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從屈原投江談自殺心理與危機幹預

2021-02-13 容我說

 

「中國人打算自殺的時候,總是慣於從什麼東西上往下跳—橋上、樓頂上、懸崖上。」

──何偉:《江城》

 

前兩年見上海華東師大學者江緒林自殺的新聞,悲痛之餘,想起自己曾經於華東師大學習,故作此文以試圖從哲學與心理學角度,剖析悲劇,並提出避免悲劇的可能方法。

2013年,我來到上海華師大當交換學生,習慣注音符號的我,在用漢語拼音的計算機前,吃力的查找圖書館數據。我試了一會兒,選擇不再跟輸入法死嗑,轉而漫步於書架間,先認識一下新學校的氣氛。

《江城》是我偶然在書架上找到的一本書,作者何偉是美國人,本名PeterHessler,這本書是他1996年到四川涪陵師範學院(今長江師範學院),任義務英文教師的生活紀錄與反思。

當中有一段記載,與何偉同至涪陵服務的亞當,第二學年開學的時候,發現班上一位叫珍妮[1]的學生沒來上課。亞當問班長珍妮去了哪裡,班長說:「她死了。」

那個夏天,珍妮跳橋自殺。

對於珍妮的死,何偉從他在農村的觀察,引述了他對此事的分析。一般人對農村的概念之一是貧窮,但貧窮並非殺死珍妮的原因。何偉寫道:

 

中國的農業勞動力中,66%是女人。[2]社會學家認為這種不平衡部分導致了女性的高自殺率,它主要發生在鄉下。

這些鄉村的自殺很少是出於貧窮;事實上,它多數是發生在相對富裕,受過些教育的農民階層中。

亞當的學生珍妮就是一個教科書式的案例:她並不窮,她有著讀書的機會,對農民女孩來說是不尋常的。

珍妮的職業道路很可能會是回到家鄉教書,對於一個如此聰明的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叫人抑鬱的前景。

我猜想,她可能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潛力,同樣也看清了她未來人生的悽涼:去做一個鄉村的教師,早早結婚,生孩子。到了後來多少就是如此——超出了她所能承受的。

 

這一段故事,當時引發我對「自殺」議題的哲學與心理思考。到底超出珍妮所能承受的是什麼?為什麼珍妮承受不了,其他人卻能承受?承受不了的處理方法,為何是自殺?

並且如珍妮一樣,中國歷史還有其他以墜落的方式結束生命的例子:

屈原,投汨羅江自盡。

王國維,自盡於頤和園昆明湖。

張國榮,從飯店窗戶跳下……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撇開如張國榮等飽受生理機制失衡影響的重度憂鬱症患者,我們該如何回應這些自殺的生靈,回應珍妮帶給何偉的生命議題?

我想起一項十分古典的理論,就是「認知失調」。

早在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以及先秦時期,孔孟談論一個人在想要做壞事,或者已經做壞事之後的良心不安,都是一種認知失調的表現。

近代對認知失調著墨最深的,是美國心理學家範士庭(L.Festinger)的解釋,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傾向,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內在認知與外在行為和諧一致。失調大體現形為兩種情況[3]:

當內在認知與外在行為不一致,使個體覺得緊張,因此產生欲行恢復平衡的內在動機。

好比對某些學生而言,逃課是「不對的」,但他還是逃課了。或者某些想要戒除自慰的來談者,他們通過自慰獲得快感,又同時苦惱於自慰之後的罪惡感。

 

對同一事物有兩種以上的認知,而這些認知之間彼此有矛盾,致使個體認知上產生衝突而引發心理失衡現象。

就像我們經常在電影中看到的畫面,在一個人思考時,肩膀兩邊出現天使與惡魔,提供他向善或向惡的建議,兩個建議都在某個程度能為自己帶來好處,並有其道理,使人無法做出抉擇,引發內心的壓力。

 

用古典哲學來解釋,這兩種情況便是兩種真理:

