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讀四書五經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2021-02-08 梅州網

  ● 胡繼宏

  孔子在《易傳·坤文言傳》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思是說,行善積德的家庭,必然會帶給子孫後代許多福慶;積聚惡行多了的家庭,必然會帶給子孫後代許多災殃。

  《三字經》中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誰是竇燕山?他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五代後周時人,原名竇禹鈞,家住燕山一帶,故人稱竇燕山。竇燕山生在富裕人家,紈絝子弟,年少不受教,名聲不怎麼樣。他還以勢壓貧,有貧苦人家借他家糧食時,他是大鬥進,小鬥出,明瞞暗騙,做了不少壞事。因此,年過三十,竇燕山依然無子,他非常擔心絕後。有一天他夢見自己的父親,在夢裡父親教育他:「你心術不正,品行不端,如不痛改前非,不僅一輩子沒有兒子,也會短命。你必須改過從善,大積功德,才能挽回天意……」

  夢醒後,竇燕山大徹大悟像變了個人一樣,此後仗義疏財,修橋鋪路,扶貧濟困,變成了一個大好人大善人。不久之後,竇燕山中年得子,接連有了五個兒子。後來三個中了進士,兩個中了舉人。這就是成語「五子登科」的來歷。

  有人也許會說,以上孔子的觀點和竇燕山的故事是唯心主義,甚至是封建迷信。照此說來,人生在世,行善者與作惡者均無報應,大家所得到結果都是一樣的。真的是這樣嗎?只要提出反問,答案就出來了。一定不是這樣的,行善與作惡所得結果一定不一樣!

  孔子提倡行善積德絕對不是封建迷信,他是讓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心態和積極世界觀,這也是成就一個人最重要的品格基因,也是成就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不斷優秀的品格基因。

  如果一個人肉體遺傳基因(DNA)是決定生物的遺傳特徵,從而決定了他與其他人的不同。那麼,品格基因就是決定一個家庭一個家族文化傳承的遺傳特徵。舉個例子,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自律的人。這種自侓就是一個人的品格基因,也是他通過不斷學習和自我修正後形成的文化基因。

  孔子所提倡的行善積德,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有一套人人均可實踐的行善積德方法。《論語·為政篇》第2.20節孔子說:「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意思是說,自己帶頭行善積德,然後再教育和引導那些還沒有這樣做的人,使大家相互勸勉共同達到善人的層面。

  在行善積德的態度上,孔子在《論語·季氏篇》第16.11節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意思是說,看到善良的行為,生怕來不及去學;看到不善良的行為,就好像手觸碰到開水那樣趕快避開。

  總結一下,行善積德也會像生物遺傳DNA基因一樣,從自己身上傳遞到下一代,在自己家庭內家族內一代一代傳遞,形成良好的文化基因。每個人都有切身體會,凡是能夠行善積德的人,一定是善於為他人著想的人,也是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不用去問,這樣的人、這樣的家庭、這樣的家族一定會優秀,必然會帶給子孫後代許多福慶。

