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深度歷史文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2021-02-13 灼見

作者:璧雍

杭州有一家和同仁堂齊名的醫藥鋪「胡慶餘堂」,是由胡雪巖一手創立命名的。「慶餘」二字,典出《易經·坤卦·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經》是一部前人留下的重要經典,被譽為群經之首,歷久彌新。其語言簡練,蘊含的是先祖們在長期生產生活和對諸多事件觀察後總結出來的樸素的哲學精神。國人常說一句:人生苦短,人的生理生命幾十年,確實算不上長。但我們的先祖偉大之處在於,從著述立言伊始,便不限於一事一例,不囿於一時一隅。易經的這句話便透出古人的一種大歷史觀。

隨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打天下的著名雲臺二十八將中,排在首位的是鄧禹。鄧禹24歲封侯,官居大司徒,但若論經天緯地、文治武功,他和其他很多朝代的開國元勳都不能比。鄧禹被派去圖謀關中時幾次被打的大敗,儘管如此,他卻不失為一個有大歷史觀大智慧的人。鄧禹有兩句話被後世廣為傳頌,其一是他在追隨劉秀的之初,另外一句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後,他說:吾將百萬之眾,未嘗妄殺一人,其後世必有興者,這句話沒有被記錄在他本傳而是在《後漢書》鄧皇后的傳記中。鄧皇后鄧綏是鄧禹的孫女,被史書大書特書,專總朝政16年。僅僅三代人的時間鄧禹的好生之德就在世俗範疇得到了巨大的回報,其後代子孫中還出了三國末期名將鄧芝。

蘇子曰: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後。

樂善好施,存活他人的仁德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善」的重要解讀,先人們不僅認為這種善意發自每個人的內心,而且踐行之餘還能給子孫帶來更長遠的福祚,比財富和權勢都更加穩固。但對「善」的解讀不僅僅停留於仁,還在乎行事之義。義者,宜也。賢人們更加注意在為人處世中時刻居於「宜」道。

愛好歷史者大多跨不過「士族門閥」這一議題,除了他們在歷史潮流中作用外,每個世家開創者的行事之義非常值得玩味。漢初名相蕭何晚年時不怎麼注重購置產業,在旁人不解時,蕭何的話確實顯示了他能建立奇勳的高人智慧,他說:後世賢,師吾儉;不賢,勿為勢家所多。這種超越個人生命長度的歷史大縱深觀點讓人感慨良多。但隨後的幾卷史書、幾代人中,都沒有看到蕭何的後人有何作為,蕭氏家族仿佛消失了。

蘇子曰: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

漢宣帝時期有個叫蕭望之的,也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早年入仕時不願獻媚於權臣霍光,被分配去看守大門。不多久,他的一個叫王仲翁的同年靠著諂媚的功夫已經做了大官,譏笑蕭望之說:你不肯尋常作為,如今怎麼去看門兒了呢?蕭望之只好冷冷回答:各行其志。

時至今日,王仲翁已經不知何許人,如果沒有蕭望之和他的這番對話也許他連名字都留不下。蕭望之便是蕭何的六世孫,他一生剛正不阿,清正廉節,仁義忠信,後來成為一代名相,列麒麟閣十一功臣。更讓人感喟的是,以他為起點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蘭陵蕭氏」,福祚綿延數百年,後世子孫到了南朝更是兩度稱帝,出了梁武帝蕭衍這等人物,宰相數以十記,奇書《金瓶梅》的作者也不得不化用其家族名號,留下一個蘭陵笑笑生任憑猜想。

與此類似的還有弘農楊氏,其開創者是東漢宰相楊震。楊震彼時被譽為關西孔子,其行義之事也很令人敬仰。有故舊人為了答謝楊震提攜之恩送他黃金,楊震不受,故人說:天這麼黑,又沒有人知道,怕什麼呢?於是楊震說了句他首創的國民名言: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又有人勸他多多購置產業留給子孫,楊震不肯,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楊震本人由於性格耿直而死,但其族姓卻享受到了他積善之餘慶,後世子孫開創「四世三公」之先河,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朝代隋朝,還有滿門忠烈楊家將、楊貴妃、楊修、楊慎、楊萬裡等等。

