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往被視為高端食用油的橄欖油也逐漸成為市民餐桌上的常客。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市場上的橄欖油實際上有很多類型,高低端產品質量大不一樣,價格也十分懸殊。有的品牌甚至還有意無意地在產品名稱混淆視聽。
橄欖油「型號」有點亂
「以前也常買橄欖油,但最近這次才發現買回來的油名稱跟以前不一樣了。」本市消費者王女士日前向記者反映說,以前常買的橄欖油名稱為「特級初榨橄欖油」,而這次則只有「橄欖油」三個字,仔細查看成分說明後才得知,這次買的油是「精煉橄欖油」和「特級初榨橄欖油」的混合油,檔次不如以前買的高。記者走訪市場了解到,橄欖油的名稱確實比較複雜,有的是「特級初榨橄欖油」,有的是「淡味橄欖油」,還有的是「調和橄欖油」「混合橄欖油」等等,而不同的名稱代表著不同的成分,以及不同的價位。同樣一瓶1升裝的油,便宜的只要二十多元,而貴的則可能高達百元以上。
部分商家誤導消費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根據橄欖油的相關國家標準,不同等級的橄欖油確實都有不同的名稱。但是部分商家恰恰就利用有些消費者對標準不太熟悉的這個「弱點」,把各種等級的橄欖油混為一談,甚至有意誤導。記者在本市部分超市採訪時,就有銷售人員推薦「純橄欖油」,並稱其價格實惠。但對於這種橄欖油屬於「混合橄欖油」而並非高級的「特級初榨橄欖油」這一情況隻字不提。有的廠家,在一些添加了少量橄欖油的「調和食用油」包裝上,刻意突出「橄欖油」的字樣,很容易讓人誤認為是純橄欖油。還有的消費者本來是衝著高端、高品質去選購橄欖油的,卻在電商網站買到了按相關標準不能稱之為橄欖油的「橄欖果渣油」,儘管價格可能便宜了一些,但完全事與願違。
記者採訪的資深業內人士表示,我國關於食用油的各項標準都相當嚴格,具體到橄欖油,也針對不同的等級、成分、加工工藝以及商品名稱等進行了嚴格的規範。無論是國內食用油的生產廠家還是進口橄欖油的貿易商,都應嚴格自律,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隨著消費者對橄欖油及相關標準的了解程度越來越高,商家的各種伎倆被識破後,更是難逃被消費者「拉黑」、被市場「驅逐」的後果。因此實實在在恪守誠信,才是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硬道理」。
海河傳媒中心今晚報事業部出品今晚報記者:翟維鷺編輯: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