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篇幅有限制,雲南小吃大全第二部分如下。
豆類經典小吃11例
抓抓粉
抓抓粉,是雲南夏季消暑的涼食。成品清涼油潤,富有韌性。因是用特製的有洞鏟形器往蠶豆凍粉上面抓成細絲,故有此名。
原料∶蠶豆澱粉 5000 克。
調料∶紅 糖1000克,明礬3克,玫瑰糖500 克。
製法
(1)將明礬加水化開。蠶豆澱粉加水攪成水粉,點入明礬水。
(2)大鐵鍋上火注入水,待水燒開後徐徐淋入水粉,邊淋邊在鍋內攪拌,待水粉受熱變稠,並糊化透明時,倒入盆中靜置冷卻凝結後,翻扣在洗淨的圓木板上,蓋上乾淨紗布。
(3)鍋上火注入水,下紅糖,待溶化後用紗布過濾雜質,過濾後取糖水入鍋收汁成為糖漿,盛入容器內,加玫瑰糖溶為一體。
(4)食用時,用特製有洞的鐵皮鏟在凍粉上抓,讓凍粉從洞中鑽出細絲接入碗內,澆上糖漿即成。
炸蘭花豆
炸蘭花豆,是用蠶豆改刀,炸出蘭花形故名,是昆明老少皆喜的香脆食品。其香、脆、酥、色亮、形美頗逗人喜愛。
主料∶幹蠶豆 500克。
調料∶椒鹽 50 克,菜籽油 2000克(耗 500克)。製法
(1)用大口瓦罐一個,將選好的幹蠶豆用清水淘洗乾淨,瀝去水,裝入瓦罐內,衝入開水淹過豆子,蓋上口,燜發到豆子飽滿時,取出瀝去水後,用清水淘洗,再用小刀在豆子底部切十字花刀。
(2)鐵鍋上火,放入菜油,待燒至五六成熱時,下入蠶豆,炸到黃酥綻開呈蘭花狀時撈出,撒上花椒鹽即成。
豆蓉蛋黃糕
豆蓉蛋黃糕,是 1987年昆明護國飯店郭忠義考一級點心師的創新甜點。此點綠黃相映,美觀素雅,冰涼,甜嫩,入口即化,獨具鮮蠶豆清香味。
原料∶ 青蠶豆米 100 克,瓊脂 10 克。
調料∶白糖 200 克,雞蛋黃2個,香精 2 滴。
製法
(1)蠶豆米煮熟,撈出塌成泥,裝碗。蛋黃裝入另一隻碗內,打散。瓊脂用溫水發開。
(2)小鋁鍋上火,注入清水(1000 毫升)燒開,下瓊脂、白糖,待溶化後均分兩份,一份入豆泥碗,一份入蛋黃碗,分別各滴入一滴香精,冷卻凝固後即成。
涼豌豆粉
涼豌豆粉,是雲南傳統小吃,至今仍是家庭自配口味的夏季小吃。其成品酸、甜、麻、辣,鮮香味濃,尤受青少年獨鍾。在農村,每逢趕集,豌豆粉攤常擺在小溪岸邊,一來取水方便,二來又添涼爽,情景交融,充滿鄉土趣味。
原料∶ 上等菜乾豌豆 1000 克。
調料∶香菜、姜、蒜、醋、甜醬油、鹹醬油、芝麻油、花椒油、味精、鹽、胡椒麵、油辣椒各自入器(因食時調料按各人所愛現配,各有輕重,故不便列舉數量)。
製法
(1)制粉∶將幹豌豆淘洗乾淨,曬乾,磨成豆瓣,除去皮,再磨成粉,過籮篩篩出細粉人盆,注入清水(2000 毫升)攪成漿,加鹽。鍋上火,注入水,待水溫至 40℃左右時,徐徐淋人豆漿,邊淋邊用鐵鏟鏟動鍋底,將鍋巴(也受熱凝固的片)翻出,防止糊鍋,直至稠濃。當鍋巴與糊漿各佔一半時,盛入瓦盆冷卻凝固後,翻扣在木板上,蓋上溼紗布。
(2)對調料∶香菜洗淨切細入碗。姜、蒜去皮剁成泥分別裝碗,對入涼開水為薑汁、蒜汁。其他調料分別各裝一碗。
(3)裝碗;將豌豆粉切成薄條人碗(傳統做法是切一片放在左手掌內,右手拿餐刀把左手掌內的豌豆粉打成薄條,一面打一面入碗)。根據就餐者口味要求,用小木勺將各種調料舀入碗內,拌勻即食。
鳳慶粑粑卷
鳳慶粑粑卷,是鳳慶廚師應市的佳作。是集雲南民間吃豌豆、稻米的食風,分別合成而食的又一道名點。成品操作精細,檔次高雅,既可大嚼,又可小吃,各具風味。
制鍋巴
原料∶ 一級豌豆面 1000 克。
調料∶ 辣子面、小茴香面各 50 克,精鹽 10 克,熟菜籽油100克。
製法
①豌豆面入盆,加水(1000 毫升)調勻,再用水(600 毫升)釋開,下茴香面、辣子面、鹽調勻。
②鍋上小火,用毛刷蘸油刷鍋,舀入豆漿糊,用木勺均勻地攤平,至呈黃色有香味時,用竹片刀在鍋巴的邊沿劃一下,取出放在陰涼處。共做30 張。
制粑粑
原料:上等大米6000克。菜籽油 100克。
製法
①將米用清水泡 2~3 小時,然後,煮成飯,在磨漿機中磨成胚料,分成小圓塊,入籠蒸 12分鐘,取出再磨一次。
