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繼宏
孔子在《易傳·坤文言傳》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思是說,行善積德的家庭,必然會帶給子孫後代許多福慶;積聚惡行多了的家庭,必然會帶給子孫後代許多災殃。
《三字經》中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誰是竇燕山?他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五代後周時人,原名竇禹鈞,家住燕山一帶,故人稱竇燕山。竇燕山生在富裕人家,紈絝子弟,年少不受教,名聲不怎麼樣。他還以勢壓貧,有貧苦人家借他家糧食時,他是大鬥進,小鬥出,明瞞暗騙,做了不少壞事。因此,年過三十,竇燕山依然無子,他非常擔心絕後。有一天他夢見自己的父親,在夢裡父親教育他:「你心術不正,品行不端,如不痛改前非,不僅一輩子沒有兒子,也會短命。你必須改過從善,大積功德,才能挽回天意……」
夢醒後,竇燕山大徹大悟像變了個人一樣,此後仗義疏財,修橋鋪路,扶貧濟困,變成了一個大好人大善人。不久之後,竇燕山中年得子,接連有了五個兒子。後來三個中了進士,兩個中了舉人。這就是成語「五子登科」的來歷。
有人也許會說,以上孔子的觀點和竇燕山的故事是唯心主義,甚至是封建迷信。照此說來,人生在世,行善者與作惡者均無報應,大家所得到結果都是一樣的。真的是這樣嗎?只要提出反問,答案就出來了。一定不是這樣的,行善與作惡所得結果一定不一樣!
孔子提倡行善積德絕對不是封建迷信,他是讓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心態和積極世界觀,這也是成就一個人最重要的品格基因,也是成就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不斷優秀的品格基因。
如果一個人肉體遺傳基因(DNA)是決定生物的遺傳特徵,從而決定了他與其他人的不同。那麼,品格基因就是決定一個家庭一個家族文化傳承的遺傳特徵。舉個例子,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自律的人。這種自侓就是一個人的品格基因,也是他通過不斷學習和自我修正後形成的文化基因。
孔子所提倡的行善積德,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有一套人人均可實踐的行善積德方法。《論語·為政篇》第2.20節孔子說:「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意思是說,自己帶頭行善積德,然後再教育和引導那些還沒有這樣做的人,使大家相互勸勉共同達到善人的層面。
在行善積德的態度上,孔子在《論語·季氏篇》第16.11節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意思是說,看到善良的行為,生怕來不及去學;看到不善良的行為,就好像手觸碰到開水那樣趕快避開。
總結一下,行善積德也會像生物遺傳DNA基因一樣,從自己身上傳遞到下一代,在自己家庭內家族內一代一代傳遞,形成良好的文化基因。每個人都有切身體會,凡是能夠行善積德的人,一定是善於為他人著想的人,也是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不用去問,這樣的人、這樣的家庭、這樣的家族一定會優秀,必然會帶給子孫後代許多福慶。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