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老舍先生

2021-02-11 東方文弈

— 推薦閱讀 —

北京東城乃茲府豐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進這座小院,就覺得特別安靜,異常豁亮。這院子似乎經常布滿陽光。院裡有兩棵不大的柿子樹(現在大概已經很大了),到處是花,院裡、廊下、屋裡,擺得滿滿的。按季更換,都長得很精神,很滋潤,葉子很綠,花開得很旺。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親自蒔弄的。天氣晴和,他們把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裡,一身熱汗。颳風下雨,又一盆一盆抬進屋,又是一身熱汗。老舍先生曾說:「花在人養。」老舍先生愛花,真是到了愛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無的了。湯顯祖曾說他的詞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說是「俊得花枝助」。葉淺予曾用白描為老舍先生畫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叢中的藤椅裡,微仰著頭,意態悠遠。這張畫不是寫實,意思恰好。客人被讓進了北屋當中的客廳,老舍先生就從西邊的一間屋子走出來。這是老舍先生的書房兼臥室。裡面陳設很簡單,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習慣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禮的。他的握手是輕輕的,但是很親切。茶已經沏出色了,老舍先生執壺為客人倒茶。據我的印象,老舍先生總是自己給客人倒茶的。老舍先生愛喝茶,喝得很勤,而且很釅。他曾告訴我,到莫斯科去開會,旅館裡倒是為他特備了一隻暖壺。可是他沏了茶,剛喝了幾口,一轉眼,服務員就給倒了。「他們不知道,中國人是一天到晚喝茶的!」有時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請客人稍候,你也不會覺得悶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聞到一陣一陣香白杏的甜香味兒。一大盤香白杏放在條案上,那是專門為了聞香而擺設的。你還可以站起來看看西壁上掛的畫。老舍先生藏畫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齊白石的畫可謂「絕品」。壁上所掛的畫是時常更換的。掛的時間較久的,是白石老人應老舍點題而畫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裡提到過的「蛙聲十裡出山泉」。「蛙聲」如何畫?白石老人只畫了一脈活潑的流泉,兩旁是烏黑的石崖,畫的下端畫了幾隻擺尾的蝌蚪。畫剛剛裱起來時,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對白石老人的設想讚嘆不止。老舍先生極其愛重齊白石,談起來時總是充滿感情。我所知道的一點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從老舍先生那裡聽來的。老舍先生談這四幅裡原來點的題有一句是蘇曼殊的詩(是哪一句我忘記了),要求畫卷心的芭蕉。老人躊躇了很久,終於沒有應命,因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還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畫。老舍先生說:「老人是認真的。」老舍先生談起過,有一次要拍齊白石的畫的電影,想要他拿出幾張得意的畫來,老人說:「沒有!」後來由他的學生再三說服動員,他才從畫案的隙縫中取出一卷(他是木匠出身,他的畫案有他自製的「消息」),外面裹著好幾層報紙,寫著四個大字:「此是廢紙。」打開一看,都是驚人的傑作——就是後來紀錄片裡所拍攝的。白石老人家裡人口很多,每天煮飯的米都是老人親自量,用一個香菸罐頭。「一下、兩下、三下……行了!」——「再添一點,再添一點!」——「吃那麼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來住,這麼大歲數了,不要再操心這樣的家庭瑣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給攔了,說:「別!他這麼著慣了。不叫他幹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見表現了他對人的理解,對一個人生活習慣的尊重,同時也表現了對白石老人真正的關懷。老舍先生很好客,每天下午,來訪的客人不斷。作家,畫家,戲曲、曲藝演員……老舍先生都是以禮相待,談得很投機。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聯的同人約到家裡聚兩次。