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朱殿勇 周曉荷
「20個副高級以上教師,之前能在一線任教的少之又少,現在全部走上了講臺,這種情況十年都沒出現過。」8月5日,襄城縣庫莊初級中學校長蘇東壘說。
這樣的變化,得益於襄城縣正在深入推進的「縣管校聘」改革。從2019年起,該縣率先鋪開此項改革,教師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由學校根據需求聘用上崗,實現了從「學校人」到「系統人」的身份轉變。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教師隊伍建設的一池春水被激活,多年積累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均、教師職業倦怠等頑疾正在破解。
頑疾倒逼改革變「學校人」為「系統人」
在襄城縣教體局局長楊相營眼中,「縣管校聘」是被頑疾倒逼出來的改革。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襄城縣和我省多數縣區一樣,面臨著城鄉、校際師資不均的難題:全縣16個鄉鎮,8個缺編,8個超編;城區周邊學校教師富餘,偏遠鄉村學校相對短缺,部分老師託關係跑調動「想回城」,制約著教育公平的實現。
另一「表徵」是部分教師的職業倦怠。「去年3月,我們將遞交請假條的80多名老師帶去體檢,發現真正身體不適宜在崗的只有30多位。」襄城縣教體局人事股負責人王俊委說,「小病大養」「無病呻吟」,個別評上高級職稱的老師自認為碰到「職業天花板」,不願再上講臺,優質教師資源閒置浪費,影響教育質量的提升。
「教師資源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水龍頭』,教師一旦被卡住,沒有了流動性、主動性,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就喪失了源頭活水。」楊相營說。
一個以調動教師積極性為初衷的「縣管校聘」改革就此拉開序幕。
這是一項涉及數千名教師隊伍管理機制的重大變革,必須全縣一盤棋,整體謀劃、統籌推進。襄城縣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掛帥」;縣委編辦、縣人社局按照「總量控制」原則,核定了教師編制、職稱崗位,交由教育部門統籌管理,完成了「縣管校聘」改革中「縣管」關鍵一步,使教師由「學校人」變成「系統人」;縣教體局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方案,讓「校聘」改革有據可依。
破除人情阻礙117所學校校長流動調整
「縣管校聘」的「校聘」究竟是什麼流程?襄城縣制定了「直接聘用—支教聘用—校內聘用—跨校聘用—縣內調劑」的五步方案,環環相扣、依次推進,競聘信息一律公開,爭議處置、協調機制逐一明晰。
這一前所未有的改革,遇到的難度超出想像。
「縣管校聘」最初給老師的直觀感受,就是跟學校籤了一紙合同,「這是要端了我們的『鐵飯碗』?讓我們下崗咧?」改革一啟動,類似這樣的問題,每天都會傳到教育部門。
「改革是向頑疾亮劍,陣痛在所難免,我們堅信,只要讓教師隊伍『活』起來、讓教育質量升上去,再難也要將這項改革進行到底。」楊相營說。
思想疙瘩先要解開,襄城縣開展了長達半年多的調研、座談、宣傳,認識逐步統一、疑慮逐漸打消。
因為涉及每一位教師的切身利益,改革措施貴在精準。
為堵塞教師隊伍管理漏洞,杜絕「吃空餉」現象,出臺文件加強教師請銷假紀律管理。
為調動教師積極性,規定高級職稱教師必須擔課,對超課時或承擔其他工作的教師,計入超課時工作量,增發績效工資,並在職稱評審和評優表先等方面優先考慮。
對於校長而言,「校聘」更大的壓力來自「人情關係」。為破除人情阻礙,襄城對全縣中小學校長進行輪崗交流,全縣140所公辦小學初中,有117所調整流動。
激活一池春水「三尺講臺讓我更年輕」
襄城縣「縣管校聘」改革成效顯現:一年來,全縣5800餘名教師參與改革,41名城區及城區周邊學校教師到農村偏遠學校支教,教師有序流動人數佔教師總人數的7.4%,教師資源配置不均現象大為改觀。
「我們一直缺少一位英語教師,現在一位優秀教師應聘到校,補齊了短板。」襄城縣文昌小學校長劉忠偉說。「前幾年我被轉到管理崗,如今通過競聘,又重新回到講臺,感覺整個人都年輕了。」該校老師紀翠華說。
「幹與不幹不一樣、幹多幹少不一樣、幹好幹壞不一樣」的導向樹立起來了,老師爭著上教學一線。
一把尺子管起來公開透明,校長能上能下的氛圍形成了,「走後門」跑調動的少了,不適合教學的老師退出來了。
廉政風險大大降低,一股清風在教育系統吹拂。
今年8月,襄城縣委、縣政府擬下發深化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實施意見,強化教師編制管理,規範教師聘用管理,完善考核評價機制,促進城鄉均衡發展,提升育人能力,「縣管校聘」改革步步推進、引向深入。
編輯:彭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