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吃,就理解了老舍先生

2021-01-18 騰訊網

看天下 2019年33期 | 張佳瑋

您只看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和《茶館》,不一定能想得到:這麼位老北京範兒的先生,其實是留過洋的。有些位先生,可能一輩子都在中國,但舉手投足遣詞造句,很是西式。老舍先生是正經去過英國的,但地道北京話,一世不忘。筆下吃食,也是。「我生在北平,那裡的人、事、風景、味道和賣酸梅湯、杏兒茶的吆喝的聲音,我全熟悉。一閉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張彩色鮮明的圖畫浮立在我的心中。」

像《駱駝祥子》裡,祥子是車夫。祥子攢了三年的錢,買了第一輛車;過於快樂,遂將買車日定為自己的生日。為了過這個大日子,頭一個買賣必須拉個穿得體面的人,然後,應當在最好的飯攤上吃頓飯:比如熱燒餅夾爆羊肉。

祥子被捉了壯丁,逃回來了,一段到橋頭吃老豆腐的描寫極精彩: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發出點頂香美的味兒,香得使祥子要閉住氣;捧著碗,看著深綠的韭菜末兒,他的手不住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裡燙開一條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兩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溼透了褲腰。半閉著眼,把碗遞出去:「再來一碗。」這一碗滾燙的豆腐,就能把祥子救活了。

祥子重新開始拉車,依然拼命。後頭祥子被算計了,丟了差事,到老程家借住。老程請他吃早飯,酬勞他打掃院子,端兩碗甜漿粥,配不知多少馬蹄燒餅和小焦油炸鬼——也就是今時今日的油條。這規格挺高:老北京講究煎餅果子配砂鍋粳米粥。甜漿粥是粥裡加了豆漿和糖,更高級了一籌。馬蹄燒餅很重油酥,比一般一籮到底的粗燒餅精緻得多。

後來祥子半被迫地娶了虎妞,吃上了正經飯:虎妞給他做了餾的饅頭,熬白菜加肉丸子,一碟虎皮凍,一碟醬蘿蔔——熬白菜極香美。這麼頓飯,祥子也承認吃著可口、熱火,但是「吃著不香,吃不出汗來」。這一句描寫,精彩極了。

到虎妞死去,祥子墮落了一段,又決定奮起了,還是打吃上面先找態度:吃點不好往下咽的東西,作為勤苦耐勞的新生活開始,於是他買了十個煎包兒,裡邊全是白菜幫子,吞了。再之後,為了慶祝新生活開始,買了個凍結實的柿子吃了——很樸實,但很甜。

小說最後,祥子墮落了,決定不顧以後,只圖現在了。所以決定:穿著破衣,而把烙餅卷醬肉吃在肚中,這是真的!——到最後,祥子覺得紮實的,也還是烙餅卷醬肉。

從熱燒餅夾爆羊肉開始,到烙餅卷醬肉為終。中間最好的時候,能吃上虎皮凍、熬白菜、肉丸子。這份貼近人民生活的真實,是老舍先生筆下極細緻,極了不起的所在。

汪曾祺先生回憶過老舍先生的幾處細節,結合看來,頗為有趣。

——說老舍先生請人吃飯,自己掂配菜,有意叫大家嘗嘗地道的北京風味。芥末墩兒極好。有一次還特意訂了盒子菜:火腿、臘鴨、小肚、口條之類的切片,但都很精緻。

——熬白菜端上來了,老舍先生舉起筷子:「來來來!這才是真正的好東西!」

這句話令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果您還記得祥子吃虎妞做的熬白菜,一定忍不住笑出聲來。

最後一個故事,出於老舍先生的自述。這件事,和他的小說,和他的人,都得湊起來看。

話說抗戰期間,老舍先生在重慶時,很關愛吳組緗先生養的一頭小花豬。有一天看小花豬生病了,老舍先生帶頭圍著,關懷備至,瞎出主意:餵奎寧?吃草藥?最後請了豬醫生來,把豬治好了。老舍先生大喜,就跟吳先生聲明:冬天,得分幾斤臘肉。——只不知道小花豬作何感想?「你明明就是饞我的身子!」

