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的起源及練法精要

2021-02-13 武術與搏擊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裡面的功法招式多種多樣,數不勝數,需要我們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所以平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多加練習,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感悟到它的特別之處,以及一些精髓內涵,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就是漢拳中比較著名的一種拳法,通背拳。

  通背拳流傳很久,也很廣,裡面有很多的奧義,真正學習起來的話,也不是非常的容易,關鍵在於基本功,它的功效非常的神奇,尤其是在實戰中,可以提升很多的戰鬥力,現在就來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通背拳吧,

  較早流傳於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屬於通背拳系中的一個流派。手法有摔、拍、穿、劈、鑽等,步法有行步、散步、連環步等,腿法有勾、踢、蹄、彈等。套路運動要求甩膀抖腕、雙臂摔劈、肩臂撩掛、擊拍輕快、閃展靈活、虛實分明、腰背發力、冷彈脆快、堅韌交錯。

  通背拳在漢族傳統武術中源遠流長,流傳十分廣泛。關於通背拳的起源,傳說不一。有人說是戰國時代孫臏所傳,顯然很牽強。傳說中在戰國時期的「鬼谷先師」傳道雲蒙山中:仿諸猿之棲息、獵食、爭鬥、求生之法取其精華而成。始稱為通臂,以通臂猿形為主,仿其形而練,旨在加長臂力,擊法單操居多。為一種練法。歷經千載,先人去粗取精,取長補短,至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創通臂拳門稱祁家門(江湖稱為老祁派)。其子祁太昌採各家之長,將流散在民間的通臂單手、單操、擊法、練法柔化合一。

  通背拳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了一種以柔為主,剛柔相濟,以背力為法,放長擊遠先發制人,特殊練法的拳法;通背拳術(江湖稱少祁派)。因練法,擊法獨特,變化靈活快捷,以摔、拍、穿、劈、鑽五掌為主,又附會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稱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完全脫離了原通臂猿形的仿形模式,採用人體科學合理的鍛鍊法則,力發腰背力達掌尖,全身上下、內外貫通、剛柔相濟,正確運用心法、身法、氣力,使之成為武林中特殊練法的拳種,有別於「少林」、「武當」。

  通背拳側重實用,不講究套路而講求招法。入學先練基本功,如「五行拳」(摔、拍、穿、劈、鑽)、散手後,再習練「單操勢子」,有「十二連錘」、「十二野馬奔槽」、「十把擒拿」等。單操勢子有套路性質,只是短小精悍的招法。因該拳講「見招打勢」,故沒器械的固定套路,習練時按拳術使用器械,常用器械只有刀、槍、棍,表演現組織套路。

  活腕,俗語「活肩打腕、把式一半」。通背拳的專項訓練——「活腕」,可以說是通背拳的重中之重。關於活腕,只要是練過通背拳的都知道,缺了活腕就沒有通背拳的存在,練通背拳必練手腕。把手腕練活是通背拳一大特點,特別是練習通背拳日久的人,大多都形成了習慣,無論走道,坐下休息,吃飯,開會,看電視,洗澡等等日常生活中都可能沒事抖抖腕,以至於給外人感覺象患了多動症一樣,殊不知人家可能是在為了練上乘功夫而在努力呢。

  練通背拳把腕練活了,在日後練各個單操時很有利於把勁打出來,通背拳很重要的單操摔掌要打出勁來就主要靠腕的勁,通背拳中有「摔掌主於腕」一說。沒事練練通背拳的活腕還有利於舒筋活血舒指,就像寫字把手寫抽筋了,起身練練腕,很是舒服的,特別練腕不僅練活還要練勁,練腕的韌勁,把腕的韌勁練出來打人才狠,勁打的才透,而很多初練通背拳的愛好者對手腕的練習並沒有特別重視起來,雖然也知道練,沒事時也甩巴甩巴手腕,有個練的意識,但是根本上沒有重視起來。

