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家務,忙不勝忙;看書、上網,不斷變換。今天,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該怎樣讀書?
在第16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本報面向公眾進行了一次讀書調查,廣大讀者參與熱情高漲,紛紛通過郵件、書信、電話和採訪回答了我們的問題。調查結果表明,閱讀與生活已密不可分,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都加入到閱讀當中,閱讀方式日益呈現多樣化、個性化。
學生、成年人和退休人員都在閱讀
從本報讀者來信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國的閱讀群體已經不限於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已經覆蓋了各種職業和各個年齡段的人,他們的閱讀書目與各自的生活十分貼近,豐富的品種為他們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大中學生成為最中堅的閱讀群體,所讀書籍包括中外經典與求學兩個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0級本科生郭棟每天至少要花上兩個小時讀書。他說,「因為我剛上大學一年級,學業不是很重,通常在上完專業課之外選擇閱讀與專業相關的近現代政府管理方面的書和中外文學經典來陶冶情操。目前正在讀的是《中國古代治平之道》和賈平凹的《古爐》。」同為90後的揚州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大三學生李辦,因為沒有考研打算,目前有大量時間讀課外書。他說,「我正在讀的是自己非常喜歡的《霸王別姬》,而準備考研的同學都在埋頭苦讀《線性代數》和《考研英語實用手冊》。」
對多數成年人來說,實用書,即與專業相關的書和生活類科普書成了首要選擇。成都雙流中學物理教師黎國勝每天除了備課、上課、批改學生作業之外,都要抽出一兩個小時讀書。他說,「目前我正在讀的書是《走進名師課堂》、《重尋教師尊嚴》、《如何做最好的老師》和《什麼是真正的教育》。讀這些書,一是為更好地促進教學,二是想適當放鬆心情。」
山東三金玻璃機械有限公司職工韓雪說,「我的工作是公司的廠報編輯和機要秘書,所以需要閱讀一些專業性書籍,如購買和閱讀報紙編輯、新聞寫作、攝影知識等書籍。作為家長,我也要閱讀大量的關於育兒、健康養生方面的書籍。」瀋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師遲豔傑說,「因為我是老師,又是媽媽,每天除了為備課讀教育類專業書之外,還要陪女兒一起讀書。現在我和女兒正在讀的是《南丁格爾傳》等,這些人物傳記和遊記,開闊了孩子的視野。」
退休人員是讀書的一大群體。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圖書。劉斌原是中宣部局級幹部,他說,「以前上班時,留給自己讀書的時間不多,退休了喜歡讀歷史、中共黨史、文化史以及美術、書法方面的書。」北京退休教師曲先恩說,「我讀了40多年的書,感到世界上沒有什麼比讀書更快樂和更幸福的事。我讀史書,了解了中國的昨天;讀傳記,跟著大師走完了他的生命歷程。我從字裡行間感受著無數生命的喜怒哀樂,讓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體驗無限的生命內容,其樂無窮。」
生活與閱讀的矛盾凸顯
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影響閱讀的主要原因有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帶來的影響,也有圖書價格、圖書質量和閱讀環境問題。
工作繁忙導致沒有時間讀書。山東公允律師事務所律師張虹說,「因為每天要按時上下班,因工作性質還要有一些應酬,下班之後要做家務,周末要去看父母,還要抽時間陪孩子學習、玩耍,所以留給自己讀書的時間實在很有限。」涪陵第七中學校教師朱斌說,「我們做老師的,整個白天給學生上課、備課、改作業,下班以後做做家務,陪陪孩子,所以讀書時間很難保證。」
圖書價格高導致少買少讀。廣西南寧市沙井中學教師黎進德說,「影響我閱讀的最主要原因是圖書價格高。我每月工資不足兩千塊錢,要養家餬口,孩子上幼兒園,日常必要開銷很大。現在圖書定價高,幾本就要一百多元。所以除了買必備和自己特別喜歡的書,每月花在購書方面的開支不多。」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中山北路305號新聞系十隊饒劍說,「現在的書籍價格水漲船高,我很少購買。我也輕易不買暢銷書。」