存在的真理: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名實相符」,譬如當我們在談論一個東西,這個東西的實質確實符合我們對它的認識。反例就好比指鹿為馬的故事,當我們非要接受一匹鹿是馬,就會造成我們的認知和行為(承認)之間的衝突。

邏輯的真理:好比今天地溼了,可能是天上下雨造成的,或者有人潑水造成的,無論是什麼原因,至少在邏輯上有一個合理的推理。但有些事情的推理並不符合我們簡單的思維邏輯,好比當一位女孩感覺有個男生對她很好,她認為這個男生在追求她,結果當她試著要跟男生談戀愛,男生卻表示自己只是把她當親妹妹,這時女生可能就會遭受一個認知上的衝擊。

 

§成長:內外整合的歷程

除去道德的外衣,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這個體系就是認知系統,指引我們的行為。

但這個世界並不受我們的認知系統控制,我們的自我認知,很多時候都是一套主觀解釋,他只能跟隨現象,無法左右現象。

就像我們可以分析高考選系的各種要素,但不意味著那些考慮肯定能滿足我們對未來生活的想像。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成長是學習去自我中心的歷程。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哭鬧就能得到父母的關愛,滿足我們的需求。

但當我們漸漸長大,我們會明白自己的有限性,這會對我們的認知帶來衝擊。健康的心理發展,會使一個人不因為感受到自身的不完美,產生過份自卑,以及依舊想操控一切的妄想。

一旦操控不了,就會產生失落感。自殺象徵完整的,可預期的結局,就像把生命的圓種種無法預期的縫隙都給補上。

心理學家曾奇峰認為「自殺是極端自戀的表現」,這和範士庭的認知失調論不謀而合。

範士庭舉了一個例子,他研究那些老煙槍,發現他們儘管接收到各種科學證據,證實抽菸對身體極其有害,但他們還是會自行找出一套「合理化」的解釋,通過這套解釋「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這種形同自我欺騙的方式,能讓內部認知和外在行為重歸一致,消除認知失調。

當這種使自己的認知合理化的想法,和妄想產生了某種程度的結合,而這種結合用來強化自殺的念頭,再加上一點衝動的情緒,就很可能促成一個人實行自殺。

 

§不合理的合理化:屈原與漁父

以前面談到的屈原為例,《楚辭.漁父》中有段故事,屈原在投江前和漁翁對話,屈原悲嘆,我今天被楚懷王放逐,都是因為這個世道大家都墮落了,就我一個人潔身自愛。[4]

漁翁聽了,便點出屈原思想中的片面偏執,表示聖人之所以能夠解決不同時代的不同問題,往往就在於他們懂得變通,反問屈原今天被放逐,不就是因為自以為清高,不肯順應世理的結果嗎?[5]

屈原反駁,表達了自己寧願跳江自殺,也不要讓這汙濁的世道玷汙了自己的清白。[6]

漁翁笑答,清澈的水可以用來洗帽帶,混濁的水還是可以拿來洗洗腳。說完就划船離開,不再理會屈原。[7]

某個層面來說,屈原將自己自殺的動機和目的「合理化」。有時,強迫自己將某些事情合理化,這本身就會帶給自己更大的壓力,把自己的情緒逼到極限。

我想起有次來了一位中年來談者,他自責不夠孝順,他逼著自己承認虐待自己的父親是好父親,但實際上他的父親一直都沒有盡到父親的義務,於是他給自己父親的暴力行為加上了許多「不得已」的解釋,幻想出那些父親對自己的暴力其實背後都有一個愛的原因。

但每當父親繼續對他施加暴力,來談者就會飽受一次內心煎熬。他希望我幫助他重新找回對父親的愛跟尊敬,即使他得面對父親種種傷害行為。

 

§僵化的邏輯推論:王國維論欲望

我們的認知系統並不總是能禁得起自我檢視,因為每一次認知上的打擊,都像是在告訴我們,非但我們不完美,世界(他人、環境)也不完美,而在這個不完美的集合體中,我們過去引以為生活目標的種種希望,可能都是一場空。

