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農業區域劃分:東南亞與南亞農業區,農業的特點及發展

2020-12-23 百家號

根據國際地理聯合會農業類型學專門委員會的研究成果,全世界劃分為十大農區類型,它們是:非洲撒哈拉以南農業區、北非西亞農業區、東南亞與南亞農業區、拉丁美洲農業區、西歐北歐南歐農業區、北美農業區、澳大利亞與紐西蘭農業區、東歐與西伯利亞農業區、中亞農業區、東亞農業區。本次為大家介紹的是東南亞與南亞農業區的簡單情況。

該區的東南亞部分包括緬甸、印度尼西亞、寮國、菲律賓、越南、泰國等,也包括日本及太平洋的一些島嶼。該區的南亞部分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馬爾地夫等。總面積約為68805X10* hm2。該區人口約為24.3億。東南亞的耕地面積達6 954.8X10* hm2,長期牧場2400X10* hm2,農用地佔陸地面積的21.8%。森林和林地面積為24453X10*hm2,森林覆蓋率達55.4%。東南亞各國,除寮國外,都有相當長的海岸線,其中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更是群島之國。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流經此地,池塘、湖泊、沼澤星羅棋布。

東南亞基本上處於北園歸線以南和南緯o以北的熱管地區橋特點市大市分區東南亞大部分區氣溫變化很小,沒有春夏秋冬之分,但因季風影響,一年可分為雨季和平量能在一日之內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200 mm以上。降雨強度大,使此地河流的水發生巨大變化,從而嚴衝制耕地,造成 t集嚴重流失,河流中含有大 量泥沙;焚林懇龍限了水土流失,所流失的泥土淤塞了下遊灌溉渠,在一些河流人海口,由於泥沙沉積形成衝積三角洲。

在東南亞,由於高溫多雨的氣候,容易形成貧瘠的酸性紅壤土,這種土壤的表層在熱帶植被長期作用下,又轉成微酸性腐殖質的黑色森林士。在緬甸、泰國部分雨量相對較少的地區,由於雨水淋溶作用弱,土壤中含有的鹽類能較多保持,成為熱帶草原土。在火山地區產生火山土,在三角洲平原則為肥沃的衝積土。東南亞的土壤是發展農業的高效資源。南亞次大陸上河道縱橫,其中印度河和恆河是著名的河流。

此地除巴基斯坦部分區域氣候乾燥外,其他區域降水較為充沛,分別有亞熱帶草原氣候(印度河上遊)、季風型熱帶森林氣候(恆河流域)、季風型熱帶草原氣候(印度半島區)、熱帶雨林氣候(半島西南部)、季風型亞熱帶森林氣候(孟加拉國大部),對農業發展十分有處。南亞的耕地資源豐富,耕地面積佔總面積的34%以上,且土地肥沃,特別是孟加拉國,境內幾乎全屬低平的衝積平原。南亞次大陸的海岸線有7500km,斯裡蘭卡和馬爾地夫是島國,此處的海洋漁業資源也很豐富。

該區除了日本、新加坡、汶萊之外,都是農業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農業勞力佔社會就業總人數的55%6(9年)、農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1%(1994年)、農產品出口總額的70%。該區的農業生產結構,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和漁業均較落後。 該區的森林資源豐富,盛產各種珍貴木材,如袖木、檀木等,森林中還出產多種藥材,繁殖著多種珍禽異獸,木材是該區傳統的出口產品。但是,現在對於該區來說,嚴重的問題在於森林資源遭受破壞並引起生態環境惡化。森林遭受破壞的原因有三:一是毀木墾荒;二是戰爭的破壞,如越南、寮國和柬埔寨,近30年越南的森林面積從2 000X10 hm2減少到目前不足1 500X102 hm2;三是為了出口而過度採伐,如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近30年來,泰國的森林面積減少了1/2,菲律賓的森林面積也減少了1/3。

封建性的剝削和經營方式阻礙著生產的發展。如印度的高額封建性地租,土地租佃過於分散,租期短且租權不穩;該區個別地方甚至保存著原始的刀耕火種制,這些都嚴重阻礙著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及生產的發展。農業生產的單化結構明 顯。外國資本進入後,利用該區的有利自然條件片面發展少數幾種熱帶經濟作物,於是在有的國家裡大量種植出口經濟作物而糧食需要進山,如菲律賓、馬來西亞是天然橡膠棕櫚油、椰幹、椰油的重要產地,但糧食生產水平低;而有的國家則單一種植稻穀出口,如緬甸、泰國、越南。

