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情緒狀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之前那個聽到別人哭,就會跟風哭泣的小寶寶,
現在已經不會輕易被周圍同伴的哭或笑而感染了;
之前看到心愛的玩具或者好吃的東西就會破涕為笑的小寶寶,
現在面對這些心愛之物也很難在悲喜之間立即轉換了。
這些都提示我們,
孩子的情緒已經越來越受到自我意識的支配,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越來越強了。
圖源:pixabay
一、情緒調節能力的重要性
情緒的調節能力是隨著孩子生理、語言等的發展,在後天教育中逐漸形成的。
在孩子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孩子會發現,
他需要學會如何在自己生活的文化環境下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以及在什麼樣的情景下表達什麼樣的情緒。
只有以適當的方式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才能滿足互動雙方的需求,
從而更好地參加集體活動,進行社會交往。
因此,情緒調節能力的提高可以減少情緒衝突,促進情緒成長,
還能使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嘗試及時調整自己的消極情緒,
鼓勵自己繼續嘗試,逐漸減少採用發脾氣、耍賴、哭鬧等非理性方法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圖源:pixabay
二、情緒調節策略
1、認知訓練
情緒是在認知基礎上產生的。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情境會有不同的反應。
同樣都是在集體活動中提供活動建議,有些孩子會積極發言,大膽提議,
有些孩子則擔心自己的建議不能被採納,而被別人嘲笑。
後者就是因為認知不正確,「自尋煩惱」了。
對此,家長可以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認知訓練。
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大膽表達自己的故事,讓孩子理解不同人物的情緒狀態,
然後進行情緒遊戲,讓孩子在具體情境中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
糾正他們不正確的思維方式。
遊戲中的認知訓練不但會帶給孩子快樂,而且能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情緒認知,
並進一步培養孩子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基本信賴和信心,
讓他們更樂觀、積極地參與活動。
圖源:pixabay
2、轉移注意力
情緒都具有情境性,而轉移注意力也是學齡前孩子常用的情緒調節方式之一。
當孩子處於負面情緒時,家長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並且將這種方法教給孩子。
比如,面對和自己鬧矛盾的小夥伴,
孩子可以轉頭不看對方,或者進行其他的活動,
和其他人說話,或者乾脆跑開,離開這個不開心的情境等等,
這些都能調節孩子的消極情緒。
3、尋求他人的安撫
幼兒期孩子總體的情緒特點還是不穩定、易變的,
尤其當孩子遇到強烈的挫折或者疼痛時,他們單憑自己的力量還不能完全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通常還是採取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悲傷和痛苦。
這時候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要藉助外部的資源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學會向家長和教師、好朋友主動尋求安撫和情感支持,通過他人的幫助來安撫自己的情緒。
比如,當孩子因為強烈的身體疼痛而痛哭時,
家長的撫摸和勸慰會對孩子的情緒調節產生極大的幫助。
與之前不同,5~6歲時,同伴的安撫行為對於孩子的情緒也有明顯效果了,
好朋友之間也樂於相互支持並產生共鳴。
因此,教會孩子從外部尋找安撫,對於孩子的情緒調節具有重要意義。
別忘了,家長可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榜樣,
家長調節情緒的方法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所以,也請您在生活中做好自己情緒的主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