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道韻國術教研室·葛崇瑞
各位老師朋友們:
大家好!
非常高興跟各位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們相約在道韻國術學習交流平臺。我叫葛崇瑞,來自安徽蚌埠,是一位熱愛傳統武術與現代搏擊的橋梁工程師,本人師承嘉興沈錦康先生,跟隨家師學習心意拳、七勢拳、查拳、太極拳、峨眉拳等傳統武術。
目前與道韻國術教研室的各位老師一起從事筋骨傳承體系的傳播與教研,希望有更多的功夫習練者與健身養生愛好者能夠了解到筋骨開發體系真正的核心與原汁原味的傳承練法。
家師的拳術體系內容豐富,拳種多樣,既有一般常見的拳法,也有河南,江浙一帶稀有拳法,長拳短打、內外諸家涉獵眾多。這麼多拳法,風格樣式各有不同,紛繁複雜,但是貫穿其中的一條重要脈絡則是筋骨勁力!
師父的隻言片語中往往包含有深刻的含義,傳遞的都是傳統武術的精華,其中的筋骨開發理論,為廣大武術愛好者入門時所必備的理論基礎,更是被國內某某所謂開創者加以匯總、編訂成冊沿用至今。
今天呢,在咱們道韻筋骨體系的平臺上跟大家一起來談談基於傳承版的筋骨理論以及我本人在師父指導下學習筋骨傳承體系後,結合近些年鍛鍊經歷所獲得一些體悟與經驗,就大家關心的各類拳譜中所提及的所謂「大練」與「小練」方面的體悟跟大家一起做一個小小的分享,特別是對於那些學習筋骨體系多年的朋友而言,真心希望他們能夠走出以前的誤區,把師父傳下來真正的理論、練法與用法結合起來練到自己的身上,而不是用利用前人的拳理來迎合現代人的口味。
什麼是大小練?一般而言,大練以諸如通背、披掛、查拳等拳種為代表的拳種的習練方式,其特點就是放長擊遠,把身體拉到極致狀態,以使全身筋骨得到充分的拉伸鍛鍊,動作開展,適合打擊中遠距離的對手,借住肢體慣性,勢大力沉,取得良好的擊打效果。小練則以心意拳、鶴拳、詠春等短打為特色,特點是緊湊、短小精悍,在全身裹緊夾住的情況下鍛鍊發力,達到一觸即發的崩彈效果,適合打擊中近距離的對手。
鍛鍊步驟:先大後小,先舒開展,再求緊湊,有機結合。
原因分析:對初學者而言,因為動作的熟練度的問題,導致神經系統對於肢體的調節不足,特別是對於一些協調性比較差的人,動作比較僵硬,缺乏彈性和力量,以緊湊的小架子入手,難度頗大,會出現,夾不住、裹不住,即便強行進行,也難以發出力量,習練難度大,出功夫困難。
例如:心意拳的一些動作,需要先夾裹起來再通過身體擰旋和關節抖動發出的瞬間爆發勁,這是心意拳特別是上海盧氏心意拳的一個重要指導原則,只有夾裹才能瞬間擰轉爆發。先從大架子入手,就會比較容易。比如通背披掛,對於初學者來說,細節先不必太多在意,先掄起來,使之接近日常的運動習慣,通過這樣大量的開展性鍛鍊把全身的筋骨充分拉開,鍛鍊出彈性,再夾住、裹住這樣就可以比較容易地進入小架的練習的階段了。
鍛鍊方法示例:
1、長短直拳,長直拳轉胯送肩,猶如開弓放箭;短直拳抖胯抖肩,猶如虎之抖毛。
2、長短大劈,大練大劈擰腰切跨、合膝鑽足,兩臂伸直,大開大合,利用離心力充分拉動兩肩,勢大力沉,有力劈華山之意;小練大劈,肘不離肋,栽肩折肋,一觸即發。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大家如果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本文後留言,謝謝大家對道韻筋骨傳承體系的關注與回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