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底,全市中小學校級領導人員交流佔符合條件的32%,教師交流佔符合條件的17%,交流優質師資佔比28%,城市學校交流到農村學校、優質學校交流到薄弱學校佔比26%
■下一步,我市將圍繞編制統籌管理、崗位動態管理、優化教師招聘、保障教師待遇、落實學校自主管理、優化城鄉一體化配置等6個方面出臺相關措施
讓孩子公平地接受教育、公平地享受教育資源,是義務教育的本質要求。
今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發布,明確全面推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
「縣管校聘」,旨在全面落實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管理體制,推動教師編制、崗位及配置、調配等在縣域內統籌,有效滿足城鄉一體化辦學的師資需求。
近年來,重慶積極開展相關領域改革,通過擴大優質教師資源,實施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等舉措,探索適合本地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成長、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路徑。
如今,這項改革進展如何?下一步我市有哪些新打算?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培訓提質,交流擴面
讓優質師資多起來
「『父親』這麼愛樹林和鳥,連鳥味都聞得到,他肯定不是獵人」「我不同意,『父親』清楚什麼時候打鳥最容易得手,他應該當過獵人」……12月9日,兩江新區星光學校三年級2班的語文課上,學生們圍繞文章《父親、樹林和鳥》就「父親是否曾經是個獵人」展開熱烈討論,教師葉琳娜沒有立即將「標準」答案告訴學生們,而是引導他們思考。
「以前我認為教師就是課堂的領導者,事實上教師應該是幫助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和傾聽者。」葉琳娜坦言,這個教育觀點的變化,得益於學校開展的一系列培訓。
「我們把教師培訓作為落實『縣管校聘』改革的重要抓手,按照合格教師、熟練教師、骨幹教師、卓越教師等層次,在全校實行教師能力提升培養工程,提升優質教師的覆蓋面。」星光學校校長瞿擁軍說。
「實施『縣管校聘』就我們學校而言,在注重教師培訓的同時,採取多項舉措,保障教師的待遇和權益,激發教師參與聘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兩江新區博雅小學校長謝曉梅說。
據了解,兩江新區通過擴大優質教師資源,強化教師區內交流,解決學校師資存在的結構性問題,2020年,在核定的編制和崗位總數內,調整了24所學校的編制方案和崗位設置方案,佔全區學校的73%。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我市已基本實現全市區縣域內中小學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常態化。截至2019年底,全市中小學校級領導人員交流佔符合條件的32%,教師交流佔符合條件的17%,交流優質師資佔比28%,城市學校交流到農村學校、優質學校交流到薄弱學校佔比26%。
「以崗定人」「錢隨人走」
讓教師交流「活」起來
「縣管校聘」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城鄉義務教育校長教師合理流動,但如果超編學校教師工作相對輕閒不願分流,缺編學校教師工作相對辛苦無人願意流入,該如何解決?
「我們通過績效考核經費激勵政策,採取『以崗定人』『錢隨人走』,有效推動教師交流『活』起來。」江津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說。
所謂「以崗定人」是指嚴格按「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在核定學校教師編制的前提下,將實有人數超過應配教職工人數10%的單位,視為超編單位。江津區教委在核定超編單位的績效考核經費總量時,最多按該單位應配教職工人數的1.1倍核定績效考核人數。
「這樣就將原績效考核經費『以編定人,以人定錢』變為『以崗定人,以人定錢』,超編學校績效考核經費總量增加、不再吃虧,激勵超編學校師資交流,讓校長教師真正『動』起來。」該負責人說。
江津區還規定,交流教師從到位之月起,績效考核經費從原單位轉移到流入學校,由新單位考核發放。這樣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交流教師「能力表現」與「薪酬待遇」脫鉤的問題。
同時,我市各地也紛紛因地制宜,推出了相應的「縣管校聘」改革措施。巴南區7個教育集團學校通過互派校長教師、雙向兼課、教師培訓、教學研討、名師工作室培養等形式開展交流,2019年7個集團學校交流校長教師188人;長壽區、璧山區、豐都縣重點推進超編學校與缺編學校交流;潼南區實施城鄉學校捆綁發展戰略,全區成立10個教管中心,實行片區化管理。
「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師城鄉、校際合理流動,推動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說。
做好頂層設計、配套措施
著力解決六方面問題
該負責人表示,「縣管校聘」作為一項重大體制改革,涉及到學校、教師、部門等各方面,還有編制、人事、財政等保障支持,必須系統考慮,做好頂層設計,理順體制機制,落實配套措施,及時化解改革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才能讓改革落到實處。
下一步,我市將圍繞編制統籌管理、崗位動態管理、優化教師招聘、保障教師待遇、落實學校自主管理、優化城鄉一體化配置等6個方面出臺相關措施。
解決教師配置不均衡問題,區縣義務教育階段教職工編制將根據生源變化,每學年實行動態調整。
解決崗位設置動態調整適時性不夠問題,健全義務教育階段崗位設置動態調整機制,按照班額、生源和教育教學改革需要等情況,在核定的總量內,統籌調配各校崗位數量。
解決教師招聘適崗度不夠問題,優化教師公開招聘辦法,完善在筆試中增加學科知識測試,在面試中完善試講、說課等專業技能測試。
解決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待遇保障和激勵問題,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優化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政策。
解決學校教師管理自主權不夠問題,探索向區縣下放教師副高級職稱評審權,由學校自主制定崗位競聘和職稱申報方案,自主組織教師考核評價。
解決城鄉師資流動難問題,探索建立學區(片區)競聘、跨學區(片區)競聘等形式,支持學區(片區)或集團內部統一制定競聘上崗、崗位考核等管理辦法。將教師到鄉村學校、薄弱學校任教1年以上的經歷作為申報高級教師職稱和特級教師的必要條件,任教3年以上的,同等條件下優先評聘,引導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
記者 匡麗娜 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