一次是菊花開的時候,賞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記得是臘月二十三。酒菜豐盛,而有特點。酒是「敞開供應」,汾酒、竹葉青、伏特加,願意喝什么喝什麼,能喝多少喝多少。有一次很鄭重地拿出一瓶葡萄酒,說是毛主席送來的,讓大家都喝一點。菜是老舍先生親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嘗嘗地道的北京風味。我記得有次有一瓷缽芝麻醬燉黃花魚。這道菜我從未吃過,以後也再沒有吃過。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過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訂了兩大盒「盒子菜」。直徑三尺許的朱紅扁圓漆盒,裡面分開若干格,裝的不過是火腿、臘鴨、小肚、口條之類的切片,但都很精緻。熬白菜端上來了,老舍先生舉起筷子:「來來來!這才是真正的好東西!」老舍先生對他下面的幹部很了解,也很愛護。當時市文聯的幹部不多,老舍先生對每個人都相當清楚。他不看幹部的檔案,也從不找人「個別談話」,只是從平常的談吐中就了解一個人的水平和才氣,那是比看檔案要準確得多的。老舍先生愛才,對有才華的青年,常常在各種場合稱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而且所用的語言在有些人聽起來是有點過甚其詞,不留餘地的。老舍先生不是那種慣說模稜兩可、含糊其詞、溫吞水一樣的官話的人。我在市文聯幾年,始終感到領導我們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們的關係是前輩與後輩的關係,不是上下級關係。老舍先生這樣「作家領導」的作風在市文聯留下很好的影響,大家都平等相處,開誠布公,說話很少顧慮,都有點書生氣、書卷氣。他的這種領導風格,正是我們今天很多文化單位的領導所缺少的。老舍先生是市文聯的主席,自然也要處理一些「公務」,看文件,開會,作報告(也是由別人起草的)……但是作為一個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負責人,他常常想著一些別人沒有想到或想不到的問題。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藝人,他們沿街賣藝,有的還兼帶算命,生活很苦。他們的「玩意兒」和睜眼的藝人不全一樣。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藝人熟識,提議把這些盲藝人組織起來,使他們的生活有出路,別讓他們的「玩意兒」絕了。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視,他把盲藝人請到市文聯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親自主持,作了介紹,還特煩兩位老藝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當皮箱》。這是一個喜劇性的牌子曲,裡面有一個人物是當鋪的掌柜,說山西話;有一個牌子叫「鸚哥調」,句尾的和聲用喉舌作出有點像母豬拱食的聲音,很特別,很逗。這個段子和這個牌子,是睜眼藝人沒有的。老舍先生那天顯得很興奮。北京有一座智化寺,寺裡的和尚作法事和別的廟裡的不一樣,演奏音樂。他們演奏的樂調不同凡響,很古。所用樂譜別人不能識,記譜的符號不是工尺,而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筆道。樂器倒也和現在常見的差不多,但主要的樂器卻是管。據說這是唐代的「燕樂」。解放後,寺裡的和尚多半已經各謀生計了,但還能集攏在一起。老舍先生把他們請來,演奏了一次。音樂界的同志對這堂活著的古樂都很感興趣。老舍先生為此也感到很興奮。老舍先生是歷屆北京市人民代表。當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說話。以前人民代表大會的文件彙編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來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決芝麻醬的供應問題。那一年北京芝麻醬缺貨。老舍先生說:「北京人夏天離不開芝麻醬!」不久,北京的油鹽店裡有芝麻醬賣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噴噴的麻醬麵。一九五四年,我調離北京市文聯,以後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裡去了。聽說他有時還提到我。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小編;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閒讀。