圖書內容和質量也在妨礙購買和閱讀。山東省安丘市青雲學府歷史教師李濱說,「當前圖書市場魚龍混雜,有些書外表華麗,內容卻毫無意義,甚至有些低俗。另外,現在教輔圖書粗製濫造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說,我的學生做練習題時,幾個同學得出的答案都是A,而練習冊上的答案卻是B。這種錯誤實在是誤人子弟。」山東省日照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陳瑞祥說,「現在圖書市場很多是沒有閱讀價值的『編』或『編著』書,這樣的書都是『攢』出來的,我只是在書店翻翻。」
讀書環境也影響人們閱讀。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地方志辦公室李富祥說,「很多休閒場所到處都是麻將聲,難以閱讀。」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政協的丁全民說,「閱讀的人文環境還不盡如人意。比如,讀到深有感悟、情不自禁時,我沒有傾訴的對象;遇到疑問難題,沒人可請教答疑釋惑。」
閱讀方式呈現多樣化
此次調查發現,為應對生活節奏快,解決讀書面臨的諸多困難,人們創造了很多不同的讀書方式和方法。
許多讀者對工作與讀書重新協調,利用多種場合讀書。武漢全真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杜利說,「平時我儘量減少或者壓縮應酬時間和次數,除周末外,我基本保證每周三天準時下班回家看書。因為平時出差機會多,我學會充分利用等飛機、等火車和旅行途中的時間讀書。像我正在看的《貨幣戰爭》,幾十萬字的書,即使出差,大概二十天左右也可以看完了。」
有些讀者具體介紹了自己的讀書時間和方式。安徽省國資委段海說:「我早晨坐公交車到單位約30分鐘,從起點站上車,可坐著讀到下車。中午休息除了吃飯、午睡和上網等,再留出1小時的讀書時間。下班避開交通高峰,晚走讀半個小時。晚飯後讀2個小時,這樣一天就能讀上4小時了。」瀋陽市高級編輯李元說:「我在乘公交車時經常選帶袖珍書、口袋書,隨時閱讀。像季羨林著的《天竺心影》等五六萬字的小冊子,乘上一兩個小時的公交車,管保你能閱讀完。」
不少人分別採用粗讀和精讀的讀書方法。安徽外國語學院思政教研室主任孟祥坤說,「有些書瀏覽一下,粗略閱讀即可,比如類似瓊瑤小說等娛樂性、故事性文學作品。有些書則要用心去讀,細細品味,比如我正在讀的《毛澤東文集》等理論性、學術性的書籍。」山東省安丘市青雲學府歷史教師李濱建議,「讀書有想法時要及時整理,過後很難想得起。我讀書前先備一筆一本,靈感、體會隨時記錄。」
有些讀者藉助報紙和書店的書榜選讀。安徽省國資委的段海說,「我平時工作繁忙、無暇博覽群書。我每月必看的幾份報紙專刊是:《光明日報》書評版和每月『光明書榜』、《新京報》的書評周刊等。從中獲得信息再進行選擇。」
電子閱讀融入人們的生活
調查結果顯示,很多讀者開始網上閱讀,不少青年人使用上了電子閱讀器。
多數讀者都談到了網上閱讀已成為每天必做之事。安徽外國語學院孟祥坤說,「國際網際網路可以使我們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我自己就非常喜歡在網上閱讀新聞,人民日報網絡版、光明日報網絡版以及新浪新聞頻道是我每天都要瀏覽的。另外,因為研究工作的需要,我經常上中國知網和萬方資料庫來查找想要的文章,可以在線閱讀,也可以下載閱讀,很方便也很全面。」
電子閱讀器也越來越受讀者青睞。家住北京市新風街的媒體人郭先生說,「電子閱讀器有幾大好處:一是它能存儲幾百上千本圖書,相當於小型個人圖書館;二是目前電子閱讀器的價格能為世人接受,一般在三四百到一千六七百元不等,下載一本圖書或雜誌僅需要三五塊錢;三是重量輕,便於攜帶,再配上插圖和音樂,很適合今天節奏快、緊張的生活。」一位在文化出版部門工作的負責人說,「有了閱讀器無論是出差,還是等車,甚至開會都可以閱讀。」也有讀者指出,「目前用電子閱讀器仍然存在局限。從網絡上下載的電子圖書種類還不像紙質圖書那樣齊全,同時也晚於紙質圖書的出版時間。」
利用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工具「聽」書的白領群體也在增多。在北京東方廣場工作的尹明說:「這兩年我利用上下班路上時間,『聽』了很多書,感覺就像小時候拿收音機聽評書一樣。」
總之,這次調查,雖然不是嚴格的統計學意義上的調查,但讀者們的來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感性的閱讀世界,讓我們看到了廣大讀者對閱讀的熱情和喜愛,看到了閱讀的新知和智慧。我們相信,通過讀者之間的交流和探討,對讀者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會有所幫助。願大家多讀書,讀好書,共建書香社會。 本報記者 劉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