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短片告訴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2021-02-13 法華之家

點擊法華之家免費訂閱,每天18:19與您相伴!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      「法華之家,再點擊關注後設置星標⭐️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 享。

《周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出自《易經》的坤卦。坤卦說的,正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句話大意是說:經常行善的人家會有許多可以慶賀的事,經常做惡事的人家會有許多災禍在等著它。

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這一矛盾如何解決?儒家沒有行善上天堂、作惡下地獄的鬼神觀,有人經常行善卻窮困潦倒,有人作惡多端卻福壽俱全,解釋這種情況,儒家的回答是:家庭。


一個人的積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處境,但一定會為他的後代積下「陰德」;一個人作惡多端,儘管能做高官、騎駿馬,但他的債務將由子孫償還。通過引入家庭和時間兩個因素,儒家成功解決了德與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麼,現實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興起的時間較短,不易覺察,但在鄉村中則常常應驗。

常聽有年紀見識多的村裡老人說,凡是目前發展不錯的家庭,現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輩多是厚道人。我們看歷史上那些傳承久遠的世家大族,比如範仲淹、曾國藩等家族,人才輩出,福澤綿長,乃是因為他們將深厚的文化底蘊凝結為優良的家教傳統,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子孫的優良品格。

這也算是對「積善人家論」的經驗證明。因此古人也說:「德者,得也。」

家庭習慣的好壞,將傳染給下一代

為什麼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呢?因為大凡善良積德之家,家長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用仁、義、禮、智、信的言行,耳聞目染教育著子孫後代,這些良好的做人品德,才是留給子孫後代的福澤。

而有一些家長自私自利還有偷、騙、嫖、賭、毒的習慣,不孝敬公婆還經常抱怨父母親給的財產少,這些不良品德也是會習染給子孫後代的。所以民間就有「看媽知女半」和「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俗語。

一個家庭的好壞習慣是具有傳染性的,為人父母者為子女計,必須深思、警惕、謹慎。

以此作為我們這一生做人的準繩,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能夠收斂,就能夠約束。知道趨吉避兇,知道斷惡修善,這是聖賢人的教化,這叫做教育。

所以古人常以忠厚傳家,詩書繼世,以禮教於子孫,催其上進,使其向善,這是真正的為後世著想。

人在爭財產時,他這一生敗相已露


林則徐曾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給後代留下好的家訓家規比留下錢財更為有用。

若是家風不正,致使子孫品性不佳,就是給他們留下再大的家業、再多的財產也只能是損其心志,使其耽於享受、沉迷墮落,最終害己害家。

宋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相範仲淹,家族八百年來興盛不衰,原因就在家風上。

範仲淹出身非常貧寒,年青時極窮,生活艱難。後來發達了,做了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卻從小立下了救助窮苦人的願望,發達後的生活方式也還是保持從前窮秀才的生活,沒有改變多少。

有一次他在蘇州買屋居住,一位風水先生盛讚此屋風水極佳,後代必出公卿。範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風水能使後代顯貴不如改為學堂,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學,將來眾人的子弟都能賢達顯貴,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顯貴,豈不是更為有益嗎?於是立刻把住宅捐出來,改作學堂。

他收入多,就想到很多貧苦的人,把他的收入救濟那些貧苦的人。看他的傳記,得知他曾養活三百多家。一個人的收入養活了三百多家,你就曉得三百多家也只能餬口而已,包括他自己大家一起過很貧窮的生活。這是我們中國人中的大賢。

後來範仲淹四個兒子長大成人,均聰穎非凡德才兼備,分別官至宰相、公卿、侍郎,範家的子孫此後都賢德顯貴,綿延不絕。一直到民國初年時,範家的子孫都能守住家風。蘇州一帶範氏後人至今依然興旺。

範家八百年不衰,都是行善行得多、積德積得厚,真正修行、真做!能夠把自己的福報分給別人去享受,別人也會善待你,後福就無窮了。

現在的家庭呢?中國現在有句話叫「富不過三代」,為什麼不過三代?因為他富有之後不懂得愛護他人,反而因為有了錢瞧不起人,傷了德行,折了他的福分。

何止三代,現在是連一代都過不了。我們現在傳給下一代的思想是什麼?是自私,只想到自己。很多的家長也說他是盡心盡力教,但是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教成這個樣子,癥結其實在這裡。


中國先賢造字很有智慧,這個「錢」字怎麼寫?金子旁邊配了兩支戈(就是刀),所以錢愈多會愈有衝突。這兩支刀,國與國衝突,家庭裡面兄弟操戈,都是因為錢。

其實當兄弟在爭財產的時候,他這一生敗相已露,他的人生不可能經營好,因為他現在的行為,已經給他的下一代做了最不好的榜樣。他示範給他子孫看的,是只要為了錢,兄弟都可以反目成仇。

我們總希望孩子學習高精尖的東西,但損失的是家教和門風,是做人的常識與底線。所以修身重要,德行重要,家風重要。切記,力行!