假如屈原是罔顧了人生的現實,只願意承認一個道德理想的烏託邦。那麼王國維的死,則是在承認現實的痛苦中,加強了對現實痛苦的困境所導致的悲劇。

王國維在其所著之《心理學》中,將欲望的狀態分為四種:

 

第一、恐現在之快樂之滅亡,欲求其永存而用力者;

第二、別無所希望,但求免現在之苦痛者;

第三、不問現在之狀態,唯求於將來得快樂者;

第四、欲必將來之苦痛是也。[8]

 

王國維以為,人生之初人心只有感情現象,有了理性就開始思考、擔憂當下與未來,引發快樂與不快樂的念頭。

但能夠滿足欲望又需要理性,理性若能找到滿足之法便快樂,找不到則最終將導致主體的滅亡。[9]

毋寧說,王國維的邏輯推演是縝密的,但他推演出來的卻是一套通往空無的存在觀點。

江緒林和王國維看見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空無和困頓,看見一個人的渺小與卑微,這都是生命的真相,但當我們過份著眼於這部份,卻會同時失落生命另一面的光明。

當我們只看見黑暗,我們很容易感到無助,選擇在黑暗中墜落。

 

§避免自殺悲劇的一般性原則

試想今天你是汨羅江邊的漁父、昆明湖畔的遊人或與珍妮巧遇的諮詢師,或者我們就是平時關切他們的朋友,我們該如何避免悲劇發生?

總的來說,正如「臺灣自殺防治中心」指出,自殺發生的心理狀態大體有三者:矛盾(認知)、衝動(情緒)、僵化(將自殺行為合理化)[10],三者中有兩者其實都是認知失調的結果。

按中心專家的建議,只是一味否決他們想要自殺的念頭,或是告訴他們還有更悲慘的故事,對他們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我們得意識到,自殺者在自殺之前,是「求助者」,但求助者不等於「弱者」。我們能給予最主要的支持,就是「不帶批判性的聆聽」,專注對方的感受,尊重他們的價值觀與意見。

強力的指責,或是缺乏同理心的批判,只會讓來談者在對外的認知上築起更高的牆,反而強化了他自身原本失調的認知誤區。

接著我們可以進行對來談者自殺可能性的評估,譬如了解他的自殺計劃,如果談到自殺工具,(可能的話)試著移除該工具。

若當下情況危急,留下來陪伴他,用時間換取空間,尤其當自殺者的自殺衝動得到舒緩,自殺的行為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不會復發。待對方自殺念頭暫時解除、情緒和緩之際,建議趁此期間尋找能夠提供支持的資源,譬如帶他去看諮詢師或相關機構求助。

 

§健康的合理化:走出自我方能內外和諧一致

這裡我們再看另一個故事,曾國藩也曾如屈原一般,感嘆人皆為一己之私而活,趙烈文告訴他:「集眾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

確實人性中都有對錢財、權力等私慾,但要成就一個良序社會,必須建立在普遍人性的理解上,點醒了曾國藩。

回到認知失調的理論上,我們是否能從認知失調的理論本身,避免自殺悲劇?

實則認知失調的理論有其積極面,人生中的許多課題,都會引發我們的認知失調,好比小時候長輩教導我們要誠實,可是長大後卻發現誠實不見得對自己有利。

然而,這也是生命的契機,使我們有機會在失去內心與環境的和諧一致時,重新整合自我與環境、他人之間的定位。

故重點就在於成長過程中,建立一般到道理的價值觀之外,亦不失通達、接納與開放的情商培養。

使合理化趨於真正的合理,在不斷接納新知的人生進程中,隨著時代一起成長,保持個人內在認知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互動對話。

最終,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悲劇,每出悲劇下都有一套個人處事的價值觀。我想起印度禪師奧修(Osho),他以為這些悲劇其實都來自於頭腦的幻象,這個幻象或許就是一種認知失調的表現。

當我們為自己的幻象做了太多的投資,我們就捨不得從幻象中走出來,因為我們的生活已經融在幻象裡面。

奧修說:「唯一可能的成熟就是透過生活。」

故自殺並不是我們成長的答案,自殺是對成長的徹底逃避,死亡斷絕了所有成熟的可能。

那麼諮詢師,或者家長、老師能在成長上能做什麼?其實就是給予的其實就是一個健康的認知環境。

舉例來說,對於「該不該告訴孩子聖誕老人是真的,還是假的」的問題上,你會怎麼做?當孩子問他從哪裡來,你會說「他是從石頭裡頭蹦出來?」,還是給他趁機科普性知識?