農業中大規模種植園與小規模農戶經營並存。外國資本進人該區後便佔有大片肥沃土地來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園。與此同時,個體小農以自己食用為目的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的形式依然存在。這一特徵表明該區農業的經營方式處於向近現代農業的過渡之中。當然,資本主義大莊園也不可能取代個體小農。

為了更有利於該區農業的發展,合理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在國際組織的幫助下,該區大多數國家採取的有效措施是:允許外國資本投人農業,提倡民族資本與外資合營種植園;對封建土地關係堅央進行改革;政論財政加大對農業的投資,主要用於興建農村公路、橋梁,推廣農業技術等;實施價值支持政策,對化肥、農藥等給以價格補貼,對農產品價格予以保護;國家銀行向農村提供低息貸款;為防止由西方經濟危機帶來的出口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減少對西方市場的依賴程度,應改變農業生產的單一化結構。

註: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會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方?
    當今世界的總人口已經超過77億人,以目前全世界的人口增長速度,不出5年,全球的總人口將會邁上80億總人口大關。我們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總共約為1.49億平方千米,約佔地球表面面積的30%,全球陸地可以分為七大洲,地球上的人口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極不均勻的,其中亞洲的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是世界上人口最為稠密的地方。
  • 初一下第7章第1節 東南亞的地形與氣候
    >【知識背景】    本題考查的是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氣候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第(3)小題:中南半島的地勢特點是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第(4)小題:「河流奔騰在崇山峻岭之中」,落差大,水流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進入下遊,地勢變平坦,泥沙淤積,形成衝積平原;這些衝擊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成為東南亞重要的農業生產區。
  • 《區域農業發展》教學設計
    《區域農業發展》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初步了解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2.通過閱讀地形和氣溫、降水分布圖,了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過程與方法】1.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我國各地特色農業生產情況,分析農業生產的地理條件。2.用小組交流的形式學習區域內部差異劃分標準。3.通過分析我國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地理條件、布局特點和發展前景,了解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措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家鄉,為家鄉發展獻計獻策的主人翁精神。
  • 2020首屆昆明南亞東南亞語種翻譯發展論壇在昆舉行
    雲南網訊(記者 趙崗 實習生 魯曉暉)雲南高校開設的南亞東南亞語種數量和教研水平如何?昆明怎樣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翻譯人才高地?答案就在12月24日在昆啟幕的2020首屆昆明南亞東南亞語種翻譯發展論壇。
  • 中考地理非選擇題答題模板:農業小專題
    4、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1)有大面積乾旱半乾旱區域,草原優良;     (2)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飲水;     (3)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7、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原因:     (1)中亞深居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 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     (2) 境內有額爾齊斯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河流,宜發展灌溉農業.
  • 高考地理: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
    知識點 1.區域農業發展條件評價 一個區域的農業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和發展狀況受發展條件的影響,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應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
  • 雲南省農科院農業綠色發展創新中心揭牌成立
    雲南網訊(記者 趙崗)12月25日,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綠色發展創新中心揭牌成立,該中心旨在發揮全院從種質創新、種子培育、生物技術、綠色栽培、健康土壤、綠色植保、質量檢測控制、農業經濟信息、農產品加工等綜合專業系統性優勢,凝聚全院相關50多個創新團隊力量,上對接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及區域綠色發展戰略聯盟
  • 昆明南亞東南亞語種翻譯發展論壇開幕
    人民網昆明12月24日電 (程浩)12月24日,2020首屆昆明南亞東南亞語種翻譯發展論壇在昆開幕,來自南亞東南亞多國駐華大使館的外交官、眾多高校代表及翻譯科技企業代表共聚一堂,探討南亞東南亞語種翻譯的發展與合作。
