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順多利智能工廠,全自動化生產正有序進行。記者 付愛農 攝/視覺重慶
「不要小看這件小東西,目前100%依靠進口。」10月16日,重慶順多利機車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順多利),公司董事長周繼群對重慶日報記者說,「但預計到明年年中,『重慶造』就能切入這一細分市場,從而填補國內空白。」
被周繼群寄予厚望的這件小東西,叫電動壓縮機渦旋盤,是新能源汽車空調壓縮機的核心零部件之一。
10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作為重慶製造領域的「小巨人」企業,順多利搶佔風口,把企業未來發展的重心迅速轉向新能源汽車產業。
「順大勢才能多利。目前在順多利的總營收中,新能源汽車產品佔比已達到20%-30%,預計明年可進一步提升到40%-50%。」周繼群說。
啃下硬骨頭
填補國內空白不再被「卡脖子」
10月16日,位於北碚區蔡家智慧新城的順多利研發中心,所有研發人員都在專心致志地工作。當前,首期投資預算超過1億元的電動壓縮機渦旋盤等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項目,正處在攻堅階段。
「電動壓縮機渦旋盤並不大,跟二兩包子的大小差不多,單價也不高,每套百多元,但卻是新能源汽車空調系統的關鍵核心部件。」順多利副總經理項紹偉介紹,目前,該產品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頂級汽車零部件企業手裡,屬於典型的「卡脖子」技術。
順多利拿到的大單,是為世界汽車零部件巨頭——法國法雷奧、韓國翰昂等跨國公司研發並生產。今年9月,順多利啟動該項目,經客戶檢驗過關後,預計明年可實現量產。
這張大單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10月13日,中國乘用車聯合會發布最新數據,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連續6個月大幅增長,9月份產、銷量分別為13.6萬輛、13.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67.7%。「據測算,未來國內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將超過300萬輛,而每輛新能源車都必須使用電動壓縮機渦旋盤,所以僅在國內該細分領域,其市場空間就達到4億多元。」項紹偉說。
當前,順多利研發團隊正加緊技術攻關,在產品成型及防滲技術上狠下功夫,預計到今年底可以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從而填補國內空白、替代進口。
解決老難題
產品進入國際巨頭全球供應鏈
新能源汽車是先進位造業發展的風口。但在中高端汽車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如汽車熱管理系統,則由日本電裝、三電貝爾、法雷奧、翰昂、馬勒等跨國公司掌控。
「我們一直有一個願景:樹立『中國造』的世界形象。」周繼群拿起另一件高端鋁製零部件說,「這就是我們的一個新突破口。」
這個小小的零部件,是為新能源汽車電池運行護航的熱交換器。其作用是:新能源汽車在低溫、極寒天氣條件下容易快速掉電,甚至無法工作,熱交換器可有效解決這些老大難問題。
「國內也有企業生產該產品,但在核心技術上,與國外大企業的差距就大了。」周繼群說,所以這也可以說是一項技術比拼項目。
疫情防控期間,順多利從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國際巨頭手中拿到了一張大訂單:350萬套高精密熱交換器,總金額近2億元。預計11月拿出樣件,明年將實現量產,進入全球市場。這張訂單不僅金額不小,其更大的價值在於:可進入豐田等新能源汽車國際巨頭的供應鏈體系,且為期10年,可謂一張高含金量的「長期飯票」。
據介紹,類似這樣的核心零部件項目,今年順多利已拿下23個,未來可期。
損失能補回
預計全年總營收將逆勢增長
在一條智能化生產線上,機器人的動作精準高效;在鑄造車間,機械臂夾起「小碗」,把650℃的液態鋁傾注到機器內,快速形成各式各樣的精密產品;在「數字倉庫」,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碼放得整整齊齊,其信息可追溯……
「經過一系列智能化改造後,企業生產成本下降約20%,生產效率提升17%-20%。」項紹偉介紹,以前一條生產線需要多名工人,如今已達到一名工人管一條甚至兩條生產線的智能化水平。
「對先進位造企業來說,除了智能化設備等硬實力外,生產全流程產生的大數據則屬於軟實力,尤為重要。」項紹偉說,當前,順多利正在跟航天雲網等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合作,著力打造MES系統(製造企業生產流程管理系統);下一步,還要建一個更智能化的大數據技術中心,進一步推動智能化轉型升級。
「在大數據智能化助力下,因疫情造成的損失能夠補回來:6月起,企業產銷節節攀升,三季度的月均營收增長率為40%-50%。」項紹偉信心滿滿地說,「再加上新訂單正一步步完成,預計全年總營收可達到10%-20%的逆勢增長。」
記者 付愛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