  通背拳練腕主要就是練兩個,一個抖腕,一個搖腕,通過這兩個把手腕搖活,抖出勁來。打個比方,就是通過活腕訓練把自己原本很柔弱的手腕練成堅韌的剛軸。把抖腕練好了,在遇上事時實戰性是很強的,把手抬起來一抖把對手的鼻梁骨打塌是很容易的,這都是有戰例的,這樣的打法可比玩命的用王八拳狂掄對手省勁多了。搖腕就是以腕當車軸,順時針逆時針的反覆搖,由慢到快自己選擇,以舒適為度,可別搖脫環了就行。

  關於抖腕,得應該特別重視起來,不能松松垮垮的練,不能就沒事一抖一抖的,不起什麼作用。抖腕應該帶勁練。比如斬手抖腕,手掌放鬆的抖兩下而第三下時要突然握拳一抖,體會那種由松到緊,由柔入剛的那種感覺,既練摔了又練斬劈了又放鬆手掌了一舉好幾得。比如撣手抖腕,性質跟上個差不多,只是斬手抖腕是手背向下,而撣手手背向兩側的,勁力的路子跟斬手抖腕一樣,兩松一緊。

  具體用時用手背就是撣手,用拳背就是翻背拳,至於到時是否能靈活運用,關鍵還是看你的勁能不能練出來。再比如拍掌抖腕,是兩手掌向下的抖,兩手連翻的向下向拍球似的抖,也是放鬆的抖拍若干次後突然發力,啪啪啪幾下,有那種就好像把球拍暴的感覺,感覺奇妙無窮。

  五行通背拳練法講「縱壑」,操手周身氣血運行,澎湃鼓蕩,縱橫捭闔,開如氣球脹氣,無限增大;含如撤氣,無限縮小。眼望到哪裡,身手就似挨到哪裡,動則渾身無一處不動,靜則松空如無物,所謂身法八種。

  起:如漲船高

  落:如人身突然墜井

  鑽:若磁力相吸,有空即穿

  翻:左右翻轉,隨勢而變

  伸:如蚯蚓延頸,化短為長

  縮:曲欲蜷縮,化長為短

  開:松張開敞,無所不包

  含:緊湊收攏,萬象收於一處

  雖然是形體在動,變化要點,卻都在於氣血的伸縮開合上。

  1.操手時用意不用拙力;虛中求實;柔中求剛;曲中求直;慢中求快,純任自然。禁打斷勁;禁用拙力;要求勁長。

  2.練勁不練招,五行通背拳操練,重要是練出勁來,即所謂「空化力」,拳譜上講:不學空化難為首,說明了空化力的重要性。練出勁來出手便是招,如僅學招法而無有勁法,遇敵變則易被人所制。所謂練勁不練招即是指要注重在練勁上。

  3.五行通背拳講,力由脊發,講主宰於背,精於背,發於背。平時操手,以背帶動手臂;背既是手,手既是背;操手發手以背抽撤;故將背練活精通,有其重要意義。

  4.周身內外相合,氣力合一,一致貫通,要者三關通順,力由脊發,由肩至肘,由肘抵腕,由腕到手,三關無滯,氣與力合,勁達指尖。

  5.左右同式,無論拳掌回手勁大,以增加前手質量及加速度,鍛鍊摟、刨、擄、帶力度,鍛鍊用手時來去不空。

  練習通背拳的時候,最好是先找個專業的武術老師來給你進行一定的輔導,這樣可以避免你在練習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失誤,所以是非常有必要的,剛開始練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好基本功的,這個是練習武術的基本。

五行通背拳用手原則

  1.五行通背拳用手為「天籟法」即是什麼也沒有發出來的東西,急如電。

  2 .原地發手,不準將手拿回再打。平日操手養成習慣。

  3 .遇敵交手不離翻滾法,如雙頭蛇遇隙即鑽穿入纏繞,不硬接硬架。

  4 .出手冷、急、脆、快、硬、粘、連、綿、黏、隨。粘衣發勁,意遠勁長。

  此拳前後連貫,動作活潑,步法輕靈捷快,左右運動平均,既無局部偏重之發展,又無標新立異之陋習。

  此拳之要,則關鍵在於練,每一法根尚能日以數百動,乃至數千動,(選少數幾個式子)練之日久,不期其攻,而功自至,久練純熟,熟能生巧,由巧生變,由變而達妙化,則剛柔之功即成,體用之法兼備,揮手而力自出,收手而力自止,變化環生,無往不利。

