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班的責任田,秋天種的菠菜、小白菜我們已經吃上了,明年開春菠菜還能長。」河北石家莊科技工程職業學院二年級學生康建龍指著校園裡的一片空地說。雖然隆冬時節已經是農閒時間,但這所校園裡的學生們還是喜歡隔三差五到田間地頭轉一轉,哪怕只是撿撿石頭、松鬆土,這對他們來說都是新奇的勞動體驗。
封閉管理倒逼開闢勞動實踐基地
一所高職院校拿出20多畝土地讓學生耕種,這樣的大手筆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說起這件事,該校黨委書記張少華告訴記者,學校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努力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今年9月開學,因為疫情校園實行封閉管理,不便於組織學生到校外進行實實在在的勞動,讓學生在勞動中出力流汗。學校黨委果斷決策,把校園內多年長滿荒草和堆放垃圾的20多畝土地清理出來,作為勞動實踐體驗基地,讓學生不出校門就可以出力流汗。
清理垃圾、平整土地、施肥、播種……學校聘請經驗豐富的農民現場指導,學校黨委班子成員帶頭參加勞動,按照每班一分地的規格劃定責任田,保證全校學生全程參與。張少華告訴記者,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感悟「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引導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和認同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勞動價值。
勞動傳統植根學生日常生活
事實上,勞動教育在石家莊科技工程職業學院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而是已堅持了近40年。該校的前身河北正定師範學校,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啟了學生勞動值周活動,一直保持至今。
該校將勞動周納入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做到了勞動覆蓋全體學生、覆蓋全過程、覆蓋學校全場所。
結合教學計劃安排,學校開展校園勞動實踐活動,每個專業每學期設置一個勞動周。編寫勞動實踐指導手冊,明確目標任務、勞動標準、考核評價、安全保護等勞動教育要求。該校還選取生活勞動實踐成果、生產勞動實踐成果、服務性勞動實踐成果,通過圖片、視頻、成品、現場製作等形式,進行全校範圍內的勞動教育實踐成果展示和交流。
今年9月,為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學校黨委出臺了《石家莊科技工程職業學院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對勞動教育進行頂層設計,融入育人全過程,明確學生要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
在校園裡,大學生們到班裡的勞動實踐基地翻土、施肥、播種、澆水,拿著笤帚、墩布打掃宿舍、教室衛生,在「引企入校」的數控車間生產出口海外的零部件……這些勞動場景隨處可見。
勞動精神激勵職教人才培養
該校校長陳嘉興介紹,學校結合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重點圍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組織、勞動安全和勞動法規等,系統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為職教人才打上崇尚勞動的底色。
該校將勞動教育設為必修課,融入公共基礎課,並滲透到專業課程。《方案》規定,勞動教育必修課不少於16學時。公共基礎課中,思想政治理論課重點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勞動法律法規教育;公共體育課注重勞動安全、勞動技能教育;就業指導類課程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和創業觀。專業課程則要明確課程具有的勞動屬性和勞動指向,強化勞動倫理教育和未來專業勞動發展趨勢教育,培養學生「幹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以及吃苦耐勞、團結合作、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
該校結合高職專業特點,開展「專業+勞動實踐」「創新創業+勞動實踐」。以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為依託,組織學生體驗現代科技條件下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利用見習、實習期安排學生參與企業生產實踐活動。
勞動之餘,該校還組織勞動教育主題班會,師生一起暢談勞動體會,圍繞「什麼是勞動,怎樣勞動,如何在以後的工作崗位中發揮勞動精神,成為新時代的奮鬥者」等話題展開交流。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24日第3版
作者:本報記者 高靚 通訊員 劉永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