你若喜歡,點個 

閱讀原文,更多優惠

相關焦點

  • 理解了吃,就理解了老舍先生
    看天下 2019年33期 | 張佳瑋 您只看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和《茶館》,不一定能想得到:這麼位老北京範兒的先生,其實是留過洋的。
  • 老舍民俗書寫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京味文學語言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更是經過老舍的提煉成為一種成熟的文學語言,新時期的京味文學一開始就是站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作家利用語言文化蘊涵進行穿插、點綴、烘託,使得京味文學表現出深刻、敏銳和成熟。這一時期的作家對老舍的文學語言進行深入地發掘,首先提到的就是汪曾祺,他的《受戒》、《大淖記事》中純淨簡潔的語言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沉醉不已,汪曾祺的語言風格使他在新京味文學中獨具一格。
  • 葉夢|我所認識的汪曾祺先生
    我所認識的汪曾祺先生
  • 汪曾祺誕辰100年 | 「遺老式作家」的兩個年代
    這方面重要散文有《沈從文和他的〈邊城〉》(1980)《沈從文的寂寞》(1982)《沈從文在西南聯大》(1986)《博雅》(1986)《金嶽霖先生》《觀音寺》(1987)《西南聯大中文系》《一個愛國的作家》《星鬥其文,赤子其人》《沈從文專業之謎》(1988)《吳雨僧先生》(1989)《新校舍》(1992)《又讀〈邊城〉》(1993)《地質系同學》(1993)《中學生精讀沈從文》(1994)《唐立廠先生
  • 汪曾祺:藝術,必須有想像,畫畫是這樣,寫文章也是這樣……
    ——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
  • 老舍先生的散文《濟南的冬天》很美,可是冬天卻很冷
    濟南是山東省的省會,是一個文化豐富的老城,老舍先生原名舒慶春,他曾經有一篇散文叫做《濟南的冬天》。在舒老的描寫中,濟南不僅風光秀麗,而且冬天也很溫暖。其實這倒也是對的,但是濟南真的不溫暖。當然,我們也不能說老舍先生寫錯了,老舍先生是1930年前後來到的冬天。在那之前,他在英國倫敦任教,那裡有霧的天氣讓他印象深刻。當他來到濟南市,他對這座老城的環境感到震驚。這裡冬天沒有風,沒有霧,溫暖的天氣,有山也有水。也許是老舍先生住在濟南的那幾年冬天不是很冷。
  • 井上靖憶老舍 這位日本人和舒慶春先生什麼關係
    我感謝她的提醒,當即向老舍、李季先生家裡說明情況,他們表示尊重日本朋友的美好感情,屆時將當面表示感謝。8月7日下午,我陪井上靖一行去八寶山。臨時靈堂設在一處平房中,靠窗處擺了兩張鋪著雪白桌布的桌子,上面擺著骨灰盒、遺像和鮮花。井上靖先生一行,給老舍、李季獻花後,雙手合十,黙哀鞠躬,拍照留念。
  • 汪曾祺:那兩年,我們幾乎把北京的有名的飯館都吃遍了
    食道舊尋文 | 汪曾祺選自《汪曾祺回憶錄》《學人談吃》,我覺得這個書名有點諷刺意味。學人是會吃,且善於談吃的。中國的飲食藝術源遠流長,千年不墜,和學人的著述是有關係的。現存的古典食譜,大都是學人的手筆。但是學人一般是比較窮的,他們愛談吃,但是不大吃得起。
  • 汪曾祺:西南聯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西南聯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師沈從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當面和背後都稱他為「老金」。大概時常來往的熟朋友都這樣稱呼他。關於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訴我的。我在《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一文中提到過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裡沒有寫進去,覺得還應該寫一寫。
  • 羅崗:汪曾祺的價值在於用自己的方式重建個人與時代聯繫
    今年3月5日是汪曾祺先生的百年誕辰。4月17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應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之邀,在線上作了題為《汪曾祺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演講。羅崗演講從汪曾祺寫於70歲生日時的一首詩說起。
  • 老舍先生在美國三年半 一二十位老友寫信邀請他回國
    1946年老舍在耶魯大學演講後與曹禺合影。老舍先生差不多每隔半個月就更換一次「老舍畫牆」上的畫軸,宛如辦展覽。漸漸地,作家們,特別是較年輕者,紛紛求老舍先生也為他們選購一些美術作品,譬如齊白石的,以便裝點自己的牆壁。老舍先生對這種請求欣然接受,很高興地帶著他們去逛榮寶齋或者和平畫店,而且當場拍板,說「您就買這幅」。來人不解,覺得不就是一張齊老人的螃蟹嘛,並不特別,老舍先生抿著嘴小聲地說:「您瞧,這隻螃蟹畫了五條腳,是『錯票』,更值錢。」大家哄堂大笑,掏錢購得五條腳的螃蟹,凱旋。
