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人口不過兩百萬左右,為何能湊出五十餘萬「大軍」?(下)

2021-01-07 熊熊評說

三:西夏兵員的數量

既然西夏是全民兵役制,那麼其能動員的軍力數量有多少呢?

《隆平集夏國趙寶吉傳》中提到:在(李)德明時,兵十餘萬而已,曩霄(元昊)之兵逾十五萬。《東都事略西夏傳》則提到曩霄(元昊)有兵十五萬八千五百人。

既然提到了10餘萬、15萬和15.85萬的兵員數字,那麼其也不大可能是空穴來風。

但從後來元昊對宋的戰爭來看,西夏根本不可能就這麼一些兵力,所以上述這個兵力數字其實應當指的是党項部族兵或者說是西夏的機動作戰部隊兵力。

關於西夏軍隊的數量,《宋史夏國傳》中的記載流傳最廣:

自河北至午臘蒻山七萬人,以備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鹽州、羅落、天都、惟精山等五萬人,以備環、慶、鎮戎、原州;左廂宥州路五萬人,以備鄜、延、麟、府;右廂甘州路三萬人,以備西蕃、回紇;賀蘭駐兵五萬、靈州五萬人、興州興慶府七萬人為鎮守,總五十餘萬。

這便是西夏50萬大軍的原始出處了——但是請注意,這個數字是有問題的,因為上述兵數相加的總和為37萬人,而非50餘萬。

而《資治通鑑長編》中也有上面類似的記敘,其最終的統計為「總三十餘萬人」。

到底是30餘萬人正確還是50餘萬呢?

請大家注意,上面提到的兵力都是備和守,其極可能是各軍司所屬的地方軍。因此明確提到的37萬人可能就是地方軍,而總兵力50餘萬人則是全國兵力的總和。

西夏有自己的精銳機動部隊,史籍載:

選豪族善弓馬五千人迭直,號六班直,月給米二石。鐵騎三千,分十部,發兵以銀牌召部長面受約束。

豪族善弓馬的5000人,擔任的是西夏國王的禁衛軍,同時也是一支「質子軍」;而3000鐵騎,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鐵鷂子」,由西夏國王直接掌握。

這兩部共計8000人,是西夏最精銳的機動部隊,跟其他部隊不同,這些精銳是完全脫產的職業兵。

除了這兩部分之外,西夏另有10萬人的擒生軍。

擒生軍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專門從事掠奪人口、財產的「打劫」部隊。關於這支部隊的戰鬥性質是有爭議的,有觀點認為這是一支隸屬於西夏中央的精銳機動部隊,還有觀點認為這只是一支輔助軍隊,只是在主力部隊得勝後,趁機進行抄掠,以戰養戰。

西夏極其重視對外戰爭的掠奪,否則以自身國力無法支撐長時間的戰爭,故而專門設置「打劫」部隊是可以理解的。

其戰鬥力高低暫且不論,但是相對守和備,這種掠奪性軍隊是專門為進攻作戰而設置的,所以很可能是機動作戰的編成。

如果以這10萬擒生軍,加上37萬守備部隊,加上8000王室精銳部隊,再加上西夏的炮手軍、水軍、撞令郎(俘獲漢人成軍),總數倒是真有50餘萬人。

不過史料中,對這10萬擒生軍,是在「50餘萬」之外的「另」,單以文字理解,似乎這10萬擒生軍可能不在50萬之內,但這其中可能有重複統計的問題。

在前面的統計中,西夏興慶府和靈州的夏兵為12萬人,但在同一文獻中,還有這樣的記載:興、靈之兵,精練者又二萬五千,別副以兵七萬為資贍。

前面提到過,後面還重複說,所以筆者懷疑在《宋史夏國傳》是出現了重複統計情況的。這10萬擒生軍應該是在50餘萬之內,而不是之外。

另外就興慶府和靈州12萬駐軍和9.5萬兵的差異,筆者的解讀是這樣的:

其中專門挑選的精兵為2.5萬人,7萬人與之搭配的雜役,但其實這並不是全部。結合前面提到的西夏兵役制度,無論是興、靈之兵還是其他地區列舉了具體數字的軍隊,其實並非是常備之兵,而是所在地區為各軍司所屬的地方軍壯總和。

以興慶府和靈州地區來說,精兵比例佔到了大約五分之一,剩下還有五分之一其實並不適合擔負作戰任務,如剛到服役年齡的少年和快60歲的老兵,其餘的則是為精兵服務,充當雜役兵。

因為這是首都區域,精兵的裝備和待遇要更好,故而其與雜兵、老幼兵的比例大約為1:3:1;而在其他區域,正兵與雜兵比例通常為1:1,如果再考慮到有部分軍兵因過幼或過老不適合徵戰,首度以外區域精兵、雜兵與餘兵的比例基本是2:2:1。

以這個比例來看,西夏37萬地方軍壯中,精銳戰鬥兵大致有12.5萬人,為其服務的雜兵有17萬人,其餘7.5萬人為老幼兵。

此外有10萬人的擒生軍,8000人的王室直屬軍,少數其他機動部隊。

請大家注意,上述合計的這50餘萬人是西夏幾乎所有丁壯的總和,是在其兵役制度下我們才稱其為兵。

或者簡單說,當時在西夏的田間街頭上,能看到的男子基本都是「兵」,因為他們往往都會參加戰鬥。

甚至在西夏人口有限的背景下,其還徵發了不少女性參軍,稱為是「麻魁」。

這些「兵」幾乎都不是脫離生產的,甚至連作戰時的裝備、糧食都要自帶,故而在北宋人眼中,西夏作戰往往都是舉國而來,而且宋人也很難把一些裝備實在寒酸的西夏人稱為是兵。

如韓琦即所言:

昊賊據數州之地,精兵不出四五萬。以西夏當時的情況看,其進攻作戰時王室直屬軍會出動,此外地方精兵至少要出動三分之一,其精兵也的確不過四五萬,然而加上輔兵和擒生軍之類,則往往有十多萬人。

宋軍當時在陝西一線有20多萬禁軍,但其分守上百處堡寨,陝西四路中每一路只有最多2萬人的機動部隊。

李元昊用兵比較詭詐,尤其情報獲得精準,故而其往往能以大軍圍攻宋軍一路兵,往往能夠得勝。

宋朝吃了虧之後,繼續推進堡寨戰術,並大量招募當地土兵為「弓箭手」,與西夏爭奪沿邊的人口和土地。而「弓箭手」等土兵逐步承擔了堡寨的防禦後,陝西四路的禁軍機動兵力就大為增加,這時候李元昊動員十多萬丁壯,其中精兵四五萬進攻就往往沒有效果了。會面臨既打不贏,也搶不到東西的尷尬境地,而當其自備糧食吃盡就不得不退軍。

而由於動員了全國四分之一丁壯遠徵作戰,又必然影響到生產,故而其才有了和意。

在後來的宋夏戰爭中,宋軍經常攻入夏境,這時候就經常能看到西夏動員數十萬人參戰的記載了。

這實際上也很正常,因為其在本土作戰,全民皆兵的動員效率要比遠徵作戰高很多。宋軍之所以失敗較多,就是忽視了西夏這種舉國動員的體制,往往由於輕敵和後勤因素而未能一舉滅夏。

其實對於西夏這種已經完成了向國家轉變的政權,而且其還具備一定的實力,想要一舉滅國是不輕鬆的,更何況西夏地理環境惡劣,其在舉國動員的體制下還廣泛築城,民間武力值充沛。