長按指紋 >識別圖中二維碼 >添加關注

往期精選善知識

菜單處回復下面文章前

紅色數字即可接收相應文章

800:身上有這五樣東西的人最好命!

801:這樣子越學佛,越往地獄跑!

802:有這種面相的人,一定是位品德高潔的君子

803:邪淫者身上經常出現的8種現象!

804:一位道人與盲人的對話,10個人看完,9個人開悟!

805:附在衣服上的幾十個靈魂,你真的不害怕嗎?

806:我想把一個秘密告訴大家,人心能量的妙用!

807:108首佛歌,聽後別忘記收藏!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808:把父母送養老院行嗎?請大家讓更多人看看

809:願這44首佛咒,能讓你身心安康

810:計較,是貧窮的開始

811:雙盤腿竟有如此驚人好處!「搖山晃海功」能夠快速雙盤的方法!

812:大結局了!全國首部佛弟子自己拍的網劇《彼岸花開》第七集

813:吃齋三年,反而得了重病,做了一場夢後,後悔也來不及了

814: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是真的嗎?

815:為什麼因果報應有的當生就報,有的隔世才報呢?看看佛怎麼解釋!

816:億萬資產得絕症,豪宅內自拍:身外之物帶不走,只有業能帶走

817:若您常說這兩字,你的福氣會越來越多!

818:人死後去了哪裡?七七四十九天 他們在幹什麼?

819:震驚!一代佛學大師,生前竟道出:比風水厲害100倍的因果定律

820:黃泉路上的剩飯!看完再也不敢剩飯了!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免費結緣殊勝經書法寶

