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地理聯合會農業類型學專門委員會的研究成果,全世界劃分為十大農區類型,它們是:非洲撒哈拉以南農業區、北非西亞農業區、東南亞與南亞農業區、拉丁美洲農業區、西歐北歐南歐農業區、北美農業區、澳大利亞與紐西蘭農業區、東歐與西伯利亞農業區、中亞農業區、東亞農業區。本次為大家介紹的是東南亞與南亞農業區的簡單情況。
該區的東南亞部分包括緬甸、印度尼西亞、寮國、菲律賓、越南、泰國等,也包括日本及太平洋的一些島嶼。該區的南亞部分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馬爾地夫等。總面積約為68805X10* hm2。該區人口約為24.3億。東南亞的耕地面積達6 954.8X10* hm2,長期牧場2400X10* hm2,農用地佔陸地面積的21.8%。森林和林地面積為24453X10*hm2,森林覆蓋率達55.4%。東南亞各國,除寮國外,都有相當長的海岸線,其中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更是群島之國。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流經此地,池塘、湖泊、沼澤星羅棋布。
東南亞基本上處於北園歸線以南和南緯o以北的熱管地區橋特點市大市分區東南亞大部分區氣溫變化很小,沒有春夏秋冬之分,但因季風影響,一年可分為雨季和平量能在一日之內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200 mm以上。降雨強度大,使此地河流的水發生巨大變化,從而嚴衝制耕地,造成 t集嚴重流失,河流中含有大 量泥沙;焚林懇龍限了水土流失,所流失的泥土淤塞了下遊灌溉渠,在一些河流人海口,由於泥沙沉積形成衝積三角洲。
在東南亞,由於高溫多雨的氣候,容易形成貧瘠的酸性紅壤土,這種土壤的表層在熱帶植被長期作用下,又轉成微酸性腐殖質的黑色森林士。在緬甸、泰國部分雨量相對較少的地區,由於雨水淋溶作用弱,土壤中含有的鹽類能較多保持,成為熱帶草原土。在火山地區產生火山土,在三角洲平原則為肥沃的衝積土。東南亞的土壤是發展農業的高效資源。南亞次大陸上河道縱橫,其中印度河和恆河是著名的河流。
此地除巴基斯坦部分區域氣候乾燥外,其他區域降水較為充沛,分別有亞熱帶草原氣候(印度河上遊)、季風型熱帶森林氣候(恆河流域)、季風型熱帶草原氣候(印度半島區)、熱帶雨林氣候(半島西南部)、季風型亞熱帶森林氣候(孟加拉國大部),對農業發展十分有處。南亞的耕地資源豐富,耕地面積佔總面積的34%以上,且土地肥沃,特別是孟加拉國,境內幾乎全屬低平的衝積平原。南亞次大陸的海岸線有7500km,斯裡蘭卡和馬爾地夫是島國,此處的海洋漁業資源也很豐富。
該區除了日本、新加坡、汶萊之外,都是農業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農業勞力佔社會就業總人數的55%6(9年)、農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1%(1994年)、農產品出口總額的70%。該區的農業生產結構,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和漁業均較落後。 該區的森林資源豐富,盛產各種珍貴木材,如袖木、檀木等,森林中還出產多種藥材,繁殖著多種珍禽異獸,木材是該區傳統的出口產品。但是,現在對於該區來說,嚴重的問題在於森林資源遭受破壞並引起生態環境惡化。森林遭受破壞的原因有三:一是毀木墾荒;二是戰爭的破壞,如越南、寮國和柬埔寨,近30年越南的森林面積從2 000X10 hm2減少到目前不足1 500X102 hm2;三是為了出口而過度採伐,如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近30年來,泰國的森林面積減少了1/2,菲律賓的森林面積也減少了1/3。
封建性的剝削和經營方式阻礙著生產的發展。如印度的高額封建性地租,土地租佃過於分散,租期短且租權不穩;該區個別地方甚至保存著原始的刀耕火種制,這些都嚴重阻礙著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及生產的發展。農業生產的單化結構明 顯。外國資本進入後,利用該區的有利自然條件片面發展少數幾種熱帶經濟作物,於是在有的國家裡大量種植出口經濟作物而糧食需要進山,如菲律賓、馬來西亞是天然橡膠棕櫚油、椰幹、椰油的重要產地,但糧食生產水平低;而有的國家則單一種植稻穀出口,如緬甸、泰國、越南。
農業中大規模種植園與小規模農戶經營並存。外國資本進人該區後便佔有大片肥沃土地來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園。與此同時,個體小農以自己食用為目的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的形式依然存在。這一特徵表明該區農業的經營方式處於向近現代農業的過渡之中。當然,資本主義大莊園也不可能取代個體小農。
為了更有利於該區農業的發展,合理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在國際組織的幫助下,該區大多數國家採取的有效措施是:允許外國資本投人農業,提倡民族資本與外資合營種植園;對封建土地關係堅央進行改革;政論財政加大對農業的投資,主要用於興建農村公路、橋梁,推廣農業技術等;實施價值支持政策,對化肥、農藥等給以價格補貼,對農產品價格予以保護;國家銀行向農村提供低息貸款;為防止由西方經濟危機帶來的出口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減少對西方市場的依賴程度,應改變農業生產的單一化結構。
註: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