②在案板上抹上油,放上胚料,擀成長條圓狀,擀成厚6章米的薄片,再切成長 15 釐米、寬8釐米的平行四邊形。
制稀豆粉
原料∶ 豌豆面130克。
調料∶小茴香面 2 克,精鹽、辣子面各5克。
製法
①豌豆面入盆,加茴香、鹽、辣子,用水調成稀糊。
②鍋上火,注入水(600毫升),水溫 40℃時,徐徐淋入豆漿,不停地抄攪鍋底,沸後熟時入盆。
吃 法
燒吃∶火盆點燃慄炭火,炭火上放鐵格子架,將粑粑烤熟,兩片粑粑夾一片鍋巴,面上的粑粑抹上一層稀豆粉、油辣子、蒜油、桃仁、芝麻泥,捲成卷而食。鹹中回甜又香辣,宜於早點、夜宵。
油炸鍋巴∶將鍋巴一分為四,鍋上中火,注人熟菜籽油,燒至五成熱,下鍋巴,炸呈紅黃色取出而食。狀如蝴蝶,酥脆噴香,宜於佐酒。
鍋巴八寶卷∶ 桃仁、花生炒香,切細粒。糯米蒸熟成飯。鍋上火,注入豬油,燒至三四成熱時,下火腿、老蛋黃糕、冬菇、糯米飯、小茴香、雞縱,再下桃仁、花生,炒拌均勻成八寶餡。取鍋巴一片包上八寶餡,厚約3釐米,捲成卷。鍋上火,注入油,燒至五六成熱時,下八寶卷,炸呈紅黃色,取出切成2釐米長的塊而食。皮香脆,餡香嫩,便飯、筵席均宜。
稀豆粉油條
此品是雲南有名的早點風味食品,以其幹稀結合,脆、糯、香、辣、燙融為一體而別具特色。當代,已作為雲南風味筵席配食麵點。油條起源於浙江。自傳人云南後,經本地人的發揮,將油條泡入稀豆粉中吃,更適宜於本地人的口味。原料
主料∶幹豌豆面 100 克,油條 2根。
調料∶薑汁 5克,焙辣子面 3克,花椒麵2克,精鹽6克。
製法
(1)豌豆面用冷水攪稀,靜置 20分鐘。鍋上火,注入水,待70℃左右將稀豆粉漿徐徐淋入,放入精鹽,邊煮邊攪,防止焦糊,熟時起鍋。
(2)將油條剪成小段入碗,澆上稀豆粉,放上薑汁,撒上辣子面、花椒麵即成。
稀豆粉米線
稀豆粉,是雲南夏季消暑佳品,是用上好的白豌豆磨粉,經煮製成稀粥狀而成。稀豆粉十分爽口,並有清暑熱的功效。用它與米線配製而食,雖貌不出眾,卻風味獨特,滑糯香辣,價廉物美。
原料∶稀豆粉 200克。配料∶米線 100 克。
調料∶ 精鹽3克,焙辣椒麵、薑末、蒜汁各 5克。
製法:稀豆粉制熟後,盛入銅鍋中保持微沸狀(不能用鐵鍋,否則豌豆粉會變成黑色)。當客人點吃此品時,舀豆粉入碗,放入燙過的米線,澆上鹽、薑末、蒜汁、辣椒麵,拌勻即食。亦可配燒餅和燒餌塊同食,則風味更佳。
鍋巴油粉(彝族)
鍋巴油粉,是南澗縣彝族風味小吃,已有上百年歷史。此品是在雲南民間煮製豌豆粉的基礎上,變一次成熟為兩次成熟,把制皮與制粉分開,然後合二為一。故成品層次顯明似千層豆粉,口感各異。油粉軟糯細膩,入口即化;鍋巴綿韌耐嚼,滋味別具。成品有涼吃和熱吃兩種,均軟嫩味美。鍋巴香酥,清潤爽口,別具風味,屬雲南豌豆粉中的上品。
原料∶幹豌豆 5000 克。
調料∶精鹽、芝麻油各 100 克,菜籽油 200 克,鹹醬油 100 克,醋、面醬、油辣子各 300 克,香菜末、姜蒜汁、燙韭菜節各250 克。
製法
(1)將豌豆篩去沙粒雜物,先磨瓣去皮,用 1/3 的豆瓣磨成粉,2/3的豆瓣用清水泡發(換水 2次),摻水磨成漿,用紗布過濾,去豆渣,豆漿人盆,取部分漿加乾粉,調成糊。
(2)鍋上火,抹上油,舀入糊攤開,用木片括拉成鍋巴,用手揭下來,放平晾涼。
(3)就豆漿加鹽水、清水調成清漿。鍋上火,注入清水燒開,徐徐淋入清漿,順一個方向攪動,用小火煮熟成油粉。
(4)將溼紗布鋪在簸箕上,舀一瓢油粉攤開攤平,蓋一片鍋巴,依次順序操作至鍋巴鋪完,最後蓋上一層油粉即成。用麻油、油辣子、醋、醬油、面醬對汁,切一塊鍋巴油粉,再切成片條,裝碗加汁,撒上香菜、韭菜和姜蒜汁拌勻入味,涼吃。
石屏燒豆腐