打這樣的對手,就是類似唐滅高句麗那樣的長期戰爭,以戰爭不斷消耗對方,同時蠶食對方的戰爭資源,待時機成熟,才能收得成效。

北宋神宗之後,宋軍在西夏南側的開拓和沿邊的不斷築城其實就是在打持久戰。儘管因為宋軍的冒進,失敗了不少,但是西夏實力的下降是顯而易見的。

若不是後來金國突然崛起,先後滅掉了遼和北宋,西夏大概率是撐不下去的。只不過歷史沒有如果,隨著遼國和北宋的接連被滅,西夏與金國接壤,國祚又延續了100年之久。

相關焦點

  • 西夏人口不過兩百萬左右,為何能湊出五十餘萬「大軍」?(上)
    而在史籍記載中,西夏之兵多者達到了50餘萬人之眾,西夏人口不過200萬人上下,它是如何打造了這麼一支武裝力量呢?本文我們就來簡要探討下。一:西夏的疆域和人口談論西夏的軍事力量,我們首先要對西夏的疆域和人口有個基本了解。前面提到,西夏的基本盤是夏、綏、銀、宥、靜五州,夏州在今陝西橫山,綏州在今陝西綏德,銀州在今陝西米脂,宥州在今陝西靖邊,靜州也在今陝西米脂。
  • 西夏鐵鷂子,古代最強的重甲騎兵,為何沒能擋住蒙古人?
    在河西走廊之上,李元昊帶領党項人,建立了國祚近兩百年的西夏政權。這個人口不足兩百萬的國度,卻先後和北宋、遼國、金國、蒙古交鋒,党項人展現的戰力之強悍,是值得深思的。
  • 中國此地曾有兩百萬人口,後獨立建國創造文字,不過被一強國滅了
    西夏的稱謂有很多,比如夏或者大夏,之所以稱呼他西夏,是因為與歷史上存在的夏朝和大夏區別開來。西夏政權是由党項人建立的,党項人屬於羌人的一個支脈,西夏在魏晉時期和鮮卑人頗有淵源。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戰亂不斷,夏州節度使當時分別向後漢、後周等國家稱臣,不過他和中央政府依舊保持著原來的關係,所以他不敢自立。北宋建立後,夏州節度使李彝臣服於趙匡胤,和宋朝建立同盟關係,共同對抗北漢,在宋朝完成統一大任後,趙匡胤希望夏州節度使管轄的範圍能夠劃入到宋朝的版圖中,可是宋朝的計劃遭到了李繼遷的嚴厲反對,後來李繼遷直接跑到北方,和宋朝對抗。
  • 遙望西夏:西夏皇族後裔在洛陽
    連極為難懂的西夏文,如今他對照著字典,也能進行書寫和簡單翻譯。 作為西夏文明的載體,西夏文已是一種「死文字」。它字形方正,形似漢字,細看卻與漢字完全不同。也就是說,翻開一本西夏文的書,你可能像看天書一樣,一個字都不認識。 這樣的文字,李春光為什麼要耗費大量精力去研究?因為他想弄清楚家族的歷史,而他家族的歷史是西夏歷史的一部分。
  • 英主去世,蒙古鐵騎橫掃中亞大陸,西夏滅亡計日而待
    襄宗執政以後,蒙古軍再三進入西夏境內騷擾,挑釁西夏,掠奪了西夏的人口牛羊。蒙古鐵騎在鐵木真的帶領下進攻西夏。襄宗派了5萬人馬抵抗,西夏和蒙古相持了五個月之久。蒙古人不僅勇猛,也很聰明。他們就飲水灌城,城裡的西夏人看著水越長越高,非常的害怕。出城的話又打不過人家,所以只好談判。成吉思汗派人進城,襄宗被迫稱臣求和,並且把皇室的女兒嫁給了蒙古大汗。
  • 大遼對戰西夏:党項人為何能夠逆襲契丹?
    契丹人的南下舉動立馬引起了党項人的警覺,雙方的利益衝突一觸即發。公元1020年,遼聖宗號稱50萬大軍南下進入涼州(武威)一帶,卻在涼甸附近的荒漠中被當時定難軍的領袖李德明挫敗,由於後勤補給線過於漫長,再加之蒙古高原西南部的阻卜部落發生叛亂,遼朝的第一次進攻虎頭蛇尾而終。
  • 神秘的西夏 被蒙古滅亡時,興慶府被屠城,西夏王族幾乎被團滅