  學者之按理法練習,日增其動作,不期功久之自有成功之日,要者在學者有無堅強毅力與恆心而已。

通背拳隨手演示

  通背拳術的勁力

  1、換勁

  通背拳術是一種以柔活鬆快活為主的拳種。以伸舒自然,含而蓄之,快而發之,特殊拳法發拳,發掌,發腿,因此,勁力在通背拳術的習練中佔極重要的地位。初學者首先要解決的即是換勁問題,所謂換勁就是吧初學通背拳者(包括學過其他拳種的人),周身的強勁,拙力,改換成為柔韌沉活,輕快自然的活勁,這就需要練者在練習時始終按照要求一招一式的,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去演練。吧自己的兩隻胳膊練的象兩條柔韌的鞭子,得心應手使自己的身體腰背象蛇一樣活,象猿猴一樣輕靈,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內外上下協調,這就是通背拳的混元勁,練就了這種勁法才能在擊技實戰中得心應手制敵取勝。

  通背混元勁的要點是圓字,勁以圓中求,甩柔力而成剛力,以曲求力如同一個流星錘,放在那不太重,而掄起來,越快越沉,發出力越大,錘也越快。這就是將拳、腿的勁力練成「離心力」。

  再一個要點是含字常言道,含而不露,蓄而後發,說則容易做則難,所謂含,即暗藏之意,表面看通背拳悠悠噹噹掄掄劈劈沒有多大力,打上也不痛,這就給人一種錯覺,通背拳打不著人,打上也不疼,其實這正中了含勁的計了。

  因為通背拳術練的是活勁,混身上下頭頸胸背胯膝足趾肩肘腕掌拳。力氣串通,內外串通,血脈流暢,一動則全動,力蓄丹田而後發,擊技實戰時能發出真力,即想用力時則有力,愈戰愈勇,有使不完的力氣,這就是真力,而勁使不上,想用勁時倒沒有了這是假力,有很多人練功努氣拙力,拳攥的死死的。只知用汗拚命練,這樣練出來大多是假力,拙力僵力。誠如用木棍擊牛,牛雖疼而皮不破,而用鞭抽牛,牛皮裂而更疼,這就是通背拳術的勁力法則,也是通背拳的混元勁。

  2、發勁

  通背拳換勁之後,最重要的是發勁(即出手,出腿)。擊技實戰主要是出手制敵,擊敵是否有效,是否使敵逢手(腳)即傷,力能恰到好處地用到實戰中,這是擊技的關鍵。藝技再高功夫再高,練的多好,拳打上不重。如隔靴癢無濟於事,所以源掌要有暴發力和控制力,打的著就猛打,狠打。打不著則立即轉換力準備再攻。決不能出馬一條槍,拳出有去無回,擊出剛拳,拙拳,遇高手化其力吃虧不小。

  3、通背拳術的粘衣發勁

  通背拳術的粘衣發勁,是一種獨特的發勁方法,練時擊時都有粘衣發勁,即練時粘己衣發勁(為練習手感,啄勁),用時(指擊技時)粘彼衣發勁。粘衣則己接觸對手身體,發暴力,突出對方要害,使其措手不及,無法變換和逃避。

  4、通背拳術的滾、鑽、擠、豁、撩勁

  通背拳每一手法腿法,都有他獨到的發勁方法,如鑽掌是由手攥尖拳始,以鑽點頂撞力擊打對方,同一手發四種勁力,就須臨戰時見景生情千變萬化,而接續掌則發抖,炸、崩、力使敵逢手如眼前響了一聲炸雷,應聲而倒。

