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內的薩迦寺是藏傳佛教寺院,有「第二敦煌」美稱,你去過嗎?

2020-12-16 七月初旅遊

薩迦鎮是一個深深隱藏在後藏偏僻之處的小城,幾乎與外面斷絕了一切往來。它神秘、敏感、寂寥,散發著歷史馨香,她的美需要人們去觸摸、挖掘。

薩迦鎮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城西部的仲曲河上遊,是薩迦縣駐地,也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發源地。薩迦鎮曾是薩迦王朝的首府,是西藏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如今,這裡已成為西藏著名的旅遊勝地。

薩迦古城,薩迦派的修行聖地。這個曾經一度影響了吐蕃歷史的佛教修行地,現今這裡,只是西藏的一個偏遠的縣城,在城區,依舊有著未修繕的泥土路,那往日的萬寺來朝,薩迦法王端坐在那金碧輝煌的高臺,如藍天中的浮雲,早已隨著時光散落在滾滾紅塵裡。

薩迦派是最早的新譯密咒派,它的創立正是阿底峽入藏噶當派的興盛時期。而薩迦派其中一種是血統傳承,薩迦五祖就是高貴血統的吐蕃貴族昆氏家族。在元朝時期,隨著八思巴任忽必烈的國師而走向輝煌,開始成為西藏政教方面的代表。

薩迦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薩迦縣本波山下,是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也是薩迦派的主寺。「薩迦」系藏語音譯,意為灰白土。公元1073年,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發現奔波山南側的一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澤,現瑞相,即出資建起薩迦寺,逐漸形成薩迦派。

薩迦寺名中的「薩」藏語意為「土」,「迦」藏語意為「灰白色」,「薩迦」意即「灰白土」。因本波山腰有一片灰白色巖石,長年風化如土狀而得名。薩迦寺分為南、北兩寺,仲曲河橫貫於兩寺之間,北寺位於河北岸的本波山「灰白土」山巖下,南寺位於河南岸的平壩之上。

薩迦北寺沿仲曲河北岸修建。曾經有古絨森吉呀爾布頗章、森康寧巴(舊宮殿)、努·曲美增卡典曲頗章(勝樂宮殿)、細脫格筆瑪(細脫措欽大殿)等主要建築,以及細脫拉章、都讓拉章、仁欽崗拉章、甘丹拉章等附屬建築。薩迦北寺在革命中遭到破壞,建築被毀,文物流散。到21世紀初,森康寧巴已經按照原貌修復,高三層,其中底層以甲央修行洞以及洞內的神水而著稱。

薩迦南寺位於仲曲河南岸的瑪永扎瑪平壩上。傳說起初選擇南寺寺址時,僧眾和信眾一致認為建寺一定要有防守、防火功能,所以在本波山和巴欽頗章頂上各架起一門火炮,朝山下射石頭選點,結果射出的一塊石頭落在大殿門前左側,一塊石頭落在大殿廣場中央,當即湧出泉水,大家認為這是祥瑞之兆,便決定在這裡建寺。1268年,薩迦第一任本欽釋迦桑布(生卒年不詳)奉八思巴之旨,以傑日拉康為藍本,設計建造拉康大殿,後來歷任薩迦本欽(又稱「烏思藏本欽」,為元朝薩迦政權的首席行政長官)先後擴建,直到第九任本欽阿倫(生卒年不詳)任職時期,薩迦寺的建築工程才全面結束。

清晨,雪域深處的薩迦鎮從晨曦中醒來,小鎮上空嫋嫋炊煙飄浮,燦爛的朝陽映照著薩迦寺,薩迦鎮也就這樣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青石板長街貫穿古鎮,清脆的驢鈴聲飄然而至,小河無拘無束地流淌著,似乎在向世人述說著這裡曾經的榮辱興衰。

薩迦鎮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薩迦寺則成了這裡的一張獨具魅力的歷史名片。人們前來小鎮,都會進入寺內參觀。在寺內人們可以見到極其豐富的文物,其中包括經書、封誥、印璽、冠戴、服飾、佛像、法器、刺繡、供品、瓷器等,因此被譽為「第二敦煌」。每年藏曆7月和11月,寺內還分別會舉行夏季神舞會和冬季金剛神舞會。在此期間,成千上萬的僧俗群眾都會來此朝拜觀瞻,祈禱神舞能給人間帶來幸福和吉祥。