    他驕奢淫逸,最終慘死在自己兒子的刀下。 當然西夏的滅亡,還有一個與女真一樣的原因,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自己還不夠強大的情況下,過度的學習了漢文化的儒性,喪失了他們瘋狂的野性,最後於1227年亡於蒙古的鐵騎之下。不過的它不斷強大,使得西部各政權和民族的不斷統一,為元朝中國的大一統做了嫁衣。
  • 不死的西夏!顛覆宋遼兩大國的金國為何會對西夏網開一面?
    而且消滅北宋後,金國大軍還迅速南下追擊在南方稱帝的宋高宗趙構,一度南下到浙江沿海。(圖)「靖康之變」時人有言:「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此時的女真可謂是橫掃天下,無人可擋。但是詭異的是,走上人生巔峰的金國卻對西部的小國西夏選擇了網開一面。此時的西夏已經被北宋長期的拉鋸戰折騰得只剩一口氣,而金國卻沒有「趁你病,要你命」,實在是仁慈得很。
  • 建立了西夏的党項人,被蒙古滅國後,是否被滅族?還有後裔嗎?
    蒙古曾經6次攻打西夏,成吉思汗之死,有說是在徵西夏時中箭墜馬傷重而死,也有說是在強拆西夏王妃時被咬掉了命根子而死,總之,是死於徵服西夏的戰爭。他死前下旨,對於西夏人:「殄滅無遺,以滅之、以死之。」。當西夏滅亡時,懷著復仇心理的蒙古大軍對西夏進行了滅絕性的摧毀。
  • 二十四史中為何無西夏史?今人撰寫西夏史,能否成為第二十五史?
    由此可見,「二十四史」雖然時間跨度很長,但的確沒有以西夏為主要內容的正史出現,只是作為依附於宋遼金史書後的一紀、一志、一傳存在。西夏為何沒有正史?關於西夏為何沒有正史,目前爭論仍然較大,主要有五種不同的說法,但如果細細分析,均可發現每種說法都有致命的缺陷。
  • 西夏滅國後,他們的文明流向何處?
    但是歷史上也出現過有著獨特民族文化的王朝,今天要說的西夏就是其中之一。西夏是党項人李元昊所建立,他在吸收了漢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党項文字,党項人有著屬於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還有非常輝煌的文化成就。但是西夏的文明在蒙古鐵騎的踐踏下而灰飛煙滅,不但存在了兩百年左右的西夏國覆滅,就連西夏文明也一同被摧毀。
  • 北宋強於西夏,2個王朝交戰多年,北宋始終沒能滅亡西夏!為啥?
    北宋、遼以及西夏本質就是一個地域更遼闊民族更複雜的三國版本。西夏的實力在三國之間是比較弱小的,北宋和遼國相對強大得多,奇怪的是北宋和西夏交戰多年,北宋卻沒能一舉剷除西夏,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得分時期分析。
  • 金國能滅掉北宋和契丹,為何卻打不過蒙古?
    金朝,曾經花了十二年就消滅了勢均力敵的對手,卻敗北蒙古大軍。嘉定四年(1211)春,蒙古大軍向金朝正式發起戰爭,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蒙古人花了二十多年猛攻擴張,攻滅西遼、搶戰西夏,更是聯合南宋上下夾擊,衝金朝的前後方據點發起進攻,直到蔡州城破,金朝的輝煌不復存在。強悍的遊牧民族,為什麼卻在蒙古大戰時頻頻失利呢?
  • 虛竹是和尚,忠厚老實,為何卻與西夏公主初見便發生關係?