覺得不錯,請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易經》的《坤卦·文言》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名句。但是聖賢的智慧之語在世人的內心是很模糊的,並沒有一個很清晰的輪廓。
  • 一篇深度歷史文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秧
    福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秧」;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用德行修來的
    文/芨芨草導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傳》中有這樣的句子: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行善積德的家庭,會有福報;而沒有這些德行的家庭,則會有禍殃。能說會道的人多了,中國也只出現一個成功者叫「馬雲」的。那麼,他到底靠的是什麼?是他的德行。只有好的德行,才能讓他越走越好,越走越遠。02 「你給我抬回去」據說在1995年的時候,杭州電視臺做了一個測驗,檢驗誰有見義勇為的舉動——有一些人在路面上「偷」井蓋,看誰來阻止。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重溫《易經》名句,感悟古人智慧!
    《易經》這部經典,是幫助我們了解世間宇宙人生規律的,萬事萬物裡面都有它的常數,也有變數,掌握了這個變數,小到可以改變個人命運,大到可以為天下謀太平。但很多人把這部經典當成看相算命的書了,或者僅僅是把它當作一部哲學經典來研究,就非常可惜了。
  • 思辨讀四書五經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胡繼宏  孔子在《易傳·坤文言傳》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思是說,行善積德的家庭,必然會帶給子孫後代許多福慶;積聚惡行多了的家庭,必然會帶給子孫後代許多災殃。
  • 【資治通覽】「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所謂承負可以理解為:今人受到的禍福歸結為祖先的行為惡善,同時今人的善惡行為也會使後代得到相應的福禍結果——先人有過失遺其惡果於後代,為負;後人承受先人過失的惡果,為承;代代既相負更相承。同樣,前人為善,後人亦有福蔭。在這種因果關係下,任何人的善惡行為都會對後代子孫產生影響,而人的今世禍福也都是先人行為的結果。
  • 易經家訓:積善之家,必有盈餘,下半句是重點,卻是給後輩的警告
    自古以來家風建設一直佔據重要作用,一個良好的家風氛圍可以培養出許多芝蘭玉樹,像我們所熟悉的東晉謝家,蘇軾父子弟弟弟三人。無一不是受良好的家風,在培育出好的苗子。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句話出自《易經》。
  • 【因果故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逃過原子彈襲擊神奇生還
    雲鶴教授過去曾在國外(美國)進修,目前在臺灣一所公立師範學院服務,擔任教授一職,自認受過高等教育,以及現代科學的洗禮,因此對於許多『怪力亂神』的種種傳聞,往往認為荒誕不經,不屑一顧,尤其是所謂『因果報應』的理論,則認為是一般宗教家蓄意編造藉以宣揚教義的一種技倆,因此始終未能加以重視。
  • 國學經典:明清名門家訓20條,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收藏版)
    古人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這也是「富不過三代」的原始出處。   道德傳家久。《周易》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句,能成為古今家訓中的高頻句子,似乎也說明了這點。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含義是什麼
    經書、科儀、法事、經咒、各種道場等,而且每個門派以及師承傳的都不一樣,正一道也有很多門派之分,但是無論是哪個門派,必須要有個傳承。總之一句話,就是要遇到真正會這個道法的師父,有一套完整的、傳統的東西可以教你。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三篇第1講:積善真的好處多多
    摘自公眾號(家風研究院)原文: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徵之。《了凡四訓》被後世尊為「古代已知具名的第一勸善書」,既然是勸善書,「積善之方」這一篇上自然筆墨最多。本篇大致佔據了整部書一半的篇幅。不過文字雖多,條理卻很清晰,共分三部分,分別是:積善有什麼好處?善有哪些屬性?積善的方法有哪些?積善有啥好處?好處多多。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人到中年,悟透2條道理,可以積德積福
    因為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都需要長久的沉澱和蟄伏才能夠換來,沒有一個長久學習和歷練沉澱的過程,不可能有富貴的狀態。即便是有突如其來的餡餅,或許也只是陷阱,因為德不配位,必有禍端。人生萬事都有因果,一個人必須具備一定的才能和德行,他才能駕馭一定的財富。如果你沒有能力,沒有學習的一個姿態,憑空而來,即便是給你一大筆財富,你也不可能駕馭得了,反而讓你的人生越來越糟糕。所以永遠記住,積累德行,培養自己的學習狀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 青山共風雨——相由心生之路,積善之家的風水
    青山共風雨——相由心生之路,積善之家的風水 佛曰:『』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心系諸佛,珠可助道『』,又曰:『』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心性即德性,在人生中的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心性與環境風水也存在著必然聯繫。
  • 佛說:家中出現三個徵兆,子女厚福無窮,人才輩出,看看你家有嗎
    古語有云:「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先祖有德,福蔭後人!正如佛說:家中出現三個徵兆,子女厚福無窮,人才輩出,看看你家有嗎?02家有善人我們常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善良的人不管任何時候,根本不會吃虧,一個人人生的成就,家道的傳承都是用仁愛成就的。一個家庭如果常做好事,後代子孫一定享有餘福,如果你常常使壞,喜歡做缺德的事情,就算現在聰明能幹,富貴榮華,將來後代子孫必要為你承擔果報。
  • 《易經》:一個人變富有的3個徵兆,如果有一個,那就恭喜你了
    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們常說的積德,就是和積善一樣的意思,一個人積德性行善事,必然有福,你的德性不僅關乎你自己,更影響著家風和子孫,在別人眼裡你與你的家人的聯繫是緊密一體的,所以你行善事,自然也是為你的家庭子孫積德。
  • 成大事者必有天助,天助者必有天德
    《詩經.大雅》也說:人如果能立命之理,順應天理,自然求得厚福。《易經》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裡有幾種情況分析,一個是天作福,自作福,就是好上加好,比如古代的堯舜,天助其成大事,但堯舜又具備天德,故成為最受人尊敬的聖祖明君。
  • 「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十種善事,看你做過幾種?
    世間之事,皆有陰陽之分?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
  • 天下第一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賞析
    「餘慶」對「長春」,雖不很工,但寓意絕佳。現在我們常說「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慶有餘」從「納餘慶」衍化而來,但意思卻有天壤之別:前者是慶賀有餘錢、有餘糧等等;後者則是「享受先代為後代遺留下來的福澤」,系從《易 坤 文言》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演化而來,與「積得陰功」意義相似,是因果報應的通俗表達。
  • 安家:徐文昌辦公室的繁體字牌匾,寫著「慶餘」二字,有何用意?
    在徐文昌的辦公室裡,有一個豎著放的牌匾,雖然多次在鏡頭裡出現,但因其是繁體字而少有人關注。牌匾上的繁字體轉換成簡體字是「慶」「餘」二字,這到底是彩蛋,還是另有用意呢?但這個名字的斷句應該是「慶(斷句)餘年」,慶字指的應該是慶國,餘年指的是範閒本是將死之人,卻意外保留了意識,來到未來新世界度過餘生。所以《安家》中的「慶餘」與《慶餘年》沒有任何關係。推斷二、餘慶坊《安家》的牌匾是豎著擺放,按照繁體字的閱讀習慣,應該從右向左去讀,這二字應該是「餘慶」。牌匾沒有顯示完,後面可能還有字,最有可能的就是上海的一個地名——餘慶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