  拍掌則發、穿、推、撲、塌力擊敵面門,如一團迷霧遮其眼目,氣迷神骸。

  穿掌時則發穿、豁、擠、滾力、滾化、擠進、列開對手中門擊敵眼、喉、胸部。

  劈掌則發劈、擂、捉、列力,擊敵頭使其聞聲而逃。

  這就是說明擊技發力要因人因勢而異不能知篇一律,總是一個勁,要有深奧的變化,有其中的哲理。

  通背連環掌之練法

  夫,連環者,連而緊,環而密也,此一路返往六次計十二趟,七十二手腿等法,一氣呵成就練,實為拳中之魁也。匡習必有術氣力神功皆合宜更無顧此失彼之害,習之更難,此拳計七十二餘類手法,十餘類絕命腿法乃拳中代腿法之秘訣,多系暗腿,絕腿,明腿少出,為此拳一奇,拳中反掌,反式復出雙為之一怪,故練時必深究其理,研求其奧,萬不可作一路而習強筋耐力而忽其真法也。因此拳路甚長,恐日久忘而誤傳,特書單獨手法名列於下,以明路正之為據。

  

  連手連環鍛鍊之法則

  夫連環者,拳路緊而玲瓏,密而無間,純系拳之擊法之精,素能伸手取物之法,變幻莫測,系拳外之拳,法外之法,一路連環可練一趟,又可四六趟而獻藝蹬場,但切莫忽變幻之法,妙中之奧,法中之秘,應以實戰而習,對面如有敵出手如擊敵出腿踢敵倒,之意。今列趟連環勢於下,可反覆習之二趟,再單獨習二,三趟,次習五六趟,後連習之可得其秘功也。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裡面的種類多種多樣化,通背拳作為其中非常顯著的一種或,我相信只要練習了,那麼你就一定會深深的愛上它的,畢竟武術在我國傳承了這麼多年,自然是有它的獨特之處的。

  六路站狀練法論

  1、周天狀

 乃伸肩之法。實乃松肩沉肘運氣周身,歸於丹田之法。常言,伸肩搖腕通背一半,可見其重要。又日,伸肩搖腕奧妙無窮,伸肩時,力發於丹田,通於腰,貫於背,貫於肩,貫於肘,貫於腕,貫於指,陰出陽入,氣力相通,變化莫測。上伸肩出陽手以穿、繃、滾、扇之力,中伸肩,陰陽相濟,以酸、麻、禁、閉之法,下伸肩,以探、舒、按、沉之力,反伸肩以活、柔、變走之力,肩之推點之力,抖肩以抖。擺、擊之力,金雞抖翎。轉環伸肩運周身之力於肩肘之上,沉肩,揉肩也各有所翼,蓋言之,伸肩乃通背之法一總法,萬不可忽而不深求以誤事也。

2、乾坤狀

  乃風輪紡車之法,此法乃習練肩臂法,加長兩臂練活二臂之總法,此法練時必舒胸下氣,谷道上提,舌腆上顎,松膊活肩,練兩條胳膊如皮鞭之法,得出各種臂之功。出手如鵬展雙翼,混如風輪,快而不亂,慢而不散。輕靈活快長。

  3、子午狀

  乃獅子抖鈴,玉女穿梭之練法,出手以穿、攉、擠、滾之力,回手以摟、刨、捋、代之功,出手似箭,回手代鉤,如萬箭齊發,如吼獅發威,獅子抖鈴一般兇猛。實乃迎敵致勝之、奇法也。

  4、五行狀

  乃摔、拍、穿、劈、鑽五手法而練就之法。此五行按金、木、水、火、土、克、生、變化而來。常言:學會五行掌,打人不用想;學會鬼打轉,天下把勢打一半。

  5、中和狀

  乃通背根本也。萬變不如中,中乃屬土,萬物土中生,中和這狀奧妙無窮,取其捕、按、推、繃之力。混元狀。乃渾身各關節變化之狀可口傳手授不得輕傳於人,混元一氣,萬法取中,斯為中和,混元,不妄傳,記在心上,紙不傳藝,話到舌尖留三分,以防逆徒把臉翻,此二法紙筆不盡言,必由師口手傳。得其此二狀者可為通背之正宗之後續譜接宗之人也。

