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編閩南語順口溜 泉州一「芭樂阿姨」火了

2020-12-19 人民網福建頻道

原標題:自編閩南語順口溜 「芭樂阿姨」火了

  呷了或恁尪某講百年,呷了擱恁賺大錢

  「芭樂阿姨」的吆喝—— 火了

  「呷桃肥,呷李瘦,呷芭樂睡杉板。」「芭樂四季水,如呷挨如水。」「圓圓,呷了或恁講百年」……聽到這麼接地氣的順口溜,你心動了嗎?有沒有想停下來買幾個芭樂呢?近日,一段賣芭樂的視頻在微信朋友圈裡走紅,老闆娘被親切地稱為「芭樂阿姨」。據說,她賣的芭樂不僅個大味甜,而且她為芭樂自編的閩南語順口溜說得「溜了好幾條街」!

  昨日,記者經過多番打探終於找到了這位「芭樂阿姨」,50歲的她看起來年輕精幹,嗓門清脆。對於在網上走紅這件事,她顯得很難為情。阿姨18歲就開始出門賣芭樂,一直到現在賣了32年。32年來阿姨總共騎壞了15輛摩託車。還好她樂觀、能吃苦,如今也算是過上好日子了。

  阿姨的筐子裝滿了芭樂

  「白淨擱好骨骼,吃了兒子好讀書」——「芭樂阿姨」的順口溜紅了

  「芭樂阿姨」那張嘴真的不是吹的。初次見她,騎著一輛太子型摩託車,後座上綁了兩個大籮筐。精練的短髮加皮製羽絨衣,倒看不出有50歲的年紀。一說話,嗓門那個清脆。

  親歷一場她和顧客之間的對話,錄下來大家感受一下吧:(提示:文中所有順口溜都要用閩南方言發音,才能得其韻味。)

  顧客:「五塊錢一斤?能不能省點(閩南語,便宜點)?」

  阿姨:「中央咧,泉州不是省哦。我這個好呷擱時走,呷了擱出名。」

  顧客:「不是才賣四塊錢嗎?」

  阿姨:「我這個白淨擱好骨骼,呷了兒孫好讀書,狗公擱昧相壓。」

  然後,她一邊幫顧客挑選芭樂,一邊開始「打廣告」了:「圓圓,呷了或恁公式某講百年,呷了擱恁賺大錢。吃到你面紅紅,你老公不會找別郎。」

  顧客:「哈哈哈,阿姨,你會賺大錢。」

  阿姨:「是啊,我順順賺,一年剩例五百萬。」

  顧客:「你好會講啊,喜氣。阿姨,你哪裡人?」

  阿姨:「我南安人,人稱南安小呂宋,生意擱興旺,畫龍擱畫鳳。」

  稱好後,把芭樂給了顧客,阿姨又說:「來,小小錢,讓你呷了心念好幾年;大人呷到嘴尾甜,小孩呷了倒相爭;後生呷了好變化,孩子呷了彭彭大,老人呷了會遊清華擱北大!」

  是不是很喜慶,很有趣?以至於,不少網友表示:「不吃芭樂,也得去聽聽她溜兩句啊!」

  「人有艱苦,才有世間」——18歲起賣芭樂為生,不會普通話自編順口溜

  聽說要採訪,阿姨很難為情,隨口開了句玩笑也是順口溜:「你們閒閒,害我真沒閒!」阿姨名叫李燕玉,今年50歲。她說自己也沒讀什麼書,但明白做生意就是要靠一張嘴,所謂「出門講六化,入門才會掀鍋蓋」。

  聊了好一會,她才收起表情說起自己的身世。「五六歲時父母就沒了,我們兄弟姐妹五個人相依為命。」李燕玉說,她18歲就開始出門做生意了,一開始就是賣芭樂。

  「剛開始沒什麼人愛吃芭樂,生意不好做。後來聽說芭樂有益腸胃,還可以防治高血壓和糖尿病,我就覺得還可以賣。」李燕玉介紹,她的普通話很不好,只會聽講一句半句,這給做生意帶來不少麻煩。她想,要招攬生意,這樣可不行,於是自打那時起,她就自己摸索著,編些順口溜活躍氣氛。

  現在看來,她的順口溜編得很成功。這麼多年來,她每天六點多要從南安大霞美家裡出門,裝車後上午在清濛一帶賣,下午在萬祥小商品市場一帶賣。

  「用摩託車運。你別看這兩個竹筐,兩個可以裝250斤,我一天大概可以賣四筐,約500斤。」李燕玉說,用摩託車載著賣比較靈活,32年下來,她騎壞了15輛摩託車。經過多年的經營,現在她和人合夥,在廣東承包了7畝地用於種植芭樂。

  「主要還是要好吃,這些芭樂是種在山上的,不是田裡的,比較甜、脆。」她說:「賺的是辛苦錢,但是『人有艱苦,才有世間』。」記者 陳玲紅 莊麗祥 文/圖

(責編:林東曉、張子劍)

