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特殊兒童入學問題繼續受到一些代表委員的關注。
「依法平等享受義務教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賦予每一個適齡兒童的權利。然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我國殘障兒童的入學率和教育質量當前仍面臨一些挑戰。」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帶來《關於多部門統籌保障適齡殘障兒童平等享受義務教育的建議》。
俞敏洪建議,各地教育部門和衛生計生部門協同建立「特殊兒童信息系統」,在普通學校配備充足的特殊教育師資資源。
北京朝陽勁松第四小學副校長許芳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談起特殊兒童入學難處時表示,目前學校接受殘障兒童入學,難在缺乏專業的特教老師以及家長們缺少對特殊兒童的認識。
特殊兒童應得到科學的入學評估教育部等七部門2017年聯合印發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我國的《殘疾人教育條例》、《關於開展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工作的試行辦法》等均有保障特殊兒童入學的規定,但事實卻不一定樂觀。
3月1日,在2019適齡特殊兒童入學問題調研及政策建議專家研討會上,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主席溫洪談到,當初試圖以「零拒絕」的入學政策讓患孤獨症的孩子與普通孩子一起上課學習,卻遭到普通孩子家長反對,他們怕自己孩子受到傷害,要求「零風險」。
對於殘障兒童入學難,俞敏洪在提案中指出,目前,有些地方尚未建立《殘疾人教育條例》要求的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也沒有類似機構能夠對家長和學校的入學爭議進行仲裁。
澎湃新聞注意到,心智障礙者家長組織聯盟近期發布的《適齡特殊兒童入學、就學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的調研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提到,多個調研案例顯示,一些特殊兒童在沒有經過專業機構客觀評估的情況下,依靠學校老師的經驗和簡單的測試而被學校婉拒,成為入學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述報告進一步表示,由於缺乏統一的評估手段和爭議仲裁措施,申請失敗之後一些家長可能放棄繼續爭取入學機會。
「專業客觀的入學評估,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避免受到不合理、不科學和不專業的評估因而失去上學機會,也是尊重特殊兒童的個體差異、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合理教育安置的前提;更是為孩子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必要過程,使孩子在後續的教育安置中能夠真正幫助其融入集體、針對性地促進每個孩子的潛能和個性發展。」該報告指出。
俞敏洪在提案中提出建議,通過入學評估確保每個殘障兒童得到合理的、匹配其能力基礎和教育需求的個別化教育支持計劃。
解決特殊教育師資不足問題入學評估是第一步,特殊學生在學校能快速融入,正常學習又是另一大挑戰。
俞敏洪在提案中指出,因為進入普校後配套資源不足,一些殘障兒童不能得到適合的教育支持,面臨主動或被動退學的風險。
其中的配套資源不僅僅是教室、設施配備,更重要的是專業的特教老師。
根據《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2017年普通小學、初中隨班就讀和附設特教班招收的學生5.66萬人,在校生30.40萬人。《報告》認為,即使按照1:5的師生配置標準估算,普校所需要的特教/資源教師的數量也十分巨大。
「特教老師這一塊我們確實缺乏。我們的困惑是當前專業的支持不夠,我們的普教老師還是主要面對整體的教育教學,針對特殊孩子,他們沒有專業的培訓。」北京朝陽勁松第四小學副校長許芳告訴澎湃新聞,「希望有社會機構或者專業的人士能夠進入學校指導,或者有專業的學校能夠參與這方面的工作可能更好。」
對此,俞敏洪則提出建議,通過為普通學校設置單獨的特殊教師編制或資源教師編制,並將特教資源教師的職稱納入特殊教育教師職稱評定體系,解決特殊教育師資不足的問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