  通背拳三截九化擊法

  三分上、中、下

  上三

  (1)一敵手腕,迎手而發或刁、或拿、或捋、或啄、或急捋敵手化其來拳勁力急復手攻擊。

  (2)二敵之肘或託或推或擠或按。推向外推託向上託,擠是擠散敵勁,按是按住敵肘,使敵無還手之力。

  (3)三敵之裡膀,即胳肢窩,用手制住使其不能轉身,不能發力。

  中三

  (1)一劫敵迎面來手,迎其運巧用掌擊,或掩或擠或滾或豁或挑。將其手力劫化。

  (2)二劫迎面敵來拳太急不及躲閃,應吸胸中縮,摔掌攻其不備散其神駭。使其力點不得集中。

  (3)三劫敵迎面攻擊特別勇猛,忽發裂掌裂擊擠手內界護手中發絕掌劫化其功力。

  下三截

  (1)一,劫住敵踢來的高腿,使禽啄法用拳砸其腳面,或使手拿,抬其腿跟,或使前臂滾化其腿力。使其腿發力的方向改變而失去攻擊效力。

  (2)二,劫住敵踢來的平腿,用翹躍腿法劫住其腿,即提膝翹(勾)腳尖勾踢敵方小腿內側,或以手掌反擋其腳面,使其成單腿,直立狀而發力擊之.