相關焦點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易經》的《坤卦·文言》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名句。但是聖賢的智慧之語在世人的內心是很模糊的,並沒有一個很清晰的輪廓。
  • 一篇深度歷史文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一個小短片告訴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每天都有分 享。《周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出自《易經》的坤卦。坤卦說的,正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家庭習慣的好壞,將傳染給下一代為什麼說「積善之家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秧
    福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秧」;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資治通覽】「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所謂承負可以理解為:今人受到的禍福歸結為祖先的行為惡善,同時今人的善惡行為也會使後代得到相應的福禍結果——先人有過失遺其惡果於後代,為負;後人承受先人過失的惡果,為承;代代既相負更相承。同樣,前人為善,後人亦有福蔭。在這種因果關係下,任何人的善惡行為都會對後代子孫產生影響,而人的今世禍福也都是先人行為的結果。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用德行修來的
    文/芨芨草導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傳》中有這樣的句子: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行善積德的家庭,會有福報;而沒有這些德行的家庭,則會有禍殃。02 「你給我抬回去」據說在1995年的時候,杭州電視臺做了一個測驗,檢驗誰有見義勇為的舉動——有一些人在路面上「偷」井蓋,看誰來阻止。當時,正是傍晚下班時間,路上行人匆匆,誰也不會去多留意這些,即使看到了,也不想去多管閒事。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重溫《易經》名句,感悟古人智慧!
    《易經》這部經典,是幫助我們了解世間宇宙人生規律的,萬事萬物裡面都有它的常數,也有變數,掌握了這個變數,小到可以改變個人命運,大到可以為天下謀太平。但很多人把這部經典當成看相算命的書了,或者僅僅是把它當作一部哲學經典來研究,就非常可惜了。
  • 易經家訓:積善之家,必有盈餘,下半句是重點,卻是給後輩的警告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句話出自《易經》。首先我們不妨品一品記載於《易經》中的前半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同樣,為了方便對比,便引出了他的下一句: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許多的富二代接手自己家族企業時,沒過多長時間家產全都敗完。他們其中許多染上了很多不良嗜好,比如說賭博。如果再深入挖掘,就是他們家風沒有建設好。為什麼這麼說呢?
  • 國學經典:明清名門家訓20條,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收藏版)
    古人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這也是「富不過三代」的原始出處。   道德傳家久。《周易》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句,能成為古今家訓中的高頻句子,似乎也說明了這點。
  • 【因果故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逃過原子彈襲擊神奇生還
    雲鶴教授過去曾在國外(美國)進修,目前在臺灣一所公立師範學院服務,擔任教授一職,自認受過高等教育,以及現代科學的洗禮,因此對於許多『怪力亂神』的種種傳聞,往往認為荒誕不經,不屑一顧,尤其是所謂『因果報應』的理論,則認為是一般宗教家蓄意編造藉以宣揚教義的一種技倆,因此始終未能加以重視。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含義是什麼
    經書、科儀、法事、經咒、各種道場等,而且每個門派以及師承傳的都不一樣,正一道也有很多門派之分,但是無論是哪個門派,必須要有個傳承。總之一句話,就是要遇到真正會這個道法的師父,有一套完整的、傳統的東西可以教你。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三篇第1講:積善真的好處多多
    摘自公眾號(家風研究院)原文: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徵之。《了凡四訓》被後世尊為「古代已知具名的第一勸善書」,既然是勸善書,「積善之方」這一篇上自然筆墨最多。本篇大致佔據了整部書一半的篇幅。不過文字雖多,條理卻很清晰,共分三部分,分別是:積善有什麼好處?善有哪些屬性?積善的方法有哪些?積善有啥好處?好處多多。
  • 青山共風雨——相由心生之路,積善之家的風水
    青山共風雨——相由心生之路,積善之家的風水 佛曰:『』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心系諸佛,珠可助道『』,又曰:『』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心性即德性,在人生中的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心性與環境風水也存在著必然聯繫。
  • 安家:徐文昌辦公室的繁體字牌匾,寫著「慶餘」二字,有何用意?
    但這個名字的斷句應該是「慶(斷句)餘年」,慶字指的應該是慶國,餘年指的是範閒本是將死之人,卻意外保留了意識,來到未來新世界度過餘生。所以《安家》中的「慶餘」與《慶餘年》沒有任何關係。推斷二、餘慶坊《安家》的牌匾是豎著擺放,按照繁體字的閱讀習慣,應該從右向左去讀,這二字應該是「餘慶」。牌匾沒有顯示完,後面可能還有字,最有可能的就是上海的一個地名——餘慶坊。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人到中年,悟透2條道理,可以積德積福
    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最終導致結果也不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易經》中的這2條「吉兆」,你若能悟透一條,也能大富大貴。人到中年,讀懂《易經》中的這2條「天機」,可以積德積福!《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百家號鼠你紅」四書五經是什麼家思想 四書五經適合什麼人讀
    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諸多文學作品中,對於我國古代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記載最詳細的書籍。四書五經不是一本書,而是多本書籍的合稱。具體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書,還有四書五經是什麼家思想,以及四書五經適合什麼人讀。下文中,小編將會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
  • 成大事者必有天助,天助者必有天德
    《詩經.大雅》也說:人如果能立命之理,順應天理,自然求得厚福。《易經》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裡有幾種情況分析,一個是天作福,自作福,就是好上加好,比如古代的堯舜,天助其成大事,但堯舜又具備天德,故成為最受人尊敬的聖祖明君。
  • 天下第一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賞析
    「餘慶」對「長春」,雖不很工,但寓意絕佳。現在我們常說「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慶有餘」從「納餘慶」衍化而來,但意思卻有天壤之別:前者是慶賀有餘錢、有餘糧等等;後者則是「享受先代為後代遺留下來的福澤」,系從《易 坤 文言》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演化而來,與「積得陰功」意義相似,是因果報應的通俗表達。
  • 佛說:家中出現三個徵兆,子女厚福無窮,人才輩出,看看你家有嗎
    古語有云:「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先祖有德,福蔭後人!正如佛說:家中出現三個徵兆,子女厚福無窮,人才輩出,看看你家有嗎?02家有善人我們常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後來,堯帝還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帝,考察他的人品與能力,而後發現,舜帝在家即使面對有加害自己的家人仍可和諧共處,處理起其他事情也是德行高尚。《史記》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人類的完美德性始於舜,更是始於孝,孝順之人必能一生順遂,子孫看在眼裡也會孝順自己,代代相傳便能家和業興,家道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