相關焦點

  • 汪曾祺:老舍先生
    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親自蒔弄的。天氣晴和,他們把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裡,一身熱汗。颳風下雨,又一盆一盆抬進屋,又是一身熱汗。老舍先生曾說:「花在人養。」老舍先生愛花,真是到了愛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無的了。湯顯祖曾說他的詞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說是「俊得花枝助」。葉淺予曾用白描為老舍先生畫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叢中的藤椅裡,微仰著頭,意態悠遠。
  • 井上靖憶老舍 這位日本人和舒慶春先生什麼關係
    又過了若干年,乞丐窮困潦倒,老態龍鍾,富翁便給他房子住,給他飯吃,暗中等待他死去。乞丐病死後,富翁高興極了,覺得這隻壺終於可以到手了,可是誰知道,乞丐在咽氣前,把這隻壺擲到院子裡,摔得粉碎。老舍先生是小說家,滿肚子故事,信手拈來,就很精彩生動,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 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書法作品真跡欣賞,湛結遒勁,珠圓玉潤
    而書法的精神交流就是書法藝術的理解分析,從而得出創新理論同理。我已經說了書法是一種高度弘揚主體精神的藝術,人們欣賞它,是由于欣賞者的心境去感應書法藝術所體現出來的種種情境,這種情境會將人們帶入到一個更高的現實中去,即精神的境界、藝術的境界、美的境界。
  • 再見了,老舍先生,謝謝您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文章
    因為以老舍這樣的人物一般而言精神世界相當複雜根本就是非常難以理解的。而我們卻只能根據他人的一面之詞或者說一些記載來看待問題。不說其中的真實性又多少,就算全部都是真的。那麼我們有資格以這麼點事實與了解來對他進行評價嗎?很多話我不想說也不能說。老舍原來是一屆文人,就算不談清高自傲也絕對是有風骨的。
  • 老舍先生在美國三年半 一二十位老友寫信邀請他回國
    漸漸地,作家們,特別是較年輕者,紛紛求老舍先生也為他們選購一些美術作品,譬如齊白石的,以便裝點自己的牆壁。老舍先生對這種請求欣然接受,很高興地帶著他們去逛榮寶齋或者和平畫店,而且當場拍板,說「您就買這幅」。來人不解,覺得不就是一張齊老人的螃蟹嘛,並不特別,老舍先生抿著嘴小聲地說:「您瞧,這隻螃蟹畫了五條腳,是『錯票』,更值錢。」大家哄堂大笑,掏錢購得五條腳的螃蟹,凱旋。
  • 善解人意 隨和可親——周恩來與老舍
    老舍是北京人,經歷了北京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時代變遷,創作了《駱駝樣子》、《四世同堂》等大量反映北京社會生活的作品。他的語言通俗、幽默、醇厚有力,被譽為「語言大師」,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1949年全國解放了,但老舍仍在美國。周恩來了解老舍內心的情感世界,知道他在國外非常思念自己新的祖國。在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上,周恩來面對薈萃一堂的作家們深情地說:「現在就缺老舍先生一個人了。」
  • 老舍先生的散文《濟南的冬天》很美,可是冬天卻很冷
    濟南是山東省的省會,是一個文化豐富的老城,老舍先生原名舒慶春,他曾經有一篇散文叫做《濟南的冬天》。在舒老的描寫中,濟南不僅風光秀麗,而且冬天也很溫暖。其實這倒也是對的,但是濟南真的不溫暖。當然,我們也不能說老舍先生寫錯了,老舍先生是1930年前後來到的冬天。在那之前,他在英國倫敦任教,那裡有霧的天氣讓他印象深刻。當他來到濟南市,他對這座老城的環境感到震驚。這裡冬天沒有風,沒有霧,溫暖的天氣,有山也有水。也許是老舍先生住在濟南的那幾年冬天不是很冷。
  • 老舍誕辰120周年:不該被忘卻的老舍之死
    沒有人要求老捨去文聯,紅衛兵也並不是專門要整他,如果他不在場,應該就不會有之後的事情發生。但對這樣一場悲劇,我們要從偶然性去理解嗎?何況歷史沒有如果。第二天一早,也就是8月24日,老舍很堅決,說還得繼續去單位。胡絜青勸不住,她出門沒有幾分鐘,老舍就出了門,出門前還特地跟四歲的小孫女說了「再見」。
  • 大阪產業大學孔子學院舉辦「老舍與北京」演講會
    中國僑網消息:據中國國家漢辦網站消息,9月16日,為慶祝大阪產業大學孔子學院設立1周年暨大阪產業大學學園法人創立80周年,大阪產業大學孔子學院舉辦了「老舍與北京」文化演講會。老舍紀念館館長、老舍先生的女兒舒濟女士專程訪問大阪並作了演講。
  • 老舍《駱駝祥子》的出版歷程
    在《駱駝祥子》裡,老舍對曹先生和阮明的描寫並非是正面的,從中這很容易讓人看出老舍本人對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和評價。他寫到曹先生時,並不認為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但因為思想激烈,而被考試沒有及格的學生舉報「在青年中宣傳過激的思想」,老舍對曹先生的描寫帶了一些諷刺,「他知道自己的那點社會主義是怎樣的不徹底,也曉得自己那點傳統的美術愛好是怎樣的妨礙著激烈的行動。可笑,居然落了革命的導師的稱號!」
  • 老舍先生的「人生哲學」:讀懂這三點的人,都會活得比較順遂!