  (3)三,劫住腿踢來的低腿,低腿最難防,技擊中如劫不住低腿,隨時則用劫腿劫住,即提膝勾腳,用腳掌劫迎敵脛骨,上手摔拍其面部,隨機而進攻。

  以上三法只講的,即護法不讓敵的進攻奏效。但就通背拳術的擊技擊法劫只為先導而擊打對方才是目的,攻中有劫,劫中有攻,連手進攻方功敵的正道。

勿使前輩之遺珍失於我手,勿使國術之精神止於我身

相關焦點

  • 五行通背拳之內力
    八大理論首先就是法於陰陽,陰陽互根,也就是說每個事物都是由陰和陽二個方面組成的。陰陽任何一方的存在都是在有另一方存在為前提的。這是宇宙運動的規律,任何事物都擺脫不了這個規律,武術亦然。從而產生了太極拳,五行通背拳,八卦掌等優秀拳種。
  • 中國流傳百餘年的通背拳,被一位說著地道北京話的日本人繼承下來
    這種掌法的動作形成起於肩背,通於膀臂,達於指尖,發力脆猛速度驚人,掌法要求出手迅速,手臂出手自然放鬆,回手要快,手法發出後形成鞭打力。其兩手運行軌跡多半是一直一圈,直者直出直人,圈者圈攬撥肩,手從口中發,回來歸肋下,兩手不離心,兩肘不離肋。出手如閃電、流星、暗箭。拳架要求合肘、順肩、探臂、抖腕、彈指。在練完基本技術後,只見武田熙打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拳法組合。
  • 南京藏武堂國學館:八極拳與通背拳教學基地
    位於南京市漢中路108號金輪大廈9c2室的南京藏武堂國學館,是吳鍾八極拳研究會南京培訓中心,通背拳南京教學基地,江蘇省武術協會會員單位,南京市秦淮武術協會指定教學點,榮耀八極團社團本部,南京藏武堂大槍對抗訓練基地,仇寶龍八極拳江蘇研習基地,旨在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和愛上國學和國術
  • 形意拳崩拳的練法、用法與養生
    前面所談崩拳各種練法是崩拳用法之基礎,是提高習練者綜合素質的必修之課。但若想讓自己所學更好應用於實戰,還應加練一些崩拳的單式練法,即所謂崩拳單操法。崩拳的單式操法比較簡單易學。下面介紹兩種單操法。1、崩拳單操法左腳在前,右腳在後,站成左三體式姿勢。兩手握拳,右拳置於右腰側,拳心向上;左拳收至左腰側,然後直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與胸齊,不停,左拳再收至左腰側,再向前直拳打出。如此左拳反覆出收前打。
  • 易修堂 經典拳論分享-鄭悟清拳法要略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有有信。」老子提出的自然無為,虛靜守一,柔弱的煉養思想,是鄭氏拳法的指導思想。《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致虛靜,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復觀」,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常人皆由精化氣,氣化神,神化虛,此為順,去而損之,人多自覺耳,但能除去雜念,時時虛其心,致虛極守靜篤,吾以觀其復。
  • 戴氏心意拳樁功內涵初探
    練到這個地步,便可以做到意到氣到,兵隨將令草隨風,丹田一動周身動;四肢百骸齊響應,丹田一動如雷鳴。「氣與力合」,練心意拳和練養生氣功不同,它除了培元養生的功效外,並要運用到技擊上。為了使打出的拳速度快,有威力,氣和力必須緊密結合起來。養生氣功主張用意不用力,用力怕受阻,受阻則不通。那麼練心意樁功就不怕嗎?有些東西只能意會,實在不好言傳。
  • 道韻筋骨開發 四大體系十二處練法之傳統武學中所謂的大練與小練
    今天呢,在咱們道韻筋骨體系的平臺上跟大家一起來談談基於傳承版的筋骨理論以及我本人在師父指導下學習筋骨傳承體系後,結合近些年鍛鍊經歷所獲得一些體悟與經驗,就大家關心的各類拳譜中所提及的所謂「大練」與「小練」方面的體悟跟大家一起做一個小小的分享,特別是對於那些學習筋骨體系多年的朋友而言,真心希望他們能夠走出以前的誤區,把師父傳下來真正的理論、練法與用法結合起來練到自己的身上
  • 扎西講解《太極拳十要》(上)
    6.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
  • [康康解惑]太極拳內功修練入門的九級練功法是什麼?
    習太極拳者,應向道學求知,然後求理、法、功,先通宇宙與人生之道理,以氣行功當明其法。所謂拳理通則拳架通,拳理不通拳架亦不通。內體通外體,能通則無所不通。一般人多求速成重外形外練,斷斷續續或半途而廢,一知半解後再求正確,則比初學者更難。拳祖曰:"道為本,技為未,不學吾道者非吾徒也"。拳由有形練到無形,有手練到無手,有力練到無力,不松練到全松。
  • 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形意拳創始人究竟是誰……
