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睡覺的時候,
手腳經常會不停地抖動,
抖動之後又繼續睡覺。
有時候會突然抖一下然後驚醒哭,
這種情況正常嗎?
答案是:正常的。
躺著床上,睡意襲來,逐漸進入夢鄉,
體內突然襲來洪荒之力,
一個哆嗦把自己抖醒。
這種感覺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有數據表明,大約70%的人在睡夢中抖過。
所以寶寶的日常「抖一抖」媽媽不必擔心
但寶寶長大了仍然經常「抖」
就要注意了!
睡夢中的突然一「抖」到底怎麼回事?
網上答案五花八門:
有人說缺鈣,有人說還在長個兒,也有人說是神經系統向你發送了一條彈窗抖動……
有的答案更嚇人:神經系統發現你陷入睡眠,很久沒有活動,所以它就動動你,想試試你死了沒有……
聽起來好怕怕!
其實,身體不由自主抖動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我們簡稱「入睡抖」。
大人也有,小孩子也有,只不過孩子更頻繁,而且越小的寶寶發生這種生理情況越常見。
孩子的神經系統易興奮,小寶寶的神經對肌肉的支配控制還沒有發育完全,寶寶在睡眠初期(淺睡眠期)時,大部分腦細胞處於休眠狀態,但仍有部分腦細胞處於興奮狀態,所以就會出現手腳甚至眼皮「觸電」的抖動情況。
有的時候寶寶會被自己抖醒或者嚇哭,這時,媽媽不要驚動驚慌:輕輕的拍拍或者撫摸寶寶,給TA安全感,寶寶就可以繼續「接覺」啦。
同時:
✔注意白天寶寶睡覺時不要遮光,用有一定透光性的窗簾,給寶寶充足的自然光線刺激。
✔家裡不要太安靜,保持正常的說話和走動等,給寶寶充足的自然聲音刺激。
不過,寶寶長大後,若抖動的情況還存在,就要考慮是否缺鈣了,因為血鈣降低的話,會引起大腦及植物性神經興奮性增設,導致寶寶晚上睡不安穩。
怎麼判斷寶寶是不是缺鈣?
這年頭,一說起缺鈣,扒一扒「缺鈣的謠言」,估計一天一夜都說不完。
簡單來說,判斷寶寶是不是缺鈣,記住下面 3 句話就夠了:
6個月前的健康足月寶寶一般是不會缺鈣的。
母乳和配方奶中的鈣含量通常已經滿足寶寶身體發育的需要,不必再額外補鈣。
半歲後,只要寶寶每天的喝奶量達到了以下標準,就不用額外補鈣啦。
從上表可以看出,只要寶寶正常喝奶,1歲以前,母乳和奶粉都可以為寶寶提供足夠的鈣,完全滿足寶寶對鈣的需求。
而到了1歲以後,奶量攝入減少,但大部分的鈣依然靠奶提供,所以每天要為寶寶提供足量的奶或奶製品。
此時寶寶相對能自己走路,活動量增加了,就需要再加強一下鈣含量的添加,貝唯他(3段)將鈣含量大幅度提高,為寶寶此階段的生長發育所需保駕護航。
寶寶如果有佝僂病、肋外翻等問題,其實不是缺鈣造成的,而是缺少了維生素 D。
因此,在保證寶寶喝奶量的同時,一定注意寶寶的奶粉中維生素 D是否足夠(每天VD攝入量位400IU)。
貝媽說
寶寶神經系統還未發育完全,
偶爾的抖動屬於正常現象。
人工餵養和混合餵養的寶寶,
要給TA選擇含鈣量足夠的配方奶粉,
比如貝唯他,不僅有豐富的鈣,
還有黃金比例的促進鈣吸收的維生素A和D。
如果隨著月齡的增長仍頻繁出現抖動,
建議就醫查一下微量元素,
檢查寶寶是否缺鈣或者其他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