    可定睛一看,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老舍」先生,既然作者這麼有名,想必是不讀不行了。因為「老舍」的名氣真的太大了,試問誰不知道《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這麼有名的長篇小說?就衝作者,這本書就值得一讀。如果你恰好也想了解本書,那麼也一定意義上會了解老舍。通讀本書,我們會發現老捨身上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第一,老舍先生幽默感十足,正如他所說:一輩子很短,要過得有趣。老舍先生愛好廣泛,對很多事情都饒有興趣。
  • 《四世同堂》完整版終於得見,原來你是這樣的老舍
    撰文 | 李國華(同濟大學中文系)一部陌生面容的《四世同堂》得知趙武平先生從英文譯回了老舍《四世同堂》最後部分長達十多萬字的內容,我是十分激動的。作為一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從業者,我像夏志清先生一樣,總以未見《四世同堂》全本,不能通讀原著為憾。
  • 如何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
    對文章內容的認知一般分為整體感知和局部理解。學生在閱讀答題的過程中,對作者思想傾向、文章中心思想的認知,便屬於整體感知;而對文中人物思想情感變化、性格特點及行為的分析,通常屬於局部感知。在學生閱讀能力培養中,先整體感知,再局部理解,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 北大劇社演「老舍」 特邀校友聚現場
    今年的第四屆老舍戲劇節特設文化活動板塊「我在現場」單元。6日,「我在現場」第三場線下活動「文學對創作者一生的影響」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北大劇社成員在現場演出了老舍作品《面子問題》片段,同時還特邀幾位職業和人生都與戲劇相關的北大老校友到場,和大家共同暢聊戲劇、文學對人生的影響。
  • 老舍先生的趵突泉之旅,佳作欣賞——趵突泉
    大家好,歡迎來到劉十三的悅來閱好第十二期:趵突泉閱讀是集理解、領悟、吸收、鑑賞、評價、探究於一體的思維過程。列寧說,書籍是最大的力量。一篇佳作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作品吧:作品:趵突泉作者:老舍作者簡介: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本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
  • 致意老舍——「文藝界盡責的小卒」
    老舍是全國文藝界的一面旗幟  2009年2月3日,是我國飲譽世界的文學家老舍先生誕辰110周年的日子,社會各界以各種形式紀念這位文化巨匠、語言藝術大師。北京市文聯、中國老舍研究會、北京語言大學、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老舍紀念館等以不同的形式開展了紀念活動。
  • 北大校友相聚老舍戲劇節「我在現場」活動
    今年的第四屆老舍戲劇節特設文化活動板塊「我在現場」單元。6日,「我在現場」第三場線下活動「文學對創作者一生的影響」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北大劇社成員在現場演出了老舍作品《面子問題》片段,同時還特邀幾位職業和人生都與戲劇相關的北大老校友到場,和大家共同暢聊戲劇、文學對人生的影響。
  • 對「京味兒」寫作的再詮釋——評《老舍評傳》(增補本)
    也正因此,老舍及其作品在很長的時間裡一直都是研究者們的關注熱點,包括對老舍的傳記性寫作也有多種版本出版。其中,關紀新先生撰寫的《老舍評傳》是最早出版,也是最全面、最客觀、最深入的版本,該書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別由重慶出版社和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簡體字橫排本與繁體字豎排本。這部撰述因其態度的求真務實、濃厚的學術氣息和多元的人物特質而受到讀者與研究者的廣泛認同,成為了解老舍和研究老舍的必讀書。
  • 老舍《四世同堂》終於大結局,遺失章節在美國找到英文版
    真是機緣巧合,趙武平了解到美國聯邦調查局公布了上個世紀50年代跟蹤調查賽珍珠的「秘密檔案」,就到官網上去翻看這些資料,把老舍的檔案也調出來。從此開始順藤摸瓜,在美國尋找有關老舍先生的「蛛絲馬跡」。據趙武平介紹,老舍的檔案分散在包括紐約公共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哈佛大學施萊辛格圖書館等四五個地方,「我每年都會去一趟美國,這些年來我陸陸續續跑了這些地方,把有關老舍先生的資料都找到了。」在施萊辛格圖書館,趙武平意外發現了近70年前《四世同堂》第三部《饑荒》後半部的未刪節全譯本。「我很好奇,在仔細研讀後,發現它跟我們之前在國內讀到的版本不一樣。」
  • 老舍、豐子愷、賈平凹致每個孤獨的行路人
    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 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偶爾作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自在獨行:賈平凹的獨行世界》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寥寥幾個字,可能是我買下這本書最關鍵的理由之一。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齲齲獨行著的,哪怕是整日生活在一起的親人,也有各自的悲歡喜樂,他不懂你的,你不懂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