這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隨著每個孩子不同的成長曆程,給予適切的教育,以確保一個人人格發展不同階段的完善。

所謂「完善」不是建立在成人自己不好意思,或者過分天真的基礎上,好操控孩子成長的速度。所以塑造環境的目的,是讓孩子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逐漸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成人的存在僅僅是輔助。

學習面對現實,但又不把現實看得偏頗而極端;學習接納關係的快速變動,人世的物換星移。

就像我們在孩子學步的過程中可以在地板上裝設軟墊,避免他們跌倒受傷,但不等於我們要為孩子建造一座無菌室。

直到有天,我們幻想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逐漸和諧,這並非需要我們開創一個世界,只有極度自戀的人才會以為自己是神。

也不看最後偉大的成就,那只會使我們忽略所有當下的快樂,將人心寄望在未知的另一個幻象之上。

也許生活並不美好,但成長做為一種改變,而改變意味著可能,意味著希望,唯有活著才有辦法促成美好的改變發生。

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我們既是求知的孩子,又是照料自己並與世界對抗的成人,所以我們需要與他人之間建立起互助的關係與社群。

在逐漸和諧的歷程中,感受每一個當下小小的快樂,這不是委屈與卑微,而是回歸人性本身的不完美,在不完美中臻至個人生命最大的滿足與光輝。 


[1]書中對於學生的名字皆用他們在課堂取的英文名字代替,保護學生的隱私,方便敘事。

[2]按最新的研究統計,自殺已是一個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每年全世界大約有100萬人死於自殺,1,000-2,000萬人嘗試自殺,5,000萬-1億2,000萬深受自殺或有一個近親或同事企圖自殺的影響。亞洲佔全世界自殺率的60%,那麼亞洲每年至少6,000萬人受到自殺或企圖自殺的影響(Beautrais,2006)。參閱「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統計資料,http://tspc.health.gov.tw/research.html

[3]鄭芬蘭,《教育大辭書》,2000.12,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442/

[4]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5]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6]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7]「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8]中世紀哲學家多瑪斯(St. Thomas Aquinas, 1225-1274)在談人的「不明智」有十種,王國維此處說法便類似其中兩種,憂慮世俗事物(solicitudeabout temporal matters),以及憂慮未來(solicitudeabout the future),過度熱切的關心導致憂慮,增加靈魂的負擔。參閱潘小慧:《德行與倫理:多瑪斯的德行倫理學》。臺南市:聞道,2009.04。

[9]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十七卷》。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2。頁431-433。

[10]http://tspc.tw/tspc/portal/howdo/index.jsp?sno=81

◎ 高浩容

哲學、教育雙博士生,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心靈馴獸師》等十多部出版品。現居上海,專職諮詢與寫作。