到石屏吃燒豆腐,最熱鬧的地方要數文廟對面的文成街口,但見青煙嫋嫋,火星炸響,一攤攤燒豆腐前圍坐著一圈圈人,隨著豆腐的奇香,黃燦燦、香噴噴、燙乎乎,冒著油潤,鼓起包的燒豆腐上桌了。南來北往,凡是吃過石屏燒豆腐的人,總是對此美味念念不忘。石屏燒豆腐,據石屏縣誌記載∶明朝初年即有生產,清末選為貢品。燒制之品,為正方形,3釐米見方,色澤青灰,質地細密,清香鮮美,柔軟而有筋骨,入油膨化,食之香酥鬆脆,而且營養價值很高,名冠全滇。迤南、迤東、滇中、滇西交通沿線均成名食,每到夜晚,到處可聞豆腐香。現石屏縣以此為拳頭產品,舉辦"石屏豆腐節",廣招天下客。現生產豆腐的廠家已有200 多家,年產2500 噸左右。
原料∶石屏正方形豆腐。調料∶菜籽油、甜醬油、鹹醬油、滷腐汁、糊辣子面、花椒油、香菜末、薄荷、椒鹽、幹辣子面、味精各入盛器。
製法
(1)燒制∶將慄炭放入火盆燒燃,加上鐵條網架,鐵架燒熱後抹上菜籽油,擺上豆腐,邊烘邊翻動(有的在翻動時一面在豆腐上抹點鴨油,因豆腐受熱油易浸入,食時更香糯),待烤至呈金黃色即成。
(2)食法∶ 一種是將甜醬油、鹹醬油、滷腐汁、花椒油、香菜、薄荷、糊辣子面對成調味汁,用燒豆腐蘸汁而食。另一種吃法是用烤熟的豆腐,蘸吃用花椒鹽、辣子面、味精等配製的幹作料。調味料可按各人的愛好配製。
黃花綠豆粑粑
黃花綠豆粑粑是用黃花與綠豆、糯米糊混為一體煎制而成。它鄉土氣息濃厚,來源於民間,是當今返樸歸真的佳吃。成品柔韌耐嚼,清涼爽口。黃花,常年生長田邊地角,味清香微苦,是昔日百姓度荒之物。綠豆主產於我國,味甘,性涼,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消暑止渴等功效。
原料∶綠豆500克,糯米、鮮黃花各 100 克,冷飯 60 克。
調料∶ 白糖 200 克,泡打粉 20克,植物油 90克。
製法
(1)把鮮黃花淘洗乾淨,擠去水分。綠豆淘洗乾淨晾乾,磨成豆瓣,除去豆皮。同糯米一起浸泡2小時,加入冷飯磨成漿,入盆發酵後,放入泡打粉、黃花拌勻。否
(2)鍋上火燒熱,下油晃鍋後,用粉漿做成大小均勻、厚薄一致的粑粑,入鍋煎至兩面黃膨鬆時起鍋裝盤,撒上白糖即成。
蛋白豆沙
蛋白豆沙,是玉溪名點,取豆沙穿衣炸制而成。成品色澤潔白,豆沙鬆軟,政瑰香味濃鬱,甜而適口,可作筵席配點,解酒佳餚。
原料∶豆沙150克,麵粉 80克,幹澱粉 50克,雞蛋清3個,桔子2個,櫻桃6粒。
調料∶ 精鹽1克,白糖200克,玫瑰 20 克,豬油 1000 克(耗100克)。肥膘肉 50克,芝麻 30克。
製法
(1)取麵粉(50克)入鍋炒熟。芝麻焙香碾細。將炒麵粉、芝麻泥、肥膘肉丁、玫瑰、豆沙、水入碗拌勻,製成 30個球狀,裹上幹澱粉。蛋清入碗,抽打至起泡,加澱粉、麵粉(30克),調勻成蛋泡糊。(2)鍋上火,注入油,燒至六成熱時,取豆沙丸子裹上蛋泡糊入鍋炸制(當油溫升高時鍋離火口)撈出,待油溫再次升高時,丸子人鍋復炸取出。
(3)另用一隻鍋上火,加水(50毫升),下白糖,至起大泡時,下丸子,簸鍋,端鍋離火,逐漸降溫,至丸子均勻地裹上一層白霜,涼透裝盤,用桔瓣、櫻桃點綴即成。
茶食類經典小吃7例
大理三道茶(白族)
"以茶為禮",是白族人民重情好客的習俗。每當客人臨門,安座後,主人立即敬上糖果、蜜餞、糕點、瓜子、香菸,接著主人要為客人烹製三道茶。說起三道茶,歷史可上溯千年。唐樊綽《蠻書》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選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意思是說唐代南詔就已配有椒、姜、桂等作料的茶敬獻來客。三道茶演變至今,第一道是苦茶,第二道是甜茶,第三道為回味茶。有借茶喻世,寓意人生哲理的意思,即先苦後甜,苦盡甘來。三道茶確實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品後會給客人留下詩情畫意的感覺。三道茶,均以烤茶為基礎,所不同的是∶頭道茶,不加調配料;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加入花椒數粒、生薑片、蜂蜜和桂皮末,講究的還要用松籽仁和核桃片做成一隻欲飛蝴蝶漂在茶水中。下面側重介紹第二道茶,即"牛奶乳扇核桃茶"。
