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縣域教育質量,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明確提出「精準扶研」的理念,由縣教育培訓中心組織縣、鄉兩級教研員運用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方式,幫助教師提高業務能力,幫扶學校提升管理水平,並在縣域範圍內建立精細化、生態化、有實效的教科研機制,實現「強科研、提質量」的目標。「精準扶研」的概念、內容、方式、方法等受「精準扶貧」的啟發,可歸納為四環節——識、導、助、評。
精準「識」研。「識」即認識、識別。縣教育培訓中心在「精準扶研」啟動之初做了兩項調查並形成分析報告,分別為《縣域「扶研」能力基本現狀調研與分析》《保亭縣中小學校本教研基本現狀與分析》,通過兩個分析報告,識「己」識「彼」。
識「己」所能。「己」指的是作為扶研者的縣、鄉兩級教研員,看他們是否具備了「扶研」能力與水平。2011年底,保亭成立了研訓一體的教育培訓中心,並配足配齊教研員,通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縣、鄉兩級教研員具備了「扶研」能力。
識「彼」所指。「彼」指的是受扶對象:教科研薄弱學校及教科研遇到的問題。「識彼」要準確地識別教科研薄弱學校存在的難點。縣教育培訓中心根據2012年以來蹲點教研的梳理成果,將縣域內15所中小學確定為教科研薄弱學校;同時確定了教科研面臨的4大共性問題: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學科組活動有量無質、教研常規粗放管理以及課題研究的空白。
精準「導」研。「導」即指導、引導。通過引導教研員和教師認識「精準扶研」的重要性,從而帶動縣域教師積極參與各項教科研活動,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為「精準扶研」提供觀念保障。
引導學校和教師認識「精準扶研」是為解決學校教研低效甚至無效問題,提高學校教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師業務能力的需要。當下學校和教師最需要的:一是學校儘快建立相關教科研機制,強化教科研過程管理;二是加大校本教研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認識度和認可度;三是開展形式多樣且有實效的主題活動,讓教師願意參與、主動參與。
精準「助」研。「助」即幫助、扶助。在精準「識」研和精準「導」研的基礎上,針對縣域和學校存在的瓶頸,採取多種形式的「扶助」方式,注重解決問題和解決實效。
抓實蹲點教研,規範學校管理。以學校為基地,縣教研員「一對一」指導,即一位教研員蹲點一所薄弱學校,全程進行跟蹤、跟進和指導,助其解決問題。譬如,針對教學常規「零管理」的學校,教研員立足實際,幫助其建立規範的教學常規管理機制,做到「一校一機制」;針對教師少而無法進行集體備課的情況,教研員組織鄰近學校定時開展聯片教研,或通過博客、微信平臺,解決集體備課、資源共享問題。
抓實學科活動,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學科是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的主陣地,要開展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活動。一是進行「高效課堂基本範式」培訓,旨在改變舊有教學模式,提高縣域教師業務能力水平,進而提升縣域教育質量。二是舉辦導學案撰寫培訓及比賽,讓教師更好地把握「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三是大力開展高效課堂實踐課活動。通過活動,促使高效課堂向縱深推進,進一步提升課堂效率。
精準「評」研。「評」指評判、考評。在前三者的基礎上,做好各項工作的考評與跟進,以鞏固和延續「精準扶研」的成效。
制定考評細則。細化量化教科研常規,使教科研常規更加具體可操作,更加符合保亭教育實際。做到項目清晰、主次分明、評價精細,每次活動做到「六有」,即有時間、有地點、有主題、有主備人、有記錄、有籤到表。
督察隨時跟進。為落實考評細則,督察要及時跟進。督察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學校層面,學科組每周一小檢,做到教學常規「周周清」;學校每月一大檢,做到教學教研常規「月月清」。二是縣級層面,各校督學不定期跟進檢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並限時整改,做到「問題隨時清」;縣級督學每學期末進行全縣大檢查,做到「問題不留下學期」。
(作者單位系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教育研訓中心)
《中國教師報》2018年07月11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