蘇子曰:善惡之報,至於子孫,則其定也久矣。

這就是歷史的蝴蝶效應,但能夠扇動如此翅膀的蝴蝶都有著它們共同的特點。華夏兒女從來都是歷史的忠實繼承者,幾年、幾十年的尺度都難以總結出興衰的真諦。中國的家族大多保留了修家譜的傳統,希望能夠前知五百年,以前人的積善之道為後世榜樣,開創亙古流傳的家風。文革之後,全國大部分家譜、祖訓付之一炬,令人扼腕嘆息。歷史割裂的後果是,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但目光卻越來越短,我們不分青紅皂白的給許多特定的群體冠以「X二代」的頭銜,但卻不願躬行蕭望之、楊震之事。在央視的「家風」專訪活動中,大多數人的回答內容樸素、有愛,但畢竟缺乏總結和歷史積澱,少了一分厚重感和堅定的信念。父母以自己混世的經驗對子女的言傳身教,難免導致人漸澆訛。善良的人逐漸倦怠退卻,為惡之人猖狂肆虐。

人的精神和肉體都來自家庭,最終也要回歸於家庭。所以我們如今更有必要體味《易經·坤卦·文言》中的這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感受總結出這八個字所需要的歷史縱深和智慧。坤卦至陰,萬物潛行,過渡到下一階段也許需要很艱難努力,但變化都已在孕育之中。

蘇子曰: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遑恤厥德?庶幾僥倖,不種而獲。

難道至此我們仍然看不出事物變化的原理和彼此之間的聯繫嗎,但為什麼不願去躬行蕭望之、楊震之事。難道是擔心回報太久遠而無福享受嗎,可是你不見芸芸眾生仍然在享受先祖留下的餘慶。