主料∶蒼山綠茶 40克,乳扇10 對,核桃仁 200克,鮮牛奶1000 毫升。
紅糖 300 克。000 調料∶紅糖 300 克。
製法
(1)紅糖切成末。用小推刨把核桃仁刨成細片。用筷子夾住乳扇,放在慄炭上烤成捲筒狀,揉碎。砂罐洗淨。
(2)將砂罐放在慄炭火邊烘乾水分,至底部有點發白時,放入茶葉;用手抖動茶罐,邊抖邊觀其色澤變化。一般要上下抖動100次,故叫"百抖茶"。待嫩莖發泡成螞蚱腿狀,衝下少量開水,至水泡冒到罐口,如繡球花狀,不能溢出。這時有的主人還要繪聲繪色地唱起落!落!落調,情趣橫生。當主人向烤罐衝開水時,罐內發出"噼啪"和"滋滋"聲,所以又叫它為"雷響茶"。待泡沫往下落時,再衝進開水待用。
(3)牛奶入鍋煮沸,放入紅糖,分成 10 份人杯,加入核桃片、乳扇片,注入茶水上桌供飲。
瑤族油茶(瑤族)
瑤族地居高寒山區,山高水冷,進食油茶熱氣騰騰,寒冷頓消。香噴噴的油茶,名曰茶,實為茶羹,具有刺激神經,興奮大腦,治療感冒,發汗驅寒,健胃通乳,幫助消化,增進食慾等功效。初嘗,又苦又澀,晚上喝,導致失眠。喝慣了,則上癮,一日無茶,如病纏身。
原料∶粗茶葉 50克、米花 300 克,炒黃豆、炒玉米各 200克,熟芋頭、熟紅薯各 100 克,熟粉絲、焙花生米各 50克。
調料∶精鹽 15 克,豆豉 20克,薑絲、蔥花、香菜末各 10 克,豬油 10克,豬骨湯 1000 毫升。
製法
(1)茶葉人碗,用溫熱水稍泡,去水留葉。鹽入熱鍋焙後待用。芋頭、紅薯切片。粉絲切成段。
(2)鍋上火,下茶葉、薑絲,輕輕擂動編幹,下豬油、豆豉、鹽爆香出味,注入豬骨湯熬煮。沸後,下花生、米花、玉米、黃豆、芋頭、紅薯、粉絲和適量開水,煮至糊化,撒上蔥花、香菜即成,人碗即食。
永勝油茶
"麗江粑粑鶴慶酒,永勝油茶家家有"。這是流傳於滇西的俗諺。這家家有的永勝油茶,確實名不虛傳。永勝油茶,分早茶和午茶,但都要伴隨著吃點食物,如粑粑之類,即所謂的"下茶",如同喝酒用下酒菜,不然,空著肚子喝油茶,也會引起茶醉,嚴重的還會嘔吐。也有的直接用油茶泡飯吃,以茶代替菜和湯。永勝油茶,有吃甜和吃鹹之別。不論吃甜吃鹹,都用油、米、茶、花生、麻將、核桃,吃鹹加鹽、生薑等辛香料;吃甜則加糖、蜜。喝油茶,茶具應是小圓盅、白瓷小碗,它跟黑褐色帶土黃色的茶汁相映成趣,也相得益彰。令人賞心悅目,亦頗具餘文化氛圍。下面介紹的是甜油茶。
原料∶綠茶 5克。
配料∶ 大米(或麵粉)20克,花生泥、芝麻泥、核桃末、麻籽泥各2克。
調料∶ 熟豬油4克,冰糖、蜂蜜各 5克。
製法
(1)大米淘洗乾淨,晾乾。冰糖擂碎。
(2)用小砂罐一隻置於火塘邊,下豬油,熱時下米,炒至金黃色,放茶葉,用筷子攪動,衝入開水,煮5~10分鐘。碗內放入花生、糖、芝麻、核桃、麻籽,將油茶水港人碗內,放入蜂蜜而成。茶罐入火塘,衝入開水,用筷子攪一攪,叫做"煨茶不用巧,二十四道攪"。如此循環往復,直至無茶味為止。這時茶米已煮成稀飯,一般是給小孩吃,說是吃了茶飯長得胖。
侗家油茶(侗族)
油茶,是侗家每天早晨的傳統佳食,也是待客的美食。它既清脆香甜,又有一種苦良的滋味,使人提神醒腦。侗家人如果出外地吃不到油茶,容易感到身子不舒服,好似發痧得病。吃油茶,是侗家人的茶禮。每年大年初一早晨,親朋相互拜年,喝的就是油茶。
原料∶ 綠茶 50 克,糯米 500克,陰米3000克,焙花生 150克,焙香黃豆500 克,茼蒿、菠菜各 500 克,蔥花 100 克。
調料∶食鹽 100 克,茶油5000 克(耗 500 克)。
製法
(1)制陰米花∶糯米淘洗乾淨,晾乾為陰米;鍋上火,注入茶油,至四成熱時,下陰米炸呈米花,撈出瀝油,盛入竹盤。茼蒿、菠菜洗淨,掐成段。
(2)煮油茶水∶茶油入鍋上火,熱時下糯米炒焦,待焦米冒出一絲香菸時,下茶葉、鹽拌炒,注入清水,煮至沸滾即成。
(3)吃法∶全家人圍坐火塘邊,主婦將碗置於桌上,在每個碗裡放上茼蒿、菠菜、蔥花,澆人滾開的油茶水,每碗放入陰米花、花生、黃豆,連湯帶渣而食。
糌粑酥油茶(藏族)