  • 雲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成效顯著
    、金融服務中心、人文交流中心,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成果豐碩,取得了顯著成效。開放合作機制建設邁出新步伐「十三五」期間,雲南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積極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雲南—寮國北部、雲南—曼德勒、中國—南亞合作論壇、滇緬合作論壇等多雙邊區域合作機制建設,在推動我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中的主體省份地位進一步凸顯。
  • 東南亞歷史:古代東南亞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特點
    在對外交往方面,東南亞大陸在這一時期與中國的交通便利與經濟上的交往的密切程度和規模都遠遠超過了它與南亞的交往,但從文化影響上看,南亞的斯裡蘭卡在這一時期特別是16世紀前仍然是為越南以外的大部分大陸東南亞國家提供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來源。
  • 雲南大學 | 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成立大會隆重舉行
    【MBA中國網訊】12月10日,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南亞東南亞大學校長論壇在昆明隆重舉行。大會發表昆明宣言,提出大學聯盟要助力中國與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 雲南:加快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籤署,雲南對外開放迎來新機遇,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將不斷提升,在國際互聯合作新通道、國際產業協同新布局中的功能將更加突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邁出新步伐。」
  • 每日一書|最早的農人:農業社會的起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了世界上不同地區早期農業起源與發展的歷史,所使用的資料和方法包括考古學、比較語言學、生物人類學,研究對象集中在世界上幾個關鍵的早期農業中心,包括中東、中國、北非、紐幾內亞、中美洲和安第斯中部。
  • 重慶劃定農業功能區域 重點發展特色效益農業
    重慶劃定農業功能區域 重點發展特色效益農業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19 14:58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重慶3月19日電(記者李松)記者從重慶市政府獲悉,在保障口糧基本自給、主要農產品穩定供應的前提下,重慶結合本市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劃定農業功能區域,重點發展特色效益農業。
  • 澳大利亞農業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大麥,小麥,羊毛,牛肉,羊肉常常排名國際市場份額前三,澳大利亞的農業對於世界糧食安全與農產品價格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水資源則是限制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對於澳大利亞農民來說,農業區也主要以水資源的豐沛程度劃分,大致分為三個區域:高降雨帶,麥羊混合帶和粗放牧羊牧牛區。降水量較高的溫帶地區主要集中在大陸東南和西南沿海,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也被稱為牛羊與經濟作物混合帶。
  • 臺灣精緻農業見習系列報導之"親子經":休閒農業好好玩
    臺灣精緻農業見習系列報導之「親子經」親水 採摘 休閒農業好好玩東南網7月31日訊(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陳成沛 文/圖)精緻農業之路發展的「終極奧義」,還是要以旅遊來帶動。臺灣在這方面很專精,尤其緊抓親子遊市場,導報駐臺記者日前在宜蘭三個休閒農業區採訪,就遇到不少利用暑期攜家帶口前往旅遊的遊客,不只是島內民眾,更有慕名而來的日本、東南亞遊客。且來看看臺灣精緻農業如何做好「親子經」,以之為大陸發展精緻農業之鑑。宜蘭堪稱臺北的休閒後花園,尤其雪山隧道的開通,現在從臺北到宜蘭,車程只要50分鐘。
  • 孫群出席昆明南亞東南亞語種翻譯發展論壇開幕式
    24日,由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指導,中國翻譯協會、市政府主辦,市外辦承辦的2020首屆昆明南亞東南亞語種翻譯發展論壇在昆開幕。來自南亞東南亞駐華大使館的外交官、國內多所高校及翻譯科技企業代表共聚一堂,探討南亞東南亞語種翻譯的發展與合作。
  • 推進農業現代化 發展生態畜牧業
    ,全國農業發展重大規劃的主要起草人,農業部農業建設項目評估和監管專家。  【精彩觀點回放】  從總體來看,中國農業發展取得的成績,令我們自己感到自豪,令世界為之矚目。第一,糧食總產在2016年保持在6億公斤以上,連續13年取得了豐收;第二,我們提出的糧食安全的基本目標——穀物基本自給,糧食絕對安全,我們這個目標已經穩步實現。第三,中國人人均糧食佔有量已經達到了450公斤以上,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 2020年寮國農業等綠色產業發展現狀及政策走向
    2020年寮國農業等綠色產業發展現狀及政策走向作為仍然以擺脫貧困為首要目標的國家,要求寮國發展綠色產業看起來並不合適。但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在注重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發展路徑。通過發展經濟,解決國內存在的貧窮問題仍然是寮國的首要目標。
  • 農業生產與休閒觀光相結合 巴城崛起觀光農業
    巴城的觀光農業主要分布在迎賓路兩側,以1個特色產品——葡萄為標誌,以5大農莊為載體,形成了總面積超過萬畝的觀光農業區。觀光農業區與大閘蟹美食一條街、東陽澄湖公園、陽澄湖相連,巴城的旅遊資源由過去的以美食為主的單一套路變成了農業觀光、品嘗美食、休閒娛樂等融為一體的組合拳。萬畝葡萄香飄巴城  觀光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就其特點而言,一是特色,二是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