相關焦點

  • 自編閩南語順口溜 南安「芭樂阿姨」的吆喝火了
    呷了或恁尪某講百年,呷了擱恁賺大錢「芭樂阿姨」的吆喝—— 火了「芭樂四季水,如呷挨如水。」「圓圓,呷了或恁講百年」……聽到這麼接地氣的順口溜,你心動了嗎?有沒有想停下來買幾個芭樂呢?近日,一段賣芭樂的視頻在微信朋友圈裡走紅,老闆娘被親切地稱為「芭樂阿姨」。據說,她賣的芭樂不僅個大味甜,而且她為芭樂自編的閩南語順口溜說得「溜了好幾條街」!
  • 自編閩南語順口溜賣芭樂 「芭樂阿姨」微信圈走紅
    ­  呷了或恁尪某講百年,呷了擱恁賺大錢 ­  「芭樂阿姨」的吆喝—— 火了­  「呷桃肥,呷李瘦,呷芭樂睡杉板。」「芭樂四季水,如呷挨如水。」「圓圓,呷了或恁講百年」……聽到這麼接地氣的順口溜,你心動了嗎?有沒有想停下來買幾個芭樂呢?
  • 泉州石榴阿姨火了 自編閩南語順口溜32年騎壞15輛摩託車
    呷了或恁尪某講百年,呷了擱恁賺大錢「芭樂阿姨」的吆喝—— 火了「呷桃肥,呷李瘦,呷芭樂睡杉板。」「芭樂四季水,如呷挨如水。」「圓圓,呷了或恁講百年」……聽到這麼接地氣的順口溜,你心動了嗎?有沒有想停下來買幾個芭樂呢?
  • 孩子你會說閩南語嗎 專家:重傳承鼓勵孩子講閩南語
    多樣的課堂有助於孩子學習閩南語樣本篇  2011年,晉江市陳埭鎮溪邊民族小學率先開設了閩南語課程,今年9月,晉江陳埭鎮19所小學一、二年級以及1所幼兒園的學生也開始學習閩南語課程四川姑娘顏慈不僅能用閩南語自我介紹,還能和記者簡單聊上幾句。原來,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的五年級,她每周都有閩南語課,5年下來,已經學了不少閩南語。她的好朋友李思懿是重慶人,閩南語也說得和她一樣好。「我們上次還一起上臺說閩南童謠呢,我們倆演的是火鼎公婆。」正說著,二人一邊念著童謠,一邊跳了起來。
  • 鯉城防疫專家自創自編閩南語順口溜 防控要點全都有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進入防控關鍵時期,日前,鯉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自創自編4首閩南語防控順口溜。這4首閩南語順口溜的作者——鯉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洪文治介紹,這些順口溜是她於1月24日(除夕)開始陸續創作的。
  • 孩子你會說閩南語嗎? 專家呼籲保護閩南語傳承刻不容緩
    不只有溪邊小學,今年9月,晉江陳埭鎮19所小學一、二年級以及1所幼兒園的學生也開始學起閩南語課程。陳埭的小學裡有近85%來泉務工人員子女,對於他們來說,每周一節的閩南語課是融入當地的起點。  然而,當陳埭的小學生們開始講閩南語時,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土生土長的泉州小朋友,卻不講甚至不會講閩南語了。專家呼籲,普通話和閩南語並不對立,保護閩南語傳承刻不容緩。
  • 「空砍氣」是啥意思 翻譯閩南語難倒新泉州人
    寒假作業:「空砍氣」是啥意思 翻譯閩南語難倒新泉州人網友力挺 專家認為可喚起對方言的重視「泉州一小學生的寒假作業,滿滿的閩南味!不少網友就此事討論起了閩南語的保護與推廣。在@日月之約 看來,推廣閩南語肯定大夥都贊成,作為教材選擇這樣的題目,出發點肯定是好的,「如果在選擇詞語上更文雅一點就更好了,例如泉州、開元寺、老師等,也更能表達泉州文化之都的形象」。
  • 泉州現閩南語「神翻譯」廣告牌 引網友學者質疑
    泉州現閩南語「神翻譯」廣告牌 引網友學者質疑 qz.fjsen.com 2013-07-30 08:10  陳瑩鈺 尤燕姿 謝明飛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 泉州動車站現閩南語廣告牌 翻譯遭網友學者質疑
    最近,泉州動車站一排閩南語廣告牌的神翻譯,在微博上引起熱議,網友華大一位教授甚至批評其「粗俗」。  廣告方說,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傳播閩南語文化,教授和不少網友卻對這種「翻譯糟糕」的文化傳播方式表示質疑。
  • 潘立飛:要把閩南語藍調唱給全中國人聽
    這一次,專輯的主題是鄉愁,所有歌曲全是閩南語。其中有兩首是獻給爸爸媽媽的歌,他要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告別所有過去的舊時光,開啟他的音樂新徵程——閩南語藍調Blues。作為廈門大學經濟系高材生,自從大學時代玩轉音樂以來,在泉州,乃至福建,他開創了本土原創音樂的多個第一。
  • 僑鄉泉州閩南語音樂漸熱:鄉音匯成情感交流「音符」
