、對有效模式的試驗等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這些地方經濟發達、文化教育先進,幹事創業的人才多,教育的理念更新快,教育的投入資金雄厚,實訓的設備高大上,可以說,這裡無愧於國之最,是教育的天堂所在。所以,到這些地方名校的考察和學習,老師們更能學到內地和落後地區學不到和推廣不了的東西。因此,這樣的培訓,對轉變觀念、提升境界會起到很好的作用。事實也確是如此,聽這裡的教授講課,參觀他們的校園網絡,考察他們的實訓場所,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有感於他們對課堂技術的探索……我們真是如井底之蛙,嘆為觀止。
其次是先進的信息化教學設備和技術。大城市信息化校園的普及、虛擬高端設備的投入和使用讓我們大開眼界,網際網路+等的翻轉課堂,「幕課」、「微課」的成熟化運用,「理實一體化」的「學中做」和「做中學」教學模式,手機即書包, 廁所和被窩等隨時隨處可學習的現代化數字網上課堂,打破了傳統的教學定式……,這些都讓我們不敢想像未來的教育會是什麼樣。
……
一邊聽,一邊看,熱血沸騰,激情滿懷,感慨之餘,總覺得培訓很豐滿,但現實也有些骨感。
下面談談憂慮。
對硬體條件一般的學校,培訓結束,老師們回到自己的課堂後,餘熱還在,可卻是一籌莫展。面對不想學、學不會的「聖人」(高中招剩下的學生)、面對內地學校投入不到位的硬體、面對地方學校陳舊僵化的體制……還得回歸現實。懷揣新理念,懷抱美好理想,可是沒有先進技術的支持,甚至連個較理想的校園網都不完備,叫老師們鼓著圓圓的肚子如何消化呢!理念是軟體,軟體再好,硬體跟不上,照樣不配套。好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培訓到位了,理念有了,可我們的技術設備不到位,教育資源不公平,老師們空有一腔熱情,那麼培訓投入的費用豈不不對稱?
但畢竟有了新理念,有了前進的方向和教育探索的明確目的,不然,鼠目寸光、不了解專業和行業的發展形勢豈不太OUT了。至少培訓激活了我們的大腦和思維,讓老師們明白了未來課堂前行的道路和發展的模樣。政策來時,條件好時,說不定會催生政府重視教育的投入以及投入的目標和方向。如此說來,培訓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所以,我們在山呼培訓萬歲的同時,還想呼籲學校硬體的資源早日共享,培訓可以全員,那麼硬體投入可否早些資源公允的合理分配呢。
考察民辦的中、高職強校,他們有錢基本都是先建設硬體,先將高大上的設備投進來,再高薪聘英才,從而吸引好生源。這可能也是近年來一些地方民辦中高職校不斷崛起壯大的原因吧!
對硬體條件好的學校,效果當然是非常好的。比如國家省市級重點專業的重點名校,培訓的效果就不一樣了,由於政府對名校的投入,硬體有保障,配套設施跟得上,老師們培訓後,有施展的舞臺,在自己的課堂上,利用先進的技術,目標明確,微課、慕課、翻轉課,信息化、微電影、跨界課堂,大膽創新、大膽想像,大膽改良、大膽實踐,課堂就可能更加出彩的變幻多樣。這樣就會達到很好的培訓效果,可這畢竟是少數鳳毛麟角的省市重點學校。
即便如此,我仍免不了有另外一種擔心,那就是,信息化、 網絡化、高智能的發展要求是否會讓我們的教師在觀念和技術轉變的時代,課堂上過分側重於眼花繚亂的形式化的東西,而忽略了內容的教學,以致本末倒置,力量用偏,出現比例失重現象,我想應該未雨綢繆。
我傳統的教師職業養成,將課堂教學的內容視為課堂的生命,擔心形式主義害了一代人。
當然,我們培訓中,專家的視頻案例都是內容與形式並重的,而且好的形式確實起到了讓學生動起來、靈起來的作用。
倘能兩者並重,則很好。
總的說來,培訓真是大快人心,雖然放假了,雖然犧牲了老師們的休息時間,但老師們還是積極主動、熱情洋溢的投入到培訓的大潮中來了,有的還拖兒帶女、不辭辛苦、不遠百裡千裡的學習,真的讓人不勝感慨。
盛夏流火,灑水淨化,涼爽一下。
許是我杞人憂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