糌粑酥油茶,是迪慶州藏胞的兩道名食,因其食用配套,往往連在一起。糌粑,是藏語,意為青稞炒麵,是把青稞炒香,磨成面,和以酥油茶汁,用手指捏成坨而食。酥油,是用犛牛之乳經提煉除去奶渣,油脂凝固成餅。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每天不可少的飲料,有"飯可以一天不吃,茶卻不能一天不喝"之喻,說明酥油茶是高原藏胞身體的需要。
原料∶ 磚茶10克。
配料∶雞蛋1個,核桃仁、芝麻、麻籽各15克。調料∶精鹽 5克,酥油 10 克。
製法
(1)將核桃仁、芝麻、麻籽焙香,春成泥;蛋液入碗,調化;磚茶入茶壺,注入清水,燒開成茶水,保持微沸狀。
(2)將特製酥油筒洗淨,放入酥油、鹽、芝麻、麻籽、蛋泡,衝入熱茶水,上下來回提打木塞,打至水乳交融渾為一體,倒入木碗即飲。
麻籽茶(傈僳族)
麻籽茶,是碧江傈僳族人特別喜愛的一道茶食。麻籽,細小不足道,民間當作零食,而傈僳族同胞將其與茶配食,既潔白可口,噴香誘人,又潤燥滑腸,喝多了會像酒一樣醉人。
原料∶大葉茶 50克。配料∶麻將 500 克,精鹽6克,亦可放糖。
製法
(1)大葉茶用溫水稍泡,去水留茶;麻籽入鍋,用微火焙黃,取出冷卻後放入石碓裡春成泥。
(2)鍋上火,放入茶葉、麻籽、清水(1000毫升),煮沸6~7分鐘,取出濾去渣。湯汁仍入鍋,用旺火燒開,放鹽入碗即可。
漆油茶(怒族)
居住在雲南怒江地區的怒族、傈僳族,與西藏察隅地區接壤,食俗受藏族影響;但怒江地區地處亞熱帶,不產犛牛和酥油,而產漆蠟。怒族、傈僳族同胞以漆蠟代替酥油,製成漆油茶,又香又解渴,既富含營養又具民族特色,是他們待客的名飲品。漆油,是從漆樹果實榨出來的油脂,呈蠟黃色或灰褐色。 與豬油、菜籽油混合冷卻製成固體油脂,又名漆蠟。漆油是傈僳族族、怒族特有的食用油。
原料∶ 漆籽仁油 50克。
配料∶ 核桃仁 30克,芝麻20克。調料∶ 精鹽 10克,綠茶5克。
製法
(1)把芝麻焙香;核桃仁用開水燙後去皮,焙香,搗碎。(2)土罐上火,倒入水,開後下茶葉。
(3)用特製茶筒,下入漆油、核桃、芝麻、鹽,衝人燙茶水,手持木塞上下來回地抽打,直至漆油與茶水水乳交融,倒入茶杯即飲。
麵粉類經典小吃15例
喜洲粑粑(白族)
喜洲粑粑,源於大理喜洲鎮,故名。分甜、鹹兩類。民間常用上下底火烤制。成品味香、甜、脆,配飲烤茶,香酥潤滑,別具情趣。
原料∶麵粉 1000 克,酵面 300克(以12個計量)。配料∶芝麻 300克,紅糖 200克。調料∶鹼2克,菜籽油 50 克。
製法
(1)芝麻入鍋焙香,與紅糖末拌為一體,春成泥作餡心。麵粉、酵面、水混合搓勻為半酵面,靜置湯發。
(2)麵團下鹼揉勻,下劑子,壓扁包入餡心,壓成粑粑狀。
(3)平鍋上火,燒熱後抹上菜籽油,下入粑粑,用中火烤起硬皮,轉小火烤至成熟即成。
油 香(回族)
油香,是雲南回民最喜愛食用的食品之一。雲南製作油香的傳統方法,是用麵粉加入紅糖水和土視(用草木灰製成),反覆搓揉後用菜籽油炸制而成。成品色澤棗紅,暄軟香甜。也有的在麵粉中加入適量的油脂成為酥式油香,還有的要在油香中包入五仁甜餡成為包餡油香。主料亦可用糯米粉或蕎麥麵。
原料:麵粉 2000 克。配料∶紅糖 380克。
調料∶土規水 120毫升,菜籽油 2000克(耗 250克)。
製法
(1)麵粉入盆。紅糖尺鍋,加水(500 毫升)熱化,濾渣腦涼,分數次倒人麵粉中揉,邊抹邊放土視水,雙手壓按搓揉約30分鐘,至不粘手,不粘盆,麵團有勁,表面光滑後,湯1~2 小時。取出下劑 40個,擀為直徑 10釐米圓餅。
(2)炸鍋上火,注入油,待油溫至六七成熱時,下入餅,並不停地翻動,至色澤棗紅,中間膨脹時,出鍋控油,放涼即成。
麻醬燒餅(回族)
雲南麻醬燒餅起於 40年代,系由保定回族廚師世家馬俊臣居昆時在"兩益軒"始售此點,採用嫩酵面製作,面上貼滿黑芝麻,外香脆內鬆軟,厚薄均勻,層次清晰很受顧客喜愛。
原料
主料∶上白麵粉 500 克。
調料;花椒鹽4克,鹹醬油 5克,芝麻醬 50 克,芝麻仁70 克,鹼2克,花生油 20克。製法