— THE END —

灼見

講新知識青年的故事

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觀點

聚合有愉悅感的藝術作品

微信:penetratingview 今日頭條:灼見

相關焦點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易經》的《坤卦·文言》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名句。但是聖賢的智慧之語在世人的內心是很模糊的,並沒有一個很清晰的輪廓。
  • 一個小短片告訴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每天都有分 享。《周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出自《易經》的坤卦。坤卦說的,正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常聽有年紀見識多的村裡老人說,凡是目前發展不錯的家庭,現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輩多是厚道人。我們看歷史上那些傳承久遠的世家大族,比如範仲淹、曾國藩等家族,人才輩出,福澤綿長,乃是因為他們將深厚的文化底蘊凝結為優良的家教傳統,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子孫的優良品格。這也算是對「積善人家論」的經驗證明。因此古人也說:「德者,得也。」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秧
    福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秧」;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重溫《易經》名句,感悟古人智慧!
    《易經》這部經典,是幫助我們了解世間宇宙人生規律的,萬事萬物裡面都有它的常數,也有變數,掌握了這個變數,小到可以改變個人命運,大到可以為天下謀太平。但很多人把這部經典當成看相算命的書了,或者僅僅是把它當作一部哲學經典來研究,就非常可惜了。
  • 思辨讀四書五經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胡繼宏  孔子在《易傳·坤文言傳》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思是說,行善積德的家庭,必然會帶給子孫後代許多福慶;積聚惡行多了的家庭,必然會帶給子孫後代許多災殃。
  • 【資治通覽】「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所謂承負可以理解為:今人受到的禍福歸結為祖先的行為惡善,同時今人的善惡行為也會使後代得到相應的福禍結果——先人有過失遺其惡果於後代,為負;後人承受先人過失的惡果,為承;代代既相負更相承。同樣,前人為善,後人亦有福蔭。在這種因果關係下,任何人的善惡行為都會對後代子孫產生影響,而人的今世禍福也都是先人行為的結果。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用德行修來的
    文/芨芨草導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傳》中有這樣的句子: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行善積德的家庭,會有福報;而沒有這些德行的家庭,則會有禍殃。02 「你給我抬回去」據說在1995年的時候,杭州電視臺做了一個測驗,檢驗誰有見義勇為的舉動——有一些人在路面上「偷」井蓋,看誰來阻止。當時,正是傍晚下班時間,路上行人匆匆,誰也不會去多留意這些,即使看到了,也不想去多管閒事。
  • 國學經典:明清名門家訓20條,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收藏版)
    古人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這也是「富不過三代」的原始出處。   道德傳家久。《周易》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句,能成為古今家訓中的高頻句子,似乎也說明了這點。
  • 【因果故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逃過原子彈襲擊神奇生還
    雲鶴教授過去曾在國外(美國)進修,目前在臺灣一所公立師範學院服務,擔任教授一職,自認受過高等教育,以及現代科學的洗禮,因此對於許多『怪力亂神』的種種傳聞,往往認為荒誕不經,不屑一顧,尤其是所謂『因果報應』的理論,則認為是一般宗教家蓄意編造藉以宣揚教義的一種技倆,因此始終未能加以重視。
  • 易經家訓:積善之家,必有盈餘,下半句是重點,卻是給後輩的警告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句話出自《易經》。首先我們不妨品一品記載於《易經》中的前半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有一句十分耳熟能詳的話:勿以善小而不為。這裡強調了我們要時刻的做好事,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人。做善事並不一定是單單的幫助別人,更重要的是內化自己的心靈,外化於自己的形。在良好的家風帶領下,一個人才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養好了成大事非常容易。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三篇第1講:積善真的好處多多
    摘自公眾號(家風研究院)原文: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徵之。《了凡四訓》被後世尊為「古代已知具名的第一勸善書」,既然是勸善書,「積善之方」這一篇上自然筆墨最多。本篇大致佔據了整部書一半的篇幅。不過文字雖多,條理卻很清晰,共分三部分,分別是:積善有什麼好處?善有哪些屬性?積善的方法有哪些?積善有啥好處?好處多多。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含義是什麼
    經書、科儀、法事、經咒、各種道場等,而且每個門派以及師承傳的都不一樣,正一道也有很多門派之分,但是無論是哪個門派,必須要有個傳承。總之一句話,就是要遇到真正會這個道法的師父,有一套完整的、傳統的東西可以教你。
  • 天下第一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賞析
    「餘慶」對「長春」,雖不很工,但寓意絕佳。現在我們常說「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慶有餘」從「納餘慶」衍化而來,但意思卻有天壤之別:前者是慶賀有餘錢、有餘糧等等;後者則是「享受先代為後代遺留下來的福澤」,系從《易 坤 文言》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演化而來,與「積得陰功」意義相似,是因果報應的通俗表達。
  • 青山共風雨——相由心生之路,積善之家的風水
    青山共風雨——相由心生之路,積善之家的風水 佛曰:『』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心系諸佛,珠可助道『』,又曰:『』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心性即德性,在人生中的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心性與環境風水也存在著必然聯繫。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人到中年,悟透2條道理,可以積德積福
    縱使是人生苦短,幾十個春秋彈指一揮間,但有些人卻能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出非凡的功績,在歷史上留下隆重的一筆,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進步。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最終導致結果也不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易經》中的這2條「吉兆」,你若能悟透一條,也能大富大貴。人到中年,讀懂《易經》中的這2條「天機」,可以積德積福!
  • 成大事者必有天助,天助者必有天德
    《詩經.大雅》也說:人如果能立命之理,順應天理,自然求得厚福。《易經》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裡有幾種情況分析,一個是天作福,自作福,就是好上加好,比如古代的堯舜,天助其成大事,但堯舜又具備天德,故成為最受人尊敬的聖祖明君。
  • 安家:徐文昌辦公室的繁體字牌匾,寫著「慶餘」二字,有何用意?
    但這個名字的斷句應該是「慶(斷句)餘年」,慶字指的應該是慶國,餘年指的是範閒本是將死之人,卻意外保留了意識,來到未來新世界度過餘生。所以《安家》中的「慶餘」與《慶餘年》沒有任何關係。推斷二、餘慶坊《安家》的牌匾是豎著擺放,按照繁體字的閱讀習慣,應該從右向左去讀,這二字應該是「餘慶」。牌匾沒有顯示完,後面可能還有字,最有可能的就是上海的一個地名——餘慶坊。
  • 佛說:家中出現三個徵兆,子女厚福無窮,人才輩出,看看你家有嗎
    古語有云:「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先祖有德,福蔭後人!正如佛說:家中出現三個徵兆,子女厚福無窮,人才輩出,看看你家有嗎?02家有善人我們常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後來,堯帝還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帝,考察他的人品與能力,而後發現,舜帝在家即使面對有加害自己的家人仍可和諧共處,處理起其他事情也是德行高尚。《史記》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人類的完美德性始於舜,更是始於孝,孝順之人必能一生順遂,子孫看在眼裡也會孝順自己,代代相傳便能家和業興,家道興旺。
  • 狗年寶寶祝福語順口溜 積善之家有福歲歲年年!
    狗年寶寶祝福語順口溜 積善之家有福歲歲年年!時間:2018-02-11 11:43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狗年寶寶祝福語順口溜 積善之家有福歲歲年年! 狗年寶寶祝福語順口溜有哪些?狗年即將來到,趕緊準備好新的祝福語吧!馨香傳來麟兒啼聲,積善之家有福,歲歲年年!
  • 仙翁洩天機:真正成大事的人,必有這三個特點,第三點很特別
    一個真正有影響力和創造力的人,一定是對內在的自性有過深層次的觀察和探索,我們內在靈魂的意志,遠高於我們頭腦的思想。當一個人能夠真正的解放天性,那麼他所能擁有的智慧和力量,將遠超乎所有人的想像,唯有出自靈魂才能使人生真正轉變。