薩迦鎮一個充滿神秘的地方,這裡的人們以其特有的方式傳承著歷史,追趕著時代的步伐。這裡的古蹟、民風、斷牆都值得人們留戀。

相關焦點

  • 西藏有一寺廟,蘊藏著3000多幅壁畫,被世人稱為「第二敦煌」
    眾所周知,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場所,成千上萬的雕塑和壁畫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觀賞價值,事實上,不僅敦煌,中國西藏也有一座大型寺廟,今天說的是西藏有一寺廟,蘊藏著3000多幅壁畫,被世人稱為「第二敦煌」。
  • 尕藏加:清宮在京新建與修繕的藏傳佛教寺院
    清代該寺系民間藏傳佛教寺院。康熙五十年(1711),在京城專門給章嘉活佛建造一座寺院;翌年,康熙帝親書寺額「嵩祝寺」。乾隆時期,第三世章嘉活佛居住嵩祝寺,乾隆帝常去聽經習法,並與章嘉活佛商議決策西藏大事及蒙古地區藏傳佛教事務,所賜物品甚多,寺院為之興隆。嵩祝寺,俗稱「章嘉活佛府」,原址在景山公園以東。
  • 自駕西藏,了解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教體系
    先從藏地密碼談起,藏地密碼指的是公元八世紀朗達瑪贊普第一次禁佛運動,禁止吐蕃範圍內的民眾信仰佛教,驅逐印度和漢族僧人,停止修建的佛寺,桑耶寺,大昭寺等所有的佛教場所被查封,小昭寺被當牛圈。直到赤松德贊成年之後才有所緩解,當時認識到佛教對王室有利的作用,於是決心振興佛教,此後松德贊多次派人去漢地,迎請高僧來吐蕃傳經,其中有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後來由蓮花生親自主持佛教和苯教的辯論會(有很多朋友去過色達佛學院看過辯論經文的情景)辯經的場面很熱鬧雙方經過多次激烈的唇槍舌戰.最後辯論結果苯教認輸並返回故裡逐步受到冷落,佛教從此才站穩了腳跟。
  • 藏傳佛教薩迦派五大名僧,認識三個才算了解佛教精髓
    隨即徵得地方要人的同意,給當地的主人象雄谷熱瓦等人一匹白馬、一串珍寶珠、一件緞衣,買下了那塊地,動工興建寺院。於第一繞迥之水牛年(一〇七三年)建成一座雄偉壯觀的寺院,因寺院所在地區的土質呈灰白色,藏語稱此色為「薩迦」,故「薩迦」成了地名和寺名,也作了其教派的名稱。後幾經擴建,成為薩迦河南岸,大殿三層為其主體建築。藏傳佛教薩迦派由此傳揚。
  • 噶丹·松贊林寺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
    噶丹·松贊林寺是 雲南 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康區有名的大寺院之一,還是川滇一帶的黃教中心,在整個藏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小布達拉宮。和很多景區一樣,松贊林寺依靠景區的區間車進出,寺廟很大,依山而建,參觀寺廟需要爬很高的樓梯,寺廟裡面有專門講解的人員,應該也是藏傳佛教的信徒,講解員會專門帶你從一定規律的門進出。
  • 薩迦寺是薩迦派第一座寺院,西藏的敦煌
    薩迦寺是邊派第一座寺院,由薩速的創始人昆卻傑布於公元1073年創建速寺寺中藝術珍品清,文物價值極高,因此被人們稱為「第二個數增」。薩寺包括北寺和南寺兩個部分,北寺由薩的創始人昆·貢卻傑布創建於1073年,南寺由本·釋速桑布創建於1288年。速北寺初建時結構簡題,規模很小,後經邊歷代法王的不斷擴建,形成了還流重疊、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 藏傳佛教小資料:薩迦五祖和西藏歸屬中央政府
    藏傳佛教小資料:薩迦五祖和西藏歸屬中央政府 2008年04月17日 17: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這一重大事件背後,藏傳佛教厥功甚偉。  公元十一世紀前後,藏傳佛教薩迦派興起,該宗派的創立者是昆•貢卻傑布,他是吐蕃時期的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也是昆氏家族中第一位出家僧人。  昆氏家族原來信奉藏傳佛教寧瑪派,從貢卻傑布開始,建立並信奉薩迦派。貢卻傑布在他四十歲那年,創建著名的薩迦寺。他在薩迦寺任住持並傳法近三十年。貢卻傑布之後,在薩迦派的傳承中,薩迦五祖聲名顯赫。
  • 第二佛陀相傳文殊菩薩轉世,將藏傳佛教推向世界
    到藏區旅行,不可能不去前藏拉薩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後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以及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這些寺院都與一位大德有關,是修學大乘佛教繞不過去的一座高峰,他就是宗喀巴大師。他的著名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在漢地也流行甚廣,是學佛者的入門課,備受推崇。宗喀巴不是其本名,因其出生在宗喀地區(今青海省塔爾寺),而被尊稱為宗喀巴。
  • 藏傳佛教之格魯派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與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相繼產生,並形成和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規教法和師徒傳承關係。到14世紀,藏傳佛教的最後一個教派——格魯派產生了。格魯派的產生,對藏傳佛教和藏族社會產生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 念誦與祛病——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生命關懷
