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夏兵員的數量
既然西夏是全民兵役制,那麼其能動員的軍力數量有多少呢?
《隆平集夏國趙寶吉傳》中提到:在(李)德明時,兵十餘萬而已,曩霄(元昊)之兵逾十五萬。《東都事略西夏傳》則提到曩霄(元昊)有兵十五萬八千五百人。
既然提到了10餘萬、15萬和15.85萬的兵員數字,那麼其也不大可能是空穴來風。
但從後來元昊對宋的戰爭來看,西夏根本不可能就這麼一些兵力,所以上述這個兵力數字其實應當指的是党項部族兵或者說是西夏的機動作戰部隊兵力。
關於西夏軍隊的數量,《宋史夏國傳》中的記載流傳最廣:
自河北至午臘蒻山七萬人,以備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鹽州、羅落、天都、惟精山等五萬人,以備環、慶、鎮戎、原州;左廂宥州路五萬人,以備鄜、延、麟、府;右廂甘州路三萬人,以備西蕃、回紇;賀蘭駐兵五萬、靈州五萬人、興州興慶府七萬人為鎮守,總五十餘萬。
這便是西夏50萬大軍的原始出處了——但是請注意,這個數字是有問題的,因為上述兵數相加的總和為37萬人,而非50餘萬。
而《資治通鑑長編》中也有上面類似的記敘,其最終的統計為「總三十餘萬人」。
到底是30餘萬人正確還是50餘萬呢?
請大家注意,上面提到的兵力都是備和守,其極可能是各軍司所屬的地方軍。因此明確提到的37萬人可能就是地方軍,而總兵力50餘萬人則是全國兵力的總和。
西夏有自己的精銳機動部隊,史籍載:
選豪族善弓馬五千人迭直,號六班直,月給米二石。鐵騎三千,分十部,發兵以銀牌召部長面受約束。
豪族善弓馬的5000人,擔任的是西夏國王的禁衛軍,同時也是一支「質子軍」;而3000鐵騎,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鐵鷂子」,由西夏國王直接掌握。
這兩部共計8000人,是西夏最精銳的機動部隊,跟其他部隊不同,這些精銳是完全脫產的職業兵。
除了這兩部分之外,西夏另有10萬人的擒生軍。
擒生軍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專門從事掠奪人口、財產的「打劫」部隊。關於這支部隊的戰鬥性質是有爭議的,有觀點認為這是一支隸屬於西夏中央的精銳機動部隊,還有觀點認為這只是一支輔助軍隊,只是在主力部隊得勝後,趁機進行抄掠,以戰養戰。
西夏極其重視對外戰爭的掠奪,否則以自身國力無法支撐長時間的戰爭,故而專門設置「打劫」部隊是可以理解的。
其戰鬥力高低暫且不論,但是相對守和備,這種掠奪性軍隊是專門為進攻作戰而設置的,所以很可能是機動作戰的編成。
如果以這10萬擒生軍,加上37萬守備部隊,加上8000王室精銳部隊,再加上西夏的炮手軍、水軍、撞令郎(俘獲漢人成軍),總數倒是真有50餘萬人。
不過史料中,對這10萬擒生軍,是在「50餘萬」之外的「另」,單以文字理解,似乎這10萬擒生軍可能不在50萬之內,但這其中可能有重複統計的問題。
在前面的統計中,西夏興慶府和靈州的夏兵為12萬人,但在同一文獻中,還有這樣的記載:興、靈之兵,精練者又二萬五千,別副以兵七萬為資贍。
前面提到過,後面還重複說,所以筆者懷疑在《宋史夏國傳》是出現了重複統計情況的。這10萬擒生軍應該是在50餘萬之內,而不是之外。
另外就興慶府和靈州12萬駐軍和9.5萬兵的差異,筆者的解讀是這樣的:
其中專門挑選的精兵為2.5萬人,7萬人與之搭配的雜役,但其實這並不是全部。結合前面提到的西夏兵役制度,無論是興、靈之兵還是其他地區列舉了具體數字的軍隊,其實並非是常備之兵,而是所在地區為各軍司所屬的地方軍壯總和。
以興慶府和靈州地區來說,精兵比例佔到了大約五分之一,剩下還有五分之一其實並不適合擔負作戰任務,如剛到服役年齡的少年和快60歲的老兵,其餘的則是為精兵服務,充當雜役兵。
因為這是首都區域,精兵的裝備和待遇要更好,故而其與雜兵、老幼兵的比例大約為1:3:1;而在其他區域,正兵與雜兵比例通常為1:1,如果再考慮到有部分軍兵因過幼或過老不適合徵戰,首度以外區域精兵、雜兵與餘兵的比例基本是2:2:1。
以這個比例來看,西夏37萬地方軍壯中,精銳戰鬥兵大致有12.5萬人,為其服務的雜兵有17萬人,其餘7.5萬人為老幼兵。
此外有10萬人的擒生軍,8000人的王室直屬軍,少數其他機動部隊。
請大家注意,上述合計的這50餘萬人是西夏幾乎所有丁壯的總和,是在其兵役制度下我們才稱其為兵。
或者簡單說,當時在西夏的田間街頭上,能看到的男子基本都是「兵」,因為他們往往都會參加戰鬥。
甚至在西夏人口有限的背景下,其還徵發了不少女性參軍,稱為是「麻魁」。
這些「兵」幾乎都不是脫離生產的,甚至連作戰時的裝備、糧食都要自帶,故而在北宋人眼中,西夏作戰往往都是舉國而來,而且宋人也很難把一些裝備實在寒酸的西夏人稱為是兵。
如韓琦即所言:
昊賊據數州之地,精兵不出四五萬。以西夏當時的情況看,其進攻作戰時王室直屬軍會出動,此外地方精兵至少要出動三分之一,其精兵也的確不過四五萬,然而加上輔兵和擒生軍之類,則往往有十多萬人。
宋軍當時在陝西一線有20多萬禁軍,但其分守上百處堡寨,陝西四路中每一路只有最多2萬人的機動部隊。
李元昊用兵比較詭詐,尤其情報獲得精準,故而其往往能以大軍圍攻宋軍一路兵,往往能夠得勝。
宋朝吃了虧之後,繼續推進堡寨戰術,並大量招募當地土兵為「弓箭手」,與西夏爭奪沿邊的人口和土地。而「弓箭手」等土兵逐步承擔了堡寨的防禦後,陝西四路的禁軍機動兵力就大為增加,這時候李元昊動員十多萬丁壯,其中精兵四五萬進攻就往往沒有效果了。會面臨既打不贏,也搶不到東西的尷尬境地,而當其自備糧食吃盡就不得不退軍。
而由於動員了全國四分之一丁壯遠徵作戰,又必然影響到生產,故而其才有了和意。
在後來的宋夏戰爭中,宋軍經常攻入夏境,這時候就經常能看到西夏動員數十萬人參戰的記載了。
這實際上也很正常,因為其在本土作戰,全民皆兵的動員效率要比遠徵作戰高很多。宋軍之所以失敗較多,就是忽視了西夏這種舉國動員的體制,往往由於輕敵和後勤因素而未能一舉滅夏。
其實對於西夏這種已經完成了向國家轉變的政權,而且其還具備一定的實力,想要一舉滅國是不輕鬆的,更何況西夏地理環境惡劣,其在舉國動員的體制下還廣泛築城,民間武力值充沛。
打這樣的對手,就是類似唐滅高句麗那樣的長期戰爭,以戰爭不斷消耗對方,同時蠶食對方的戰爭資源,待時機成熟,才能收得成效。
北宋神宗之後,宋軍在西夏南側的開拓和沿邊的不斷築城其實就是在打持久戰。儘管因為宋軍的冒進,失敗了不少,但是西夏實力的下降是顯而易見的。
若不是後來金國突然崛起,先後滅掉了遼和北宋,西夏大概率是撐不下去的。只不過歷史沒有如果,隨著遼國和北宋的接連被滅,西夏與金國接壤,國祚又延續了10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