相關焦點

  • 一年一度端午節,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那賽龍舟是怎麼來的?
    吃粽子全國各地的人們大多數都會吃,但是賽龍舟在我國北方地區就比較少了,不過在南方依然是一項重要的賽事,看著龍舟上的健兒揮舞著堅實的臂膀,高喊著口號,端午節的氣氛也會被推到制高點。 那麼一年一度端午節的兩大習俗究竟是怎麼來的,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那麼賽龍舟又是怎麼來的,和屈原有關係嗎?
  • 端午節並非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是一個比較古老的節日,它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經有2500~3000年的歷史,端午節的主要項目有賽龍舟,划龍船,吃粽子。不過作為北方人的我,只是吃粽子,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大家比較認可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所設立的節日。
  • 屈原為什麼要選擇投江自殺而不是歸隱山林?
    屈原之投江死,而非歸隱山林,其實不是一道歷史題,而是一道關於抑鬱症患者遭遇重大事故後的危機心理幹預的命題。所以:屈原的結局,是內因(抑鬱症)和外因(危機心理幹預)共同作用的結果。關於這個內因和外因的相關,還得從頭說起——屈原本姓羋名原,因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便被叫做屈原。
  • 彭旭《心理危機幹預與自殺防治》
    《心理危機幹預與自殺防治技》課程是心理諮詢師的必修課,也是最難的部分。一旦處理不當,不僅會傷害來訪者,也影響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為了應對諮詢中最難的部分。我們和前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的彭旭老師一起研發了心理危機幹預與自殺預防課程。
  • 心理諮詢師的必修課:自殺防治與危機幹預
    摘取共通性的內容,以饗讀者。自殺防治與危機幹預,是每個諮詢師都應該掌握的一項實務技能。如果來訪者突然提到想自殺,諮詢師應該怎麼回應?如何評估來訪者實施自殺的可能性?要不要趕緊報警?下次諮詢要不要談及自殺議題?如果突然接到來訪者在實施自殺前打來的電話,諮詢師如何進行危機幹預?
  • 屈原最後為什麼選擇投江?
    屈原最後為什麼選擇投江?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是出自著名作品《離騷》中的一句話,大家都知道它是離騷中的一句話,它的作者是楚國詩人屈原。提起屈原這個人,實際上是功不成名卻就的一個歷史人物了。這就學者推論說,當年屈原跳江自殺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他當時但不被重視,自己心中宏大的報國理想不能實現,久而久之憤懣至極,最後選擇了跳江自殺。究其原因,還得娓娓道來喲~其實從屈原之前的作品上來看,就能看出他是一個極其愛國的一個詩人。如此愛國的一個詩人卻不被重用,只能說明是統治者的問題。當時屈原的上級也就是當時的帝王是楚懷王。
  • 端午節詩話:歷代文人雅士為紀念屈原投江,寫下頗多詩詞
    ****************端午佳節詩話作者:田大金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因古時的「端」是「初」的意思,又常將「五」寫成「午」,故「初五」寫成「端午」,古時「午時」稱「陽辰」,於是,端午節也稱端陽節。古時民間過端午節,有門上掛艾蒿避邪、住房周圍撒雄磺避蟲害等習俗。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下遊抱石投江,結束了62歲的生命。人們懷念屈原,每逢端午這一天,開展賽龍舟,食粽子等活動,一直沿襲至今。
  • 中國偉大詩人屈原是怎麼死的?這些端午節的傳說,你又知道嘛?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因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跳河自殺了。那麼屈原為什麼要在端午節這選擇投江自盡呢?說法其二:當時屈原在流放的路上走到了泊羅江,後面逃難的傾襄萬到此,見到屈原之後,大哭訴說楚國已經被滅,自己逃了出來,一心想要復國,後面的追兵當時緊追不捨。屈原被頃襄王的愛國之心感到,於是和他換了衣物,待追兵到此之後,屈原從身一躍,跳江自盡保全了頃襄王。
  • 投江紀念屈原是對愛國精神的曲解
    在大聲念完這句詞後,穿著黑色漢服的賈治勇平展雙臂,面部朝下,撲通一聲跳入河水中……6月23日下午,四川省西昌市海河邊,41歲的賈治勇以俯身「投河」的方式,完成了他的端午節「儀式」,這是他連續第四年,用跳河的方式「紀念屈原」。
  • 影響中國的歷史人物之屈原:面向風雨的歌者為何投江?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並影響到漢賦的形成。屈原影響著中國文化的形成和後世的眾多文學家,他的詩歌和體裁是中國文化的主要源頭之一!中國民間端午節的由來,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
  • 中國有影響歷史人物眾多,惟有屈原享有全國性節假日端午節被紀念