  •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讀汪曾祺《今天應該快活》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讀汪曾祺《今天應該快活》有感文/劉 釗授權/新華先鋒我們這代年輕人,讀的第一篇汪曾祺的文章應是中學語文課本上的《端午的鴨蛋》,文中所記的汪曾祺家鄉江蘇高郵的端午風俗令我印象極深,「筷子頭一紮下去,吱——
  • 汪曾祺文學自傳《寧作我》問世, 「佛系」不是汪老的底色
    提起汪曾祺先生,大家常聯想到他那平靜中和的處世態度,眼前浮現出一位「可愛老頭」的形象。他似乎總能從平淡的生活中找到樂趣,一句 「生活,是很好玩的」很戳年輕人的心。▲汪曾祺與沈從文汪曾祺的老師沈從文,以及黃永玉、老舍、巴金、朱自清、聞一多等眾多知識分子也在其字裡行間出現,透過汪曾祺的筆觸,我們能夠側面了解一代文人形象。
  • 讀懂括號,你就會讀懂汪曾祺
    句號。汪曾祺很喜歡用句號。汪曾祺在這裡突然把自己的情感收斂起來,只寫到雨又下起來了,要解讀這背後的情思不得不藉助括號裡的內容。 除了有表達作用的括號,我想探究一下,括號裡的內容,其實都是汪曾祺的情趣點。比如「把兒蘭」(這個名字真不好聽),汪曾祺經常習慣上在括號裡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括號裡的看法,常常讓你發笑,覺得可愛。這樣的例子很多。
  • 老舍先生的「人生哲學」:讀懂這三點的人,都會活得比較順遂!
    可定睛一看,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老舍」先生,既然作者這麼有名,想必是不讀不行了。因為「老舍」的名氣真的太大了,試問誰不知道《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這麼有名的長篇小說?就衝作者,這本書就值得一讀。如果你恰好也想了解本書,那麼也一定意義上會了解老舍。通讀本書,我們會發現老捨身上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第一,老舍先生幽默感十足,正如他所說:一輩子很短,要過得有趣。老舍先生愛好廣泛,對很多事情都饒有興趣。
  • 汪曾祺的丹青世界
    汪曾祺先生是全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書畫家。今年3月5日是先生百歲誕辰紀念日。5月18日「百年汪老」書畫展在高郵市博物館啟動,展出先生的百幅書畫作品。展品個性鮮明,才氣橫溢,妙趣橫生。【 文】——先生的書畫是文人書畫,摒棄一切矯態做作,且雅俗共賞汪曾祺先生是一位大文人,他的書畫自然是文人書畫。
  • 以一顆初心,安靜地慢煮生活 |「為你讀詩」紀念汪曾祺先生
    識別二維碼  感受汪曾祺的鄉情民俗、旅途見聞、花鳥魚蟲⋯⋯▾  點擊收聽  ▾ 紀念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1920年3月5日—2020年3月5日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逝水》《晚翠文談》等。有人說,不讀汪曾祺先生就不足以談生活。尤其是禁足在家的這些日子,夜晚燈火點亮樓宇,我們也努力描繪著「家人閒坐,燈火可親」的景觀。
  • 《汪曾祺別集》全20卷出版,汪曾祺之子汪朗作客深圳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圖/活動主辦方提供為紀念作家汪曾祺誕辰100周年,汪曾祺先生之子汪朗和家人以及深知汪曾祺的作家、學者、編輯組成編輯委員會,共同編選了一套汪曾祺全新文集《汪曾祺別集》,全20卷包括汪曾祺的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在內,每卷各有獨立主題,總字數約200萬字,於12月出齊。
  • 時代的小菜:汪曾祺美食地圖
    這會讓汪曾祺感到一種失落。△汪曾祺的業餘愛好是做菜,他是真正的美食家,會吃更會做。只不過汪曾祺覺得他易於滿足,對於物質要求不高,像這個城市裡的大多數人,愛瞧熱鬧,但又不愛管閒事。胡同促生出一種封閉的文化,「忍」就是幾十年也不「挪窩兒」。北京人大都安分守己,甚至逆來順受,北京就是一塊豆腐,四四方方,軟塌塌,沒什麼章法。麵條、小炒,無非是些順民菜,是平民心態,是樂觀,也是一種妥協。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說「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只要活著,就挺好。
  • 汪曾祺天天逃課,沈從文100分卻打120分,聞一多:他作弊我都掩護
    011993年,汪曾祺忍著40度高燒,考進了西南聯大。可是進了學校之後,他卻自由散漫。高興時就上課,不高興就睡覺;晚上泡茶館,上課沒精神,不感興趣的課一概不上。到了大二,汪曾祺卻把沈從文開的每一門課都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