(1)麵粉加入發酵劑拌和均勻,湯2小時後加入鹼反覆按揉起勁,至麵團光滑時分為2塊。擀成10釐米寬,40釐米長的條。
(2)芝麻醬大碗,加入花椒鹽、鹹醬油和花生油調拌均勻。塗在麵皮上,將麵皮捲成卷,每卷下劑 5個。
(3)將面劑逐個捏成球形,收口朝下,捏成直徑6釐米的圓餅。然後在餅上刷一層醬油,粘上芝麻仁。
(4)餅鐺放在微火上燒熱,將餅逐個放入,先烙背面,再焙有芝麻的一面。兩面都烙得金黃,再移到專制爐火邊烤成金黃,並略略鼓起即熟。
麗江火腿粑粑(納西族)
"麗江粑粑鶴慶酒,劍川木匠到處有"。這是流傳滇西的民諺。進入 80年代,麗江粑粑已在昆明名聲大震。其火腿粑粑是麗江粑杷發展到高層次的精品。火腿粑粑,色澤金黃,多層相疊,外脆裡嫩,噴香酥脆,甜中有鹹,非常爽口。
原料∶二級麵粉 500 克。配料∶ 火腿末 150 克。
調料∶ 焙芝麻、白糖、瓜籽仁、核桃仁各 50 克,小蘇打、大鹼各 1.5 克,熟豬油 200克,熟菜籽油5克,溫水350毫升。
製法
(1)麵粉人搪瓷盆,小蘇打、大鹼用溫水溶化後倒入麵粉
中,加溫水和成稍軟的麵團,蓋上潔淨紗布,置半小時湯麵。將白糖、芝麻、瓜子仁、核桃仁混合拌成餡心。
(2)用大理石石板,抹上菜籽油。取麵團均分成 80 克重的小劑,搓成圓條;再擀成扁圓形長條,抹上豬油,撒上火腿末;用手從一頭拉成長卷緊成圓筒狀,再將兩頭搭攏,用掌心輕輕按扁,包人餡心,收口捏緊,用掌心輕輕地按一下製成生坯。
(3)平鍋上火,注入豬油,熱時放入生坯,徐徐煎成金黃色即熱。
火腿坨
雲南特有的火腿月餅,在國內糕點中具有獨特風味。餡心選用宣威火腿,更顯其風味獨特。火腿坨特點是∶ 皮不分層次,但人口卻酥、松、脆而又柔軟,故稱"硬殼"。此點是雲南歷史悠久、名傳海內外的名特點心。火腿月餅舊稱火腿四兩坨,由清末昆明城裡一個叫"合香樓"的糕點鋪最早創製。合香樓的創始人胡增貴,字雲峰,是滿族正藍旗人,祖籍奉天(今瀋陽市),生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 年),產於1928年。
原料∶ 上白麵粉 6000 克, 熟麵粉 500克,熟火腿丁4000 克。
調料∶白糖粉 500 克,白糖 4000 克,蜂蜜 800 克,熟豬油3000克,臭粉 10 克。
製法
(1)制餡∶選用優質宣威火腿,經燒洗乾淨後蒸熟,剔去骨,肥瘦分開,切成 4 毫米×4 毫米×4 毫米的丁。用火腿丁(瘦火腿丁應佔70%)、蜂蜜(400 克)、白糖、熟麵粉混合均勻為陷。
(2)制麵團∶將麵粉、白糖粉、蜂蜜(400 克)混合加水打漿,加豬油、臭粉,攪拌成麵團。
(3)按只重 150克下劑子,按扁包入餡,按捏成鼓形坯。
(4)將生坯整齊地擺入烤盤,入烤爐,烤成金紅色出爐,冷卻包裝即成。
火腿大白餅
火腿大白餅,是雲南人民過中秋節的風味食品。其餡心必用宣威火腿所制,才顯示出皮雪白餡香,層次分明,美觀大方的特點。此點是昆明合香樓繼火腿坨之後,又新創的一個名品,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原料∶麵粉 3700克, 熟麵粉 300 克,熟火腿丁 2400 克。
調料∶白糖 2000克,蜂蜜 250克,熟豬油 1800克。
製法
(1)將火腿丁加上蜂蜜拌勻,再入白糖、熟麵粉搓勻成餡心。
(2)將麵粉(2000克)、豬油(1100克)混合擦酥,成油酥麵團。另將麵粉(1700 克)加豬油(700克)、水(500 毫升),和制均勻,成水油酥麵團,靜置。
(3)用水油酥麵團將油酥麵團包好,鴨嘴朝上按平,擀開,對摺,再擀開成長方形,捲成圓形,下劑,每個重 250克,包入餡心260克,轉按成圓餅入盤。當爐溫升至 160℃時,烤盤進爐烘烤 10分鐘後,出爐晾涼。用專用"嫦娥奔月"包裝紙包好即成。
炸豌豆粑粑
炸豌豆杷粑系雲南民間最受少年歡迎的小吃。昆明等地的街尾巷口常有炸攤。香、脆、酥、麻,方便又好吃。