    在端午節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講一位特別的人物:屈原。我們以此紀念屈原,體會他特別的力量。中國有影響的歷史人物眾多,但惟有屈原享有一個全國性的公眾節日被紀念。對今天的中國民眾來說,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有這麼一個傳說流行中國:屈原投江,百姓哀憐屈原,划龍舟到江中救屈原,向江裡投粽子給魚吃,讓魚別吃屈原。
  • 屈原之死之屈原投江的故事
    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弄到這等地步呢?」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髒的,只有我是個乾淨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裡去,也不能拿自己乾淨的身子跳到汙泥裡,去染得一身髒。」由於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於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裡自殺了。
  • 男子連續4年模仿屈原投江,口念詩詞,表達對屈原的紀念
    小夥伴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政治家屈原的,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屈原的精神一直被後人所學習的,在歷史記載中,他最後因為自己的國家要毀於一旦了,所以就選擇沉江以身殉國。但是卻有一位男子堅持了4年紀念屈原,不過他的紀念方法卻很讓人震驚,是直接模仿屈原投江,是真實的投,他的這一行為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熱議,有讚揚的,也有不贊同的。不過這些都對他沒有什麼影響,他一直堅持下來了!
  • 端午節到底是紀念誰的?屈原,還是伍子胥,抑或另有他人?
    ~端午節歷史悠久,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端午節來歷的傳說,主要有以下幾種:傳說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政治家。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最早在荊楚地區廣為流傳。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始於南朝的文獻。南朝梁宗懍編撰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 心理危機識別與幹預
    9月7日我校心理教師盧芳芳老師開展心理危機識別與幹預講座,就心理危機定義,自殺徵兆,自殺風險評估,如何與學生傾談,和家長溝通的小技巧六個方面展開交流,班主任們對於心理危機與心理危機幹預的定義有了初步認識,同時對於心理危機幹預的實施原則與具體運用有潛在的了解。
  • 呵護稚嫩的生命:青少年自殺與心理危機幹預
    自殺,一般始於心理挫折發生,個體在擺脫抑鬱的心理衝突的過程中,學生自殺主要是由於學業挫折、人際關係衝突、家庭不和等現實問題,在自卑、厭世、絕望的消極情緒支配下,為排解心理痛苦而自殺。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殺行為是往往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結果,一些青少年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念日趨淡薄,新的社會主義的激勵人心的道德價值觀念又非常缺乏。
  • 《為屈原做心理治療》第2集:是什麼讓抑鬱症的他多活了20年!
    我將餘生獻給中國的心理社工、心理治療事業帶你從小白到達人,三年讀完心理系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課程本文是《為屈原做心理治療》第2集——重度抑鬱症的危機幹預寫關於屈原的文章,不是為了寫他而寫他,我是為了給大家講解自我心理治療的理論做案例分析,假設時間可以穿越,我們回到屈原那個朝代,為這位INFP的抑鬱症詩人做一些危機的幹預和心理治療。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從小,長輩們就告訴我們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要包粽子吃,喝雄黃酒,還要在門前懸掛艾蒿來去惡闢邪,而且還有賽龍舟可以觀賞。
  • 心理危機幹預
    心理危機幹預諮詢是一種熱切而直接的心理諮詢形式,是以應對具體的危機為目標,而不涉及全面的態度、行為和價值觀的改變。心理危機工作是心理諮詢師執業生涯中的最大強度最高水平的工作。引起心理危機的大多是社會關係變異和當事人反社會人格的交互作用,因此,在歐美國家,自殺是一種犯罪行為。
  • 《為屈原做心理治療》第1集:屈原——史上第一個抑鬱症名人
    為屈原做危機幹預》3、第四篇《李白給了身患重度抑鬱症的屈原一個活下去的理由》4、第五篇《敘事心理治療對因博愛型、母親型的抑鬱症患者的啟示》當屈原遇到李白,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第一篇《為屈原做心理治療!屈原是如何從抑鬱質一步步發展到重度抑鬱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