    閩南語音樂學會遍地開花,為閩南語音樂愛好者打造了一個聚集地。 鍾欣 攝中新網泉州3月28日電 (陳龍山 孫虹)「談起閩南語歌曲,很多人會聯想到老派的經典歌曲和閩南童謠,但是閩南語歌曲也可以很潮、很時尚,而且聽起來特別親切。」
  • 春暉路街道自編順口溜宣傳徵兵
    擒拿練得效果棒,保家衛國我能上……」這幾天,一首由春暉路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自編的徵兵宣傳順口溜在各社區流傳。今年徵兵工作開始之後,為動員更多適齡青年報名參軍,春暉路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加班加點創作,把青年參軍後在部隊服役、退伍返鄉及父母在家享受到的好處編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當兵好處真不少》,以激發適齡青年的參軍熱情。
  • 臺灣小學設閩南語必修課 泉州孩子會聽不會說或丟母語
    對此,泉州教育界眾多人士憂心忡忡,是否可以借鑑臺灣的做法,給孩子補上閩南語一課?葉彥良感嘆,如果沒有這門閩南語課程,很多閩南古音就要慢慢消失了。  而據記者了解,臺灣學校從1995年就開始推廣「雙語教學」,即每名學生在學習語文課時,還要必修一門「母語課程」,可以是閩南語、客家話或其他少數民族語言。課程教材也是從那時就由教育部門請專業人士來撰寫,十幾年堅持並不斷發展,如今閩南語在臺灣得到很好的保護。
  • 僑鄉泉州閩南語音樂熱:鄉音匯成情感交流"音符"
    鍾欣 攝  中新網福建新聞3月28日電 (陳龍山 孫虹)「談起閩南語歌曲,很多人會聯想到老派的經典歌曲和閩南童謠,但是閩南語歌曲也可以很潮、很時尚,而且聽起來特別親切。」世界閩南語音樂聯盟發起人、內陸資深音樂人潘喬風28日接受採訪時表示。「80後」潘喬風致力於推廣閩南語歌曲,寫了上千首歌曲。
  • 泉州僅30%父母教過孩子童謠 專家呼籲多接觸閩南語
    當天,莊阿姨也在現場教小朋友們念起自創的童謠。莊阿姨笑稱自己只是半個閩南人,雖然父母是惠安人,但由於父親工作原因,她生在廣東,長在青海,工作後才回到泉州,自小不懂閩南話。「三十年前,偶然聽到收音機裡正在教人念童謠。」她覺得很有意思,就開始跟身邊人學說閩南話,2011年去揚州的火車上偶遇傅老並開始學習童謠,現在已經創作了數十首童謠。
  • 村民自編順口溜贊脫貧
    鶴壁市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貧困戶原雙連收入增加,感受到脫貧政策的好處,自編順口溜讚頌脫貧攻堅工作。    原雙連因殘因病致貧,駐村幫扶工作隊將她家的4間閒置房屋流轉給旅遊公司,同時在村裡引進的鶴壁市康元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種植示範基地給她安排了一份炊事員的工作,現在她家的狀況逐漸好轉。
  • 這波普法太有才,自編「一盔」順口溜,守護安全出行!
    頭盔真的很重要,關鍵時刻把命保……」這是台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直屬二大隊三中隊民警張賢良為了讓廣大摩託車、電動車駕乘人員牢記「一盔」的作用,自編的交通安全順口溜。多年從事交警一線工作的直屬二大隊三中隊民警張賢良,結合25年從警工作,在「一盔」宣傳活動過程中,一改往日的宣傳教育方式,為了讓大家理解並掌握交通安全知識,將交通安全常識編寫成通俗易懂,又容易使人熟記於心的「順口溜」。
  • 泉州的哥從業新規:要會閩南語與日常英語
    昨日,記者獲悉,泉州市交通委目前還未接到通知,不過去年3月實施的《泉州市出租汽車客運管理規定實施意見》中規定,企業必須教育從業人員講普通話,會講閩南語和英語日常用語。 □泉州網(微博)-東南早報(微博) 記者 陳小芬
  • 國之瑰寶:閩南語
    深綠色為漳泉片(即通常意思上的閩南語)淺綠色為潮汕片(即潮汕話)黃色為雷瓊片(即通常意義上的海南話)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系集合,狹義則僅指閩臺之閩南語。,一都鄉的王坑的部分自然村,上逕鄉、音西鄉、陽下鄉、東張等鎮,宏路鎮的龍塘,圳邊、周店等村。
  • 由tiktok與閩南語踢投說起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說:國外的抖音tiktok的發音跟閩南語出去玩(踢投)的發音一樣。的確如此,tiktok的創始人張一鳴也是福建龍巖人,龍巖人是不是說閩南話,我沒有考究,但是有人說他所在的那個鄉是說閩南話的。所以tiktok的發音確實跟閩南語的去玩(踢投)是一樣的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