    習武常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練氣和練筋骨側重哪個,據此近代人把拳術概括性的分為兩大類:內家拳和外家拳。1928年,凌善清在《形意五行拳圖說》「形意拳之源流」章節寫道:   2   傳說形意拳是嶽飛所創。在一本佚名的古拳譜序中寫道:「當武穆童子時,受業於名師,精通槍法,脫槍當拳,自立一法,以教將佐,名日藝(意)拳,神妙莫測,蓋古來未有之技也。王以後金、元、明數代,鮮有其技,獨我姬公,名際可,字隆豐者。
  • 修煉楊氏太極拳(老六路)身法之「開胸張肘、松肩闊背」
    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提出:「含胸拔背」和「沉肩墜肘」的要求。後人都按此習練。
  • 氣通周天后的深入練功法——點線面體行炁法
    點線面體行炁法練行氣功者,在練通大周天之後,往往因為缺乏進一步功法的指導,再向深度發展極其緩慢,點線面體行炁法就是供練通大周天之後再向深度練功者參考。一、點行炁法練通大周天之後。 一般能做到氣隨意行,四肢百骸意到氣到。
  • 形意拳的數字奧秘
    形意拳尊嶽飛嶽武穆為始祖,其有據可查的近代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山西姬際可。據說姬際可曾於河南少林寺學習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槍法。後又得到嶽武穆拳譜,以嶽飛拳譜為理論,把大槍術化為拳法,心意把,創出此拳。動物有不同的特點融入了拳中,龍有搜骨之法,虎有撲食之猛,猴有縱山之靈,熊有浮水之性,其他八形,各有其妙。人與動物的特點既已包含在內,則練拳或交手時起落進退、變化無窮,是這種拳的智慧所在。保持身體中正,動作協調,是其核心內容。
  • 學太極拳,守規律就順,逆規律就背!
    太極拳不僅要練,更在於悟,只要真心追尋,均能練好太極拳。法無定法,式無定式,正是太極拳的本質特徵,身體平衡的自然運動才是太極拳的真源。忘掉它定式定形的套數活動,本著無極育化太極的原理就能育化出真的太極功夫來。
  • 阿福內家拳網絡輔導2019年招生
    在過去的一年阿福在廣大粉絲網友們的支持下開辦了內家拳網絡輔導。向學員們打開了一個通向內家拳山峰的階梯,只要找到並登上第一階,下面就是堅持和按法習練下去的事情了。同時阿福自己也在輔導學員的過程中有了更深的思考和領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現在2019的內家拳網絡輔導已經開始招生,阿福老師親自一對一輔導並按照學員的情況和進度進行。
  • 形意拳之十二形拳法 摹擬動物廝鬥技能創編而成
    搜狐體育訊 十二形拳法  形意十二形拳,是摹擬龍、虎、猴、馬、蛇、雞、燕、鷂、鼉、鮐、鷹、熊等動物的形態,取其廝鬥之技能而創 編為拳的。  龍形:龍形練神,主練一氣之升降。它以龍有升降之形,搜骨之法、抓擊之能為拳。
  • 三位大師的還精補腦法
    國學大師南懷瑾的還精補腦法    1)用大拇指中間骨節,按摩自己後腦的兩塊骨頭,轉圓圈,先順時針轉三十六次,再倒轉三十六次,不等。    2)用食指中間骨節揉兩眼間鼻側,這裡有兩個小窩窩,是兩個道穴。以前我曾經兩眼發紅腫痛,囑朋友針灸在這兩個穴道上,立刻痊癒。    3)兩手不離開,同時揉兩眼眶,即眼睛邊緣骨節,順轉,越緊越好,再倒轉,轉數自定。
  • 易筋經十二式,練法詳解(好文收藏)
    他看見從學的僧侶,身體很壞,因此,他創造這一套練功的方 法。他的內容包括「靜功」與「動功」。關於靜功的練法,歷代傳授,逐漸失真,後來的禪宗多偏於大乘教理的闡發,對於練靜功只注重「參話頭」一種方法了。我曾普通地問過很有名的幾位宗門大德,都不出這個範圍,而且他們都不會動功,會動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 此動功則與靜功分道揚鑣,竟至不能配合運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經的傳授,已屬支離破碎,真正可惜。
  • 八極拳練法(圖解)
    拳諺曰:「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可見它在我國武壇眾多門派中的地位。八極拳練法要求:一練拙力如瘋魔,二練軟綿封閉撥,三練寸截寸拿寸吐露,四練筋骨皮肉合。不停,右腳向右側落步,兩腿屈膝半蹲,成為馬步,同時,兩臂直臂交叉上舉外分,左拳屈肘收抱於左腰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拳翻拳向右下側劈砸,拳面向右,拳背向下,高與肩平,目視右拳方向(圖6)。要點:扣腿要穩,扣腿、掄臂、砸拳動作要連貫,一氣呵成。
  • 大成拳樁功揭秘
    同時,渾元樁又具備其他樁法的所有功能,因此,對大成拳習練者來說,永遠不應放棄渾元樁的鍛鍊。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解釋:既然渾元樁具備其他樁法的功能,那麼為什麼還要練別的樁功,只練一個樁法豈不省事?渾元樁雖然重要,卻並不能代替其他樁法,因為每一種樁法都有自己獨特的功用,比如託嬰樁,其獨特功用是鍛鍊放人的能力,要學放人必需練託嬰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