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鎮是一個深深隱藏在後藏偏僻之處的小城,幾乎與外面斷絕了一切往來。它神秘、敏感、寂寥,散發著歷史馨香,她的美需要人們去觸摸、挖掘。
薩迦鎮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城西部的仲曲河上遊,是薩迦縣駐地,也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發源地。薩迦鎮曾是薩迦王朝的首府,是西藏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如今,這裡已成為西藏著名的旅遊勝地。
薩迦古城,薩迦派的修行聖地。這個曾經一度影響了吐蕃歷史的佛教修行地,現今這裡,只是西藏的一個偏遠的縣城,在城區,依舊有著未修繕的泥土路,那往日的萬寺來朝,薩迦法王端坐在那金碧輝煌的高臺,如藍天中的浮雲,早已隨著時光散落在滾滾紅塵裡。
薩迦派是最早的新譯密咒派,它的創立正是阿底峽入藏噶當派的興盛時期。而薩迦派其中一種是血統傳承,薩迦五祖就是高貴血統的吐蕃貴族昆氏家族。在元朝時期,隨著八思巴任忽必烈的國師而走向輝煌,開始成為西藏政教方面的代表。
薩迦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薩迦縣本波山下,是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也是薩迦派的主寺。「薩迦」系藏語音譯,意為灰白土。公元1073年,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發現奔波山南側的一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澤,現瑞相,即出資建起薩迦寺,逐漸形成薩迦派。
薩迦寺名中的「薩」藏語意為「土」,「迦」藏語意為「灰白色」,「薩迦」意即「灰白土」。因本波山腰有一片灰白色巖石,長年風化如土狀而得名。薩迦寺分為南、北兩寺,仲曲河橫貫於兩寺之間,北寺位於河北岸的本波山「灰白土」山巖下,南寺位於河南岸的平壩之上。
薩迦北寺沿仲曲河北岸修建。曾經有古絨森吉呀爾布頗章、森康寧巴(舊宮殿)、努·曲美增卡典曲頗章(勝樂宮殿)、細脫格筆瑪(細脫措欽大殿)等主要建築,以及細脫拉章、都讓拉章、仁欽崗拉章、甘丹拉章等附屬建築。薩迦北寺在革命中遭到破壞,建築被毀,文物流散。到21世紀初,森康寧巴已經按照原貌修復,高三層,其中底層以甲央修行洞以及洞內的神水而著稱。
薩迦南寺位於仲曲河南岸的瑪永扎瑪平壩上。傳說起初選擇南寺寺址時,僧眾和信眾一致認為建寺一定要有防守、防火功能,所以在本波山和巴欽頗章頂上各架起一門火炮,朝山下射石頭選點,結果射出的一塊石頭落在大殿門前左側,一塊石頭落在大殿廣場中央,當即湧出泉水,大家認為這是祥瑞之兆,便決定在這裡建寺。1268年,薩迦第一任本欽釋迦桑布(生卒年不詳)奉八思巴之旨,以傑日拉康為藍本,設計建造拉康大殿,後來歷任薩迦本欽(又稱「烏思藏本欽」,為元朝薩迦政權的首席行政長官)先後擴建,直到第九任本欽阿倫(生卒年不詳)任職時期,薩迦寺的建築工程才全面結束。
清晨,雪域深處的薩迦鎮從晨曦中醒來,小鎮上空嫋嫋炊煙飄浮,燦爛的朝陽映照著薩迦寺,薩迦鎮也就這樣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青石板長街貫穿古鎮,清脆的驢鈴聲飄然而至,小河無拘無束地流淌著,似乎在向世人述說著這裡曾經的榮辱興衰。
薩迦鎮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薩迦寺則成了這裡的一張獨具魅力的歷史名片。人們前來小鎮,都會進入寺內參觀。在寺內人們可以見到極其豐富的文物,其中包括經書、封誥、印璽、冠戴、服飾、佛像、法器、刺繡、供品、瓷器等,因此被譽為「第二敦煌」。每年藏曆7月和11月,寺內還分別會舉行夏季神舞會和冬季金剛神舞會。在此期間,成千上萬的僧俗群眾都會來此朝拜觀瞻,祈禱神舞能給人間帶來幸福和吉祥。
薩迦鎮一個充滿神秘的地方,這裡的人們以其特有的方式傳承著歷史,追趕著時代的步伐。這裡的古蹟、民風、斷牆都值得人們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