    2018年4月8日-9日,第二屆海峽兩岸佛醫論壇在廈門石室禪院舉行,海峽兩岸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討佛教與醫學的關係。鳳凰網佛教特別策劃專題《醫者佛心》,展示此次論壇上更多元的視角,更理性的分析,共同尋找生命苦旅中的珍貴良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所德吉卓瑪出席論壇並做了題為《念誦與祛病——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生命關懷》的主題演講。鳳凰網佛教編發德吉卓瑪論文觀點如下(本文系摘錄)。
  • 行走甘南:夏河縣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格魯派著名寺院,雪景超美
    舉目望去,氤氳著霧氣的拉卜楞寺好似一個神秘的世界,美得莊嚴肅穆。沿著大夏河的護欄行走著,水流湍急,流水聲和著梵音與空中的雪花一起飛舞。早起的喇嘛絡繹不絕地走向寺院,藏區的牧民帶著七八歲的孩童也從四處趕來去寺院學習,當然人群中也有很多遠道而來朝聖的遊客與信眾。
  • 科迦寺: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獨特的高原風景!
    科迦寺是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普蘭縣科迦村。科迦,系藏語「定居」之意。公元996年由大譯師仁欽桑布創建。科迦村以寺為中心建造,呈東西向布局。據記載,先有科迦寺後有科迦村,村因寺而得名。科迦村是一個世外桃源小村,獨特的高原風景,淳樸的鄉村生活,很有味道。
  • 藏傳佛教的5大派系和寺廟
    公元7世紀,佛教進入西藏與當地原始宗教——苯教長期鬥爭融合,逐漸形成了藏傳佛教。公元8世紀天竺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入藏,分別傳播顯、密兩系佛教,為教派傳承播下種子。寧瑪派形成於公元11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最早的教派,以密宗修習為主,因該派宣揚遵從先弘時期的法統,重視佛教徒匿藏的經典,所有稱為「寧瑪」(藏語意為「古舊」)。僧人戴紅色僧帽,又俗稱為「紅教」。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
    此次論壇,多位與會代表聚焦藏傳佛教,深入研討、交流,今擷取其部分論點,從藏傳佛教建築來看佛教的中國化。——中央民族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王長魚 《從龍文化在佛教寺廟建造中的體現看佛教中囯化——由西黃寺修繕工作所想到的》  藏傳佛教因其獨有的弘傳方式影響了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長達千年之久。眾所周知,蒙藏地區民眾多有信仰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寺院是信眾的心靈寄託、精神依止。此外,藏傳佛教寺院具有教育、醫療、公益慈善機構等諸多社會角色。
  • 敦煌莫高窟、佛寺和布達拉宮的介紹
    位於甘肅省西部的敦煌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當年曾是一座貿易興盛、寺院遍布的繁華都會,中西不同文化在這裡匯聚。位於敦煌市鳴沙山東麓巖壁上的莫高窟,集建築藝術、彩塑藝術和壁畫藝術於一體,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它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經歷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不斷開鑿。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是世界上二支不同的大乘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承襲印度大乘佛教初期的顯乘教法(般若乘),而藏傳佛教則更多接受了印度大乘佛教晚期的傳統,即以密乘佛教(金剛乘)為主要特色。漢、藏佛教於歷史上曾有過很深的關聯,互相間有過很多的交流和影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至今依然擁有不少明顯的共性。
  • 甘肅的四大景點,風景秀美,你去過幾個?
    首先和大家說到的就是莫高窟這個景點,它是人類藝術的殿堂,在這個地方你可以看到千年的壁畫和佛像還有很多的文物,是去敦煌必須去的一個地方,在這邊的洞窟裡到處都是畫著佛像和飛天等,它既有著高達九層的坐像,也有著十幾釐米的小菩薩,在這個地方有著很多的佛像,形態各不相同,景象是非常壯觀的,來過這裡的人們都會被這個地方壁畫所震撼到。
  • 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哲蚌寺
    哲蚌寺原名「吉祥永恆十方尊勝州」,位於拉薩市西郊,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於公元1416年創建,系格魯派六大寺廟之一,也是格魯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寺院佔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規模宏大。
  • 你所不知道的藏傳佛教吉祥八寶圖(圖)
    藏傳佛教寺院中的瓶內裝淨水(甘露)和寶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樹。藏傳佛教認為寶瓶象徵著阿彌陀佛,因而也象徵著靈魂的永生不死,代表佛陀之喉嚨。寶瓶象徵著吉祥、清淨和財運,又象徵著聚寶無漏、福智圓滿、永生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