原料∶ 麵粉 1000克(20 個計量)。配料∶ 幹豌豆 500克。
調料∶ 熟豬油 1000克(耗500克,也可用菜籽油),椒鹽、辣子面各 100 克。
製法
(1)先將幹豌豆泡發透,撈出用沸水燙一下,控幹水分。麵粉用水調成稀糊狀,放人豌豆拌勻。
(2)大鐵鍋上火,注入豬油,燒至五六成熱時,用兩把炒勺在油中浸一下取出,一把炒勺上放豌豆麵糊下入油鍋,至膨脹快凝固時,用另一把勺壓在上面,使豆面成窩形,炸至金黃色撈出豆酥,一磕勺粑粑脫出,在凹面上撒上花椒鹽、辣子面即成。
炸椒葉粑粑
花椒,芸香科植物,味麻氣香,可增香味去異味,為應用十分廣泛的調味料之一。雲南民間慣用花椒葉煎制粑粑,色澤金黃,酥香脆,椒麻爽口,具有清胃、殺菌、打蟲之效。此點在滇已成風味,經廚師們改進已作為筵席點心登上大雅之堂。
原料∶ 麵粉 500 克。配料∶ 鮮花椒葉 300 克,精鹽、焙芝麻各 10 克,熟豬油 50克,菜籽油 500克(耗100 克)。
製法
(1)花椒葉洗淨,晾乾,用剪刀剪成細末。
(2)一半麵粉入盆,用沸水拌和為燙麵團;另一半麵粉用冷水拌和為子麵團,兩者摻合均勻。擀開成大圓片,抹上豬油、鹽、花椒葉末,捲起,下劑。將面劑立起,扭兩轉按平成圓形,
面上抹上芝麻成生餅。
(3)鍋上火,注入菜籽油,至五成熱時,下生餅炸成兩面金黃,出鍋控油即成。
火腿末餅子
火腿末餅子,是雲南大眾化面點。成品製作簡便,現烹即食,又有雲腿香味,皮酥裡嫩,老幼皆宜。
原料∶ 麵粉 500 克,雲腿 200 克,豬油 200 克。
製法
(1)將麵粉加水揉勻,麵團要軟些,靜置湯麵。火腿煮熟,冷卻後切成細末。
(2)將麵團揉均勻,用擀麵杖擀開,抹上豬油,撒上火腿末,捲成卷,用刀切成每個約重 60 克的劑子。將劑子手拿兩頭扭兩轉直立按扁成圓形。
(3)平底鍋上火,抹上油,下餅煎成兩面黃即成。
摩登粑粑
摩登粑粑,又名風翥麥餅。此餅何以冠上"摩登"二字。這裡有一段趣聞。從前,有個老闆之妻,名叫楊風芝,相貌出眾。一天,老闆帶她出獵,突遇大雨,她便到牧民家弄吃的,主人端給一杯牛奶請她喝,並捧出麵粉讓她做餅。她心掛丈夫,立即和面,不慎將牛奶碰翻在面中,錯飪成佳餚,餅熟後老闆一嘗,味美極了。後來老闆病故,她在昆明鳳翥街置房開店,專營此餅。由於她做的粑粑黃爽爽,香噴噴,軟松松,很好吃。加之她眉清目秀,又講究衛生,待客又熱情。因此,人們就將此餅稱為"摩登粑粑",沿襲至今
原料∶ 上白麵粉 1000克(20個計量), 牛 奶100毫升,白糖100克,奶油50克,發酵粉5克,熟菜籽油 50 克。
製法
(1)麵粉倒入面案,加入牛奶、白糖、發酵粉,揉成軟麵團(可視麵團情況加冷水和面),靜置 10分鐘場面,下劑子20個,按扁抹上奶油。
(2)平底鍋上火,鍋熱後抹上熟菜籽油,下入餅,待兩面煎黃即可。
雲南春卷
春卷,古代稱為"春盤",產生於民間,是春遊踏青的應時小吃。雲南春卷配料多,要用甜醬油調味,特別要加香椿和韭菜以示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成品色澤金黃,整齊美觀,外酥內軟,鹹中回甜,蘸吃醋汁,味美開胃。
原料∶麵粉 150 克。
配料∶澱粉 100克,鮮豬肉末 200克,香椿、豆芽、韭菜各80克,雞蛋3個,水發金鉤、玉蘭片、冬菇末各20克,熟火腿末 30克。
調料∶精鹽 14 克,甜醬油30克,鹹醬油20克,味精、胡椒麵各 5克,熟豬油1000克
製法
(1)將肉末、金鉤、玉蘭片、火腿末、冬菇末入鍋煽炒發秀. 下醬油、鹽(10克)、味精、胡椒麵,勾清芡出鍋裝碗。豆芽、韭菜、香椿經沸水焯後切碎,拌人餡料中。
(2)將麵粉、雞蛋、澱粉、鹽(4克)用水調勻成糊漿狀。鍋上火,烘熱,用肥原抹勻,倒入糊漿晃成圓形,微火烤熟,撕下,從圓心處均分6塊呈扇形,包入餡心,裹成長6釐米、寬3 釐米的長方條成春卷。
(3)鍋上火,注入油,至六成熱時,下春卷炸呈金黃色,撈出控幹油裝盤,隨蘸水碟上桌。
什錦涼菜卷
涼菜卷,是雲南街頭小吃。以其方便、經濟實惠,鮮香脆嫩,自調口味而受歡迎。