    但在《天龍八部》中,虛竹與西夏公主的出現,卻是金庸筆下的一絲善念。他讓這對本不可相遇的人,如逆天改命般相愛。這不禁讓人發問,虛竹作為和尚,為人忠厚老實,為何與西夏公主李清露初見就發生關係?虛竹到底用了什麼手段,就徵服了這個嬌俏的西夏公主呢?
  • 武威西夏木緣塔 解密神秘的西夏王國
    這件木緣塔造型奇特,保存完整,為西夏墓葬中第一次發現,是研究西夏葬俗以及佛教藝術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西夏是一個神秘的王國,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這件木緣塔,為何讓國內外專家學者如此珍視呢?塔剎圍欄為八邊形,其他相輪、覆缽、剎頂都是圓形,由下向上收分;底座周圍繪有卷草紋。塔葬是用墓塔放置活佛、高僧的屍骸、遺骨和遺物,是佛教上最高貴、莊嚴的葬法,只有高僧大德才能享此最高等級的殊榮。西夏官員「西經略司都案劉德仁」為何會採用塔葬呢?西夏的葬俗,史籍有零星記載。
  • 西夏人毀滅於成吉思汗的種族屠殺嗎?王妃之事真還是假
    那麼這裡就很明顯了,蒙古攻銀州的真實情況是:殺了西夏人數萬,活捉和俘虜的人口、牲畜卻有數十萬,所以在銀州之戰中,活下來的西夏人要遠遠多於死去的。最後,為什麼孛魯沒有按照某些人的思路把被俘虜的西夏人殺個精光呢?請注意第四次蒙夏戰爭發生的背景:成吉思汗欲徵討花剌子模,遣使命令夏神宗李尊頊遣兵扈從西徵,卻被拒絕。
  • 西夏人真的因為蒙古人的屠殺而滅絕了麼?
    公元1224年九月,成吉思汗密令蒙古軍隊攻克銀州,斬首數萬兵民,並派遣精兵守其要害,從而讓西夏東部邊境徹底喪失屏障。然而此時的西夏並沒有因此收斂,反而與金朝以兄弟之國相稱,意圖做維護國家獨立的最後一搏。 1226年春正月,成吉思汗親自率兵十萬發動了對西夏的最後一次攻勢,此時的西夏顯然已經沒有任何的存在價值,此戰即是生死之戰。
  • 成吉思汗為何秘不發喪?都怪西夏王妃的嘴巴,太刁鑽!
    當然,這23年裡,成吉思汗並非成天和西夏過不去,他忙著東徵西討,「滅國四十」,有時候無力顧及西夏罷了。 成吉思汗攻西夏,採取的大概是蠶食的策略,今天吃一點,明天啃一口,反正只要有時間,就去西夏那地方溜溜馬。 比如第一次打西夏的主要目的是劫掠物資,第二次揍西夏,則在西夏境內擄掠數月。
  • 西夏文士野利仁榮,是西夏的改革家,幫助西夏王創造了西夏文字
    西夏文字的創製,有一個從初創到成熟的過程。西夏建國前,西夏文字已在民間流傳,但是不統一,不規範。元吳把西夏文字的創製作為建國的一項重要準備工作,把民族文字的製成和頒布當作民族性的自覺表徵,異常重視。此時,正是元吳全力以赴準備立國稱帝之際,繁忙的軍國大事使他無暇親自從事文字創製的具體工作,他只是有一個大致的設想,提倡並下令創製文字。
  • 西夏人了無影蹤,真的是因為成吉思汗之死麼?
    圖/西夏人01 滅國之戰西夏人在成吉思汗對金朝的作戰中鼠首兩端,名義上向蒙古稱臣,實際上卻經常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公元1224年九月,成吉思汗密令蒙古軍隊攻克銀州,斬首數萬兵民,並派遣精兵守其要害,從而讓西夏東部邊境徹底喪失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