主料∶ 麵粉 100克(以 10個計量)。
配料∶ 綠豆芽、青筍、紅蘿蔔、綠菜各 20 克,水發香菇、水發木耳、炸花生、水發玉蘭片、焙芝麻各 10 克。調料∶ 根據各人口味自配。
製法
(1)把紅蘿蔔、青筍去皮洗淨,切成細絲。綠菜、豆芽洗淨用沸水燙一下,入涼開水中漂涼。木耳、香菇、玉蘭片切絲,下鍋炒熟。花生春細與芝麻拌勻,再與綠菜拌勻。
(2)將麵粉用水拌成麵漿。鍋上火燒熱,刷上油,下麵漿拉成麵皮。
(3)用麵皮把各種菜、蘿蔔、芝麻花生等捲成喇叭形,口似喇叭,腳似錐形,根據各人口味愛好自配調料而食。
滷餃
滷餃,是雲南人民的傳統小吃。成品滷汁緊裹肉餃,雖色不驚人,但味卻叫絕,辛辣適中,鹹中回甜,滋嫩爽口。
原料∶餃皮100片。國_言三配料∶肥瘦豬肉 250 克,鹹醬油 30 克,甜醬油20 克,胡椒麵6克,味精4 克,芝麻油 15 克,紅油10克,精鹽3克。
製法
(1)將豬肉洗淨剁茸,入碗加鹽、味精(2 克),少許冷水攪勻,包人餃皮內。
(2)鍋上火,注入水,沸後下餃,煮熟後撈入碗內,加甜、鹹醬油、味精(2克)、胡椒麵、紅油、芝麻油,拌勻即食。
炸洗沙餛飩
此點是玉溪風味筵席名點,皮薄酥脆,餡心蜜甜,人口生津。製作此品,要用全蛋麵團製成餃皮,因餡心量大又要求包成雞尾狀,技藝要求高,萬不可漏餡。
原料∶麵粉 500 克。
配料∶雞蛋5個,洗沙500克,玫瑰、芝麻各50克。調料∶ 精鹽2克,白糖粉 80 克,熟豬油 2000 克(耗 800 克)。
製作方法:
(1)蛋液加鹽與麵粉混合揉成全蛋麵團,下劑,擀成餛飩皮80片。芝麻焙香碾細與玫瑰、洗沙拌勻成餡。用鉸皮包人餡心,捏成閹雞尾狀。
(2)鍋上火,注入油,燒至五成熱時,分批下餃炸成金黃色,撈出控油。按20個一盤裝盤,每盤撒上糖粉20克即成。
什錦涼麵
什錦涼麵,是滇南地區夏季小吃。以其味酸、辣、麻、甜皆具,香鬱可口,色澤美觀,而受到人民喜愛。野遊、趕廟會、趕街天,涼麵攤比比皆是,圍攤就餐,人頭攢動,十分熱鬧。
原料∶ 機制麵條 36 千克(以百碗計)。
配料∶ 油炸花生.6000克,香酥 2000克,熟雞、紅蘿蔔、白蘿蔔、萵筍各1000克,水發木耳、豆芽菜各300克,韭菜 2000 克,香菜100 克,芝麻 400克。
調料∶紅辣椒油150克,芝麻醬600克,甜醬油4000克,滷雞湯4000毫升,姜、白糖、蒜各200克,芥菜、鹽各100克,醋2000 克,八角花椒油 50克。
製法
(1)將熟雞切成薄片。韭菜、豆芽菜用沸水燙熟,用涼開水漂涼,韭菜切成段。水發木耳切成絲。姜、蒜製成汁。香菜洗淨切成小段。芝麻用鍋焙香。紅、白蘿蔔切成細絲。萵筍切成細絲。花生炸香搗碎。以上各料分別裝碗。
(2)大鍋上火,注入水,開時下麵條,煮至八成熟時撈出倒在涼板上抖開,並灑上熟菜籽油,待涼後用籮裝好。
(3)將涼麵(150克)抓入碗內,上蓋蘿蔔絲、葛筍絲、豆芽菜、韭菜、香菜、木耳、花生、香酥、芝麻、雞片,澆上各種調味料即成。
以上是對雲南傳統小吃的整理彙編,有的小吃已經改良了做法,甚至沒有了我們老一輩吃時的影子。不管如何變遷,小吃還是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離鄉遊子們對家鄉思念的對象之一。品嘗家鄉的小吃,可以抒發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小吃也是一種情懷,無論身在何處,家鄉的小吃都會讓我們會憶和牽掛,有沒有一款雲南的小吃,總讓你魂牽夢繞呢?
謝謝大家品讀。我是烹飪與營養老師——食悟者。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轉發、點讚、收藏,喜歡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獲取更多營養美食及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